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137
1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柳广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7,共5页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图8参13(吴孔友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不整合面 油气运聚 特征 油气运移
下载PDF
陕北地区大型三角洲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应用 被引量:101
2
作者 杨华 付金华 喻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0,共5页
陕北地区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体 ,储集体主要以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为主 ,主砂体厚度大于 15m ,砂体在纵向上可对比追踪 ,平面上复合连片。该储层由于次生浊沸石溶解在低渗透背景上而形成了相对高渗区。形成的三角洲油藏具有含油... 陕北地区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体 ,储集体主要以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为主 ,主砂体厚度大于 15m ,砂体在纵向上可对比追踪 ,平面上复合连片。该储层由于次生浊沸石溶解在低渗透背景上而形成了相对高渗区。形成的三角洲油藏具有含油显示普遍、工业产层多、油气资源丰富的特点 ,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物质基础。对该区的石油勘探成果、地质条件及勘探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述了探明 12亿t规模的石油地质储量的基础及采取的勘探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三角洲沉积体 分流河道 河口坝沉积 油气富集 勘探技术
下载PDF
冲断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62
3
作者 何登发 贾承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62,共8页
逆冲断层叠加组合形成的冲断构造带或褶皱冲断带是地壳中一种常见的构造单元,按构造环境的不同,可分为6 种基本类型。近年来对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表现在:①成因机制,地表作用过程与褶皱冲断带演化之间的动态作用;②褶皱冲断... 逆冲断层叠加组合形成的冲断构造带或褶皱冲断带是地壳中一种常见的构造单元,按构造环境的不同,可分为6 种基本类型。近年来对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表现在:①成因机制,地表作用过程与褶皱冲断带演化之间的动态作用;②褶皱冲断带中的基底卷入构造与先存张性断层挤压复活(反转)的影响,基底卷入变形与盖层薄皮滑脱变形的耦合作用;③断层相关褶皱作用机制以及可以反映褶皱作用时间与机制的生长地层的结构特点;④冲断活动对油气成藏关键事件的影响和对油气藏分布的制约作用。大多数褶皱冲断带由于先存张性断层的复活表现为薄皮冲断作用与基底卷入冲断作用的联合,很多的断层相关褶皱具有复合成因,且变形机制与运动学过程随时间而变化。关于滑脱褶皱、翼旋转褶皱机制以及生长地层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对冲断带断层相关褶皱的认识。冲断作用加速了烃源岩的热演化,改善了储集岩的储集性能,提高了排烃效率,增大了运聚概率,形成了大量构造圈闭,导致油气成藏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有效匹配,形成了一系列大油气田。由于冲断构造样式与运动学特点的差异,不同的褶皱冲断带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变化较大,油气田分布规律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冲断带 地球动力学 断层相关褶皱 生长地层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57
4
作者 秦胜飞 贾承造 陶士振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库车坳陷发育2大类6套烃源岩,生气强度大,为库车坳陷天然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构造运动派生出的一系列断裂,沟通了深部的气源岩,为天然气往储集层运移提供了有力的通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库车坳陷油气相态的分布很不均一;库车坳陷发... 库车坳陷发育2大类6套烃源岩,生气强度大,为库车坳陷天然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构造运动派生出的一系列断裂,沟通了深部的气源岩,为天然气往储集层运移提供了有力的通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库车坳陷油气相态的分布很不均一;库车坳陷发生过多期成藏,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期成藏,气藏的形成均比较晚;库车坳陷以生气为主,部分油藏或油气藏是残余油藏或油气藏,是天然气大量散失的结果;库车坳陷和吐哈盆地保存条件的差别导致吐哈盆地倾油,库车坳陷倾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油气藏 气源岩 储集层 天然气
下载PDF
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 被引量:34
5
作者 邹华耀 金燕 黄光辉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2,共4页
在总结国内外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碎屑岩层序中断层的封闭机理、断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及断层圈闭的油气差异聚集作用。通过黄骅坳陷北塘凹陷断层的封闭性及断层油气藏差异聚集分析,表明断层在活动... 在总结国内外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碎屑岩层序中断层的封闭机理、断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及断层圈闭的油气差异聚集作用。通过黄骅坳陷北塘凹陷断层的封闭性及断层油气藏差异聚集分析,表明断层在活动停止期主要起封闭作用,但在正常压实层序段仍有少量轻组分的烃类沿断层发生运移而引起差异聚集;而在欠压实带,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使断层在纵向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苏丹迈努特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 被引量:60
6
作者 窦立荣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0-57,共8页
苏丹迈努特盆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勘探项目,快速高效发现大油田是跨国勘探的主要目的。本文在过去三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勘探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盆地的独特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迈努特盆地三期裂谷的叠置... 苏丹迈努特盆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勘探项目,快速高效发现大油田是跨国勘探的主要目的。本文在过去三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勘探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盆地的独特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迈努特盆地三期裂谷的叠置,早白垩世是最主要的一期,形成了主力烃源岩;晚白垩世弱裂谷期,沉积了一套以砂岩为主的地层;古近纪又发育一期裂谷,是主力成藏组合发育时期。特定的构造-地层特征和演化史,决定了盆地独特的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跨时代油气聚集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为最终发现储量达5亿吨的大油田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裂谷 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机理 古近纪 勘探 油气聚集 主力 苏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下载PDF
准噶尔晚石炭世、二叠纪前陆盆地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48
7
作者 赖世新 黄凯 +4 位作者 陈景亮 吴坚 钱万程 陈书平 徐怀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3-297,共5页
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古陆块与其周缘的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碰撞,形成了盆地内西缘、南缘、东北缘三大前陆盆地系统。准噶尔盆地前陆盆地系统的演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盆前期的被动大陆边缘阶... 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古陆块与其周缘的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碰撞,形成了盆地内西缘、南缘、东北缘三大前陆盆地系统。准噶尔盆地前陆盆地系统的演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盆前期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此期准噶尔盆地四周被海洋所围限,周边为被动型大陆边缘;周缘前陆盆地联合阶段,此时发育了西缘和东北缘两个前陆盆地;破裂前缘盆地阶段,此阶段南缘前陆盆地开始发育,由于基底卷入前陆盆地造成核部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前陆盆地消亡阶段,此为前陆盆地大统一时期,发育阶段结束。经上述四个演化阶段形成了盆地二叠纪的构造格局,并形成了玛湖凹陷的西北斜坡区及其断阶带、中拐凸起、达巴松凸起、陆南凸起中西段和白家海凸起等有利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晚石炭世 前陆盆地 油气聚集 油气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35
8
作者 朱建伟 刘招君 +2 位作者 董清水 刘葵 郭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典型地区的解剖和分析 ,建立起松辽盆地上侏罗统—上白垩统地层格架 ,并按层序四分原则划分出体系域和准层序。对不同超层序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指出油气在不同体系域内的生储盖规律及其隐蔽性油气藏类型。
关键词 层序 层序地层格架 油气聚集 隐蔽性油气藏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的成藏演化特征 被引量:47
9
作者 王传刚 王毅 +3 位作者 许化政 孙宜朴 杨伟利 伍天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5,50,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布的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形成于动荡、富氧的古地理环境,因而其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差,生烃潜力低,不能成为有效烃源岩。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证实,盆地西、南缘台缘深水斜坡相的中奥陶统平凉组存在优质海...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布的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形成于动荡、富氧的古地理环境,因而其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差,生烃潜力低,不能成为有效烃源岩。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证实,盆地西、南缘台缘深水斜坡相的中奥陶统平凉组存在优质海相烃源岩,其形成的油气最早富集在中央古隆起及其周围;伴随着中央古隆起带轴部的向东迁移和早白垩世末盆地西倾大单斜的定型,平凉组烃源岩在早白垩世生烃高峰期生成的天然气和早期古油藏裂解气,由中央古隆起带向北东方向发生二次运聚,最终在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中聚集成藏,即形成靖边大气田。这一过程包含了油藏、油气共存和气藏3个成藏演化阶段,也证实了盆地西、南缘平凉组烃源岩是靖边气田油型气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平凉组 烃源岩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枝焕 常象春 曾溅辉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9-74,共6页
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在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中,流体—矿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孔隙流体在次生孔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流体—矿物相互作用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油气充注聚集对岩石成岩作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这些研究成果在储... 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在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中,流体—矿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孔隙流体在次生孔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流体—矿物相互作用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油气充注聚集对岩石成岩作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这些研究成果在储层次生孔隙预测、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水-岩相互作用 油气聚集 石油地质
下载PDF
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49
11
作者 袁道先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29-331,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了我国岩溶研究所面临的形势与机遇,认为进一步加强岩溶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尤其是岩溶发育的气-生-水-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了我国岩溶研究所面临的形势与机遇,认为进一步加强岩溶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尤其是岩溶发育的气-生-水-岩的相互作用、油气富集与深层岩溶发育机理、岩溶作用对全球碳汇的影响,以及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岩溶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岩溶研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研究 岩溶石漠化 岩溶水资源开发 油气富集 碳汇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李军 陶士振 +3 位作者 汪泽成 邹才能 高晓辉 王世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2-741,共10页
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侏罗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川东北地区经历了从内陆克拉通之后的大型淡水坳陷湖盆阶段向大巴山前陆盆地阶段的转换过程。同时,通过对川... 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侏罗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川东北地区经历了从内陆克拉通之后的大型淡水坳陷湖盆阶段向大巴山前陆盆地阶段的转换过程。同时,通过对川北前陆盆地生烃演化与油气运移特征,大巴山构造演化与圈闭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作用分析,剖析了川东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凉高山组、沙溪庙组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指出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藏为成岩后期油藏,即成岩压实作用之后烃源岩才大量生烃,聚集成藏,表现为储层成岩演化与生烃演化的不协调性,导致研究区含油气层系多、发育不规则、油气分布分散而又不均匀,且油气层只产油气、不产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特征 成藏主控因素 油气富集规律 侏罗系 川东北
原文传递
断裂活动与油气藏保存关系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罗群 孙宏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5-231,共7页
断裂对油气藏的破坏是一个普通的现象。本文在分门别类解剖断层破坏油气藏典型实例的基础上 ,探讨了断层破坏油气藏的机理 ,确立了断层破坏油气藏的分类指标体系并将断层对油气藏的破坏分为 3大类 9小类 2 7种类型 ,建立了断层破坏油气... 断裂对油气藏的破坏是一个普通的现象。本文在分门别类解剖断层破坏油气藏典型实例的基础上 ,探讨了断层破坏油气藏的机理 ,确立了断层破坏油气藏的分类指标体系并将断层对油气藏的破坏分为 3大类 9小类 2 7种类型 ,建立了断层破坏油气藏的 4种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类型 油气藏 断裂活动 保存条件 破坏作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理论和勘探实践的再深化——为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发现40周年而作 被引量:37
14
作者 胡见义 牛嘉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发现 40年来已建成为我国最大的油区。同时 ,也形成与建立了第三系裂谷系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理论 ,包括裂谷系对含油气断陷和含油气层系的控制、普遍存在多含油气结构层系、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形成、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圈闭...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发现 40年来已建成为我国最大的油区。同时 ,也形成与建立了第三系裂谷系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理论 ,包括裂谷系对含油气断陷和含油气层系的控制、普遍存在多含油气结构层系、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形成、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圈闭边界组合以及含油气单元序列与油气勘探评价阶段的划分等。勘探特点与储量增长受新领域突破和理论技术与勘探融合的明显影响。渤海湾盆地至今仍有许多勘探领域和很大的油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裂谷系 油气聚集 油气圈闭 单元序列
下载PDF
渤中坳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特点及其聚集规律 被引量:42
15
作者 米立军 段吉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2-37,共6页
渤中坳陷近5年来先后于中浅层的上第三系发现了多个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气田,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地区。其具有不同于周边陆地油田的油气成藏特点,晚期的热沉降和构造活动使其成为渤海湾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上第三系... 渤中坳陷近5年来先后于中浅层的上第三系发现了多个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气田,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地区。其具有不同于周边陆地油田的油气成藏特点,晚期的热沉降和构造活动使其成为渤海湾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上第三系具有优于周边陆地油田的良好的储盖条件,晚期的构造活动与油气主要排烃期相匹配,为油气向上第三系圈闭中运聚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两种断裂系统、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晚期油气运移的多样性造就了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丰富多彩的油气藏类型和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坳陷 热沉降 中浅层油气藏 油气聚集 成藏特点
下载PDF
苏仁诺尔断裂垂向封闭时空分布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39
16
作者 付广 于丹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45,共6页
对断裂垂向封闭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乌尔逊凹陷北部苏仁诺尔断裂的发育、活动史进行了研究,利用断面压力和断裂带中的泥质含量对苏仁诺尔断裂垂向封闭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仁诺尔断裂西南部在830~1800m处形成垂向封闭,而... 对断裂垂向封闭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乌尔逊凹陷北部苏仁诺尔断裂的发育、活动史进行了研究,利用断面压力和断裂带中的泥质含量对苏仁诺尔断裂垂向封闭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仁诺尔断裂西南部在830~1800m处形成垂向封闭,而其东北部在640~1580m处形成垂向封闭.苏仁诺尔断裂在大磨拐河组内除东北部的大二段垂向封闭性差外,其余部分均为垂向封闭;在南二段内除I 340测线以南局部封闭性差外,其余均为垂向封闭;在南一段仅I 360~I 420测线之间和X848测线以西地区为垂向封闭,其余地区封闭性差.对苏仁诺尔断裂垂向封闭性的时空分布与油气分布、源岩排烃史关系的研究表明,苏仁诺尔断裂对油气聚集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①断裂垂向封闭纵向分布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聚集层位的差异性;②断裂垂向封闭平面和时间分布的差异性决定了油气聚集沿断裂分布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 苏仁诺尔断裂 垂向封闭 时空分布 断面压力 泥质含量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再生前陆褶皱逆冲带中丘里塔格前锋带的构造与油气 被引量:38
17
作者 陈楚铭 卢华复 +1 位作者 贾东 贾承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丘里塔格背斜带是库车再生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前锋构造带。依据各段不同的构造特点,沿走向自东向西可分为东丘里塔格段、库车塔吾段、南、北丘里塔格段和亚克里克—阿瓦特段。其中东丘里塔格段和库车塔吾段以浅部膝折褶皱或断层传播褶皱... 丘里塔格背斜带是库车再生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前锋构造带。依据各段不同的构造特点,沿走向自东向西可分为东丘里塔格段、库车塔吾段、南、北丘里塔格段和亚克里克—阿瓦特段。其中东丘里塔格段和库车塔吾段以浅部膝折褶皱或断层传播褶皱与深部的断层转折褶皱相叠置为特点。而南、北丘里塔格段和亚克里克—阿瓦特段则以发育膝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相伴生的纵向走滑逆冲断层为特点。该构造带有良好的油气前景,寻找深部完整的断层转折褶皱背斜圈闭以及纵向走滑逆冲断层下盘的圈闭是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前锋带 构造特征 油气聚集 逆冲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自源型天然气聚集与潜力分析 被引量:38
18
作者 李伟 涂建琪 +1 位作者 张静 张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1-530,共10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新进展,利用地球化学与气源对比等理论与方法,分析该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特征,探讨马家沟组自源型天然气聚集规律与潜力。研究认为加里东期古隆起东侧、环盐洼区马家沟组发育规模有效...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新进展,利用地球化学与气源对比等理论与方法,分析该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特征,探讨马家沟组自源型天然气聚集规律与潜力。研究认为加里东期古隆起东侧、环盐洼区马家沟组发育规模有效烃源岩,源自马家沟组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泥岩的天然气是奥陶系气藏的主要贡献者。奥陶系马家沟组不仅发育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储集层,也发育内幕白云岩颗粒滩储集层,且二者分布广泛,均能成为有利储集体。马家沟组天然气以自源型油型气为主,表现为自生自储、近源聚集的特征,只在局部地区存在上生下储的天然气聚集区。同时,提出环盐洼周边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具有大规模天然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具备大面积自生自储天然气聚集的优势,靖边气田以西、以北与以南的古隆起前缘洼陷区是未来奥陶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马家沟组 烃源岩 油型气 天然气聚集 天然气碳同位素 天然气资源
下载PDF
火山作用与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 被引量:30
19
作者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火山活动对油气生成、运移、储集、封盖、聚集和保存这六个形成油气田的重要因素有着重要影响。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在岩浆迅速冷凝过程中会产生孔洞和缝隙,成为容留油气的空间;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灰沉积,具有遇水膨胀和分散的特点,... 火山活动对油气生成、运移、储集、封盖、聚集和保存这六个形成油气田的重要因素有着重要影响。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在岩浆迅速冷凝过程中会产生孔洞和缝隙,成为容留油气的空间;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灰沉积,具有遇水膨胀和分散的特点,地层孔隙被其它充填后而成为良好的封存盖层并能抗御新构造运动的破坏而有利于油气田的保存;火山活动提供1020~1200℃的岩浆和300~400℃的热液流体携带的热能,为油气运移提供热动力条件,促进油气运移;火山活动在沉积盆地内形成的火山岩体与侵入岩体,为含油气盆地增加了一种非构造圈闭———火山岩岩性圈闭。火山活动与油气的储集、封盖、运移、聚集和保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含油气系统。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和黄骅坳陷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作用 石油 天然气 封盖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油气藏 保存条件 油气分布
下载PDF
控制复杂断块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以渤海湾盆地东辛地区为例 被引量:31
20
作者 蒋有录 张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9-42,共4页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东辛复杂断块区自70 年代初投入大规模开发以来,经过20 多年的精细地质研究和滚动勘探,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比详探结束时增加了2 倍,近年来滚动勘探仍不断有新的发现,充分显示了在这类复杂断块区进行滚动...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东辛复杂断块区自70 年代初投入大规模开发以来,经过20 多年的精细地质研究和滚动勘探,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比详探结束时增加了2 倍,近年来滚动勘探仍不断有新的发现,充分显示了在这类复杂断块区进行滚动勘探的巨大潜力。以东辛复式油气聚集带为例,分析了控制复杂断块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认为:①优越的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着复杂断块区油气富集带的形成;②断层的封闭性和圈闭的完整程度是控制不同断块区油气富集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流体沿油源断层由深部向浅层运移聚集,断裂多次活动导致油气多次聚散,断层的封闭作用与开启作用的转化,致使油气沿断层多层系富集,形成了呈梳状展布的油气藏群;③稳定分布的厚层泥岩控制油气的纵向富集层位,对油气侧向封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图4 参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石 油气富集 地质因素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