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ESS四维客观分析在中国近海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潘楚东 于非 +1 位作者 张志欣 郭景松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利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和世界大洋数据库(WOD)资料,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法(LOESS)四维客观分析方案对中国近海的温度场进行了客观分析,将散布在空间中的温度资料点插值到均一的网格中。在分析中充分考虑了中国海曲折复杂的海岸特点,将... 利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和世界大洋数据库(WOD)资料,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法(LOESS)四维客观分析方案对中国近海的温度场进行了客观分析,将散布在空间中的温度资料点插值到均一的网格中。在分析中充分考虑了中国海曲折复杂的海岸特点,将底深调整系统(TAR)和障碍调整系统(BAR)整合到四维插值系统中,使得资料点空间权重的计算更为合理。计算结果显示,LOESS客观分析方案充分考虑了空间因素(经度、纬度、深度)和时间因素,能客观反映出中国近海一年四季的温度时间-空间结构。通过与Kriging插值方法的对比,发现LOESS方法能更精确地把中国近海温度结构反映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四维客观分析 中国近海 温度剖面
下载PDF
南海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俊 张鹏 +4 位作者 陈作志 陈国宝 张魁 许友伟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8,共11页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南海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分别是4.13×105t和3.49×105t,两季调查中鲹科鱼类分布的高值区均是15°N断面;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是2.03×105t,高值区位于18.50°N^19.50°N、113.00°E^116.00°E海域,而2015年秋季该海域其资源量仅0.59×105t。研究表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是最重要的经济鲹科种类;2012年秋季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明显高于2015年秋季北部外海(P<0.01,t检验),但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2015年春季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但明显大于2015年秋季(P<0.01,t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鲹科鱼类 灯光罩网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南海外海
下载PDF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兆礼 陈佳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5-1196,共12页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种群划分 地理隔离 中国近海
下载PDF
东方某气田浅部软泥岩地层抑制泥球生成技术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玉豪 张万栋 +3 位作者 王成龙 韩成 吴江 张超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5-320,共6页
南海西部海域东方某气田Z平台开发该区域莺歌海组二段浅部气藏,该气藏浅部非储层段乐东组、莺歌海组一段和二段上部地层松软,泥质含量高。该气田早期开发作业中采用抑制包被性较强的PLUS/KCl或PEM聚合物钻井液体系,来应对非储层段大套... 南海西部海域东方某气田Z平台开发该区域莺歌海组二段浅部气藏,该气藏浅部非储层段乐东组、莺歌海组一段和二段上部地层松软,泥质含量高。该气田早期开发作业中采用抑制包被性较强的PLUS/KCl或PEM聚合物钻井液体系,来应对非储层段大套泥岩地层,但是该钻井液体系井眼清洁效果差,起泥球严重,导致憋扭矩、憋泵压、起下钻困难等井下复杂情况,严重降低作业的时效。因此,梳理分析了泥球生成的原因,摈弃以往采用抑制包被型钻井液体系应对该大套泥岩地层的思路,首次在该区域非储层段采用全分散钻井液体系进行钻进,配套特殊流体段塞清岩技术以及起钻前转化为强润滑的钻井液体系,成功解决了该区域表层起泥球与井眼清洁问题。Z平台实施的5口井非储层段提速显著,Φ311.2mm井段平均机械钻速为141.32m/h,相对于前期最快的机械钻速提速达62.69%,创造东方区域类似浅部气藏开发大位移水平井的作业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位移水平井 软泥岩 泥球 井眼净化 全分散钻井液体系 南海西部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