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姚合武功体和吏隐观的嬗变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衡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9,共4页
县居诗和郡斋诗是姚合诗歌创作最具特色的诗歌,它们展现了姚合人生和诗歌历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姚合人生阶段的这两个点,我们可以发现其文化心理和诗歌艺术一直是处在调整和蜕变中。在这个过程中,姚合的吏隐心理从矛盾逐渐走向融合,从而... 县居诗和郡斋诗是姚合诗歌创作最具特色的诗歌,它们展现了姚合人生和诗歌历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姚合人生阶段的这两个点,我们可以发现其文化心理和诗歌艺术一直是处在调整和蜕变中。在这个过程中,姚合的吏隐心理从矛盾逐渐走向融合,从而使其吏治观从无奈选择走向自觉实践,也导致其武功体开始从清僻向清雅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合 县居诗 郡斋诗 武功体 吏隐
下载PDF
儒学复兴思潮下毛滂“吏隐”心态探析——以毛滂词为中心
2
作者 徐佳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63-67,共5页
毛滂早中期渴望仕进,晚期却不得已入仕,是北宋时期在宦海中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毛滂的词作呈现出清幽凄冷的风格特征,反映出了他凄恻幽独的心境,表现出了北宋儒子希求入仕为国效力与隐居避乱保存自身的矛盾心理,可通过毛滂的词... 毛滂早中期渴望仕进,晚期却不得已入仕,是北宋时期在宦海中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毛滂的词作呈现出清幽凄冷的风格特征,反映出了他凄恻幽独的心境,表现出了北宋儒子希求入仕为国效力与隐居避乱保存自身的矛盾心理,可通过毛滂的词探求儒学复兴的背景之下北宋儒子"吏隐"心态的一步步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滂 儒学 吏隐 孤寂 清淡雅致
下载PDF
东方朔文学贡献史实拾遗
3
作者 张黎呐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6-58,共3页
东方朔自创"答难"体式,又开中国哲理诗与六言诗之先;然而在以人品定文品的传统观念下,为人肆意轻世、性格桀骜不驯、言语指意放荡的东方朔,生时以弄臣身份"见视如倡",未能得到承认与尊重,死后更为文人所忽视。
关键词 东方朔 文学贡献 六言诗 为文 哲理诗 文品 文人 尊重 史实 传统观念
下载PDF
从文化人格看古代士人政治困境的形成及其解脱——以张九龄罢相为中心
4
作者 仲红卫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1-57,共7页
"为王者师",即在专制等级秩序的范围内借助王权以弘道,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古代优秀士人之基本追求。然而,张九龄罢相事件表明,这种希望以"王者师"的身份弘扬和实践"道"的理想,恰恰是导致士人政治困境形... "为王者师",即在专制等级秩序的范围内借助王权以弘道,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古代优秀士人之基本追求。然而,张九龄罢相事件表明,这种希望以"王者师"的身份弘扬和实践"道"的理想,恰恰是导致士人政治困境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于一部分既无法实现政治理想又不愿退出官场的士人而言,应对困境的策略,是以"心隐"的方式保持个人内在人格的相对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九龄 心隐 文化人格 政治理想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帝师”文化——以张良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龚留柱 张靖人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42-54,共13页
帝师,是对张良的准确历史定位,这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群体,分为创业型的"政治军师"和教化帝王的"师傅型"帝师两种,前者以张良为典范。中国古代帝师文化的源头,一是儒家"王者必有师"的治国理论... 帝师,是对张良的准确历史定位,这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群体,分为创业型的"政治军师"和教化帝王的"师傅型"帝师两种,前者以张良为典范。中国古代帝师文化的源头,一是儒家"王者必有师"的治国理论,二是蕴涵丰富文韬武略资源的先秦秦汉兵书。帝师制度从西汉开始正式确立,结束于近代康有为之后。张良于儒道文化兼而得之,逐渐成长为一个善于"持忍"的战略大师。张良对汉帝国创建所作出的贡献,主要是方向性的战略规划,奠定了汉400年一统江山的稳固之基。最后,张良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更准确地说是"朝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良 帝师 王者师 武经七书 持忍 朝隐
原文传递
论苏轼黄州诗词创作中的“心隐”情结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惠芳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55-58,共4页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了黄州诗词恬淡、清空的艺术境界,具有至高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黄州诗词 “心隐”情结
下载PDF
白居易融会三教的“中隐”思想及其仕隐心态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玉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9-123,共5页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中隐 吏隐 儒佛道 仕隐心态
下载PDF
宋代吏隐文化的精神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郝美娟 程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3,共5页
宋代吏隐文化的繁荣是我国士人人生方式与态度发生重要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唐宋文化转型后士大夫主体关于"人之存在"的重新思考与深度探索,虽承继白居易中隐而来,但在精神境界与生命格局方面均超越白居易中隐而存在,这源于宋人... 宋代吏隐文化的繁荣是我国士人人生方式与态度发生重要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唐宋文化转型后士大夫主体关于"人之存在"的重新思考与深度探索,虽承继白居易中隐而来,但在精神境界与生命格局方面均超越白居易中隐而存在,这源于宋人坚韧的生命力量与广袤无垠的心灵世界。宋代吏隐文化包括如下两个维度的内容,一为仕与隐的圆通融合,一为艺术化的生命存在。前者是关乎人生价值的探讨反思,后者则具体为人的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隐 精神核心 仕隐融合 诗化存在
下载PDF
试论韦应物诗歌中的吏隐主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鹤霖 《金融教育研究》 2006年第S1期142-144,共3页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重要概念。而唐代大历年间的诗人韦应物的吏隐心态既十分独特又具代表性,可谓集大成者也。儒释道的合力共同构筑了其独特思想的基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对世俗的...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重要概念。而唐代大历年间的诗人韦应物的吏隐心态既十分独特又具代表性,可谓集大成者也。儒释道的合力共同构筑了其独特思想的基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对世俗的向心力,而释道尤其是禅的超脱态度则是其离心力,这使得韦应物走上了身心相合的吏隐之途,将困顿中国古代士人的吏与隐的矛盾统一起来,并影响到他的创作,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隐 韦应物 郡斋诗
下载PDF
王昶的禅学之嗜与“吏隐”心态
10
作者 武云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78,共5页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活跃于政界、文坛的一位著名学者,官至刑部侍郎,但却对禅学一直保持着极浓的兴趣。归根结底,这是由其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基于生存需要和人格修养,他形成了"吏隐"心态,居官但保持隐者之志,以吏为隐,而参...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活跃于政界、文坛的一位著名学者,官至刑部侍郎,但却对禅学一直保持着极浓的兴趣。归根结底,这是由其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基于生存需要和人格修养,他形成了"吏隐"心态,居官但保持隐者之志,以吏为隐,而参悟禅理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突出体现了乾隆时期江南士人的"作客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昶 禅学 吏隐 乾隆时期 作客观念
下载PDF
两山之间:论襄阳鹿门山与岘山对孟浩然的影响和塑造
11
作者 邬海川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孟浩然与故乡襄阳彼此注解、彼此成全,襄阳的山川风物不仅组成了孟浩然的物质生活环境,而且对其诗人形象及诗歌精神的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故世有“孟襄阳”之称。鹿门山与岘山作为孟诗中襄阳最重要的山林,两山各自所代表的庞德公与羊祜... 孟浩然与故乡襄阳彼此注解、彼此成全,襄阳的山川风物不仅组成了孟浩然的物质生活环境,而且对其诗人形象及诗歌精神的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故世有“孟襄阳”之称。鹿门山与岘山作为孟诗中襄阳最重要的山林,两山各自所代表的庞德公与羊祜的典故文化,及背后仕与隐的不同处世态度,在孟浩然生前、身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和塑造。分析孟浩然诗对两山的表现与两山在孟浩然身后评价接受中的不同地位,可以从更微观的视角考察襄阳与孟浩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 鹿门山 岘山 仕与隐
下载PDF
浅议吴文英词中仕与隐的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玉琪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33-35,共3页
从吴文英的具体作品入手,分析词人"仕"与"隐"的思想。吴文英一生虽非仕非隐,但"仕"在吴文英思想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词中表达的痛苦往往与作者不能实现人生"怀抱"的愿望相关。
关键词 吴文英 仕与隐 人生怀抱
下载PDF
论谢灵运创作的“仕”“隐”纠结——以山水隐逸诗为中心
13
作者 白欣桐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48-51,共4页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诗人。其创作生涯中一直存在着"仕"与"隐"的矛盾纠结,具体体现在诗歌思想内容和言行两个方面。这与其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代和家族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而...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诗人。其创作生涯中一直存在着"仕"与"隐"的矛盾纠结,具体体现在诗歌思想内容和言行两个方面。这与其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代和家族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而谢灵运本身的人生经历与个性性格则是造成其"仕""隐"矛盾的根本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隐逸诗 “仕”与“隐” 矛盾现象
下载PDF
论李白诗歌的琴意象
14
作者 付嘉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2-19,共8页
琴是中国古代弦乐器,与文士阶层关系密切,在李白生命中占有重要位置。琴作为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共出现52次,其内涵以隐逸和游仙两类最多,表现李白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出世情怀。李白诗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是"清虚玄妙"和&q... 琴是中国古代弦乐器,与文士阶层关系密切,在李白生命中占有重要位置。琴作为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共出现52次,其内涵以隐逸和游仙两类最多,表现李白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出世情怀。李白诗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是"清虚玄妙"和"奔放俊狭"。李白诗中琴意象表现出世之意,全诗却抒发入世之志,体现了李白以功成身退为人生理想,却仕隐两无成的人生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审美特征 仕与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