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43
1
作者 汪新建 温江红 《医学与哲学》 2002年第4期1-4,共4页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 ,人们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其一是生理角度 ,学者们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因素 :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其二是心理社会角度 ,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恋母情节导致了特殊的母子关系 ,从而引起性心理异常 ,形成同性...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 ,人们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其一是生理角度 ,学者们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因素 :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其二是心理社会角度 ,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恋母情节导致了特殊的母子关系 ,从而引起性心理异常 ,形成同性恋。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重视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在同性恋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恋母情绪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下载PDF
《儿子与情人》的女性悲剧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春辉 周立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6-98,共3页
尝试回避对《儿子与情人》的常规性文学评论,从女性视角出发,对英国现代作家劳伦斯的自传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全新分析。
关键词 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 恋母情结
下载PDF
《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被引量:7
3
作者 郑达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143-148,共6页
说到《儿子与情人》 ,人们就会提到俄狄浦斯情结 ,仿佛这部小说是弗洛伊德这个理论的最好诠释。本文指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保罗产生爱母嫉父心理的家庭因素 ,说明劳伦斯在小说中并非要解释俄狄浦斯情结 。
关键词 小说 <<儿子与情人>> 俄狄浦斯情结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图兰朵》与《杜兰朵》的无意识结构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晶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60,共6页
西洋歌剧《图兰朵》中所展示的两性互动模式让中国人感到陌生而不自在 ,而魏明伦对歌剧剧情作了若干修改 ,再创的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却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好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两剧的主要人物关系进行比较 ,认为 ,正是因为中国人... 西洋歌剧《图兰朵》中所展示的两性互动模式让中国人感到陌生而不自在 ,而魏明伦对歌剧剧情作了若干修改 ,再创的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却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好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两剧的主要人物关系进行比较 ,认为 ,正是因为中国人内心的无意识欲望和西方人有所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兰朵 杜兰朵 精神分析 石祖 俄底浦斯情结 代情结
下载PDF
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150-153,共4页
俄狄浦斯情结使母亲成为儿子的情人 ,儿子在感情上完全依恋母亲 ,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爱一个他所爱的女人 ,不能使两性关系达到精神和肉体自然、和谐的结合 ,而只能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得到爱的全部内容 :情爱和性爱。他与另一个女... 俄狄浦斯情结使母亲成为儿子的情人 ,儿子在感情上完全依恋母亲 ,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爱一个他所爱的女人 ,不能使两性关系达到精神和肉体自然、和谐的结合 ,而只能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得到爱的全部内容 :情爱和性爱。他与另一个女人之间 ,总站立着他的母亲。青年人要正确对待俄狄蒲斯情结。否则 ,势必给自己酿造苦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母爱 保罗形象 婚姻 俄狄浦斯情结 《儿子与情人》 劳伦斯 心理批评 小说
下载PDF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 被引量:6
6
作者 曾艳兵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1期56-60,共5页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 :一个是伟大的作家 ,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 ,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虽然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 ,他的思想...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 :一个是伟大的作家 ,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 ,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虽然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 ,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但是 ,卡夫卡并不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尤其是在信仰和宗教问题上 ,卡夫卡更是坚决地抵制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对待弗洛伊德理论的矛盾复杂心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俄底普斯情结 奥地利
下载PDF
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兼评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丽丹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7-20,共4页
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期情结视为整个家庭的乱伦情结。阿尔弗莱德.克娄伯、马林诺夫斯基、罗海姆等人在对俄狄浦期情结的批判中进一步证明了“家庭情结”的存在及其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关系。诸多学科对俄狄浦期情结的关注发展丰富了该研究... 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期情结视为整个家庭的乱伦情结。阿尔弗莱德.克娄伯、马林诺夫斯基、罗海姆等人在对俄狄浦期情结的批判中进一步证明了“家庭情结”的存在及其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关系。诸多学科对俄狄浦期情结的关注发展丰富了该研究,其中,文学的研究方法将俄狄浦期情结研究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家庭情结 弗洛伊德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海狗与海狼——从精神分析角度论《荒野的呼唤》和《雪虎》 被引量:8
8
作者 易建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9-52,共4页
分析《荒野的呼唤》和《雪虎》两部小说,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作者杰克·伦敦的创作过程、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和他在荒野和文明之间的挣扎。
关键词 白日梦 俄狄浦斯情结 荒野 文明
下载PDF
论《狮子王》、《王的男人》、《夜宴》对《哈姆莱特》的改写——以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改写为中心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大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87,共5页
当代三部影视作品《狮子王》、《王的男人》和《夜宴》是基于弗洛伊德学说对《哈姆莱特》进行的改写,它们由弗洛伊德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精神分析式阐释生发而成,旁证了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力,并为我们重新考量弗洛伊... 当代三部影视作品《狮子王》、《王的男人》和《夜宴》是基于弗洛伊德学说对《哈姆莱特》进行的改写,它们由弗洛伊德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精神分析式阐释生发而成,旁证了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力,并为我们重新考量弗洛伊德的哈姆莱特阐释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 俄狄浦斯情结 《狮子王》 《王的男人》 《夜宴》
下载PDF
俄狄浦斯情结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婆媳矛盾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雄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6-50,共5页
婆媳矛盾引发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以往论者多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层面上来解读。事实上,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深入到孤儿寡母的潜意识,人们不难发现正是或隐或显的"恋子情结"使婆婆... 婆媳矛盾引发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以往论者多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层面上来解读。事实上,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深入到孤儿寡母的潜意识,人们不难发现正是或隐或显的"恋子情结"使婆婆在儿子的婚姻上进退两难,对媳妇产生怨恨、忌妒之情,并刁难和折磨媳妇。软弱儿子的"恋母情结"不但使矛盾难以调和反而有所激化,悲剧也就再所难免。封建宗法社会极端压抑和剥夺女性性欲的罪恶昭然若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精神分析学 现代文学 婆媳矛盾
下载PDF
恋母情结——以弗洛伊德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达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它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可以看出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认为哈姆雷特具有浓浓的恋母情结,它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哈姆雷特具有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弗洛伊德 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
下载PDF
家父长之外的自由:马林诺夫斯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挑战
12
作者 高寒 张亚辉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9,共11页
文章综述了20世纪初精神分析和人类学领域围绕俄狄浦斯情结普遍性的问题展开的讨论。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德研究显示,母系社会不存在俄狄浦斯情结,而存在“憎母舅恋姐妹”的母系情结。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母系情结只是对俄... 文章综述了20世纪初精神分析和人类学领域围绕俄狄浦斯情结普遍性的问题展开的讨论。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德研究显示,母系社会不存在俄狄浦斯情结,而存在“憎母舅恋姐妹”的母系情结。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母系情结只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转移,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母系社会,而且比西方父权社会更强烈。文章认为任何一个早期人类社会都必然存在俄狄浦斯情结。在以家父长制度为基础的印欧社会中,俄狄浦斯情结造成压抑并成为文明的动力;而在特罗布里恩德社会中,库拉交换渗透至家庭内部,形成以姻亲关系为本质的父子关系,因而俄狄浦斯情结可以被摆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与精神分析 马林诺夫斯基 俄狄浦斯情结 家父长
原文传递
“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悲剧比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璐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7-68,81,共3页
中外的古老神话中都蕴含着某一情结,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蕴涵的是杀父娶母的情结,在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剧作品《雷雨》... 中外的古老神话中都蕴含着某一情结,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蕴涵的是杀父娶母的情结,在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剧作品《雷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王》 《雷雨》
下载PDF
被囚禁的男人和女人——爱伦·坡怪诞小说中的性别错位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76-79,共4页
以爱伦.坡的情感经历作为参照,对其怪诞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男性经历着一个由恋母到自恋甚至恋物、恋尸的畸形心理演变过程;女性则多属于男性自我陶醉而创造的"他者",这一角色定位和她们终被谋杀的厄... 以爱伦.坡的情感经历作为参照,对其怪诞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男性经历着一个由恋母到自恋甚至恋物、恋尸的畸形心理演变过程;女性则多属于男性自我陶醉而创造的"他者",这一角色定位和她们终被谋杀的厄运,都折射出男权思想的严酷。这一切是由于传统社会为男性设置了极高的期望值,为女性设定的标准线却相当低下,使得男性与女性都成为性别的囚徒。社会必须调整对两性传统角色的认识,才能将他们从被囚禁的境地中解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 恋母情结 男权主义
下载PDF
个体社会化努力的失败——评卡夫卡的小说《判决》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卫东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4,共4页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并逐渐成为这个社会和文化圈中成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对自己欲望的压抑和放弃,使社会化成为一个令人痛苦的过程。现代派作家卡夫卡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对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并逐渐成为这个社会和文化圈中成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对自己欲望的压抑和放弃,使社会化成为一个令人痛苦的过程。现代派作家卡夫卡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对人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本文以他的代表作之一《判决》为例,从社会化角度分析主人公格奥尔格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出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 卡夫卡 恋母情节 父权 《判决》 短篇小说
下载PDF
一位失眠患者的精神分析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孟宪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24-127,共4页
A man with insomnia was treated with psychoanalysis for a period of nearly three year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except for insomnia, the patient had suffered from other symptoms such as obsessional images, social an... A man with insomnia was treated with psychoanalysis for a period of nearly three year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except for insomnia, the patient had suffered from other symptoms such as obsessional images, social anxiety, and fear of bed etc. All of these symptoms were interpreted as steming from unsolved Oedipus conflicts in childhood.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moder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Oedipus complex and the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精神分析治疗 心理治疗
下载PDF
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和欲望问题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山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1-34,共4页
“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包含着两个悖论性的问题:“主体”和“欲望”。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说,发展并“哲学化”了其中的主体问题,同时也使其中的悖论更为突出;德鲁兹等则提出了“反俄狄浦斯”的口号,以“精神分裂主体”的“欲望”来对... “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包含着两个悖论性的问题:“主体”和“欲望”。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说,发展并“哲学化”了其中的主体问题,同时也使其中的悖论更为突出;德鲁兹等则提出了“反俄狄浦斯”的口号,以“精神分裂主体”的“欲望”来对抗资本主义对无意识领域的扩张。但这终究是一种空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镜像阶段 反俄狄浦斯
下载PDF
论弗洛伊德思想的启蒙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单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58,共7页
弗洛伊德从性本能冲动来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指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而是人类的心理意识。他将宗教起源归结为人类意识的投射,其核心观念的上帝被解释成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幻想。他的启蒙思想继承了哥白尼、达尔文的实验理... 弗洛伊德从性本能冲动来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指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而是人类的心理意识。他将宗教起源归结为人类意识的投射,其核心观念的上帝被解释成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幻想。他的启蒙思想继承了哥白尼、达尔文的实验理性传统,为人类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本能冲动 投射 俄狄浦斯情结 第三次沉重的打击
原文传递
“道德”与“有情”:从《水浒传》到《石秀》
19
作者 刘川鄂 杨萌 《长江学术》 2023年第2期47-63,共17页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石秀》,运用精神分析法对传统文本进行了现代性反叛,解构了传统文本中的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山辟疆的作用。《水浒传》中石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是“忠义”伦理道德...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石秀》,运用精神分析法对传统文本进行了现代性反叛,解构了传统文本中的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山辟疆的作用。《水浒传》中石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是“忠义”伦理道德的捍卫者。而施蛰存以“俄狄浦斯情结”来构建石秀形象,使其对义嫂产生不伦之恋,给予这种隐秘情欲以正当性、合理性,并不作善恶道德评价,是对复杂人性的展示和深挖。《水浒传》将潘巧云贬低、丑化为恶毒淫妇,是“贞节”伦理道德的背叛者,而《石秀》中潘巧云是热情爽朗、多情风流的美艳妇人,并体现出都市新女性的特质。《水浒传》中杨雄护兄弟,斩淫妇,是“忠义”伦理道德的践行者,而《石秀》却凸显杨雄杀妻的盲从和麻木,以此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桎梏和扭曲。从《水浒传》到《石秀》单一的道德文本位移为丰富的人性文本,以三种形态展示了“有情”与“道德”的激烈冲撞下复杂多样的人性,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超越古代小说单一、道德化的人物塑形去建构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石秀 潘巧云 杨雄 俄狄浦斯情结
下载PDF
弗洛伊德民族心理学思想述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静 杨须爱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3,共6页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也是西方民族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俄底普斯情结、图腾与禁忌和民族群体领袖等理论,打开了民族学和心理学交叉研究的大门,对宗教思想和民族心理密切关系的阐释,补充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 民族心理学 俄底普斯情结 图腾 禁忌 民族群体领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