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15个大型城市总悬浮颗粒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7
1
作者 安俊岭 张仁健 韩志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25-29,共5页
对 1 998年 7月至 1 999年 6月北方 1 5个大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中国北方大型城市 (北京除外 )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 ,年平均发生频数在 70 %~ 1 0 0 %之间。 ( 2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为II级... 对 1 998年 7月至 1 999年 6月北方 1 5个大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中国北方大型城市 (北京除外 )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 ,年平均发生频数在 70 %~ 1 0 0 %之间。 ( 2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为II级的发生频数均在夏、秋季高 ,春、冬季低。局地因素 (当地的气象条件、地貌状况、植被分布以及人们的活动状况 )是形成这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 3)空气质量为III级的发生频数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季节性。除局地因素的影响外 ,邻近城市之间的相互输送是一个主要原因。 ( 4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IV级的发生频数均在春、冬季高 ,夏、秋季低。春、冬季节北方多大风或强风天气引起西北干旱区沙、尘的长距离输送是产生这种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西北干旱区的绿化、固沙工作迫切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冬季 秋季 发生 季节变化 固沙 气象条件 频数 西北干旱区 强风
全文增补中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66
2
作者 王鑫 李跃清 +1 位作者 郁淑华 蒋兴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71,共8页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低涡出现频次较之80年代有下降趋势,7月份是夏季高原低涡的活跃期;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四个源地分别为:申扎-改则之间、那曲东北部地区、德格东北部和松潘附近;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主要有四个涡源:那曲东北部、曲麻莱地区、德格附近和玛沁附近,也存在季节内变化,与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部分高原低涡形成后,能在高原上生存36h以上并发展东移,移动路径主要有东北、东南和向东三条,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数量最多;而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的路径与在高原上的移动路径并不相同,移出高原后的低涡多数是向东移动的,其次才向东北、东南移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为东北路径,主要移向河西、宁夏和黄土高原一带;另一条是东南路径,主要移向四川盆地附近,其中,移向黄土高原的低涡最多;移出低涡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特征;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多数在12h内减弱消亡,有些可持续60h,极少数能存活100h以上,最长可达192h,不仅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降水,甚至可能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初生时,暖性涡比斜压涡多近两倍,而移出青藏高原后12h内的低涡性质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斜压涡居多;与60、70年代相比,80年代中期以后高原低涡的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和性质等特征都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低涡源地 移出低涡 发生频数 移动路径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变化的环境响应 被引量:28
3
作者 赵克明 李霞 杨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9-513,共5页
应用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利用逐步逼近法和乌鲁木齐市气象站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 应用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利用逐步逼近法和乌鲁木齐市气象站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月均值的年变化呈单周期型,即1月最低(389 m),6月最高(2 071 m);4~9月大气最大混合层厚度在2 000 m以上的出现频率超过50%,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则是500 m以下出现频率最大。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指数与最大混合层厚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最大混合层厚度是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逐日PM10浓度与对应最大混合层厚度存在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混合层厚度 月均值 出现频率 空气污染 相关分析 乌鲁木齐
原文传递
福建烟草病毒种群及其发生频率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谢联辉 林奇英 +3 位作者 谢莉妍 段永平 周仲驹 胡翠凤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5-32,共8页
1984—1991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烟区的烟草病毒有TMV-C,Tom,YM和RS株系,CMV-C,Yel和TN株系,以及TEV,TLCV,TRV,TRSV,TSV,TVBMV,ToAV,ToBRV,PVX,... 1984—1991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烟区的烟草病毒有TMV-C,Tom,YM和RS株系,CMV-C,Yel和TN株系,以及TEV,TLCV,TRV,TRSV,TSV,TVBMV,ToAV,ToBRV,PVX,PVY,其中以CMV-C和TMV-C为优势株系,分别占样品总数的27.8%和27.7%。各种病毒(株系)及其发生的频率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在田间各种病毒(株系)的株发病率因烟草品种、烟苗来原和前作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种群 发生频率
下载PDF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杂交发生及其特点 被引量:15
5
作者 田代科 李春 +3 位作者 肖艳 付乃峰 童毅 吴瑞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4-674,共21页
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十分普遍,一直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的热点。秋海棠属(Begonia)为世界最大植物属之一,其种类繁多,但关于自然杂交的相关报道很少。系统调查秋海棠属的自然杂交不仅有利于理解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也是弄清其资源和解决... 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十分普遍,一直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的热点。秋海棠属(Begonia)为世界最大植物属之一,其种类繁多,但关于自然杂交的相关报道很少。系统调查秋海棠属的自然杂交不仅有利于理解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也是弄清其资源和解决物种分类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通过对国产秋海棠属植物自然杂交现象的系统调查和分析,发现总计29种(占国产已知200种秋海棠的约15%)参与了杂交,产生了31个自然"杂种"约50个居群。其中,掌叶秋海棠(B.hemsleyana)和粗喙秋海棠(B.longifolia)参与杂交程度最高,分别与另外的8种和7种秋海棠发生了杂交;而裂叶秋海棠(B.palmata)发生杂交的居群最多,达16处。自然杂交以云南(尤其是南部)发生频率最高,一共有20种参与,产生了31处杂交居群;台湾和广西次之。杂交多为单向发生,个体以F1代个体为主,尚未脱离亲本独立成种。野外传粉生物学初步观察发现:秋海棠的主要访花昆虫为食蚜蝇类,其次是蜜蜂科,但各自传粉特点及效率尚待进一步研究。杂种及疑似亲本的鉴定可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人工重复杂交等综合方法实现。杂种的基因组大小(C值)等于或接近两亲本的平均值,误差通常小于10%,有助于辅助鉴定杂种及亲本。我们总结后认为杂交发生及杂种形成必须满足5个条件:(1)重叠或邻近分布;(2)花期相遇;(3)有效传粉媒介;(4)杂交亲和;(5)适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小生境及气候条件。据此,我们预测了国产秋海棠属未来可能发生的约40个新杂交组合的可能亲本及地点。到目前为止,尽管所有已知的秋海棠杂种尚未形成真正的新物种,但是,为了满足科学研究及实践交流的需要,建议按照新分类群发表的严格要求,将"杂种"逐一开展调查研究并整理发表,并将其作为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分类单元对待。鉴于秋海棠属的杂种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海棠属 自然杂交 发生频率 特殊分类单元 杂交方向 传粉
原文传递
东亚沙尘源区晴空和云上沙尘气溶胶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茹建波 王天河 +2 位作者 李积明 韩颖 张北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利用2006年6月至2012年12月的CALIPSO Level 2 VFM产品、5km分辨率的Aerosol Profile、Cloud Layer产品以及MISR反演的产品,揭示了东亚地区不同高度层上沙尘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对比分析了东亚沙尘源区晴空和云上沙尘的垂直分布特征、... 利用2006年6月至2012年12月的CALIPSO Level 2 VFM产品、5km分辨率的Aerosol Profile、Cloud Layer产品以及MISR反演的产品,揭示了东亚地区不同高度层上沙尘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对比分析了东亚沙尘源区晴空和云上沙尘的垂直分布特征、消光系数和光学厚度。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漠是东亚沙尘的主要源区,沙尘出现频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季最多,夏秋相当,冬季最少,无论在晴空还是有云条件下,前者出现频率大于后者。对于同一地区而言,云上沙尘出现的最大高度较晴空沙尘更高。塔克拉玛干沙漠云上沙尘消光系数高值区集中在2~4km,而戈壁沙漠则集中在3~5km,但是在云层之上晴空和云上沙尘消光系数差别不大。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沙尘气溶胶为主,约占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77%,晴空和云上沙尘光学厚度平均值分别为0.22和0.15;戈壁沙尘气溶胶约占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52%,晴空和云上沙尘光学厚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9和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沙尘气溶胶 出现频率 消光系数 光学厚度
原文传递
山东省滨州市干热风气候特征及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明涛 马焕香 +1 位作者 翟贵明 吴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898-12900,12920,共4页
利用1961~2009年(5月15日~6月10日)滨州市7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14:00相对湿度、14:00风速及1980~2009年逐年小麦千粒重资料,采用周期方差外推法、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滨州市49年来干热风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周期等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1961~2009年(5月15日~6月10日)滨州市7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14:00相对湿度、14:00风速及1980~2009年逐年小麦千粒重资料,采用周期方差外推法、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滨州市49年来干热风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周期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还就不同类型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干热风日数、干热风天气过程等级和干热风年型等级的年平均发生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年代际变化规律:20世纪60年代出现次数平均值最大,70、80年代有下降趋势,90年代发生次数最低,2000~2009年出现次数比90年代略有上升;干热风日数存在6、16年左右的周期;小麦千粒重与重干热风天气过程出现次数具有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频率 干热风 周期分析 千粒重 山东省滨州市
下载PDF
商丘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 被引量:12
8
作者 余卫东 黄玉超 康绍钧 《气象科技》 2005年第S1期127-130,共4页
利用1961~2004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商丘市近44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4年来,商丘市暴雨、大暴雨和达到极端干旱标准的总天数都存在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极端高温事件年发生频率增加而极... 利用1961~2004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商丘市近44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4年来,商丘市暴雨、大暴雨和达到极端干旱标准的总天数都存在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极端高温事件年发生频率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减少;季节变化以冬、夏两季最为明显,其中冬季极端高温事件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减少,变化趋势都通过了99%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夏季与冬季变化趋势相反,其中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减少,通过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寒冷期长度和炎热期长度都显著减少,分别通过99%和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发生频率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发生频率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石先武 高廷 +1 位作者 谭骏 国志兴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2,共4页
基于我国沿海验潮站和水文站典型重现期数据,综合考虑风暴增水和超警戒潮位,分析了我国沿海一般潮灾、较大潮灾、严重潮灾、特大潮灾的发生频率,揭示了不同等级潮灾的发生频率在我国沿海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受风... 基于我国沿海验潮站和水文站典型重现期数据,综合考虑风暴增水和超警戒潮位,分析了我国沿海一般潮灾、较大潮灾、严重潮灾、特大潮灾的发生频率,揭示了不同等级潮灾的发生频率在我国沿海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受风暴潮灾害影响,鸭绿江口沿岸、河北秦皇岛和唐山北部沿岸、成山头-青岛沿岸、广西防城港沿岸、海南东南部和南部沿岸风暴潮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都不大;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等区域是风暴潮易发区,发生特大潮灾概率较低但严重潮灾发生的频率较高;福建北部福州到浙江南部台风沿岸、广东珠江口到阳江沿岸、雷州半岛东部沿岸是风暴潮灾害严重区,特大潮灾发生频率最高。基于不同等级潮灾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提出了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防御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灾害 发生频率 潮灾等级
下载PDF
下垫面因子对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达布希拉图 赵春生 《气象科技》 2005年第5期429-432,共4页
选取内蒙古中西部37个站1961~2000年3~5月气温、相对湿度等地面气象因子,分析它们对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频率的影响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单站沙尘暴频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1~2000年3~5月平均气温高于4℃和3~5月平均相对湿度低于40... 选取内蒙古中西部37个站1961~2000年3~5月气温、相对湿度等地面气象因子,分析它们对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频率的影响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单站沙尘暴频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1~2000年3~5月平均气温高于4℃和3~5月平均相对湿度低于40%地区对应沙尘暴多发区.从单站的沙尘暴频率变化来看,非沙化区(包括沙区)有明显的减少趋势;沙漠化发展区没有减少趋势,下垫面状况的恶化,使沙漠化地区和沙漠化发展区正在成为新的沙尘暴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因子 内蒙古 沙尘暴频率 沙尘暴源地 气象因子 中西部 内蒙古 下垫面 时空分布 沙漠化地区 频率变化 月平均气温
下载PDF
厦门港航道通过能力建模及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力 项鹭 +1 位作者 柴田 熊振南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6,共5页
以经典航道通过能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不同尺度船舶出现频率因子对航道通过能力模型加以改进,并对厦门港航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在单向通航影响因素下,主航道、海沧航道和东渡航道年通过能力分别为8.9万艘、5.8万艘和10.6万... 以经典航道通过能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不同尺度船舶出现频率因子对航道通过能力模型加以改进,并对厦门港航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在单向通航影响因素下,主航道、海沧航道和东渡航道年通过能力分别为8.9万艘、5.8万艘和10.6万艘,3条航道的利用率分别为0.48、0.56和0.22。海沧航道已处于饱和状态,主航道接近饱和状态,东渡航道利用率最低而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该模型能为计算航道通过能力提供一种新方法,计算结果可供港航管理部门未来航道规划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港 通过能力 出现频率 航道饱和度
下载PDF
单站寒潮降温过程强度评估指标及其在乌鲁木齐市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毛炜峄 陈颖 曹兴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139-146,共8页
利用195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乌鲁木齐市日最低气温资料,基于《寒潮等级》标准细化了寒潮降温过程的6项单要素强度指标,基于不同指标对乌鲁木齐市寒潮过程的强度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寒潮降温过程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 利用195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乌鲁木齐市日最低气温资料,基于《寒潮等级》标准细化了寒潮降温过程的6项单要素强度指标,基于不同指标对乌鲁木齐市寒潮过程的强度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寒潮降温过程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过程降温幅度或过程最低气温指数为评估指标,乌鲁木齐市冬季寒潮过程强度最大;以过程最大24 h降温幅度指数为评估指标,春季寒潮过程强度最大;以过程最大48 h降温幅度或过程最强气温距平偏低幅度指数为评估指标,秋季寒潮过程强度最大。基于综合强度指数IZ,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最强的寒潮过程出现在1952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春季最强的寒潮过程出现在2003年4月15—16日。近65 a乌鲁木齐市冬季寒潮降温过程强度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寒潮强度较弱。乌鲁木齐市秋季和冬季最强的10次寒潮过程中,有6次寒潮过程均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春季最强的10次寒潮过程中,有5次出现在2000年之后。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年寒潮过程发生频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寒潮过程强度也呈显著减弱的趋势,秋季寒潮过程发生频数的减少幅度最大;春季寒潮过程强度自20世纪80年代后略增大,在7个时间段中,2011—2015年春季寒潮过程的平均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评估指标 综合强度指数 发生频数
下载PDF
基于Ka波段云雷达的六盘山顶云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田磊 桑建人 +3 位作者 姚展予 常倬林 舒志亮 曹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2期84-90,共7页
利用宁夏六盘山气象站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的Ka波段云雷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六盘山顶不同云的出现频率及宏观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顶云出现频率最高值在7月,为61%,最低值在12月,为26%;按云层数划分,六盘山顶出现的云主要以1层云、2... 利用宁夏六盘山气象站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的Ka波段云雷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六盘山顶不同云的出现频率及宏观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顶云出现频率最高值在7月,为61%,最低值在12月,为26%;按云层数划分,六盘山顶出现的云主要以1层云、2层云及3层云为主,相对总云的月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68%-86%、14%-27%及0.4%-4.8%;按云底高度及云层厚度划分,六盘山顶低云、中云、高云及直展云相对总云的月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29%-53%、14%-58%、6%-22%及2%-20%。云底高度在冬春季节高于夏秋季节,云顶高度在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云层厚度为1.6-3.6 km,年变化特征与云顶高度类似。整体来看,春、夏、秋季云厚在白天大于夜间,冬季云厚在夜间大于白天,其中夏、秋季云厚日变化特征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达 云底高度 低云 出现频率
下载PDF
中国东北冬季相邻两天降温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尚锋 高枞亭 +1 位作者 杨旭 尹路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6期77-84,共8页
利用1961-2012年CN05.2的日平均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将3种温度资料冬季相邻两天的降温情况分为弱降温、一般性降温和强降温3类,并分析了这3类降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的弱降温和一般性降温发生... 利用1961-2012年CN05.2的日平均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将3种温度资料冬季相邻两天的降温情况分为弱降温、一般性降温和强降温3类,并分析了这3类降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的弱降温和一般性降温发生频次最大的地区位于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山脉一带,而强降温发生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长白山山脉一带;这三类降温的高频发生时段均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后开始减少,到21世纪初为发生频次最少时段。对日最高温度而言,弱降温和一般性降温高频发区为42°-45°N,呈带状分布,其北部和南部均为一般性降温发生频次的低发区,呈现"低-高-低"的频次分布特征,而强降温的高频发生区则位于长白山山脉一带;同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一样,日最高温度3类降温均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频次最大,其后发生频次开始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冬季 降温 发生频次 年代际
下载PDF
广西境内西江干流洪水特征变化初探 被引量:8
15
作者 苏灵 梁才贵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96,共5页
本文重点从降雨、年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及区间洪水组合情况等初步分析了西江干流桂平至梧州河段洪水特征变化及成因。指出西江干流桂平至梧州河段较大洪水发生频次增加明显,其原因主要有区间蒙江、桂江较大洪水发生频次增加明显,洪水遭... 本文重点从降雨、年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及区间洪水组合情况等初步分析了西江干流桂平至梧州河段洪水特征变化及成因。指出西江干流桂平至梧州河段较大洪水发生频次增加明显,其原因主要有区间蒙江、桂江较大洪水发生频次增加明显,洪水遭遇组合机遇增大及洪水归槽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干流 洪水特征 发生频次
下载PDF
2001—2018年印度尼西亚MODIS活跃火的发生特征与响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佳 梁一行 +1 位作者 李鹏 肖池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07-1920,共14页
基于印度尼西亚2001—2018年FIRMS MODIS活跃火(Active Fire)位置数据,通过GIS渔网(1 km×1 km)定量分析了该国活跃火的发生概率、强度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印度尼西亚18年间至少发生过一次活跃火的区域(即"有火... 基于印度尼西亚2001—2018年FIRMS MODIS活跃火(Active Fire)位置数据,通过GIS渔网(1 km×1 km)定量分析了该国活跃火的发生概率、强度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印度尼西亚18年间至少发生过一次活跃火的区域(即"有火区")占22.79%,五大岛屿"有火区"以加里曼丹岛最多,巴布亚岛最少。活跃火发生以低概率为主,集中在8—10月,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分布最多;中概率分布较少,苏门答腊岛东部低地平原和加里曼丹岛南部及西南沿岸最为集中;高概率零星分布,大部分集中在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②活跃火的发生强度以1级(1次/a)和2级(2~3次/a)为主,3级(4~7次/a)次之。1~5级(1~22次/a)活跃火主要集中在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6级(23~165次/a)活跃火集中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苏拉威西岛,且强度从中心向四周递减。此外,不同概率组内活跃火的发生强度也不同,低、中、高概率活跃火分别以1次/a、1~3次/a、2~7次/a为主。③印度尼西亚8—10月活跃火对强、弱厄尔尼诺的敏感度不同,其响应表现在活跃火频次与影响面积显著增加,厄尔尼诺越强,活跃火响应程度越高。其中,苏门答腊岛响应程度最高,巴布亚岛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跃火 发生频次 概率—强度 厄尔尼诺 渔网分析 印度尼西亚
原文传递
基于2014~2017年Ka毫米波雷达数据分析北京地区云宏观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霍娟 吕达仁 +1 位作者 段树 毕永恒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4,共10页
本文利用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Ka毫米波雷达数据对北京地区云宏观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云出现率方面,4年平均值约36.3%;冬季最低,夏季最大;月出现率值9月最大,12月最小;出现率日变化有季节差异,春夏两季呈现中午(11:00,北京时间,下同)开... 本文利用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Ka毫米波雷达数据对北京地区云宏观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云出现率方面,4年平均值约36.3%;冬季最低,夏季最大;月出现率值9月最大,12月最小;出现率日变化有季节差异,春夏两季呈现中午(11:00,北京时间,下同)开始逐步升高至下午17:00后逐步下降的特点,增高幅度大于15%;冬、秋两季日变化特征不显著。高度方面,4年平均云底高约4.9 km,平均云顶高约7.2 km;云顶高和云底高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从年初1月开始逐步上升,在6月达到峰值,而后下降到12月达到低值;3~10月,高云(云底高>5 km)占约一半左右比例;厚度小于1 km的云在各月中所占比例最高;厚度1~4 km的云,厚度越大所占比例越低;特别地,厚度大于4 km的云所占比例在4~9月中仅次于厚度小于1 km云的比例。4年期间,北京地区单层云居多约占66.7%,两层云占比约25.2%,两层以上云占8.1%;冬季约80%的云为单层云,而6~9月云层分布变化最多,其中9月单层云比例最低约为40%。本文基于4年高时空分辨率雷达数据对北京地区云分布特征,特别是云垂直分布特征在数值上准确刻画,该项工作在已有云气候研究中尚未见开展,所获得的知识将对了解地区气候特征、区域模式云参数化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毫米波雷达 云出现率 云高
下载PDF
1961-2014年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极端高温事件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秀芬 王春艳 尤飞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2,共6页
利用1961-2014年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67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选取高温日数、高温天气出现频率和高温积温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内极端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 利用1961-2014年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67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选取高温日数、高温天气出现频率和高温积温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内极端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出现天数和连续3 d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出现次数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连续3 d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水稻的分蘖、拔节、孕穗期;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持续日数以持续3 d出现次数为最多;HTOF和CHTOF在空间上总体均呈从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发生频率较高的站点集中分布在辽宁和吉林的西部;HTAT和CHTAT在空间上也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所得结论可明确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极端高温灾害的发生时段和范围,从而为极端灾害的防抗避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水稻生长季 发生频率 东北三省
下载PDF
2021年广西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及其无毒基因分析
19
作者 颜群 岑贞陆 +5 位作者 农倩 李焜华 张月雄 韦丽丽 晏卫红 韦善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1287,共7页
【目的】探究广西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析其无毒基因,了解其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组成与分布情况,为水稻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使用7个我国统一鉴别品种和26份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室内... 【目的】探究广西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析其无毒基因,了解其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组成与分布情况,为水稻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使用7个我国统一鉴别品种和26份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2021年从广西南部(桂南)、中部(桂中)、北部(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生态稻作区分离得到的128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60.16%供试稻瘟病菌菌株表现出强致病力,128株稻瘟病菌株被划分为7个种群26个生理小种,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69.53%,优势生理小种为ZB_(13)和ZB_9,出现频率分别为25.00%、14.84%。供试菌株对26个抗病基因的毒力频率为28.12%~100.00%,其中,供试病菌对Pik、Pikm、Pi1、Pi9基因的毒力频率较低,分别为28.12%、28.91%、35.94%、37.50%。供试的广西稻瘟病菌含有与测试抗病基因相对应的无毒基因,其中15个无毒基因在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均有分布,无毒基因Avr-Pia(1)、Avr-Pia(2)、Avr-Pii、Avr-Pik^(s)、Avr-Pib、Avr-Pit、Avr-Pish(2)、Avr-Pi3(t)、Avr-Pi5(t)、Avr-Pi12(t)、Avr-Pi19(t)出现频率均低于20.00%。携带有5、6、7、8、10个无毒基因组合的菌株较多,其在供试菌株中占比分别为19.53%、11.72%、11.72%、15.63%、10.16%。【结论】2021年广西稻瘟病菌致病力强,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B_(13)和ZB_9,无毒基因Avr-Pia(1)、Avr-Pia(2)、Avr-Pii、Avr-Pik^(s)、Avr-Pib、Avr-Pit、Avr-Pish(2)、Avr-Pi3(t)、Avr-Pi5(t)、Avr-Pi12(t)和Avr-Pi19(t)出现频率较低,在水稻抗病育种与品种布局中,与之对应的抗病基因应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致病性 无毒基因 出现频率 广西
下载PDF
A Maximum-Entropy Compound Distribution Model for Extreme Wave Heights of Typhoon-Affected Sea Areas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莉萍 孙效光 +1 位作者 吕可波 徐德伦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2年第1期49-58,共10页
A new compound distribution model for extreme wave heights of typhoon-affected sea area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maximum-entropy principle. The new model is formed by nesting a discrete distribution in a conti... A new compound distribution model for extreme wave heights of typhoon-affected sea area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maximum-entropy principle. The new model is formed by nesting a discrete distribution in a continuous one, having eight parameters which can be determined in terms of observed data of typhoon occurrence-frequency and extreme wave heights by numerically solving two sets of equations deriv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is examined by using it to predict the N-year return-period wave height at two hydrology stations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predicted by use of some other compound distribution models. Examinations and comparison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some advantages for predicting the N-year return-period wave height in typhoon-affected sea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imum entropy principle typhoon occurrence-frequency N-year return period wave heights maximumentropy compound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