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2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诗歌翻译的“独行之士”——论苏曼殊译诗中的“晦”与价值取向 被引量:13
1
作者 廖七一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9,共12页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诗歌翻译家,其语言的晦涩受到许多学者的非议。然而,语言的晦涩揭示了他独特的译诗选择和价值取向:非功利的文学观,非政治化的主题选择和典雅的译诗语言追求。他的译诗代表了近代译诗从政治化模式向艺术化模...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诗歌翻译家,其语言的晦涩受到许多学者的非议。然而,语言的晦涩揭示了他独特的译诗选择和价值取向:非功利的文学观,非政治化的主题选择和典雅的译诗语言追求。他的译诗代表了近代译诗从政治化模式向艺术化模式的转变与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译诗 晦涩
原文传递
论语法范畴的相对性、模糊性、矛盾性及其原因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国辉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4期81-84,112,共5页
语法是人在语言运用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它具有很强的"规定性".然而,语法范畴的"规定性"在语言的现实面前却受到了强大的挑战,语法范畴的相对性、模糊性和矛盾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造成语法范畴相对... 语法是人在语言运用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它具有很强的"规定性".然而,语法范畴的"规定性"在语言的现实面前却受到了强大的挑战,语法范畴的相对性、模糊性和矛盾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造成语法范畴相对性、模糊性和矛盾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非对应性.语言的渐变和心理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范畴 相对性 模糊性 矛盾性 心理因素 英语 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
下载PDF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被引量:7
3
作者 汤春华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72-74,共3页
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深邃,词语隽永,忽断忽续,或彼或此,具有一种朦胧美。李商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中爱不得其所爱和得而复失,再加上他善于学习前人雕章琢句的典丽文风,这就形成了他爱情诗的特有的朦胧风格。本文对李商隐爱情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深邃,词语隽永,忽断忽续,或彼或此,具有一种朦胧美。李商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中爱不得其所爱和得而复失,再加上他善于学习前人雕章琢句的典丽文风,这就形成了他爱情诗的特有的朦胧风格。本文对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从意象、词语、章法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爱情诗 意境 朦胧美 意象 词语 文学欣赏 古诗
下载PDF
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立项定量评价与项目选择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驰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92-95,共4页
探讨了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中定量评价指标如何确定、权重值的科学分配。
关键词 科研立项 定量评价 模糊性 高校
下载PDF
论文学形象表象模糊性的语言构成 被引量:3
5
作者 魏颖 《长沙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9-11,共3页
文学形象表象的模糊性属文学作品中的常规现象。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指涉与暗示功能决定了文学形象表象模糊性的实现 ,本文具体从一词多义、一语双 (多 )关、言语的偏离、非精确性描述等方面入手 ,探讨文学形象表象模糊性与文学语言之间的... 文学形象表象的模糊性属文学作品中的常规现象。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指涉与暗示功能决定了文学形象表象模糊性的实现 ,本文具体从一词多义、一语双 (多 )关、言语的偏离、非精确性描述等方面入手 ,探讨文学形象表象模糊性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象 表象 模糊性 文学语言
下载PDF
走向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论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诗学思想的深化与成熟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旭光 《学术界》 2000年第6期240-249,共10页
四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派诗人群具有鲜明的现代文化意识。他们主张接受“以艾略特为核心的现代西洋诗的影响” ,向后期象征主义诗学和英美现代主义诗学倾斜 ,明确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目标。他们的理论思考既超前又富有现实针对性 ,且有... 四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派诗人群具有鲜明的现代文化意识。他们主张接受“以艾略特为核心的现代西洋诗的影响” ,向后期象征主义诗学和英美现代主义诗学倾斜 ,明确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目标。他们的理论思考既超前又富有现实针对性 ,且有大量的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创作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他们是对现代主义诗学进行自觉思考和建设的一代诗人 ,代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发展的一个高度。本文从诗与现实的关系、诗人主体精神、诗作形式追求、对读者接受的态度等角度入手 ,系统地阐析了中国新诗派诗人的有关现代主义诗学思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诗 "现代化" 四十年代 "中国新诗"派 诗学思想 20世纪
下载PDF
梅洛-庞蒂论“沉默的我思” 被引量:4
7
作者 马迎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8-127,共10页
在继承胡塞尔的能思—所思的先天平行论的基础上,梅洛-庞蒂通过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实显性特征的批评,从"看的思"、实际运动、时间性和含混性角度对"我思"的深层的存在维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此赋予... 在继承胡塞尔的能思—所思的先天平行论的基础上,梅洛-庞蒂通过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实显性特征的批评,从"看的思"、实际运动、时间性和含混性角度对"我思"的深层的存在维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此赋予了思的哲学以具身化的内涵。在他中后期的探索中,梅洛-庞蒂对思的哲学的"自身意识神话"予以了彻底的反思和自我批评,在揭示世界之肉的自身分裂对思与存在之同一性的奠基作用的基础上,从更原始的沉默性和不可见性的维度重塑了思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 沉默 时间性 含混性 语言
下载PDF
温庭筠、韦庄艺术风格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蒋永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5-68,共4页
本文从花间词派的沿革说起,分析了温庭筠的词和韦庄的词艺术风格不同的形成原因,进而比较、探析了温庭筠词的"婉约"和韦庄词的"显直"艺术风格,最后指出他们艺术风格的不同,取决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遇。
关键词 温庭筠 韦庄 艺术风格 花间词派 婉约风格 显直风格
下载PDF
论模糊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柏章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9年第6期77-82,共6页
模糊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其应用的范围之广,它研究的对象从工程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不同的领域。恰当的运用模糊理论指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即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审美意象和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 模糊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其应用的范围之广,它研究的对象从工程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不同的领域。恰当的运用模糊理论指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即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审美意象和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理论 中学语文 教学 模糊
下载PDF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灵石意象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相雨 朱祥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4-67,共4页
石头意象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借鉴、改造和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灵石意象的描述,既清除了其神秘主义的色彩,又保留了其空灵飘逸的风格。
关键词 石头意象 灵异功能 神秘 朦胧
下载PDF
动态模糊逻辑在知识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5-31,共7页
在知识库系统中,需要对很多专家知识进行处理,而这些专家知识不仅具有模糊性,而且具有动态性.本文对动态模糊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并利用动态模糊理论对知识库的动态模糊度的刻画方法,数据表示方法、逻辑表示法以及知识库系统进行... 在知识库系统中,需要对很多专家知识进行处理,而这些专家知识不仅具有模糊性,而且具有动态性.本文对动态模糊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并利用动态模糊理论对知识库的动态模糊度的刻画方法,数据表示方法、逻辑表示法以及知识库系统进行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库 模糊性 动态性 动态模糊理论
下载PDF
“双真”形象的象征意蕴和朦胧美——《红楼梦》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形象浅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定光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1-33,共3页
论述了《红楼梦》中"双真"形象的象征意蕴和朦胧美,阐明"双真"才是整个"《红楼梦》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关键词 形象 象征意蕴 滕胧美
下载PDF
英语职业委婉语语义模糊和扬升的隐转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而概念隐喻则借助相似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职业委婉语 语义模糊 语义扬升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突显 隐藏
下载PDF
试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被忽视与被重视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晓红 《怀化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5-78,共4页
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陶渊明作品的流传和读者的接受情况 ,以时代的发展为自然分期 ,试图揭示陶渊明及其作品由隐到显 ,由认识不多到有分歧、怀疑 ,最后到不断肯定的过程。渊明生前以隐居闻 ,不以诗名显 ,到后来他的文学价值不断... 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陶渊明作品的流传和读者的接受情况 ,以时代的发展为自然分期 ,试图揭示陶渊明及其作品由隐到显 ,由认识不多到有分歧、怀疑 ,最后到不断肯定的过程。渊明生前以隐居闻 ,不以诗名显 ,到后来他的文学价值不断得到确认 ,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审美风尚、个人审美趣味的差异以及个人经历皆有密切关系。事实上 ,陶渊明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到了初唐以后 ,特别是到了宋代才得到充分肯定的 ,而这与苏轼有着极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评论 文学价值 审美 文学史
下载PDF
含混·繁复·晦涩:现代诗之困扰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仲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39-46,共8页
燕卜逊提出含混之说,可视为现代诗语的属性之一,它的多义、歧解体现了张力的某些属性。诗语的含混,主要源于人类认识论上的模糊思维。诗语的含混美,维系着繁复与不确定效应。以杨炼的"空间结构"型文本为主要分析对象,肯定其... 燕卜逊提出含混之说,可视为现代诗语的属性之一,它的多义、歧解体现了张力的某些属性。诗语的含混,主要源于人类认识论上的模糊思维。诗语的含混美,维系着繁复与不确定效应。以杨炼的"空间结构"型文本为主要分析对象,肯定其在难懂之间所抵达的含混美与繁复美风格。而含混的远端是晦涩,籍此也对长期来被斥责的晦涩做出相应的辩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混 多义 歧解 繁复 晦涩 张力
下载PDF
魏尔伦《秋歌》与戴望舒《雨巷》之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一静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64-67,共4页
"五四"时期,在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派诗歌,是中国新文学时期诗人们自觉地寻求现代意识、张扬个性精神的结果。被称为"诗王"的法国象征派先驱诗人保尔·魏尔伦,对我国的象征派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五四"时期,在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派诗歌,是中国新文学时期诗人们自觉地寻求现代意识、张扬个性精神的结果。被称为"诗王"的法国象征派先驱诗人保尔·魏尔伦,对我国的象征派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诗的音乐美、忧郁美、朦胧美这三个角度来比较魏尔伦《秋歌》与戴望舒《雨巷》这两首诗的异同,并以戴望舒为例来探讨中国新诗对象征派诗歌的接受和接受基础上的再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诗派 魏尔伦 戴望舒 音乐美 忧郁美 朦胧美
下载PDF
论凌淑华小说的温婉含蓄美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淑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6-89,共4页
凌淑华的小说创作和同时代许多作家一样 ,是完全建立在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契合点上 ,由于其出身、生活经历、素养以及审美等多种因素 ,形成了她观察社会人生 ,尤其是高门巨族中女性的生活、情绪、命运等的特殊视觉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为读... 凌淑华的小说创作和同时代许多作家一样 ,是完全建立在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契合点上 ,由于其出身、生活经历、素养以及审美等多种因素 ,形成了她观察社会人生 ,尤其是高门巨族中女性的生活、情绪、命运等的特殊视觉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温婉与愁怨 ,含蓄与隽永 ,清丽与淡雅的艺术境界 ,构筑了一个哀婉凄美的闺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淑华 小说 温婉含蓄美 意境 审美感受 女性形象
下载PDF
象征主义视野下的梦窗词
18
作者 王焱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86-89,共4页
梦窗词大异于传统审美旨趣,古今毁誉甚殊。词作的晦涩难解,是造成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的根由所在。梦窗词幽隐朦胧的艺术特征类似于象征主义的美学风貌,其创作的形式技巧与象征主义诗学也具有诸多暗合之处,这种相通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梦窗词大异于传统审美旨趣,古今毁誉甚殊。词作的晦涩难解,是造成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的根由所在。梦窗词幽隐朦胧的艺术特征类似于象征主义的美学风貌,其创作的形式技巧与象征主义诗学也具有诸多暗合之处,这种相通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意象化的整体隐喻,二是直觉性的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窗词 象征主义 朦胧 意象 隐喻 直觉 生命
下载PDF
阶级的严肃和《那儿》的模糊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6-69,共4页
《那儿》这篇小说以其对工人阶级立场的新的敏感性在当前小说创作中显得非常特别,论文即以此为中心力图分析这篇小说的三个特点:阶级性、严肃性和模糊性。论文认为,曹征路在小说中对阶级性话语的重新征用是不成功的。正因为他征用的让... 《那儿》这篇小说以其对工人阶级立场的新的敏感性在当前小说创作中显得非常特别,论文即以此为中心力图分析这篇小说的三个特点:阶级性、严肃性和模糊性。论文认为,曹征路在小说中对阶级性话语的重新征用是不成功的。正因为他征用的让人充满对过往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感伤回忆的阶级话语无法找到围绕阶级性的新的理想憧憬、清晰的立场和合法的经验,因此才导致阶级话语严肃性的最终失落,以及小说无处不在的模糊性。小说的想像是把读者带到模糊的“那儿”而不是清晰的“这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儿》 阶级性 模糊 苦难
下载PDF
文学术语词典中措辞的认知语义密度特征
20
作者 王任华 《外国语言文学》 2023年第2期40-52,134,共14页
文学理论是文学学科的核心,也是最晦涩难懂的地方,其难度很大程度源于大量术语的使用,而文学术语词典的出现似乎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学术语。为了解构文学术语晦涩的原因,作者以语码规范理论中认知语义密度的遣词和组词工具,对TheRoutled... 文学理论是文学学科的核心,也是最晦涩难懂的地方,其难度很大程度源于大量术语的使用,而文学术语词典的出现似乎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学术语。为了解构文学术语晦涩的原因,作者以语码规范理论中认知语义密度的遣词和组词工具,对TheRoutledgeDictionaryof Literary Terms的措辞语义密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术语词条里,遣词工具中高密度技术词的高占比使得文学术语的遣词密度处于高值水平,而组词工具中中等密度分类词组的高占比加以高值密度嵌套词组的占比,也使得其整体措辞语义密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术语解释文本里,遣词工具中的日常词占比只提升至略微多数水平,且其语义密度调整相对均衡地出现于四个次类中密度相对较小的小类;同时,其遣词工具中的高密度嵌套词组占比提升至绝对多数水平,这也中和了遣词上的语义稀释效果,使得术语解释文本的措词密度仍然保持在高值水平。总体来看,在文学术语词典中,术语词条本身和解释文本的措词密度都很高,远未达到语义稀释、通俗易懂的目的,这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术语 措辞 语义密度 晦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