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3
1
作者 黄丽 丁树文 +2 位作者 董舟 蔡强国 张光远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3,21,共7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养分流失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认为,降雨导致坡地养分含量降低,这绝大部分是由泥沙流失引起的。泥沙中<002mm的微团聚体和<0002mm的粘粒是养分流失的主...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养分流失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认为,降雨导致坡地养分含量降低,这绝大部分是由泥沙流失引起的。泥沙中<002mm的微团聚体和<0002mm的粘粒是养分流失的主要载体。紫色土坡地的养分流失受土壤性质、降雨强度、坡度、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养分流失 混沙 土壤颗粒 坡度 降雨强度 植被覆盖
下载PDF
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被引量:148
2
作者 邢雪荣 韩兴国 陈灵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785-790,共6页
养分利用效率的概念是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中心 .本文从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出发 ,对养分利用效率的表示与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养分再吸收的生物化学基础等进行综述 ,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指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面 .
关键词 养分利用效率 再吸收 养分有效性 养分损失 植物
下载PDF
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123
3
作者 傅涛 倪九派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74,101,共5页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三峡库区紫色土在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的养分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流失养分主要由径流和泥沙携带,其中径流养分含量与雨强和坡度无关,但与产流过程一致。泥沙中养分含量与雨强无关,但随坡度增加...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三峡库区紫色土在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的养分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流失养分主要由径流和泥沙携带,其中径流养分含量与雨强和坡度无关,但与产流过程一致。泥沙中养分含量与雨强无关,但随坡度增加而降低;泥沙养分含量与产沙量过程无关,但其流失量与产沙量过程一致。泥沙中各养分含量略大于降雨前表土养分含量,远大于径流养分含量,但由于径流中以速效养分为主,故径流携带的养分流失量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坡度 养分流失规律 紫色土 径流 坡耕地 泥沙
下载PDF
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14
4
作者 马琨 王兆骞 +1 位作者 陈欣 尤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9,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雨强较大情况下 ,土壤养分以泥沙形式随径流迁移 ;当雨强较小时 ,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流失量占流失泥沙养分量的比例较高 ,土壤养分流失氮、磷、钾分别达...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雨强较大情况下 ,土壤养分以泥沙形式随径流迁移 ;当雨强较小时 ,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流失量占流失泥沙养分量的比例较高 ,土壤养分流失氮、磷、钾分别达到 5 3.12 % ,2 3.1% ,2 1.5 % ;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流失泥沙中均有养分富集现象 ,但富集率各不相同 ;土壤养分流失量与雨强及泥沙流失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养分流失特征 人工模拟降雨 雨强条件 红壤
下载PDF
不同雨强条件下黄土性土壤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88
5
作者 康玲玲 朱小勇 +2 位作者 王云璋 吴卿 魏义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36-543,共8页
本文利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装置,通过坡面小区试验,初步分析了不同雨强条件下黄土性土壤养分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主要是以不溶态的形式随泥沙迁移,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很少;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泥沙中有富集现象;养分流... 本文利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装置,通过坡面小区试验,初步分析了不同雨强条件下黄土性土壤养分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主要是以不溶态的形式随泥沙迁移,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很少;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泥沙中有富集现象;养分流失量与雨强成正比;同一雨强条件下,土壤流失量与养分流失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人工降雨 雨强 黄土性土壤 养分流失
下载PDF
坡地等高植物篱带间距对表土养分流失影响 被引量:84
6
作者 许峰 蔡强国 +1 位作者 吴淑安 张光远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29,共7页
等高植物篱带间距选择是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的表土养分流失控制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植物篱带间养分流失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在带间径流侵蚀处于溅蚀分散-片流搬运为主的阶段时,篱前淤积层宽度应使水流流速衰减至小于一定粒径的土壤... 等高植物篱带间距选择是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的表土养分流失控制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植物篱带间养分流失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在带间径流侵蚀处于溅蚀分散-片流搬运为主的阶段时,篱前淤积层宽度应使水流流速衰减至小于一定粒径的土壤细颗粒的起动流速,才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通过推导的一些公式估算,在三峡库区秭归县的植物篱试验区,带间距相当于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坡长(6m)时,天然降雨条件下片流侵蚀仍不足以侵蚀携带<0.02mm的土壤颗粒。因此,细沟侵蚀是决定此类地区土壤细粒物质侵蚀的关键因素。从控制带间表土流失出发,等高植物篱带间距应控制在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坡长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植物篱 带间距 坡地 表土养分流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92
7
作者 林超文 罗春燕 +4 位作者 庞良玉 黄晶晶 付登伟 涂仕华 蒲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091-6101,共11页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育期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均优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73.9%—86.2%),但增加了壤中...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育期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均优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73.9%—86.2%),但增加了壤中流(15.4%—156.4%);使径流总量降低32.5%—66.6%,并极显著降低土壤侵蚀总量达96.4%—98.1%。地膜覆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壤中流和径流总深,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N平均损失量达37.4kg/hm2,其中70.1%经由壤中流流失。秸秆覆盖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壤中流N损失,但能减少N流失总量达12.8%—65.1%。土壤P素损失量相对较小,仅为9.32kg/hm2,并主要随侵蚀泥沙迁移,占流失总量的92.1%。土壤K损失量达183.3kg/hm2,其流失载体也主要是侵蚀泥沙,占96.5%。因此,两种覆盖方式均能显著控制土壤P和K的损失。无论是秸秆还是地膜覆盖,与顺坡垄作相比,横坡垄作均能减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土壤侵蚀量及氮、磷、钾素总流失量,同时还能提高玉米产量。从简便、增产和防治面源污染的角度考虑,紫色土区坡耕地最适宜的种植方式为平作+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覆盖方式 紫色土 养分损失
下载PDF
坡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65
8
作者 白红英 唐克丽 +2 位作者 陈文亮 查轩 史瑞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4-19,共6页
本文采用人工降雨室内试验,研究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养分的流失过程。坡度、雨强对其流失过程的影响;比较分析了裸露坡地及沙网覆盖两种处理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结果表明:随坡度,雨强增大,养分流失量也增加;试... 本文采用人工降雨室内试验,研究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养分的流失过程。坡度、雨强对其流失过程的影响;比较分析了裸露坡地及沙网覆盖两种处理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结果表明:随坡度,雨强增大,养分流失量也增加;试验小区覆盖纱网消除雨滴动能后,土壤养分流失量比裸露坡地减少60%左右;养分流失量与土壤流失量呈正相关,多数泥沙样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高于土壤中养分含量,尤以有效磷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人工降雨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 被引量:56
9
作者 张燕 张洪 +1 位作者 彭补拙 杨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6,31,共5页
苏南丘陵区存在多种利用当地土地资源方式,诸多利用方式也改变了土壤的性能,一般是人类干预下的耕地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高于处在自然半自然状态下的非耕地。为了定量了解由土壤侵蚀引起的养分流失,首先应掌握土壤侵蚀的强度,137Cs示... 苏南丘陵区存在多种利用当地土地资源方式,诸多利用方式也改变了土壤的性能,一般是人类干预下的耕地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高于处在自然半自然状态下的非耕地。为了定量了解由土壤侵蚀引起的养分流失,首先应掌握土壤侵蚀的强度,137Cs示踪法可以对此提供帮助。使用此法需解决2个问题:确定研究区域的137Cs背景值与建立估算土壤侵蚀的模型,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合理的尝试。以此为基础,估算了各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流失量;为了与黄土和红壤区土壤侵蚀的危害相比较,提出了等值侵蚀模数的概念,以便揭示苏南地区土壤侵蚀的潜在危害性。通过研究初步确认耕地尤其是水田可能是太湖水体营养元素的主要农业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农地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等值侵蚀模数 污染源 苏南丘陵区
下载PDF
三峡库区坡地生态工程控制土壤养分流失研究——以等高植物篱为例 被引量:66
10
作者 许峰 蔡强国 +3 位作者 吴淑安 张光远 丁树文 蔡崇法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3-310,共8页
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地径流小区大雨强模拟降雨实验表明 ,以等高植物篱为代表的坡地生态工程能相当有效地减少坡面侵蚀量、径流量和坡面氮、磷养分损失量。由于植物篱和带间覆盖稿秆对径流的阻滞作用使坡面径流与表土的混合、养分溶解交... 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地径流小区大雨强模拟降雨实验表明 ,以等高植物篱为代表的坡地生态工程能相当有效地减少坡面侵蚀量、径流量和坡面氮、磷养分损失量。由于植物篱和带间覆盖稿秆对径流的阻滞作用使坡面径流与表土的混合、养分溶解交换过程更加充分 ,径流携带的养分流失成为有效养分流失的主要方式。通过施肥改善土壤渗透特性、抗蚀性及带间覆盖能明显提高控制坡面产沙、产流和养分流失。等高植物篱 -农作系统各种处理中以施用有机肥和配施有、无机肥 -带间麦秆覆盖两种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生态工程 等高植物篱 养分流失控制 土壤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9
11
作者 林超文 陈一兵 +2 位作者 黄晶晶 涂仕华 庞良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41-2249,共9页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及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在耕作方式相同时,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总径流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保蓄雨水和含水量的提高。在相同雨强条件下,平作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土壤侵蚀也最剧烈。横坡垄作在中小雨强条件下控制地表径流和侵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在大雨强条件下,控制径流和泥沙的效果减弱;横坡垄作有增加地下径流和氮流失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约1%的化肥氮(速效氮)被雨水淋洗出土体并排放到环境中;而速效磷的流失量只占化肥磷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十,流失量很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流失的载体是泥沙,流失量更易受雨强的影响,要控制磷的流失,首先应防止土壤侵蚀;横坡垄作能够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因此,也能较好控制磷流失。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载体在雨强较小时是径流,径流中又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控制氮流失,首先必须控制地下径流;传统的横坡垄作会加大地下径流量,也就加大了氮的流失。全面控制紫色土的氮、磷损失,必须采用控蚀耕作、增厚土层、提升土壤有机质等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农艺措施 紫色土 养分流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5
12
作者 徐泰平 朱波 +1 位作者 汪涛 况福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2,36,共4页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不同施肥坡地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暴雨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和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影响雨季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产流情况;相比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不同施肥坡地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暴雨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和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影响雨季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产流情况;相比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泥沙量减少了70%~82%.地表径流量减少了26%~31%,渗漏径流量增加了30%~52%。秸秆还田显著减少了N、P的流失.减幅为60%~76%;各处理P流失的强度顺序依次为:NPK〉RSD〉RSDNPK〉RSDNP〉RSDN,N流失的强度顺序为:NPK〉RSDN〉RSDNPK〉RSDNP〉RSD;地表径流损失是P的主要流失途径。颗粒态是地表径流中P的主要迁移形态.磷酸盐是地表径流中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渗漏径流中的PO4^3- -P/DTP显著下降。渗漏淋失是N的主要流失途径.硝态氮是渗漏液中N的主要迁移形态.地表径流中NO3^- -N/DTN较渗漏液略低,溶解态总氮在地表径流N流失中所占比例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养分流失 地表径流 渗漏 紫色土坡耕地
下载PDF
有机肥-无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水稻产量和农田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7
13
作者 刘红江 陈虞雯 +2 位作者 孙国峰 陈留根 郑建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5-412,共8页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水稻品种"武运粳29号"为供试材料,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设单施化肥(M1),以及25%有机肥(M2)、50%有机肥(M3)、75%有机肥(M4)、100%有机肥(M5)替代化肥等5个处理,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农...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水稻品种"武运粳29号"为供试材料,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设单施化肥(M1),以及25%有机肥(M2)、50%有机肥(M3)、75%有机肥(M4)、100%有机肥(M5)替代化肥等5个处理,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M3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主要因为其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同时其有效穗数相对较多;试验年度稻季农田地表径流水总量为3.6×10~3m^3·hm^(-2);从M1处理到M5处理,稻田地表径流水体总N流失量逐渐下降,M3处理较M1和M2处理显著下降;总P和K流失量逐渐增加,M3处理显著小于M4和M5处理;从M1处理到M5处理,稻田地表径流总N和K流失率逐渐下降,总P流失率逐渐增加,不同处理总N、总P、总K的平均流失率分别为4.52%、1.13%和5.68%;与M1处理相比较,M3处理在确保水稻高产的同时,减少了农田地表径流水体总N流失量和流失率,仅使总P流失量和流失率较小幅度增加,是一种适宜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 配施比例 地表径流 养分流失 水稻产量
原文传递
雨强对三峡库区黄色石灰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50
14
作者 傅涛 倪九派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35,83,共4页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三峡库区黄色石灰土的养分流失规律。雨强对径流的养分浓度和泥沙的养分浓度无关 ,但可影响其浓度峰值出现时间 ,并与养分流失量呈正相关 ;径流中养分浓度远低于泥沙养分浓度 ,坡面养分流失以泥沙携带为主 ,...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三峡库区黄色石灰土的养分流失规律。雨强对径流的养分浓度和泥沙的养分浓度无关 ,但可影响其浓度峰值出现时间 ,并与养分流失量呈正相关 ;径流中养分浓度远低于泥沙养分浓度 ,坡面养分流失以泥沙携带为主 ,但由于径流中养分以可溶态速效养分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黄色石灰土 雨强 养分流失 水土流失
下载PDF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径流及养分流失研究 被引量:46
15
作者 蒋光毅 史东梅 +1 位作者 卢喜平 刘玉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58,63,共6页
对紫色土坡地6种种植模式下的径流泥沙与养分流失进行了观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种种植模式下的径流量、泥沙流失量及养分流失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南方早熟梨+紫花苜蓿及柑橘+鸭茅两种果草模式与其它种植模式相比其径流过程曲线较为平滑,... 对紫色土坡地6种种植模式下的径流泥沙与养分流失进行了观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种种植模式下的径流量、泥沙流失量及养分流失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南方早熟梨+紫花苜蓿及柑橘+鸭茅两种果草模式与其它种植模式相比其径流过程曲线较为平滑,无突显的径流峰值点,径流量最少,两种果草模式各项养分流失量与传统顺坡种植模式相比减少了4~7倍不等;流失泥沙中的养份含量高于背景土壤和溶蚀携带,具有富集养分的特征,其富集比大多在1.3~2.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坡地 种植模式 径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不同套种模式油茶幼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 被引量:54
16
作者 李纪元 肖青 +2 位作者 李辛雷 李锦明 鲁仪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7-172,共6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plantation models on 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of young tea oil plantations(Camellia oleifera),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of pure tea oil plantation;tea oil + big g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plantation models on 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of young tea oil plantations(Camellia oleifera),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of pure tea oil plantation;tea oil + big green bean(Phaseolus aureua);tea oil + peanut(Arachis hypogaea)were investigated for a whole year in Xinyu,located in the central Jiangx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d runoff ranged from 102.03~157.29 t·hm-2a-1 with the average of 136.16 t ·hm-2a-1.The less value was observed in the inter-cropped plantation with peanut,and the runoff values from the pure plantation was very similar to that from the inter-cropped plantation with big green bean,and both were greater by 46.21% and 54.17%,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inter-cropped stand with peanut.The soil erosion was 139.9~341.3 t·km-2a-1 with the average of 239.9 t·km-2a-1,and the values from the inter-cropped plantations with big green bean and peanut increased by 143.96% and 70.40%,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pure oil stand.The soil erosion in the 3 type stands was all mild.The nutrient loss ranked from great to small value as the following:Ca 4.645 3 kg·hm-2a-1,K 1.402 6 kg·hm-2a-1,Mg 0.265 1 kg·hm-2a-1,P 0.042 6 kg·hm-2a-1,N 0.039 1 kg·hm-2a-1.The loss in the first half year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econd half year,regardless inter-cropped or not.The peak value appeared between March and June.The losses of N,P,and K in the inter-cropped plantation with the big green bean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inter-cropped stand with peanut.The loss of K in the inter-cropped stand with peanut wa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pure plantation,however,the losses of N and P in the inter-cropped stand with peanut were less by 50 percent than that in the pure 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幼林 套种模式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养分损耗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流失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0
17
作者 曾立雄 黄志霖 +1 位作者 肖文发 田耀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90-3396,共7页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养分流失的监测,分析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氮磷流失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养分流失浓度的变异性较强,速效养...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养分流失的监测,分析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氮磷流失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养分流失浓度的变异性较强,速效养分浓度的变异性远高于全养分;②退耕还林后各土地利用类型磷的年流失负荷降低了84.53%~91.61%,氮的年流失负荷则只有乔木林和板栗显著降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氮素流失负荷是磷素流失负荷的4.85~38.62倍;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磷主要以颗粒态流失,而硝态氮则是氮流失的主要形态;④茶园与竹林的养分流失负荷与降雨量呈较好的相关性,磷素与降雨量的相关性优于氮素,养分流失负荷与降雨强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⑤植被的总盖度、乔木层盖度以及凋落物层盖度对TN流失的影响程度较大.NO3--N的流失负荷受土壤表层NH4+-N含量影响程度较高.土壤TP含量和沙粒含量则是磷素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陵溪小流域 退耕还林 养分流失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8
作者 王全九 王力 李世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9-114,119,共7页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论述了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征、下垫面条件、土壤特征、管理措施等,表明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形态和途径,主要为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的养...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论述了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征、下垫面条件、土壤特征、管理措施等,表明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形态和途径,主要为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的养分随径流液(溶解态)和泥沙(结合态)流出坡地和部分养分的淋溶;强调了坡地养分流失对环境污染的严重影响,而且污染范围很广,在污染河流和地下水的同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因反硝化过程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对大气也形成了污染。最后介绍了坡地养分流失的预测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 养分迁移 养分流失 降雨特征 模型模拟
下载PDF
坡度对黄土坡面养分流失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孔刚 王全九 樊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18,共5页
坡度是土壤养分流失的重要因素,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不同坡度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养分的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20°附近时存在转折点,25°时养分流失量反而减小。同时利用... 坡度是土壤养分流失的重要因素,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不同坡度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养分的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20°附近时存在转折点,25°时养分流失量反而减小。同时利用两种类型描述径流养分浓度模型对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指数函数模型相比较,采用幂函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坡面非饱和条件下径流溶质浓度变化过程,同时幂函数模型也能够较好地描述径流中钾离子和溴离子的质量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完善黄土坡面径流养分迁移模拟模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模拟 坡度 地表径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ex for Integrating Landscape Patterns with Ecological Processes at Watershed Scale 被引量:42
20
作者 CHEN Liding TIAN Huiying +1 位作者 FU Bojie ZHAO Xinf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1期37-45,共9页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attem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has been a central yet challenging research theme in landscape ecology. Over the past decades, many landscape metrics have been propose...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attem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has been a central yet challenging research theme in landscape ecology. Over the past decades, many landscape metrics have been proposed but few directly incorporate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ed a landscape index, namely, location-weighted landscape index (LWLI)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landscape type in 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nutrient losses and soil eros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orenz curve theory, we develop this index by integrating land- scape pattern and point-based measurements at a watershed scale. The index can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to ecological processes (e.g. nutrient losses) with respect to a specific monitoring point in a watershed. Through a case study on nutrient losses in an agricultural area in northeastern China, we found that nutrient losses tended to be higher for a watershed with a higher LWLI value, and vice versa. It implied that LWLI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risk of nutrient losses or soil erosion by comparing their values across watersheds. In addition, this index can be extended to characterize 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effect of landscape pattern on wildlife inhabitation and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Finally, we discuss several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applying this index to a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pattern location-weighted landscape index (LWLI) Lorenz curve theory nutrient loss surface water qua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