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介质和物流运移的综合成像方案(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履灿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3年第3期53-55,共3页
目的:借鉴比较方法论,为研究天气过程的三维成像和在三维动态天气过程的基础上,所发展的描述冷暖气流等多种参数(气压、温度和湿度、风速、风向、水蒸汽密度等)的动态三维显示,初步解决了暴雨和天气预报的难题,促进了天气预报的成功,在... 目的:借鉴比较方法论,为研究天气过程的三维成像和在三维动态天气过程的基础上,所发展的描述冷暖气流等多种参数(气压、温度和湿度、风速、风向、水蒸汽密度等)的动态三维显示,初步解决了暴雨和天气预报的难题,促进了天气预报的成功,在地球科学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联想到在地下介质和物流运移过程的综合成像。资料和方法:本文总结了地面和地下探测手段的多样性,列举了天然地震CT的精度已能达到1~5km的量级,地震人工爆破作勘探可以达到10~20米的成像分辨率,地下电阻率和电磁成像可以分辨到1~2米的量级;将磁共振(MRI)用于地下成像可得到地下水分布的动态观测深度,概括了这三方面的前沿性进展,并与震源的空间分布和地应力相结合,进而设计出综合性的观测系统。发展地下水、岩浆、地应力和活断层结构和地震破裂面等多种参数的动态显示,设计出一套观测系统,并阐述它的科学意义。结果和结论:将以上三方面的观测方法综合起来:可在有火山喷发危险的区域、具有诱发地震危险的大型水库地区,和在发生了强烈地震的地区,为了抗震救灾,有必要同时进行以上三个系统的观测,引入可视化数字科技,便于了解地下水和岩浆的运移过程及相关参数的变化,并配合当前已有的综合监测系统(震源空间分布、地震应力和其他前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方法论 地震CT 电阻率层析 核磁共振成像 地下水 活动断层 三维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