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4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石孔隙结构冻融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128
1
作者 李杰林 周科平 +1 位作者 张亚民 许玉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8-1214,共7页
为研究岩石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孔隙结构损伤特性,选取寒区花岗岩为岩样,在冻结温度为-40℃,融解温度为20℃条件下,分别进行3轮冻融循环试验,并对每轮冻融循环后的岩样进行核磁共振(NMR)测量,得到同一块岩样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孔隙度... 为研究岩石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孔隙结构损伤特性,选取寒区花岗岩为岩样,在冻结温度为-40℃,融解温度为20℃条件下,分别进行3轮冻融循环试验,并对每轮冻融循环后的岩样进行核磁共振(NMR)测量,得到同一块岩样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孔隙度、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及核磁共振图像(NMRI)。结果表明:花岗岩的T2分布主要为3个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岩石的孔隙度、核磁共振T2谱分布和T2谱面积均会增大,但每个岩样的增大幅度均不同,反映出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中孔隙的发育和扩展特性;核磁共振图像显示同一块岩样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内部微观结构分布,动态地显示岩石的冻融损伤过程。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核磁共振特征为岩石冻融损伤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核磁共振 冻融循环 岩石损伤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油茶果实生长特性和油脂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5
2
作者 陈永忠 肖志红 +4 位作者 彭邵锋 杨小胡 李党训 王湘南 段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对油茶主要良种的标定植株进行果实生长和含油量分析研究,探索油茶果实油脂形成与转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果实体积生长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油茶果实质量的增加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两个高峰期,... 通过对油茶主要良种的标定植株进行果实生长和含油量分析研究,探索油茶果实油脂形成与转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果实体积生长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油茶果实质量的增加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两个高峰期,其质量增加值超过油茶果实总质量的2/3。油茶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随果实生长逐渐增加,年周期内存在两个增长高峰期,为8月中旬至9月初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油茶鲜果含油率在9月20日至10月20日的高峰期的增幅达鲜果总含油量的68.9%,指出霜降籽油茶果实不宜提前采收,否则会对产油量造成很大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果实 油脂含量 核磁共振
下载PDF
核磁共振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95
3
作者 李爱芬 任晓霞 +2 位作者 王桂娟 王永政 江凯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8,共7页
基于核磁共振的原理,推导T2弛豫时间与孔隙半径的关系,由孔喉比将孔隙半径转换为喉道半径,结合压汞喉道半径分布,利用插值和最小二乘法,将岩心100%饱和水的核磁共振乃谱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并将核磁孔喉分布曲线应用到油田开发... 基于核磁共振的原理,推导T2弛豫时间与孔隙半径的关系,由孔喉比将孔隙半径转换为喉道半径,结合压汞喉道半径分布,利用插值和最小二乘法,将岩心100%饱和水的核磁共振乃谱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并将核磁孔喉分布曲线应用到油田开发评价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为例,结合岩心驱替试验,利用转化的核磁孔喉分布对研究区块储层的孔隙结构、可动流体和可动油分布以及可动流体喉道半径下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块孔隙结构复杂,发育微米级和纳米-亚微米级孔喉,孔喉半径均值在0.095~1.263μm,0.001~0.01μm的孔喉内束缚流体分布较多,可动流体主要分布在喉道半径大于0.01μm的孔隙内,水驱主要动用喉道半径大于0.1μm的孔隙内的油,研究区可动流体喉道半径截止值平均为0.013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孔隙结构 可动流体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和差示量热扫描的面条面团水分状态研究 被引量:93
4
作者 刘锐 武亮 +4 位作者 张影全 张鹤岭 张波 黄柏林 魏益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8-294,共7页
为了解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明确真空度及和面时间对水分状态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小麦品种(济麦20、宁春4号、济麦22)磨制的面粉为材料,采用真空和面制作低水分面条面团(含水率35%),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low-field nu... 为了解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明确真空度及和面时间对水分状态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小麦品种(济麦20、宁春4号、济麦22)磨制的面粉为材料,采用真空和面制作低水分面条面团(含水率35%),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差示量热扫描(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2种技术,测定不同真空度(0、0.06、0.09 MPa)和搅拌时间(4、8、12 min)下面团中水分的形态和分布,并进一步分析2种技术测定水分形态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主要以弱结合水形态存在。不同品种的小麦粉面团的水分形态及分布存在差异,强筋小麦粉(济麦20)制作面团的水分自由度较低。真空和面(0.06 MPa)可以促进水分与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降低面团中水分子流动性,促进水分结构化;而非真空或过高真空度均会导致面团中水分自由度增加。济麦20、济麦22小麦粉和面时间为8 min时,面团水分流动性较低;而宁春4号小麦粉面团在4 min时,水分自由度较低;继续搅拌,深层结合水减少、弱结合水增多。LF-NMR和DSC测得面团水分状态的结果具有一致性。LF-NMR测得的弱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DSC测得的可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695),且深层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非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564)。研究结果为认识制面过程中水分的作用,优化和面工艺和调整产品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 和面 核磁共振(nmr) 差示量热扫描(DSC) 低水分面条面团 水分形态和分布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测定 被引量:81
5
作者 周科平 李杰林 +1 位作者 许玉娟 张亚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796-4800,共5页
为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对花岗岩进行测量,得到花岗岩的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NMR测量结果和核磁共振成像图像。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t2分布主要为3个峰,第1个峰和第2个峰的面积占峰总面积的98%以上;岩石组成... 为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对花岗岩进行测量,得到花岗岩的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NMR测量结果和核磁共振成像图像。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t2分布主要为3个峰,第1个峰和第2个峰的面积占峰总面积的98%以上;岩石组成颗粒粒度的不同,引起了岩石核磁共振弛豫特性的差异。花岗岩的平均孔隙度为1.79%,t′2平均值为26.1ms,束缚流体饱和度平均值占88.5%,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为孔隙结构分析提供依据。岩石核磁共振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成像结果为岩石微观结构和岩石损伤机理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弛豫时间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s and fractures in coals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被引量:66
6
作者 YAO YanBin, LIU DaMeng, CAI YiDong & LI JunQian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854-862,共9页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capabilities of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microfocus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μCT) in advanced, nondestruc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types, producib...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capabilities of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microfocus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μCT) in advanced, nondestruc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types, producible porosity, por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position of pore-fractures in coals. Results show that the NMR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T2) at 0.5–2.5, 20–50, and 】100 ms correspond to pores of 【0.1 μm, 】0.1 μm, and fractures, respectively. A much higher T2 spectrum peak reflects a much better development of pores (or fractures) corresponding to the T2, and vice versa. Three basic components in coals, i.e., the pores (or fractures), coal matrix, and minerals have their distinctive range of CT numbers. Among these, the CT number of pores is commonly less than 600 HU. The producible porosity, which is a determination of permeability, can be calculated by T2 cutoff value (T2C) of coal NMR. The coal pore structure can be efficiently estimated by the newly proposed "T2C based model". Finally, μCT scan was proven capable of modeling and spatial visualization of pores and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METHANE PORE fractur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CT)
原文传递
液氮冻结条件下岩石孔隙结构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54
7
作者 蔡承政 李根生 +4 位作者 黄中伟 沈忠厚 王海柱 田守嶒 位江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5-971,共7页
液氮温度极低,约在-195.56^-180.44℃之间,当与岩石接触时会对岩石孔隙结构产生损伤。根据这一特点,低温液氮有望作为压裂流体对储层进行压裂改造。为了研究液氮冻结对岩石孔隙结构损伤的影响,选取两种不同砂岩岩样,分别在不同初始含水... 液氮温度极低,约在-195.56^-180.44℃之间,当与岩石接触时会对岩石孔隙结构产生损伤。根据这一特点,低温液氮有望作为压裂流体对储层进行压裂改造。为了研究液氮冻结对岩石孔隙结构损伤的影响,选取两种不同砂岩岩样,分别在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条件下进行液氮冻结处理。对冻结前、后的岩样进行孔隙度以及核磁共振测试,得到岩样在冻结前、后的孔隙度、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以及T2谱面积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液氮冻结会对岩石的孔隙结构产生损伤,损伤程度受到岩性、孔隙度和岩石含水饱和度等因素影响;岩石含水饱和度越大,损伤就越严重,当岩石含水饱和度达到100%时,岩石表面产生了明显裂纹;岩石在液氮冻结下损伤形式主要是微孔隙的发育和扩展,微孔隙的增加会使岩石孔隙结构的连通性增强,甚至会产生新的大尺寸孔隙,从而对孔隙结构造成严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冻结 孔隙结构 岩石损伤 核磁共振 液氮压裂
下载PDF
羟自由基导致肉类肌原纤维蛋白氧化和凝胶性降低 被引量:53
8
作者 李银 李侠 +2 位作者 张春晖 孙红梅 董宪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86-292,共7页
为研究羟自由基(.OH)氧化体系中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氧化及其凝胶特性的变化,试验分析了羟自由基氧化体系中不同H2O2浓度对蛋白氧化程度及MP凝胶白度、持水力、质构特性(texture profilesanalysis,TPA)与弹性模量等... 为研究羟自由基(.OH)氧化体系中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氧化及其凝胶特性的变化,试验分析了羟自由基氧化体系中不同H2O2浓度对蛋白氧化程度及MP凝胶白度、持水力、质构特性(texture profilesanalysis,TPA)与弹性模量等特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H2O2浓度的增加,MP中羰基值上升,蛋白氧化程度加剧,凝胶白度、保水性、硬度、咀嚼性及弹性模量则与H2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对照组相比,当H2O2浓度增加至20mmol/L时,羰基含量增加至2.82nmol/mg蛋白(p<0.05),凝胶白度、持水性及硬度则分别下降了2.83%、14.65%及52.77%(p<0.05)。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EM)观察表明,MP氧化导致凝胶微观结构破坏,形成空隙较大且分布不均的网络;低场核磁共振分析(nuclear magn etic resonance,NMR)结果显示,随H2O2浓度的增加,MP凝胶中的一部分不易流动水"态变"为自由水,凝胶持水力降低。综上所述,.OH氧化体系中肌原纤维蛋白氧化会影响其凝胶形成,破坏蛋白凝胶结构,降低凝胶功能,这为肉类生产加工过程中蛋白氧化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核磁共振 羟自由基氧化体系 肌原纤维蛋白 微观结构
下载PDF
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演变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刘卫红 张琪 +6 位作者 颜贤忠 张蕾 孙博 游云 王丽华 李文 殷小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痰瘀证候的动态演变、时相特点和由痰致瘀在代谢方面的变化。方法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6只。以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分别于第2周、第4周和第8周腹主动脉取血,采用核... 目的探讨痰瘀证候的动态演变、时相特点和由痰致瘀在代谢方面的变化。方法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6只。以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分别于第2周、第4周和第8周腹主动脉取血,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鼠血浆1HNMR谱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不同时点模型组大鼠的代谢谱亦各不相同,表明高脂血症前期以脂质代谢紊乱为特点,随着病程进展,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乙酰糖蛋白的出现,说明凝血机制出现异常,同时酮体及乳酸的升高说明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这与同时检测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结果相一致。结论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痰瘀演变过程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以阐释中医痰瘀证候的生物学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模式识别 核磁共振 高脂血症 痰证 瘀证
下载PDF
阳虚体质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 被引量:48
10
作者 李英帅 王琦 袁卓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21-2527,共7页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中医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正常对照)的血清和尿液,分析了阳虚体质的特征代谢物.实验收集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各30人的血清及尿液样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阳虚质组和对照组血清和尿液中...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中医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正常对照)的血清和尿液,分析了阳虚体质的特征代谢物.实验收集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各30人的血清及尿液样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阳虚质组和对照组血清和尿液中的内源性代谢差异.结果表明,阳虚质血清中乳酸、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降低,谷氨酰胺、葡萄糖、磷脂酰胆碱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多;尿液中肌酐的含量降低,乳酸、二甲胺、柠檬酸及马尿酸的含量增多.阳虚体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从代谢组学角度为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依据.阳虚体质与平和体质存在能量代谢、脂代谢及糖代谢的差异以及相关脏腑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体质 核磁共振 代谢组学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1
作者 周凝 刘宝林 王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5-329,共5页
核磁共振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食品无损检测技术。介绍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优势,综述了国内外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中的水分、油脂、玻璃态转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品质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核磁共振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食品无损检测技术。介绍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优势,综述了国内外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中的水分、油脂、玻璃态转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品质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食品 分析 检测
下载PDF
滚揉腌制前后鹅肉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41
12
作者 史培磊 闵辉辉 +2 位作者 李春保 徐幸莲 周光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8-92,共5页
探讨经真空滚揉腌制以后鹅肉品质的变化,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pH计、色差仪、压力仪、剪切力仪、低场核磁共振(NMR)、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和DSC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测定滚揉腌制前后鹅肉的品质变化。结果显示:滚揉腌制以后鹅肉... 探讨经真空滚揉腌制以后鹅肉品质的变化,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pH计、色差仪、压力仪、剪切力仪、低场核磁共振(NMR)、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和DSC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测定滚揉腌制前后鹅肉的品质变化。结果显示:滚揉腌制以后鹅肉的pH值显著提高,L*值、a*值、蒸煮损失、压力损失显著降低,剪切力极显著降低,b*值差异不显著;肌纤维直径显著降低,肌节长度极显著增加;DSC测得的3个蛋白变性温度都极显著降低;NMR结果拟合后得到水有3个组分,对应的横向弛豫时间分别是T2b、T21、T22,分别对应结合水、不易流动水、自由水;滚揉腌制以后的T23消失,T21和T22都较滚揉腌制前显著增大,且T22占T2的百分比显著提高(由滚揉腌前德89.64%增大到98.25%)。多个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滚揉腌制工艺可以显著提高鹅肉的食品品质,改善肌肉嫩度,提高保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滚揉 鹅肉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冻融作用下砂岩孔隙结构损伤特征研究 被引量:40
13
作者 李杰林 朱龙胤 +2 位作者 周科平 刘汉文 曹善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524-3532,共9页
为研究冻融作用下砂岩孔隙结构损伤特征,选取5个岩样进行100次冻融循环试验,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砂岩孔隙结构进行测试,得到了冻融作用下砂岩的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谱分布、孔隙度等细观结构特征。根据孔隙的孔径分布特征,按孔径尺寸划... 为研究冻融作用下砂岩孔隙结构损伤特征,选取5个岩样进行100次冻融循环试验,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砂岩孔隙结构进行测试,得到了冻融作用下砂岩的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谱分布、孔隙度等细观结构特征。根据孔隙的孔径分布特征,按孔径尺寸划分为小孔隙、中孔隙、大孔隙3类,并采用扩散双电层理论对不同尺寸孔隙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核磁共振T2分布右移,砂岩的孔隙度增大;同时,水-岩作用导致部分矿物质溶解在孔隙水中,使得孔隙水中离子浓度升高,导致岩石内部产生大量的次生孔隙。随着孔径尺寸的增加,孔隙中的束缚水含量逐渐减少,且小孔隙的束缚水含量远远大于大孔隙;在低温冻结时,自由水先于束缚水结冰,小孔隙束缚水离子浓度的增长幅度小于大孔隙,进而产生了离子浓度差,使得小孔隙中的水分子向大孔隙迁移,造成小孔隙的损伤速率远小于大孔隙。因此,小孔隙在水-岩作用与冻胀压力的作用下不断发育,大孔隙则在冻胀压力下快速扩张、发育,直至岩样发生宏观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损伤特性
下载PDF
动静载荷作用下含孔洞硬岩损伤演化的核磁共振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李夕兵 翁磊 +1 位作者 谢晓锋 吴秋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85-1993,共9页
为研究含孔洞的岩石在动静载荷作用下的细观结构损伤破坏规律,对含圆形和方形孔洞的花岗岩试样分别进行不同轴向预静载、相同冲击动载下的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并对动静加载前后的试样进行核磁共振(NMR)测试,得到花岗岩试样的弛豫时间T2谱... 为研究含孔洞的岩石在动静载荷作用下的细观结构损伤破坏规律,对含圆形和方形孔洞的花岗岩试样分别进行不同轴向预静载、相同冲击动载下的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并对动静加载前后的试样进行核磁共振(NMR)测试,得到花岗岩试样的弛豫时间T2谱曲线、核磁孔隙度和核磁共振图像等特性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轴向预静载的增大,花岗岩受动力扰动作用后的T2谱峰值、谱面积以及核磁孔隙度均逐渐增大,岩石内部的损伤程度不断加剧,且当预静载大于10 MPa时,动力作用下岩石的损伤劣化特性表现得越来越敏感。对比分析含圆形和方形孔洞试样的核磁共振特性试验结果,发现相同荷载条件下方形孔洞试样的损伤程度均大于圆形孔洞试样,这一规律在预静载大于10 MPa时表现得更突出。核磁共振图像直观反映出孔洞花岗岩在动静载荷作用下岩石内部的孔隙结构和损伤劣化的演变规律,为揭示深部硬岩巷道的动力破坏机制提供有意义的试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孔洞岩石 动静组合加载 核磁共振 损伤演化 孔隙度
原文传递
冻融岩石核磁共振检测及冻融损伤机制分析 被引量:38
15
作者 许玉娟 周科平 +1 位作者 李杰林 张亚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01-3005,3102,共6页
以花岗岩为岩样在最低冻结温度为-40℃、融化温度为20℃的条件下对5组岩样开展了冻融循环试验,最高累积冻融循环次数为100次,并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检测岩样内部损伤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会对岩石内部造成损伤,循环次数达到一... 以花岗岩为岩样在最低冻结温度为-40℃、融化温度为20℃的条件下对5组岩样开展了冻融循环试验,最高累积冻融循环次数为100次,并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检测岩样内部损伤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会对岩石内部造成损伤,循环次数达到一定值时岩样表面产生明显裂纹;NMR T2谱图和成像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岩样孔隙结构重新分布,孔隙数量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加,产生裂纹后T2曲线信号幅度发生显著变化。最后使用损伤力学原理对花岗岩冻融损伤机制进行探讨,得到材料连续性与孔隙率的损伤关系、有效应力与孔隙率的关系表达式,并以岩样核磁共振结果为基础,得出其有效应力与循环次数的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冻融循环 岩石损伤 连续性
下载PDF
基于NMR的风积沙混凝土冻融孔隙演变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薛慧君 申向东 +2 位作者 邹春霞 刘倩 邹欲晓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5,共7页
利用风积沙等质量替代河砂来配制风积沙混凝土,并对其进行抗冻性试验,同时借助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其冻融孔隙演变特征.研究表明:评价风积沙混凝土抗冻性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指标比质量损失率指标更为精准;经冻融循环后,风积沙混凝土的... 利用风积沙等质量替代河砂来配制风积沙混凝土,并对其进行抗冻性试验,同时借助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其冻融孔隙演变特征.研究表明:评价风积沙混凝土抗冻性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指标比质量损失率指标更为精准;经冻融循环后,风积沙混凝土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增大,其中风积沙替代率为40%的风积沙混凝土束缚水饱和度增大、自由水饱和度减小,其抗冻耐久性最佳;风积沙混凝土的孔隙分布会影响其抗冻性的优劣,冻融循环后若孔径小于10nm的孔隙增多且大于100nm的孔隙减少,则可延缓混凝土冻融损伤,若孔径小于10nm的孔隙减少且大于100nm的孔隙增多,则会加剧混凝土冻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混凝土 风积沙 冻融 孔隙特征 演变
下载PDF
南柴胡和北柴胡组成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1H-NMR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郭晓擎 田俊生 +4 位作者 史碧云 邢婕 贾金萍 张丽增 秦雪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09-2216,共8页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柴胡(南柴胡和北柴胡)组成的逍遥散的抗抑郁功效,探寻其对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程序对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抑郁造模,在造模2周后分别ig给予由南柴胡或北柴胡组成的逍遥散(生药...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柴胡(南柴胡和北柴胡)组成的逍遥散的抗抑郁功效,探寻其对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程序对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抑郁造模,在造模2周后分别ig给予由南柴胡或北柴胡组成的逍遥散(生药)46 g/kg水提取液、文拉法辛0.05 g/kg干预,每天1次,连续给药2周,观测动物行为学症状。应用核磁共振(1H-NMR)方法分析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 2种逍遥散和文拉法辛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2种逍遥散和文拉法辛干预后,大鼠血清中异亮氨酸、氧化三甲胺、胆碱水平升高,而乳酸、N-乙酰糖蛋白、肌酸、苏氨酸及β-葡萄糖等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2个逍遥散组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组间比较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品种柴胡组成的逍遥散均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但功效有所差别,即南柴胡组成逍遥散的抗抑郁效果及起效时间略优于北柴胡。应用行为学与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逍遥散抗抑郁功效具有准确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南柴胡 北柴胡 抗抑郁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低渗储层可动流体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郑可 徐怀民 +1 位作者 陈建文 王永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0-718,共9页
以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为主,辅助以岩石薄片、环境电镜扫描、高分辨率CT、成像测井等常规测试手段,对国内3种不同岩性的典型低渗储层共计277块基质岩样进行可动流体评价研究,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计算可动流体的T... 以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为主,辅助以岩石薄片、环境电镜扫描、高分辨率CT、成像测井等常规测试手段,对国内3种不同岩性的典型低渗储层共计277块基质岩样进行可动流体评价研究,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计算可动流体的T2截止值和孔喉半径下限值。研究表明:低渗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变化范围较宽;岩样渗透率越高,其与可动流体参数的相关性越强;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百分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相关性均较好,利用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微裂缝的发育程度、孔径分布、粘土矿物含量及其充填程度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低渗储层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核磁共振 T2谱 可动流体 孔隙类型 弛豫时间
下载PDF
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分类及贡献 被引量:36
19
作者 肖佃师 赵仁文 +3 位作者 杨潇 房大志 李勃 孙星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5-1225,共11页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低温二氧化碳吸附(LTCA)、氮气吸附(LTNA)、核磁共振(NMR)、压汞、扫描电镜以及氦测孔隙度等孔隙表征实验,全面刻画页岩孔隙结构,建立全孔径表征及分类方法,研究它们在页岩气赋存和渗流...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低温二氧化碳吸附(LTCA)、氮气吸附(LTNA)、核磁共振(NMR)、压汞、扫描电镜以及氦测孔隙度等孔隙表征实验,全面刻画页岩孔隙结构,建立全孔径表征及分类方法,研究它们在页岩气赋存和渗流等方面的差异贡献。结果表明,氦测孔体积最大;其次为LTNA和NMR,两者分别在刻画较小孔(<10nm)和较大孔方面优势明显,联合二者可表征页岩全孔径分布。全孔径分布揭示页岩气孔隙分布范围宽,但70%孔体积集中在孔径小于25 nm。结合分形特征,以5,25和100 nm为界,将其划分为微孔、小孔、中孔和大孔。微孔、小孔和中孔主要受有机质含量和粘土矿物含量的影响;此外,中孔还受粒内溶蚀孔的影响,而大孔主要由粒间孔和粘土层间缝构成。微孔和小孔分别为页岩吸附气、游离气提供主要场所;小孔和中孔相互连接,为页岩气在基质中渗流提供通道。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储层分类、渗流机理认识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孔隙表征 孔隙分类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岩石物理与孔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20
作者 王琨 周航宇 +2 位作者 赖杰 王坤杰 刘音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14,共14页
随着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勘探开发重点从常规储层转向非常规储层,全面认识非常规储层岩石物性和微观结构对实施高效的建产、增产、稳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油气储集空间多样化、流体在岩石多孔介质中渗流作用机理复杂化等问题,传统... 随着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勘探开发重点从常规储层转向非常规储层,全面认识非常规储层岩石物性和微观结构对实施高效的建产、增产、稳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油气储集空间多样化、流体在岩石多孔介质中渗流作用机理复杂化等问题,传统岩石物性测试和岩石静态微观结构描述已经不能满足油气渗流、储层增产的研究需要。核磁共振技术(NMR)具备无损、无害的特点,通过共振信号直接反映岩石孔隙流体分布和间接反映岩石孔隙结构变化,在岩石物理测试、孔隙结构表征和孔隙流体识别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从方法基本原理出发,着重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在岩石物理学和孔隙结构表征领域的应用进展、归纳了应用中现存问题并展望了该项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流体分布 岩石物理 孔隙结构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