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点与对中国古典小说空间化的接受——以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为例
1
作者 邹璟菲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3-18,共6页
18世纪以来,文学被确认为时间的艺术。然而,在中外文学史上却有两个"例外"。本文将以金圣叹评点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为例展开论述,将评点看作文本的一部分,立足于中国的这个"例外",通过与西方的"另... 18世纪以来,文学被确认为时间的艺术。然而,在中外文学史上却有两个"例外"。本文将以金圣叹评点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为例展开论述,将评点看作文本的一部分,立足于中国的这个"例外",通过与西方的"另一个例外"比较,以期分析出评点如何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异于西方现代小说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中国古典小说 空间化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评点的三重影响
2
作者 亓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1-73,共3页
明清时期,小说评点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小说评点以其独特的批评方式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在介入小说创作、促进小说传播和丰富小说研究三个方面。
关键词 明清 小说评点 影响
下载PDF
论张竹坡小说评点的八股思维及其得失
3
作者 陈才训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23-27,共5页
八股文是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要理论资源,他认为《金瓶梅》在情节安排上借鉴了八股文"股法"中的对称原则;他还以八股之"起承转合""钓钩渡挽""草蛇灰线法"来分析小说情节的衔接与照应;他借用八... 八股文是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要理论资源,他认为《金瓶梅》在情节安排上借鉴了八股文"股法"中的对称原则;他还以八股之"起承转合""钓钩渡挽""草蛇灰线法"来分析小说情节的衔接与照应;他借用八股文代言理论提出了"情理说",用以分析人物形象;并以八股"主脑"的统摄功能来分析小说主旨的创设。张竹坡完全摒弃了以往重道轻文的小说批评倾向,注重探讨小说的艺术形式技巧,使小说评点向文学批评靠近,但其评点文字却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竹坡 小说评点 八股思维 得失
下载PDF
从诗性思维角度谈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4
作者 葛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63-66,共4页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进行评点时,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在章法上,运用的是传统诗歌起、承、转、合的布局;在句法上,借用了诗歌对仗的理论,同时在对《水浒传》内容进行评点时,也对此进行了借鉴;在字法上,金圣叹认为《水...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进行评点时,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在章法上,运用的是传统诗歌起、承、转、合的布局;在句法上,借用了诗歌对仗的理论,同时在对《水浒传》内容进行评点时,也对此进行了借鉴;在字法上,金圣叹认为《水浒传》讲究炼字。除此之外,中国传统诗歌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景反衬手法及讲究含蓄、虚实结合的特点和强调劝戒讽谏的功能对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水浒传》 小说评点 诗性思维
下载PDF
明清小说评点中的“趣”论
5
作者 于晓川 第环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106-113,共8页
"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明清小说诸家评点以"趣"评点小说,丰富了"趣"范畴的内涵。小说评点中的"趣"与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密切相关,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以愉悦心理为基础... "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明清小说诸家评点以"趣"评点小说,丰富了"趣"范畴的内涵。小说评点中的"趣"与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密切相关,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以愉悦心理为基础,对情景再现的生动如画、人物形象表现的传神灵妙以及情感表现的放任自然;文本因艺术技巧的使用而产生的谐趣化的风致与情味。小说评点中的"趣"范畴具有主观性,与审美主体的内心体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 小说评点 愉悦 人物 艺术技巧 美感
下载PDF
《〈红楼梦〉评论》中的小说批评方法
6
作者 李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1-113,共3页
王国维在小说批评方面的代表作是《〈红楼梦〉评论》。其中运用的进化的文学史、严格的逻辑推理。
关键词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小说批评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