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贝叶斯Schaefer模型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被引量:31
1
作者 陈新军 曹杰 +3 位作者 刘必林 陆化杰 田思泉 马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72-1581,共10页
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分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随机分布3种方案,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研究认为,在均匀分布的基准方案下,参数r、K和q的后验概率分布与先验概率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分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随机分布3种方案,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研究认为,在均匀分布的基准方案下,参数r、K和q的后验概率分布与先验概率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年渔获量和CPUE数据为贝叶斯资源评估模型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正态分布和随机分布2种方案下模型参数的预测值及估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较接近,但小于基准方案。研究认为,3种方案下,1996—2004年捕捞死亡率都远低于限制参考点F0.1,1996—2004年渔获量也小于最大可持续产量,这表明目前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处于良好状况,没有遭受过度捕捞。决策分析表明,在相同的收获率情况下,基准方案得到的2019年资源量和渔获量均大于其它2种方案,但是资源崩溃的概率最大。保守的管理策略应将收获率控制在0.3左右,持续渔获量在13万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贝叶斯Schaefer模型 资源评估 管理策略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水温变动对2009年西北太平洋柔鱼产量下降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峰 陈新军 +2 位作者 钱卫国 刘必林 田思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65-71,共7页
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些年来其产量一直处在稳定的水平。然而,2009年8~10月旺汛期间在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38°E~46°E)柔鱼产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其日产量仅为正常年... 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些年来其产量一直处在稳定的水平。然而,2009年8~10月旺汛期间在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38°E~46°E)柔鱼产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其日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为此,根据2007~2009年8~10月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数据,以及产卵场表层水温,探讨2009年柔鱼产量下降及渔场变动的原因。研究表明,其产量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有2个:(1)柔鱼产卵场(20°N~30°N,130°E~170°E)黑潮大弯曲的发生,使得21℃等温线向南偏移,使得柔鱼资源补充量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渔汛期间柔鱼产量的下降;(2)旺汛期间(8~9月)传统作业渔场(42°N~46°N,150°E~165°E)的100m水层有一个明显冷水南下,分布位置为154°E~156°E,将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一分为二,向南的前锋(水温低于5℃)到达42°N,明显不同于正常年份,使得作业渔场的范围明显缩小,不适合柔鱼的集群,导致产量出现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渔场 深层水温 产卵场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ESDA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热点区域及其变动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冯永玖 陈新军 +2 位作者 杨铭霞 霍丹 朱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41-1850,共10页
以西北太平洋(150°E—160°E、38°N—45°N)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研究对象,以2007和2010年鱿钓渔业的原始点位数据为基础,利用常规统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中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西北太平洋... 以西北太平洋(150°E—160°E、38°N—45°N)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研究对象,以2007和2010年鱿钓渔业的原始点位数据为基础,利用常规统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中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呈现较强的聚集分布特征,但不同空间位置差异较大。利用GIS和ESDA的局部自相关方法进行了柔鱼资源热冷点空间分布的制图,结果显示2007年研究区存在3个显著的热点和1个冷点,2010年与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1个热点和4个冷点。变化检测分析表明,两个年份间出现1个热点区域和1个冷点区域未发生变化,另有2个区域从2007年热点变成2010年冷点;此外,非热冷点之间的变动在研究区占据了主导地位。景观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柔鱼资源热冷点格局的复杂性和自相似性并不高,但其异质性和聚集性非常强,且整体性和凝聚度均很高。分析认为,2007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区的形成受温度和海流的影响,近一半作业渔区产量相对较高,但并未充分保证空间热点的大面积形成,空间热点和冷点分布面积大致相当;2010年整个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受亲潮势力影响,空间热点较为集中、空间冷点较多且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空间热点 空间自相关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与栖息环境的关系及其时空分布 被引量:16
4
作者 田思泉 陈新军 +1 位作者 冯波 钱卫国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6-592,共7页
海洋环境决定着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栖息地环境来推测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前沿。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根据1995-2004... 海洋环境决定着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栖息地环境来推测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前沿。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根据1995-2004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温度、盐度和海平面高度),分析各海洋环境因子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的关系,推测不同月份柔鱼资源丰度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6月在175°E、40°N,175°W、41°N以及178°W、43°N附近海域资源丰度相对较高,而在165°E以西传统作业渔场(40°N^45°N,145°E^165°E)资源丰度极低;7月在153°E^173°E、43°N^45°N海域资源丰度水平相对较高;8月资源丰度较高海域分布在150°E^157°E、40°N^45°N;9月资源丰度较高海域分布在145°E^152°E、40°N^45°N和158°E^165°E、41°N^45°N;10月资源丰度较高海域分布在154°E^158°E、41°N^44°N;11月资源丰度较高海域分布在145°E^155°E、39°N^42°N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栖息环境 广义加性模型 资源丰度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表温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良明 李渊 +3 位作者 张然 田永军 张俊 林龙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9-38,共10页
西北太平洋公海区域为我国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海域,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该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种,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海域日本鲭渔场的形成机制。根据2015年4-6月春季航次和2016年6-7月夏季航次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船各站点的调查数据... 西北太平洋公海区域为我国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海域,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该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种,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海域日本鲭渔场的形成机制。根据2015年4-6月春季航次和2016年6-7月夏季航次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船各站点的调查数据,对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ure,SST)、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为736.94 kg/h,高于夏季的498.87 kg/h。日本鲭渔场的分布范围随季节变化而略有差异,春季主要集中在40°N、151°E^153°E海域,夏季主要集中在41°N、154°E^160°E海域。春、夏两季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渔场SST范围为7~19℃,最适SST为11~15℃;夏季渔场SST范围为8~24℃,最适SST为8~12℃。分析了不同季节的5~50、50~100和5~100 m水温垂直梯度与站位平均渔获率的关系,表明不同季节渔场的水温垂直梯度差异明显,从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在0.10~0.15℃/m组距内达最大;夏季,站位平均渔获率随水温垂直梯度增加而减少,在-0.05~0.00℃/m组距内达最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ΔT 50~100(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日本鲭渔获率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991,纬度、经度和T 50等次之。同时分析了所选取的3个代表性站点的水温垂直结构,表明在50~100 m水深范围内有温跃层的站点渔获产量较高,因此,日本鲭渔获率的大小可能与50~100 m水深范围内温跃层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灯光围网 日本鲭 资源丰度分布 表温 水温垂直结构
下载PDF
南半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田荣湘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9,共5页
在分析南半球地面气温序列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序列的基础上,讨论了南半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南半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频数减少,强度减弱;同时,随着南半球气候变暖,西北... 在分析南半球地面气温序列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序列的基础上,讨论了南半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南半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频数减少,强度减弱;同时,随着南半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上强台风的频数将减少,最大中心风速将减弱。一种可能的机制是由于从南半球侵入西北太平洋的冷空气随着南半球气候的变暖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南半球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重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韫沛 陈新军 余为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9-909,共11页
根据2004—2015年8—10月西北太平洋150°E~165°E和39°N~45°N海域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捕捞数据,分析了柔鱼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评估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渔场海表面温度(SST)及... 根据2004—2015年8—10月西北太平洋150°E~165°E和39°N~45°N海域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捕捞数据,分析了柔鱼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评估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渔场海表面温度(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8—10月柔鱼渔场适宜SST范围为13~22℃,且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减小;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显著,且季节性变化与柔鱼的洄游路线一致;各月份渔场重心的聚类结果均分为3类,分别对应正常气候条件、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异常气候现象通过调控柔鱼渔场的适宜海表面温度范围,驱动渔场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渔场SST降低,渔场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正常气候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渔场SST升高,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渔场重心 海表面温度 异常气候事件 西北太平洋
原文传递
基于Voronoi图与空间自相关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冯永玖 杨铭霞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4-84,共11页
以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例,基于2007—2010年中国鱿钓船的生产统计原始点位数据,利用Voronoi图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评估柔鱼资源的全局空间模式、局部空间聚集特征,并以空间可视化方式呈现。在渔业资源及空间分析中,高... 以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例,基于2007—2010年中国鱿钓船的生产统计原始点位数据,利用Voronoi图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评估柔鱼资源的全局空间模式、局部空间聚集特征,并以空间可视化方式呈现。在渔业资源及空间分析中,高产值聚集的海域称为空间热点,而低产值聚集的海域称为空间冷点。研究表明,全局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和General G均指示了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的聚集分布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2007和2009年均具有2个热点和1个冷点区域,2008年具有1个热点和1个冷点区域,2010年具有1个热点和2个冷点区域,这些热冷点呈南北向或东西向分布态势。热冷点格局的叠加图显示,研究区内存在1个强热点、1个弱热点和1个强冷点,其中弱热点覆盖的区域在4年间表现为热点和冷点的交互变动。对7—11月平均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分析显示,热点和冷点均为中心渔场,热冷点形成的温度条件无显著差异;热冷点形成的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2~1.1mg/m^3,其中冷点区域的浓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热点 VORONOI图 空间自相关 柔鱼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夏季索饵场浮游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清澄 夏辉 +1 位作者 花传祥 许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0-898,共9页
根据2005年7-9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的有关数据,对调查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3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中,分别测得甲壳纲、矢足纲、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25种代表种,其中以... 根据2005年7-9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的有关数据,对调查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3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中,分别测得甲壳纲、矢足纲、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25种代表种,其中以桡足类、箭虫类、端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的平均丰度最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匀,近专属经济区和46°30′N以北各站点的生物量较高,站点平均值为每立方米(430.06±251.18)mg,超过每立方米500mg的站点共有11个。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和胃含物法对其与秋刀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秋刀鱼的平均日产量为(7.72±5.25)t,日均网次产量为(0.78±0.33)t,都与桡足类、端足类、箭虫类的分布关系非常显著。秋刀鱼胃含物样本频数最高依次为桡足类、箭虫类、虾类、端足类、浮蚕类。在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箭虫类占绝对优势,出现频率分别达到100%和93.3%,平均每立方米生物量为298.56mg和118.09mg,其和占总生物量的高达96.88%,严重影响了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认为与中心渔场分布的关系最为显著,因此可将其生物量大小作为确定秋刀鱼中心渔场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秋刀鱼 产量分布 西北太平洋 渔场
下载PDF
ENSO事件下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栖息地协同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思源 张衡 +1 位作者 杨超 方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52,共14页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关联经济物种,探究二者栖息地变动的关联性有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渔业资源。本研究利用2017−2021年6−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关联经济物种,探究二者栖息地变动的关联性有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渔业资源。本研究利用2017−2021年6−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3个关键环境变量分别构建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模型,并利用2021年的渔业数据进行验证。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不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最适栖息地分布,分析二者在不同ENSO事件下最适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和同步性。结果表明:在不同ENSO事件下远东拟沙丁鱼适宜生境面积(高于15%)均高于日本鲭适宜生境面积(低于6%);但远东拟沙丁鱼在拉尼娜事件下最适栖息地面积增长率高于厄尔尼诺事件,前者增长率为0.197,后者增长率为0.123,相反,日本鲭在拉尼娜事件下增长率低于厄尔尼诺事件,前者增长率为1.114,后者增长率为2.082;当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分布位置接近时,会促进二者栖息地的适宜条件,当二者分布位置相距较远时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日本鲭栖息地面积的增加。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适宜面积在不同ENSO事件下协同变化特征可能与二者种间关系(竞争/捕食−被捕食)和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流分布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东拟沙丁鱼 日本鲭 西北太平洋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栖息地
下载PDF
基于Argo的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垂直水温结构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峰华 杨胜龙 +3 位作者 范秀梅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利用2007—2016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柔鱼作业渔场垂直剖面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同期渔获数据,分析其中心渔场与垂直水温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柔鱼... 利用2007—2016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柔鱼作业渔场垂直剖面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同期渔获数据,分析其中心渔场与垂直水温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柔鱼渔汛期为每年的5—11月,其中8、9月是盛渔期,渔场位置相对集中,为150°E~160°E、39°N~45°N, CPUE超过2 t/(d·v);8月前和9月之后渔场相对分散,CPUE相对较低。渔场海洋温跃层上下界对应的海水温度,0~50 m和0~100 m水层温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水层的水温温差从7月份开始逐步拉大,ΔT_(0-50 m)的平均温差达到了5.17℃,ΔT_(0-100 m)的温差为7.68℃;温差幅度最大值中ΔT_(0-50 m)出现在9月,为9.89℃;ΔT_(0-100 m)出现在9月,为12.64℃;10月和11月ΔT_(0-50 m)、ΔT_(0-100 m)逐步减小。在160°E以西海域,西部传统渔场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处在20~50 m,对应海水温度范围在4~17℃;下界深度位于150~230 m,得出对应的温跃层下界的海水温度范围为3~11℃。渔场垂直水温结构ΔT_(0-50 m)、ΔT_(0-100 m)的值越大,CPUE越高,表明在温跃层水温降低幅度越大,柔鱼资源集聚密度越高,渔获量越好。对渔场垂直水温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为西北太平洋柔鱼的渔情预报和渔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垂直水温 温跃层 季节性变化 西北太平洋公海
原文传递
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综合配置模型及管理策略探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1 位作者 李纲 王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6-1022,共7页
柔鱼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如何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柔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以Gordon-Schaefer生物经济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1996—2008年我国鱿钓船在西... 柔鱼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如何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柔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以Gordon-Schaefer生物经济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1996—2008年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捕捞柔鱼的生产数据以及相关的经济数据,以生态效益(最大持续产量,MSY)、经济效益(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社会效益(生物经济平衡点,BE)作为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数据,考虑三个效益的不同权重建立了柔鱼资源综合配置模型,模拟不同备选方案下柔鱼的短期(1—5年)、中期(10年)及长期(20年)的渔业资源状况、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已处于充分利用状态,但尚未遭受过度捕捞;以方案8(MSY、MEY各占50%权重为管理目标)和方案2(MEY为管理目标)的中长期经济效益为最大,且资源状况保持最好,但社会效益较低;以方案3(BE为管理目标)的当前及短期效益较大,可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但长期经济效益为最低,且资源状况最差;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佳的备选方案为方案8和方案2,即适宜捕捞努力量应控制在3.94万—4.19万船次,可确保柔鱼资源量稳定在BMSY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社会生物经济模型 优化配置 鱿钓渔业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Projections of ocean climate for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5
13
作者 CHOI Byung Ho KIM Dong Hoon +1 位作者 CHOI Young Jin YUK Jin He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The long-term adjustment processes of atmosphere and ocean in response to gradually increas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in 70 and 140 a integrations with NCAR fully-coupled climate system model ... The long-term adjustment processes of atmosphere and ocean in response to gradually increas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in 70 and 140 a integrations with NCAR fully-coupled climate system model (CSM). In these experiments the CO2 concentration has been increased to double and quadruples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After 70 a, at the time of CO2 doubling, the model predict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ises by 1.2 and 1.5 K for the globe and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respectively. The behavior of the quadrupling run is similar: each global and region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 increase by 2.8 and 3.0 K at the time of CO2 quadrupling. From the experiment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will be more distinctive compared with the global average, mainly due to exceptionally large wanning and sea level change near the entrance of the Kuroshio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 global warming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启龙 蔡榕硕 +1 位作者 齐庆华 郑冬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基于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137°E断面海温观测资料、同化水位资料和太平洋850hPa纬向风资料,利用EOF、功率谱和最大熵谱等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时空变化,并讨论了热含量变化与水位和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关系。... 基于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137°E断面海温观测资料、同化水位资料和太平洋850hPa纬向风资料,利用EOF、功率谱和最大熵谱等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时空变化,并讨论了热含量变化与水位和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热含量的年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大尺度海气系统异常相联系,即在ElNio期间,热含量减少,而在LaNia期间热含量增多;热含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在跃变前热含量偏多,而在跃变后则偏少;热含量与水位间存在着非常一致的同位相年际变化,而这种变化与赤道西、中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含量 时空变化 ENSO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辛全栋 李向阳 +6 位作者 肖雪艳 于小涛 陈聚法 王新良 胡清静 江涛 母昌考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3年第2期23-30,共8页
2020年5月底至8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海域(41°11′24″—48°06′09″N,162°15′52″—169°34′09″E)进行了27个站位的浮游动物大面积调查,共鉴定出6个门类,28个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66.61 ind·... 2020年5月底至8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海域(41°11′24″—48°06′09″N,162°15′52″—169°34′09″E)进行了27个站位的浮游动物大面积调查,共鉴定出6个门类,28个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66.61 ind·m^(-3).该海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桡足类中的新哲水蚤(Neocalanus plumchrus)和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 pacificu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88.9%和92.6%.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降低的趋势,多样性指数高值区主要位于调查海域中东部和东南部.浮游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中叶绿素a(Chla)、PO_(4)^(3-)、SiO_(3)^(2-)具有正相关性,与温度和盐度具有负相关性.研究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与水文环境特征契合度较高,其中温度、盐度及营养盐的分布差异是构成浮游动物空间格局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菲雨 卜心宇 +1 位作者 沈盎绿 刘必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4-550,共7页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019年3月"淞航号"调查船在西北太平洋(28°-35°N,147°-154°E)44个站点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结果...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019年3月"淞航号"调查船在西北太平洋(28°-35°N,147°-154°E)44个站点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6种(含浮游幼体和未定种),属于14个类群8个门类,其中桡足类163种,为最优势类群。优势种包括9种暖水种:螺旋尖角水母、瘦新哲水蚤、瘦乳点水蚤、肥胖箭虫、邦海樽、六鳍箭虫、喙真胖水蚤、小哲水蚤、细角间哲水蚤,以及1种温带种捷氏哲水蚤。暖流指示种六鳍箭虫和寒流指示种捷氏哲水蚤均是优势种并同时出现在亚热带海域,表明亲潮和黑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和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各站点平均生物量为(31.64±23.81)mg·m^(-3),平均丰度为(22.2±17.6)ind·m;。单纯度指数(C)、均匀度指数(J)、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0.09±0.10、0.76±0.10、4.88±0.71、23.53±8.08。4种指数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斑块状。研究期间,西北太平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富,物种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生物多样性指数
原文传递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锋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瑜 郑全安 李晓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16-1926,共11页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渔业之一,其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及温度变化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海表温度(SST)的遥感数据计算海表水平温度梯度(SSTG),根据2013—2015年中国(不含中国台湾省)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生产数据,...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渔业之一,其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及温度变化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海表温度(SST)的遥感数据计算海表水平温度梯度(SSTG),根据2013—2015年中国(不含中国台湾省)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生产数据,分析海表温度锋与秋刀鱼资源丰度和渔场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秋刀鱼作业渔场主要分布于37°~49°N,145°~165°E;SST为10~14°C时,单位捕捞渔获量(CPUE)与SST呈负相关,SST为14~17°C时呈正相关,最适宜SST为12.5~14.5°C。当SSTG为0.01~0.06°C/km时,CPUE与SSTG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最适宜SSTG为0.01~0.05°C/km。作业海域温度锋与CPUE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CPUE作业点到锋面的距离(DIST)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在夏季6—8月,当DIST为0~100 km范围内时,CPUE与DIST呈线性正相关,在秋季9—11月,CPUE与DIST呈对数负相关,90%以上的作业点出现在DIST为0~50 km范围内。研究表明,海表温度影响着秋刀鱼洄游渔场分布,亲潮黑潮交汇区形成冷水楔,海表温度锋集聚,进而秋刀鱼鱼群集群,形成高产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海表温度梯度 温度锋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秋季灯光敷网渔获率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雪华 李海 +2 位作者 李渊 王良明 林龙山 《渔业研究》 2021年第5期443-450,共8页
根据2018年8月23日—9月26日4艘灯光敷网渔船开展大面调查的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秋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共... 根据2018年8月23日—9月26日4艘灯光敷网渔船开展大面调查的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秋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共鉴定游泳动物种类45种,分隶于9目21科37属。其中,软骨鱼纲2目2科2属2种、辐鳍鱼纲6目17科31属39种、头足纲1目2科4属4种。所有站位的平均渔获率为1126.64 kg/h、41727.11 ind/h。调查中鱼类占较大优势,其中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及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相对重要性指数分别为3154.11和2525.95,这可能与该生产区域历史上为日本鲭和远东拟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的重要索饵区域有关。该海域秋季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70,范围为0.00~1.74;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0.36,范围为0.00~1.08;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48,范围为0.00~0.97。其优势种明显,但种类组成较为单一,多样性水平较低,这原因可能是大洋海区种类较少,种间竞争小,互相间生态位挤占程度较低。多样性水平基本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调查海域的北部区域为经济鱼种的渔场,因此多样性水平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多样性 种类组成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捕后处置对太平洋西北海域柔鱼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曲映红 陈新军 +1 位作者 刘志东 陈舜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4-286,共3页
以捕捞后0、6、12 h原条入冻和去内脏后再入冻的太平洋西北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个可食部(胴体、鳍和头足)的pH、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TMA)、甲醛和鲜度(K值),比较了捕后处置对柔鱼品质的影响。结... 以捕捞后0、6、12 h原条入冻和去内脏后再入冻的太平洋西北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个可食部(胴体、鳍和头足)的pH、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TMA)、甲醛和鲜度(K值),比较了捕后处置对柔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钓捕后6 h入冻的原条柔鱼胴体的TVBN、TMA和甲醛含量已超过临界值,钓捕后12 h入冻的原条柔鱼胴体K值已超过60%,处于初期腐败状态;对于去内脏入冻的柔鱼,仅钓捕后12 h入冻样品胴体的TMA含量接近临界值,说明去内脏入冻的柔鱼比原条入冻柔鱼的新鲜度下降较为缓慢;柔鱼可在捕获后12 h内去内脏入冻,原条柔鱼入冻时间不宜超过6 h;同样前处理条件的柔鱼,各可食部中头足的鲜度最优,鳍次之,胴体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西北海域 柔鱼 鲜度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温带风暴活动与航线选择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永宁 李栖筠 高超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27,共4页
利用1987~1996年间发生在东亚及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温带气旋风暴资料,分析总结了温带风暴的活动规律和形成演变特征,论述了冬半年北太平洋中高纬安全航线的选择,对在航船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航线选择 西北太平洋 温带风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