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潘晓玲 潘小珍 李永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1年第3期18-22,共5页
中国西北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 1/ 4,该区不仅发展空间广阔 ,而且资源优势显著 ,是国家实施西部开发的主战场。文章在充分剖析该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上 ,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旅游业、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域的特点及其优劣势 ,探讨... 中国西北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 1/ 4,该区不仅发展空间广阔 ,而且资源优势显著 ,是国家实施西部开发的主战场。文章在充分剖析该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上 ,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旅游业、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域的特点及其优劣势 ,探讨了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旅游 城市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区 中国
下载PDF
西北干旱地区农民收入差异实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莉 曲玮 王生林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0-666,共7页
以甘肃民乐县为样本,运用基尼系数测度指标,分析了农民收入的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经营性收入将会导致收入差异进一步扩大,工资性收入比重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减小收入差异;进一步利用2007和2009年两年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面板... 以甘肃民乐县为样本,运用基尼系数测度指标,分析了农民收入的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经营性收入将会导致收入差异进一步扩大,工资性收入比重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减小收入差异;进一步利用2007和2009年两年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面板数据(Panel Data)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劳动力、耕地地块数、种植结构、是否签订马铃薯协议以及地区特征等因素对收入影响较为显著。因而要减少或消除农村地区间家庭收入的不平等,在保证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应大力提高获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农民收入 实证分析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对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兰雪梅 黄彩霞 +6 位作者 李博文 李守蕾 宋雅丽 柴雨葳 程宏波 常磊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84-1092,共9页
为探寻不同覆盖材料下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与产量的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材料,在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宽幅条播:SM2)、全膜覆土穴播(PM)条件下,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地温的差异及... 为探寻不同覆盖材料下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与产量的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材料,在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宽幅条播:SM2)、全膜覆土穴播(PM)条件下,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地温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可有效平抑气温对小麦的激变,实现了小麦的稳定增产。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降温0.61℃,但在不同生育时期却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苗期至返青期平均增温0.76℃,SM1增温效应低于SM2;返青期以后平均降温1.43℃,SM1降温效应高于SM2;地膜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增温1.01℃。秸秆带状覆盖全生育期各土层总体均表现降温效应,且以降温效应突出的SM1在25cm降幅最大,平均为1.20℃,5cm处最低,为0.55℃;地膜覆盖全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增温效应,以5cm处增幅最大,平均为1.14℃,15cm最低,平均为0.84℃。从生育时期和土层看,各处理间地温以越冬期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17.25%-46.6%;土层间以25cm最大,变异系数为5.5%-46.6%。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全天均具有降温效应,降温幅度依次为中午〉傍晚〉早晨,且SM1全天的降温效应均高于SM2;而地膜覆盖全天均具有增温效应;覆盖均可使冬小麦显著增产,秸秆带状覆盖平均增产25.3%,SM2增产率(27.0%)高于SM1(23.0%),地膜覆盖增产30.4%。产量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的增加和粒重的提高,土壤温度指标与产量、产量构成要素间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地 冬小麦 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
下载PDF
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旱地土壤温度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辉 吴建民 +3 位作者 柴守玺 常磊 韩凡香 程宏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2-599,共8页
设黑膜大垄(M1)、玉米秸秆带状平覆(M2)、玉米秸秆带状垄沟覆杆(M3)和不覆盖露地平作(CK)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西北旱地土壤温度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1较CK提高全生育期土壤温度0.98℃,主要提高了... 设黑膜大垄(M1)、玉米秸秆带状平覆(M2)、玉米秸秆带状垄沟覆杆(M3)和不覆盖露地平作(CK)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西北旱地土壤温度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1较CK提高全生育期土壤温度0.98℃,主要提高了块茎膨大期5cm土层(2015年)及淀粉积累期10cm土层(2016年)的土壤温度;M2、M3较CK降低全生育期土壤温度1.06℃、0.59℃,主要降低了块茎形成期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两年M1、M2、M3分别平均较CK增产11.68%、21.74%、16.88%。产量与淀粉积累期至收获期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正相关(r=0.064~0.766),覆盖处理显著较CK提高淀粉积累期单株结薯数及单株产量,平水年以M1最好,偏旱年以M2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西北旱地 玉米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指标
原文传递
旧膜及秸秆覆盖对西北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热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辉 常磊 +4 位作者 韩凡香 程宏波 柴守玺 李博文 兰雪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0-207,共8页
为了探究旧膜二茬及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马铃薯田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增产机制,设置旧膜直播(T1)、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不旋耕(T2)、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T3)、新覆膜(T4)和露地平作(CK)5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较CK提... 为了探究旧膜二茬及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马铃薯田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增产机制,设置旧膜直播(T1)、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不旋耕(T2)、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T3)、新覆膜(T4)和露地平作(CK)5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较CK提高产量14.24%~56.33%、商品薯率1.21%~22.60%及水分利用效率8.28%~55.39%( P <0.05);产量与块茎形成期的单株薯干重正相关( r =0.744),覆盖处理在块茎形成期较CK提高单株薯干重118.0%~720.0%( P <0.05),以T4最高;覆盖处理对马铃薯水热特征有显著影响( P <0.05),T1、T2的降温效应显著小于T3,T3的蓄水保墒效应与T4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T1、T2及CK。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的产量高于旧膜直播、略低于新覆膜,但蓄水保墒效应与新覆膜相近,同时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较其余覆盖处理具有较明显的降温增墒效应,有利于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及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西北旱地 旧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水热特征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