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91
1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5-852,共18页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北极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8
2
作者 蒋兴文 李跃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25-1335,共11页
利用1961-2010年的多种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和东、西部反位相两种模态,这两种模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全区温度的一致变化与东... 利用1961-2010年的多种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和东、西部反位相两种模态,这两种模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全区温度的一致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关,东、西反位相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的异常活动有关。冬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北半球环状模(NAM,AO)和ENSO对西南地区气温没有显著的影响。当NAM偏强(弱)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多(少)。ElNio年,西南地区降水一致偏多;LaNia年,西南地区中部降水偏多,东、西部降水偏少。2010年冬季西南地区的干旱更有可能是由NAM异常引起的,而不是ElN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2010年冬季 干旱 冬季风 北半球环状模(nam AO)
原文传递
前冬北半球环状模对春季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极端低温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尹姗 冯娟 李建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8,共13页
对1959—2008年前冬(12—3月)北半球环状模与春季(3—5月)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关系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前冬北半球环状模与春季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存在显著负相关。当前冬北半球环状模偏强时,春季中国东部北方地区... 对1959—2008年前冬(12—3月)北半球环状模与春季(3—5月)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关系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前冬北半球环状模与春季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存在显著负相关。当前冬北半球环状模偏强时,春季中国东部北方地区上空对流层高、低层分别出现位势高度的负、正异常,对应异常的下沉增温,东北冷涡偏弱,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偏少,强度偏弱;反之,当前冬北半球环状模偏弱时,春季该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频次偏多,强度偏强。进一步研究表明,欧亚雪盖在前冬北半球环状模对春季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极端低温的影响中起到潜在的桥梁作用,当前冬北半球环状模偏强(偏弱)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偏暖(偏冷),欧亚雪盖面积较小(较大)。另外,欧亚雪盖面积异常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可以从前冬持续到春季。因此,当前冬欧亚雪盖面积较小时,春季欧亚雪盖面积也偏小,且对应春季东北冷涡强度偏弱,中国东部北方地区地表气温偏高,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频次偏少,强度偏弱;反之亦然。前冬北半球环状模与春季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负相关关系为预测中国东部北方地区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前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环状模 极端低温 负相关 欧亚雪盖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5
4
作者 JIANG Xingwen LI Yueq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250-262,共13页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winter extreme climate events have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Southwest China (SWC).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rface air tempe...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winter extreme climate events have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Southwest China (SWC).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and precipitation in SWC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1961 to 2010.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AT anomalies in SWC have two dominate modes, one is homogenous, and the other a zonal dipole. The former is caused by the anomalies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latter arises from the anomalies of both subtropical west Pacific high and regional cold air in lower troposphere. The most dominant mod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SWC is homogenous and it has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 AO). Neither NAM nor ENSO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AT in SWC. The anomalies of NAM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nomalies of tropical circulations, and therefor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WC. When NAM is in positive (negative) phase,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s more (less) than normal in SWC. Winter precipitation increase over the whole SWC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no. However, during La Nina winter, the pattern is not uniform.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central parts and a decrease in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SWC. The severe drought in SWC in winter 2010 is more likely caused by anomalies of NAM, not El Ni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China winter 2010 DROUGHT winter monsoon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 AO)
原文传递
与北极涛动或北半球环状模相关的纬向对称的正规模态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南 Masaaki Takahashi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7-863,共7页
作为一个全球气候变率的重要模态,北极涛动或北半球环状模态(AO/NAM)一般由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变率的EOF1来表示。但是通常认为EOF1仅有统计学意义而并不能够表明它是否是一种实际的物理模态。另一方面,现有的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也仅能给... 作为一个全球气候变率的重要模态,北极涛动或北半球环状模态(AO/NAM)一般由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变率的EOF1来表示。但是通常认为EOF1仅有统计学意义而并不能够表明它是否是一种实际的物理模态。另一方面,现有的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也仅能给出纬向风的纬向平均状况,而不能够保证沿着某一纬圈的变化,所以它并不意味着一个具有半球尺度的纬向对称的相干结构能够组织起来。因此AO/NAM的形成机制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文章提出纬向对称的或环状的正规模态与基本气候态附近的线性(进而非线性)动力学之间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因而可能在AO/NAM动力学的理解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深入探讨AO/NAM的动力学本质,使用p-坐标球面原始方程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及全球气候基本态附近的线性动力系统纬向对称的正规模态,发现在半球尺度上的纬向对称正规模态具有AO/NAM的经向偶极子及垂直方向近似正压的空间结构特征。而这些纬向对称正规模的时间变化尺度取决于与其他非纬向对称正规模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说明了AO/NAM可能是半球尺度上纬向对称正规模态的动力学行为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北半球环状模 纬向对称正规模态 气候变率
下载PDF
基于CCM算法的北半球环状模与东北亚冬季地面气温因果关系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绿夷 谭桂容 王革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是北半球冬季最主要的环流系统,其变化对北半球的冬季气候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现有研究多采用相关、合成等统计方法对NAM及气候要素进行研究,鲜少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本... 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是北半球冬季最主要的环流系统,其变化对北半球的冬季气候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现有研究多采用相关、合成等统计方法对NAM及气候要素进行研究,鲜少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收敛交叉映射(Convergent Cross Mapping, CCM)算法,利用1960~2018年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的NAM指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NAM与东北亚地区冬季地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的因果关系的年际变化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NAM对东北亚地区冬季SAT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且其关系的强弱存在年际变化,2006年、1982年分别为因果影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年。2)冬季NAM指数存在显著的8~9年尺度主周期,该周期为冬季NAM影响东北亚地区SAT的驱动因子,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AM对东北亚地区SAT因果关系的年际变化。3)对比NAM对SAT影响的因果关系的最大值(2006年)和最小值(1982年)年环流形势,可见,高值年(2006年)NAM的"跷跷板"结构明显,而低值年(1982年)NAM的南北振荡形势并不明显。本文对于分析因果关系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环状模(nam) 收敛交叉映射算法 因果关系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主模态下北极冷空气的优势路径和影响地区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梁苏洁 赵南 丁一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31,共13页
本文以拉格朗日观点分析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也被称为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NAM)的指数异常事件中北极近地面冷气团的活动路径,直接地表现出了异常事件中冷气团运动的优势路径,从而反映出AO/NAM... 本文以拉格朗日观点分析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也被称为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NAM)的指数异常事件中北极近地面冷气团的活动路径,直接地表现出了异常事件中冷气团运动的优势路径,从而反映出AO/NAM对地面气温的直接调控作用.在正AO/NAM指数异常事件中,极区近地面冷气团活动轨迹以纬向环流为主,表现为环绕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冷气团活动轨迹特征明显.而在负AO/NAM指数异常事件中,极区冷气团以反气旋式轨迹流出极区后,流入中纬度海洋上的低气压区,这种由极区向中纬度地区流动的经向运动轨迹特点显著.并且在指数下降的中后期出现两种强烈影响欧亚大陆的运动轨迹.正负事件中冷气团运动轨迹很好地解释了传统公认的AO/NAM对北半球不同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上,正AO/NAM指数异常事件中的中低层冷气团活动有利于南支槽加深,进而为南方地区冰冻雨雪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负事件中的极地近地面冷气团可直接影响东北地区,形成寒潮降温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北半球环状模 冷空气优势路径 冬季气温
下载PDF
The extremely cold 2009-2010 wint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rctic oscillation 被引量:1
8
作者 Xin-Yu Wen Yong-Yun Hu Ji-Ping Liu 《Frontiers of physics》 SCIE CSCD 2013年第5期590-603,共14页
The Northern-Hemisphere high-latitude continents experienced extremely cold weathers in winter 2009 2010.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show that the cold winter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ity of tile Arctic oscillation ... The Northern-Hemisphere high-latitude continents experienced extremely cold weathers in winter 2009 2010.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show that the cold winter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ity of tile Arctic oscillation (AO), which demonstrated the strongest negative polarity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and persisted from December, 2009 to March, 2010. It is found that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AO was closely linked to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anomalies, and that the surface AO phases followed downward propagation of stratospheric Northern-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 anomalies during the winter. The case of 2009-2010 winter provides us with a typical example that anomalous stratospheric signal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skills of long-range weather forecast and intra-seasonal climate prediction in winter time. We also show that the E1 Nifio event, which started developing from May 2009, might contribute the formation of exceptionally negative and persistent AO and stratospheric NAM, particularly over North Pacific and North Amer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oscillation northern-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 STRATOSPHERE planetarywaves weather foreca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