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 被引量:189
1
作者 王成文 金巍 +4 位作者 张兴洲 马志红 迟效国 刘永江 李宁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36,共18页
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 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存在一个足够宽的深海洋盆——古亚洲洋南支。在佳—蒙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佳,保存较好。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明显构成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在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要为佳—蒙地块的南缘和北缘沉积。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生代为东北及邻区花岗岩侵位的峰期,志留纪—泥盆纪为花岗岩浆活动相对沉寂的时期,花岗岩的这种侵位时代特征支持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稳定地块的设想。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见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的迹象,说明这一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普遍的区域变质的地槽发展过程。东北及邻区为天然地震弱震区,其周缘被锡霍特—珲春、蒙古—鄂霍次克、阿尔泰—华北北缘强地震带所围,似乎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其间不曾存在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缝合线的结论。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拆离—走滑使得原本较为完整的、稳定的块体发生了分割与位移。如此,一个完整的地块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即所称的众多"微板块")。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构成了一个巨大地块:佳—蒙地块。佳—蒙地块是北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南由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东由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一个晚古生代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属性 大陆边缘沉积 哲斯动物群 晚古生代 佳-蒙地块 东北及邻区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资源 被引量:138
2
作者 张兴洲 周建波 +2 位作者 迟效国 王成文 胡大千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9-725,共7页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一直被认为是海西期褶皱带或碰撞造山带,长期以来它被作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成为油气勘查的禁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块在500 Ma左右发生一次重要的陆壳固结事件;泥盆-早石炭世东北...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一直被认为是海西期褶皱带或碰撞造山带,长期以来它被作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成为油气勘查的禁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块在500 Ma左右发生一次重要的陆壳固结事件;泥盆-早石炭世东北各地块沿嫩江-扎赉特一线拼合形成统一的复合地块(佳木斯-兴蒙地块)。晚古生界是复合地块基底之上的第一个具有区域性分布的准盖层沉积;晚古生界以海相沉积为主,化石丰富,保存完好,岩石没有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其主体处于高级成岩阶段;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主体形成于中生代(220-180 Ma),而不是海西期。岩相古地理特征显示,晚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是一个规模巨大、南与古亚洲洋相连的海相沉积盆地,以松辽和二连为代表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是在晚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晚古生界不是松辽盆地和二连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它们是一种叠合盆地关系。鉴于晚古生界潜在的烃源岩发育和叠合盆地特点,东北地区晚古生界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应成为深部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新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晚古生界 叠合盆地 油气新层系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 被引量:132
3
作者 吴福元 S W ILDE 孙德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3-452,共10页
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分布有大量的花岗质岩石 ,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 ,其一为基底花岗片麻岩类 ,岩石曾经历过 5 0 0 Ma左右的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并具有与麻山群变质岩系相同或一致的片麻理构造。其二为片... 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分布有大量的花岗质岩石 ,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 ,其一为基底花岗片麻岩类 ,岩石曾经历过 5 0 0 Ma左右的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并具有与麻山群变质岩系相同或一致的片麻理构造。其二为片麻状花岗岩类 ,片麻理发育程度不等 ,岩石显示明显的岩浆结晶结构 ,不具有任何后期变质作用叠加的痕迹。传统认为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 ,但本文通过高精度的锆石离子探针 U- Pb测年表明 ,这些花岗岩主要形成于 2 70~ 2 5 4 Ma的晚古生代 ,且部分岩石中含有较老的锆石颗粒或残留 ,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测定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特点暗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探针 锆石U-Pb年龄 花岗岩 佳木斯地块 变质作用 晚古生代 拼合作用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30
4
作者 祖元刚 李冉 +3 位作者 王文杰 苏冬雪 王莹 邱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207-5216,共10页
根据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地区相关历史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表层土壤(0—50 cm)土壤相关理化性质与有机碳、无机碳的相关性,得到如下结论: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K+离子交换量、Fe2O3、P2O5、总孔隙度均... 根据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地区相关历史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表层土壤(0—50 cm)土壤相关理化性质与有机碳、无机碳的相关性,得到如下结论: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K+离子交换量、Fe2O3、P2O5、总孔隙度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10—0.94,n=38—345,P<0.0001),但与土壤无机碳含量则大多呈显著负相关(R2=0.11—0.30,n=37—122,P<0.01);与此相反,土壤pH值、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R2=0.36—0.42,n=41—304,P<0.0001),而与无机碳呈显著正相关(R2=0.29—0.31,n=39—125,P<0.01)。表层土壤有机碳、无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呈相反变化趋势的结果说明,由于土壤利用方式变化所导致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对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可能具有相反影响。在研究土壤碳平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关系所导致的相互补偿作用,即有机碳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无机碳的减少,或者反之。目前研究中普遍忽略无机碳的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碳收支计算显著偏差,所获得的经验拟合方程有利于对我国东北地区土壤碳平衡研究产生的这种偏差进行粗略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下载PDF
中国东北近50年干旱发展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07
5
作者 谢安 孙永罡 白人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75-82,共8页
应用实测的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区(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近50年干旱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距平和均方差所构造的'大气干旱指数'以及土壤湿度都显示,近50年... 应用实测的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区(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近50年干旱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距平和均方差所构造的'大气干旱指数'以及土壤湿度都显示,近50年来整个东北区是向干旱发展的,19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干旱化趋势尤为明显;而东北西部亚干旱地区的干旱化相对更严重(特别是内蒙古东部的北半部).在亚干旱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中,气温的升高对干旱化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在东北区的南部,近50年来的降水是略有增加,但仍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为探讨东北区干旱的发展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利用Jones等的1951~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资料和东北区25个站的大气干旱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平均温度上升1℃的情况下,中国东北区的干旱化程度要增加5~20%,最大的达到22%.这种形势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区 土壤湿度 大气干旱指数 干旱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9
6
作者 张兴洲 乔德武 +5 位作者 迟效国 周建波 孙跃武 张凤旭 张淑琴 赵庆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5-213,共9页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有3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峰期年龄分别约为500Ma、320Ma和250Ma。500Ma的花岗质岩石与同期形成的高级区域变质岩伴生,东北各构造单元内均有记录,反映该区在加里东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造山事件;320Ma的花岗岩...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有3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峰期年龄分别约为500Ma、320Ma和250Ma。500Ma的花岗质岩石与同期形成的高级区域变质岩伴生,东北各构造单元内均有记录,反映该区在加里东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造山事件;320Ma的花岗岩主要发育在大兴安岭地区,呈北东向展布,具有由俯冲到碰撞后成因的地球化学特点,是松嫩地块和额尔古纳-兴安地块碰撞拼合,形成统一佳蒙地块的重要事件;250Ma的花岗岩主要发育在东北南部和吉黑东部地区,是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碰撞后伸展作用的产物。佳蒙地块形成后,主体隆升为陆,南部处于与古亚洲洋相连的大陆边缘。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佳蒙地块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发育了一系列北东向展布,被火山岩和正常沉积岩充填的断陷盆地,沉积环境具有北陆南海的格局。中二叠世,断陷盆地演化为巨大的海相沉积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发生陆-陆碰撞,残余洋盆消失,形成陆相沉积盆地。中二叠世海相盆地和晚二叠世陆相盆地内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晚古生代 构造演化 石油地质
下载PDF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显生宙构造演化的有关问题 被引量:81
7
作者 张兴洲 马玉霞 +4 位作者 迟效国 张凤旭 孙跃武 郭冶 曾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9-1285,共17页
以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近年来该区积累的大量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已发表的数据,对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早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以稳定的大陆地块... 以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近年来该区积累的大量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已发表的数据,对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早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以稳定的大陆地块为主体,而非两大板块间多岛洋演化形成的造山带。东北地区的各地块均具有前寒武纪—早前寒武纪、甚至是太古宙的古老基底,它们在早古生代早期(490~510Ma)同时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和花岗质岩浆侵入。350~450Ma,各地块均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以普遍缺失这一时期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记录为标志。从早古生代晚期开始,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至少已存在2个早古生代早期固结的微陆块,即额尔古纳—兴安微陆块和松嫩—佳木斯微陆块,这2个微陆块向北分别与俄罗斯境内的额尔古纳微陆块和布列亚微陆块相连。二者在早石炭世沿北北东向展布的开鲁—嫩江—黑河—诺拉—索霍提(Nora-Soukhotin)一线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东北亚晚古生代大陆板块。西拉沐伦河断裂西端被北北东向构造所截,向东延至开鲁—嫩江断裂,并没有延伸到松辽盆地内,说明西拉沐伦河断裂可能与开鲁—嫩江碰撞带的形成有关。从晚石炭世开始,东北亚大陆板块整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至少在中国境内具有北陆南海的构造-沉积古地理格局,早期发育以火山岩为主的断陷盆地,到中二叠世演化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海相沉积盆地。中生代以来,东北地区的构造体制转换及物质成分演化不仅仅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叠加转换的结果,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演化对该区现今构造体制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证据显示,大兴安岭北部的得尔布干断裂、内蒙古中部的贺根山断裂和黑龙江省东部的跃进山断裂可能并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 显生宙 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
下载PDF
中国东北中生代地层划分对比之新见 被引量:62
8
作者 孙革 郑少林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0-64,共5页
在总结近二十年来有关我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研究诸多新发现与新进展的基础上 ,以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 ,以 "海相检验法”及国际性生物地层对比为标准 ,结合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新资料 ,对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及对比 ,提出了新... 在总结近二十年来有关我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研究诸多新发现与新进展的基础上 ,以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 ,以 "海相检验法”及国际性生物地层对比为标准 ,结合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新资料 ,对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及对比 ,提出了新的方案。文中还讨论了三叠系 -侏罗系界线、侏罗系 -白垩系界线及下白垩统 -上白垩统界线的划分以及辽西义县组的时代。同时 ,还首次报道了笔者等对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提出了对龙爪沟群时代及与鸡西群对比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地层 划分 对比 东北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降水要素空间插值精度的比较——以东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66
9
作者 蔡福 于慧波 +3 位作者 矫玲玲 唐凯 明惠青 刘兵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79,共7页
以1961年~2004年东北3省44年172个观测站的四季降水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方法1)、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方法2)、ANUSPLIN软件插值(方法3)、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值(方法4)4种空间插值方法,以相同建模站不... 以1961年~2004年东北3省44年172个观测站的四季降水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方法1)、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方法2)、ANUSPLIN软件插值(方法3)、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值(方法4)4种空间插值方法,以相同建模站不同检验站、相同检验站不同建模站以及不同检验站不同建模站3种形式分别对多年平均降水,单年丰水年和少水年的冬、夏、年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精度比较,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多年还是单年数据,方法3对降水数据空间插值相对误差都是最小的,是一种操作方便,易于批量运算的最优方法。对于每种插值方法,不同时间尺度夏季和年降水空间插值相对误差小于冬季,而夏季和年差异不大,不同季节降水空间插值相对误差丰水年明显小于少水年。在检验站相同情况下,建模站增加并不一定会使降水要素空间插值精度提高;由于空间分布的差异.在建模站相同情况下,检验站数目增加对空间插值的精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 空间插值 精度比较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65
10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科学评估报告中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组考虑人类排放情景的计算结果,计算与分析了多个气候模式对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集成预估结果。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到21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排...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科学评估报告中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组考虑人类排放情景的计算结果,计算与分析了多个气候模式对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集成预估结果。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到21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排放增加的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将可能较目前变暖3.0℃或以上,降水将可能增加。需要注意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全球气候系统模式 人类排放增加 预估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黑土地的荒漠化危机 被引量:47
11
作者 孙继敏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8,共7页
中国东部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东部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 中国东部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东部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限的牧业区。但是,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以后及民国时期,东部的黑土地被大量放垦,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加剧。建国后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东部的草原地区再次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垦荒种地,及至现在,很多地区仍在进行大面积的垦荒。长期的垦荒,已经使东北的黑土地在风力的吹扬下,被剥蚀殆尽,其下的厚层第四纪沙源活化,从而使东北黑土地地区成为中国目前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事实上,东北草原地区的自然条件良好,水分充沛,只要政府采取措施,当地的植被是比较容易恢复的,也是治理荒漠化最为经济和现实的地区,这是干旱的西北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中国东北的黑土地地区将沦为第2个西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农垦 荒漠化 东北地区 中国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内蒙花敖包特Pb-Zn-Ag多金属矿床原生晕分带特征与深部矿体预测模型 被引量:48
12
作者 陈永清 韩学林 +3 位作者 赵红娟 程志中 唐宇 陈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6-246,共11页
花敖包特Pb-Zn-Ag多金属矿床构造上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与白垩纪早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隐伏热液脉状矿床.研究表明:(1)矿体原生晕发育,且分带明显.据其异常强度建立的元素横向分带顺序(... 花敖包特Pb-Zn-Ag多金属矿床构造上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与白垩纪早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隐伏热液脉状矿床.研究表明:(1)矿体原生晕发育,且分带明显.据其异常强度建立的元素横向分带顺序(从强到弱)为Cd→Pb→Zn→Ag→Sb→In→Hg→As→Cu→Sn→W→Mo→Bi,排在序列前面的Cd、Pb、Zn、Sb、Ag等5种元素,可作为远矿指示元素;排在序列后端的As、Bi、Mo、W等4种元素,可作为近矿指示元素.(2)根据Grigorian原生晕分带计算方法,获得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矿体头部至尾部)为Sb→Pb→Cd→Ag→Zn→Hg→Cu→In→As→Bi→Sn→Mo→W,与Grigorian建立热液矿床标准分带基本一致.(3)构建深部矿体找矿模型,其预测评价指标(Sb×Pb×Cd×Ag)D/(As×Sn×Mo×W)D在矿体头部为1.30、矿体中上部为0.35、矿体中下部为0.056、矿体尾部为0.005,这表明该指标随深度的增加有规律地降低,是预测深部矿体资源潜力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敖包特铅锌银矿床 原生晕分带 深部矿体预测模型 成矿带 中国东北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李晓军 李取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运用FAO Penman monteith方法和Hargreaves方法对中国东北地区4个气候大区16个气象台站的参考作物蒸散(ET0)进行了研究,并对FAO Penman monteith方法和Hargreaves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Hargreaves方法可适用于东北地区,尤其是... 运用FAO Penman monteith方法和Hargreaves方法对中国东北地区4个气候大区16个气象台站的参考作物蒸散(ET0)进行了研究,并对FAO Penman monteith方法和Hargreaves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Hargreaves方法可适用于东北地区,尤其是亚湿润地区,但是相对于FAO Penman monteith方法,该方法还存在偏差,特别是半干旱地区。为了进一步提高Hargreaves方法的精度,对其进行了修正,得出比Hargreaves方法精度更高的适于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计算的方程,为精确、实用地确定作物需水量和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水资源缺乏的半干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 东北地区 FAO—Penman—monteith方法 Hargreaves方法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被引量:44
14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赵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6-854,共9页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重力模型、潜能模型、隶属度模型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1992~2012年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联系强度与区域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东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南方...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重力模型、潜能模型、隶属度模型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1992~2012年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联系强度与区域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东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南方高于北方、中部地区高于两侧,时空差异明显;近20 a来,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代表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最大引力联结城市变化明显;最后,提出了流域型城市及其格局的概念,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经济联系 流域型城市 重力模型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42
15
作者 孙晓猛 龙胜祥 +2 位作者 张梅生 刘晓燕 郝福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产状平缓,反映主干边界断裂是挤压应力集中地带。断裂大部分向南东110°~130°方向逆冲。根据逆冲断裂与中、新生代地层之间的切割、覆盖关系,认为佳-伊断裂在白垩纪以来至少发生两期强烈的逆冲作用:第一期逆冲作用即大型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时代是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期发生在渐新世末期。结合野外调查和盆地资料,将佳-伊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左旋走滑(K_1早期)、区域伸展(K_1晚期—K_2早期)、挤压逆冲(K_2晚期)、断陷(E)和挤压反转(E_3末期)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晚白垩世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东北三省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2
16
作者 黄禹铭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2-1311,共10页
以东北三省3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城乡协调的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等方法探讨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城乡协调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东北三省城乡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且具... 以东北三省3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城乡协调的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等方法探讨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城乡协调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东北三省城乡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趋于减弱。②不同地区城乡协调水平变化各异。研究期内,大连市和锦州市一直处于高水平城乡协调状态,朝阳市长期处于低水平城乡协调状态。鹤岗市和七台河市城乡协调度位次上升最明显,哈尔滨市和辽源市城乡协调度位次下降最显著。③从空间格局来看,中级城乡协调区增多且向北移动,初级城乡协调区减少且向中部集中,'南北高,中间低'的城乡协调格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城乡协调的冷热点均不断收缩,空间极化效应趋于减弱。④城镇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促进东北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化并未显著促进东北城乡协调发展且与城乡协调发展负相关,农业现代化经营对城乡协调发展有正向作用,交通因素在近些年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对东北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协调度 城乡经济协调 城乡社会协调 城乡公共服务协调 城乡要素协调 东北三省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风蚀环境分析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杨新 郭江峰 +1 位作者 刘洪鹄 刘宝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8,共6页
根据1951~2000年的日平均风速、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1980~2000年的沙尘暴资料,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风蚀环境。结果表明,东北典型黑土区6个气象站点1~5月平均气温50年来显著升高,1~5月总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嫩江年大风日数1... 根据1951~2000年的日平均风速、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1980~2000年的沙尘暴资料,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风蚀环境。结果表明,东北典型黑土区6个气象站点1~5月平均气温50年来显著升高,1~5月总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嫩江年大风日数1980年以来比1950~1960年多,年沙尘暴日数也有所上升,土壤风蚀环境趋于严重;哈尔滨等5地风蚀环境减弱。典型黑土区土壤风蚀环境在整个东北地区处于中等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风蚀环境
下载PDF
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 被引量:29
18
作者 叶瑜 方修琦 +1 位作者 张学珍 曾早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44,共8页
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草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300年来,耕地扩张、森林砍伐、草地退化等所导致的显著土地覆盖变化会通过对陆-气之间碳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改变,进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该文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原始潜在植被恢复... 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草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300年来,耕地扩张、森林砍伐、草地退化等所导致的显著土地覆盖变化会通过对陆-气之间碳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改变,进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该文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原始潜在植被恢复等方法,结合驱动力分析,重建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自然覆盖变化状况。可提供空间分辨率至县、时间分辨率约为100年的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数据,为气候模拟、碳排放估计等相关研究提供真实的历史数据;得到对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特征的认识: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草地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约15%、10%;18—19世纪,东北的天然植被覆盖几乎处于原始状态,林地、草地减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东、辽西等农垦区;1900—1950年为林地、草地减少最为迅速的时期,辽东、辽西的天然植被几乎均被破坏殆尽,鸭绿江流域、长白山地区森林减少十分显著,草地界线已明显向西退缩;20世纪后半期,林地覆盖在空间上呈扩张趋势,局部地区仍在减少,而草地覆盖在空间上则一直呈缩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变化 气候效应 东北地区 林地 草地
下载PDF
东北玉米热量指数预测方法研究(Ⅰ)--热量指数与玉米产量 被引量:29
19
作者 郭建平 庄立伟 陈玥熤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4期6-10,共5页
利用东北地区典型站点1961-2005年气象资料和东北3省1961-2005年玉米产量资料,计算分析了东北不同地区玉米热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热量指数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热量指... 利用东北地区典型站点1961-2005年气象资料和东北3省1961-2005年玉米产量资料,计算分析了东北不同地区玉米热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热量指数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热量指数出现显著升高的趋势,气候变暖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有有利的影响。热量指数较好地反映了玉米产量与环境温度的相关关系。因此,可通过对玉米热量指数的预测进行农作物低温冷害预测,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玉米 热量指数 预测 产量
下载PDF
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与晚中生代盆地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23
20
作者 汪新文 刘友元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34-443,共10页
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如下阶段:(1)中、新元古代阶段;(2)早古生代加里东阶段;(3)泥盆纪—早石炭世早华力西阶段;(4)晚石炭世—三叠纪晚华力西—印支阶段。多旋回构造演化使该区形成由多期褶皱带和多中间... 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如下阶段:(1)中、新元古代阶段;(2)早古生代加里东阶段;(3)泥盆纪—早石炭世早华力西阶段;(4)晚石炭世—三叠纪晚华力西—印支阶段。多旋回构造演化使该区形成由多期褶皱带和多中间或边缘地块组成的“镶嵌构造区”,并为晚中生代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构造演化 镶嵌构造区 中生代 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