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剪切波分裂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分层各向异性形态:从海原断裂至银川地堑 被引量:6
1
作者 沈胜意 高原 刘同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95-1611,共17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模式对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有重要意义,地震各向异性可用于揭示岩石圈变形以及壳幔作用模式.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15个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地震波形,通过SKS、PKS、SKKS...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模式对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有重要意义,地震各向异性可用于揭示岩石圈变形以及壳幔作用模式.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15个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地震波形,通过SKS、PKS、SKKS(简称X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分析并拟合各台站的视各向异性参数,发现海原断裂带和银川地堑下方岩石圈存在双层各向异性,并获得研究区XKS各向异性分布和岩石圈双层各向异性形态.结果显示,海原断裂带下方,上层XKS快轴方向为133°,分裂时间为1.5 s,下层XKS快轴方向为57°,分裂时间为0.7 s;银川地堑下方,上层XKS快轴方向为74°,分裂时间为0.3 s,下层XKS快轴方向为11°,分裂时间为1.1 s.研究认为,区域内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与地壳不同.本文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存在物质流动,在海原断裂带下方流向NE方向,沿着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块体边缘到达银川地堑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双层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岩石圈
下载PDF
青海贵德—共和—同德地区更新统最小古沉积面恢复与全新世侵蚀量计算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明星 刘少峰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4,共6页
青海省贵德—共和—同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干流流经这3个盆地。为了解该区全新世以来河流侵蚀所指示的构造和气候信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地质资料,采用地质剖面网,计算了全新世以来3个盆地的侵蚀量。首先,通过一系列... 青海省贵德—共和—同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干流流经这3个盆地。为了解该区全新世以来河流侵蚀所指示的构造和气候信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地质资料,采用地质剖面网,计算了全新世以来3个盆地的侵蚀量。首先,通过一系列地质剖面选取代表更新统沉积顶面的样本点,恢复盆地内部更新统最小古沉积面,最大限度地排除更新统沉积之后因侵蚀作用造成的误差;然后,将恢复的更新统最小古沉积面DEM与现今DEM进行差值运算,获得全新世以来的最低侵蚀量和侵蚀速率。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的侵蚀速率在接近高原内部的同德盆地最小,在高原边缘的贵德盆地最大。这种侵蚀速率在空间上的差异表明,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表隆升有大于其内部隆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沉积面 数字高程模型 青藏高原东北缘 侵蚀速率 气候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拉脊山两侧地貌差异及地貌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明星 徐锡伟 刘少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233,共12页
为了解西秦岭北缘-拉脊山两侧的地貌差异及其发育机制,利用DEM数据结合地质数据,提取局部地形起伏并绘制高程带状剖面图,定量化揭示了西秦岭北缘-拉脊山东西两侧地貌结构;在此基础上,统计了两侧新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砂岩的高程像元众数,... 为了解西秦岭北缘-拉脊山两侧的地貌差异及其发育机制,利用DEM数据结合地质数据,提取局部地形起伏并绘制高程带状剖面图,定量化揭示了西秦岭北缘-拉脊山东西两侧地貌结构;在此基础上,统计了两侧新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砂岩的高程像元众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已知地质资料的提取和归纳,对比了西秦岭北缘-拉脊山断裂两侧新生代盆地地层岩性及沉积相。结果表明,界限以东新生代地层呈现地层年代越老高程越高的趋势;界限以西则呈现古近纪至新近纪地层越新高程越高、第四纪地层高程最低的特征。这种地层发育规律体现了西秦岭北缘-拉脊山两侧的地貌演化过程存在差异,即东侧水系发育时间早于西侧,地貌接受侵蚀的时间较长。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东、西两侧构造活动强度与时间的不一致性,古近纪以来东侧构造演化具有自SW向NE逐渐扩展的趋势;而西侧构造演化更为复杂,体现在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隆升历史的不一致性以及在较强的挤压应力及较弱剥蚀共同作用下的增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新生代 DEM 岩性 地貌
下载PDF
西秦岭上白垩统红层空间分布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的地质约束 被引量:3
4
作者 郭进京 向光娅 +2 位作者 王利晓 惠浪波 王丽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23-1133,共11页
通过对西秦岭上白垩统红层地层基本沉积特征的研究和空间高程分布的定量化分析,讨论了西秦岭晚白垩世时期可能的构造地貌状态及西秦岭新生代以来地壳隆升的空间变化规律。取得如下认识:1根据西秦岭上白垩统底部洪积-冲积砾岩层之上普遍... 通过对西秦岭上白垩统红层地层基本沉积特征的研究和空间高程分布的定量化分析,讨论了西秦岭晚白垩世时期可能的构造地貌状态及西秦岭新生代以来地壳隆升的空间变化规律。取得如下认识:1根据西秦岭上白垩统底部洪积-冲积砾岩层之上普遍存在一套厚度不等的具有风成砂岩特征的红色中细粒砂岩和上部出现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湖相沉积,结合现今多分布在不同水系分水岭之上,以及西秦岭中部宕昌-岷县-临潭断裂带两侧上白垩统红层地层顶面高程和底部角度不整合面高程没有显著差异分析,认为西秦岭无论在晚白垩之前经历了何种构造过程,晚白垩世具有整体稳定的泛沙漠-湖盆的古构造地貌状态,且断裂带不具备控制上白垩统沉积的构造边界性质;2现今离散型分布在西秦岭的上白垩统沉积地层反映的原型盆地不是孤立的、受区域断裂控制的山间盆地,而是统一的泛沙漠-内陆湖盆,现今的离散型分布是新生代以来地壳不均匀隆升和侵蚀的结果;3西秦岭上白垩统底部的角度不整合面产状,虽然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呈非完全水平状态,但总体产状平缓。从大区域尺度分析,可以近似看做原始近水平的古地貌面。通过对该角度不整合面高程信息提取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其高程分布具有从南西到北东、从北西到南东逐渐降低,穿越区域断裂带没有显著梯度变化,指示了西秦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具有整体性和隆升幅度呈连续梯度变化的特征。这可能指示了西秦岭新生代以来的地壳隆升机制主要不是上地壳挤压逆冲缩短,而是在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背景下,下地壳或上地幔自西南向北东连续流变逐渐增厚,造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呈向北东突出的弧形扩展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上白垩统 红层地层 角度不整合 数字高程模型 地壳隆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虢顺民 江在森 张崇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9-231,共13页
根据地壳厚度、重磁场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地貌差异、断陷盆地、地震活动差异等 ,将研究区作了一、二级块体的划分 ,其中一级块体 7个 ,二级块体 33个。一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长条形 ,剖面上呈梯形、倒梯形 ,少数为多边形、三角形... 根据地壳厚度、重磁场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地貌差异、断陷盆地、地震活动差异等 ,将研究区作了一、二级块体的划分 ,其中一级块体 7个 ,二级块体 33个。一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长条形 ,剖面上呈梯形、倒梯形 ,少数为多边形、三角形。二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菱形 ,剖面上呈叠瓦状上冲形 ,少数呈条形或三角形。块体的主要运动形式有 :水平挤压、垂直升降、流展和旋转。块体运动受地壳“压缩 -挤出 -旋转”机制控制 ,即地壳块体受到挤压后产生强烈收缩 ,随后产生地壳块体隆起并产生向东的侧向挤出 ,并在挤出过程中产生块体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一结果对“高分辨率地形变的观测研究和地震预报”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块体划分 运动态热 地震预报 晚第四纪
下载PDF
黄河黑山峡口最高阶地宇宙核素的初步年龄及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珂 蔡剑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1,共7页
黄河深切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山地中,留下了山地和黄河形成演化的记录,但其高阶地年龄因超出常规测年技术的范围而存在困难。文章尝试用原地成因宇宙核素10Be和26A l以及垂直剖面取样技术,通过剖面X2最小统计同时求出了年龄、侵蚀速... 黄河深切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山地中,留下了山地和黄河形成演化的记录,但其高阶地年龄因超出常规测年技术的范围而存在困难。文章尝试用原地成因宇宙核素10Be和26A l以及垂直剖面取样技术,通过剖面X2最小统计同时求出了年龄、侵蚀速率、继承浓度以及阶地沉积物密度等参数,所获得的黑山峡口247m最高基座阶地的参考年龄和剥蚀速率分别约为2.4M a和15.5+8-4m/M a,这是该河段高阶地测年的一次新探索。根据这一结果及相关的构造地貌特征,认为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2.4M a前以逆冲为主,以后逐渐过渡到左旋走滑,该段黄河诞生于逆冲作用减弱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黄河 高阶地 宇宙核素测年
下载PDF
宁夏中卫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珂 刘开瑜 +2 位作者 吴加敏 杨景春 蔡剑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5-473,共9页
地表及钻孔资料分析表明 :约在上新世 ,香山山地沿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向东北强烈逆冲上升 ,山前挤压下陷形成南深北浅、剖面上呈楔形的中卫盆地。伴随挤压作用的进行 ,盆地南缘部分早期沉积沿一系列南倾叠瓦式断层从南向北逆冲抬升 ,后... 地表及钻孔资料分析表明 :约在上新世 ,香山山地沿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向东北强烈逆冲上升 ,山前挤压下陷形成南深北浅、剖面上呈楔形的中卫盆地。伴随挤压作用的进行 ,盆地南缘部分早期沉积沿一系列南倾叠瓦式断层从南向北逆冲抬升 ,后期沉积则伴随其南部逆冲而不断北迁 ,穿越盆地的古黄河也不断北移 ,使盆地沉积具穿时性。约在中更新世末期 ,中卫盆地因其北东侧烟筒山断裂强烈活动而抬升 ,黄河下切 ,盆地消亡。上述过程可能反映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挤压变形的北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新构造运动 黄河 中卫盆地
下载PDF
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的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2 位作者 赵海涛 张帆宇 梁收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1-1244,共14页
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这些红层地层的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等是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地质过程的客观记录,对其系统研究是重建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之基础... 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这些红层地层的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等是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地质过程的客观记录,对其系统研究是重建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之基础。依据这些红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沉积序列与沉积环境、空间分布型式和构造线方向及构造样式,西秦岭及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层。三个构造层对应于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晚白垩世区域左旋走滑拉分构造和渐新世—上新世区域伸展泛盆地阶段。结合印支期多块体拼贴形成的中国大陆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格局与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分析,认为西秦岭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格局是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东亚区域性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则是白垩纪拉萨地块与羌塘—昌都地块汇聚碰撞背景下中国西北大陆区域性左旋走滑作用的结果;而渐新世—上新世的泛盆地阶段则指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构造—地貌响应之前经历了漫长区域伸展均衡坳陷和侵蚀夷平期,这说明上新世,西秦岭尚未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构造响应起始于上新世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中—新生代 红层地层 构造层划分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下游晚更新世冰卷泥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珂 刘开瑜 杨景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14-718,共5页
在宁夏清水河下游 (北纬 37 4°,海拔 12 30m左右 )晚更新世湖相地层中 ,发现了晚更新世晚期的冰卷泥 ,表明当时多年冻土的南界在宁夏一带可扩展到北纬 37 4°附近 ,与现今相比 ,年均气温降低了 8~ 9℃。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弧形... 在宁夏清水河下游 (北纬 37 4°,海拔 12 30m左右 )晚更新世湖相地层中 ,发现了晚更新世晚期的冰卷泥 ,表明当时多年冻土的南界在宁夏一带可扩展到北纬 37 4°附近 ,与现今相比 ,年均气温降低了 8~ 9℃。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弧形山地中 ,晚更新世强烈的构造抬升以及末次冰期的干冷气候最终导致清水河堰塞成湖并在湖泊边缘的沉积物中形成了冰卷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卷泥 多年冻土 晚更新世 宁夏 清水河下游
下载PDF
基于熵权变异系数融合算法和FLO-2D的朱家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季寰 张春山 +3 位作者 杨为民 孟华君 郭涵 万飞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91,共11页
岷县朱家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典型泥石流小流域,受地震与极端降雨影响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县城安全,亟需开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本文采用熵权与变异系数融合算法评价流域内各支沟泥石流易发性,并选取高易发支沟及主沟进行泥石流事... 岷县朱家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典型泥石流小流域,受地震与极端降雨影响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县城安全,亟需开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本文采用熵权与变异系数融合算法评价流域内各支沟泥石流易发性,并选取高易发支沟及主沟进行泥石流事件数值模拟。以“7·18”朱家沟泥石流为例验证精度高于74.12%后,将此评价体系应用于极端降雨条件下的朱家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沟口单宽清水流量峰值、沟道长度和浅表层岩组是泥石流易发性主要影响因素,流域主要支沟:哈固沟、朱林沟、松树沟和郎家沟均为高易发沟;百年一遇强降雨条件下朱家沟泥石流堆积物会堵塞洮河,威胁沟道、沟口及洮河对岸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中高危险区为主沟沟道和沟口,中危险区为哈固沟、朱林沟和松树沟,低危险区为郎家沟。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泥石流灾害提供评价方法和防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信息熵 变异系数 FLO-2D 危险性评价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干 郑文俊 +7 位作者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1-888,共18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造变形3个方面总结了榆木山地区近20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错位移测量及地貌面年龄测定等方法和手段,估算了榆木山北缘断裂典型位错点的逆冲滑动速率为(0.55±0.15)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95±0.11)mm/a。认为前人提出的"骆驼城陡坎"并非断层活动的产物,而是古代引水工程或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也就是说它不是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地表破裂。通过DEM剖面所反映的山体形态,结合断裂各项特征,认为榆木山隆起是祁连山向N推挤的结果,断裂活动目前仍集中在榆木山北侧,山体的形态受断层扩展控制,山脉的扩展是1个垂向和侧向的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榆木山持续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速率 公元180年表氏地震 榆木山北缘断裂 高原扩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怀惠 张志诚 +1 位作者 李建锋 唐建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17-2034,共18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机制和过程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本文为了进一步限定北祁连山及其北缘地区山体的隆升历史,在旱峡、白杨河和红山以及酒泉盆地以北的黑山和金塔南山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岩样品的磷灰石... 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机制和过程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本文为了进一步限定北祁连山及其北缘地区山体的隆升历史,在旱峡、白杨河和红山以及酒泉盆地以北的黑山和金塔南山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晚白垩世—上新世(82~4.2 Ma),径迹长度介于9.6~13.6μm;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范围为106.3~480.5 Ma,多数介于106~195 Ma.结合镜质体反射率,热史模拟曲线揭示了中新生代三期主要的冷却降温事件:早白垩世期间(140~100 Ma)、始新世期间(55~30 Ma)、中新世(10~8 Ma)以来.早白垩世期间的隆升剥露冷却过程可能由于拉萨地块的北向拼贴碰撞引起;始新世期间的隆升剥露冷却事件可能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快速响应的结果;中新世以来的隆升剥露冷却过程与北祁连山逆冲断层的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裂变径迹 时空差异性 隆升剥露 冷却历史
下载PDF
应力张量反演的遗传算法及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3 位作者 胡晓辉 李泽潇 杨帆 闫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2-572,共11页
为准确而快速地求解区域构造应力张量,构建了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张量的遗传算法策略,详细介绍了计算原理,分析了以断层面上剪应力方向和滑动方向的偏差为约束反演应力张量而忽略剪应力大小偏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表明仅考虑剪应力方... 为准确而快速地求解区域构造应力张量,构建了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张量的遗传算法策略,详细介绍了计算原理,分析了以断层面上剪应力方向和滑动方向的偏差为约束反演应力张量而忽略剪应力大小偏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表明仅考虑剪应力方向和滑动方向的偏差就可以得到正确结果.利用不同应力状态下人工合成的包含不同噪声水平的震源机制数据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并与网格搜索法得到的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方法所得结果的拟合差均小于网格搜索法结果的拟合差,并且二者相差较小,体现了本文方法的稳健性.将该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103-106°E,34.5-37.5°N)应力张量的估计,结果显示,该区域主要受控于青藏高原近东西向的挤压,从而导致阿拉善块体以及华南块体方向的拉张,并且向华南块体方向的拉张作用强于向阿拉善块体的拉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张量 遗传算法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贵德坳陷烃源岩时代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新民 张跃中 +3 位作者 张弘强 周苏平 李永奎 张红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8,共6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贵德坳陷发育一套烃源岩,长期以来,其时代归属不统一,其生烃能力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坳陷油气资源勘探的进程。本文通过野外踏勘、露头剖面实测和样品分析及连续电磁剖面(CEMP)测量结果得出以下认识:①根据沉积特征及孢粉组... 青藏高原东北缘贵德坳陷发育一套烃源岩,长期以来,其时代归属不统一,其生烃能力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坳陷油气资源勘探的进程。本文通过野外踏勘、露头剖面实测和样品分析及连续电磁剖面(CEMP)测量结果得出以下认识:①根据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定了该套地层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沉积环境为浅湖—半深湖;②借助野外实测剖面及连续电磁剖面(CEMP)资料,确定了该套烃源岩的发育规模;③通过对剖面样品的有机质丰度、热演化程度等实验分析,对该套烃源岩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该套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可以作为贵德坳陷的有效烃源岩,提升了贵德坳陷油气勘探潜力;④利用野外调查结果及连续电磁剖面(CEMP)资料对贵德坳陷生储盖组合进行综合分析,并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时代厘定 勘探潜力 贵德坳陷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青海都兰地区夏日哈活动断裂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哈广浩 任治坤 +4 位作者 刘金瑞 李智敏 李正芳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4-629,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NE向挤压缩短、顺时针旋转和向E挤出为主要特征,在NE向挤压作用下形成了N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进一步将东北缘地区分为多个次级块体。其中,鄂拉山断裂与东昆仑断裂围限形成的柴达木次级块体整体以向NW方...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NE向挤压缩短、顺时针旋转和向E挤出为主要特征,在NE向挤压作用下形成了N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进一步将东北缘地区分为多个次级块体。其中,鄂拉山断裂与东昆仑断裂围限形成的柴达木次级块体整体以向NW方向的旋转挤出为主要特征,但处于这2条边界断裂交会部位的柴达木盆地东缘都兰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却不清楚。近期在针对都兰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了一条NW走向、长60~70km的右旋走滑断裂带,即夏日哈断裂带。该断裂带位于鄂拉山断裂西侧,由2条近平行的断裂组成,分别为夏日哈断裂和英德尔康断裂。经遥感解译与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裂线性特征明显,断错了多期冲积扇、河流阶地等晚第四纪地质地貌体,发现了多个断错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剖面,显示该断裂带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综合分析认为,该断裂与前期发现的近EW走向的热水-桃斯托河全新世左旋走滑断裂,分别在鄂拉山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的影响下共同调节柴达木块体端部的挤出旋转变形。同时,该断裂为该区新发现的活动断裂,具有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能力,这不仅对理解区域构造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也导致对该区域地震危险性的认识发生较大改变。因此,亟待在该区域开展更进一步研究工作,以增进对区域应变分配模式的理解,为区域地震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柴达木块体 夏日哈断裂带 构造变形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背景应力场的数值分析
16
作者 李媛 刘峡 万永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73-74,共2页
1研究背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处青藏地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扬子地块的交会区域,同时是中国大陆南北构造带与东西向构造带的交会区、中国东西部构造转换部位以及多重构造叠加交会的场所;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方向在此地段... 1研究背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处青藏地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扬子地块的交会区域,同时是中国大陆南北构造带与东西向构造带的交会区、中国东西部构造转换部位以及多重构造叠加交会的场所;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方向在此地段发生大的转化,第四纪以来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发生了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此外,该地区活动断裂展布密集、强震多发且近期强震紧迫性不断增强,是开展地震活动研究的“天然的最佳试验场”。而初始应力场是影响和决定地震活动的直接因素,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亟需开展初始背景应力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有限元模拟 断层 初始应力
下载PDF
西秦岭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过程对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的约束 被引量:33
17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李雪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5-225,共11页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沉积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特征,可以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西秦岭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2)西秦岭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的褶皱缩短和区域断裂带的逆冲推覆发生在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初期,与整个青藏高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事件同步,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应力在古近纪末已波及至西秦岭。(3)西秦岭新近纪以来经历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侵蚀夷平期,于3.6Ma之前形成了以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侵蚀面、前新生代碳酸盐地层的岩溶夷平面为标志的主夷平面以及夷平面发育过程中形成新近纪近水平的、以红色粘土岩为主要特征的细碎屑沉积。这一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组成部分的西秦岭隆升的基准面。该夷平面现今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反映了西秦岭隆升呈现自西向东连续的扩展。(4)青藏高原南部构造变形方式在中新世发生了由逆冲推覆-褶皱缩短向伸展走滑的构造转换,而在西秦岭内部却并未发生这样的构造转换,仍然以逆冲构造为主,只是西秦岭北缘的边界断层在中—晚更新世才发生逆冲-左旋走滑作用,这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走滑作用只是构造块体边界与构造挤压应力方向下非正交的应力分解所致,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作为西秦岭块体整体滑移和块体内部的收缩变形并行不悖。(5)由GPS观测数据确定的区域位移场应该指示了现今西秦岭块体的整体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红层沉积 断裂带 构造变形 夷平面 隆升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