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藏北高原典型植被生长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1
作者 除多 德吉央宗 +2 位作者 普布次仁 边多 李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2-839,共8页
选取西藏藏北高原西部高寒草原植被、中部高寒草甸植被及东南部高寒灌丛草甸植被3种藏北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结合临近3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分析这3种典型植被类型地区1999—2001年旬平均气温、旬总降水量和SPOT VEGETATION卫星10 d最... 选取西藏藏北高原西部高寒草原植被、中部高寒草甸植被及东南部高寒灌丛草甸植被3种藏北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结合临近3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分析这3种典型植被类型地区1999—2001年旬平均气温、旬总降水量和SPOT VEGETATION卫星10 d最大值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特征以及3种典型植被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的生长变化对旬平均气温和旬总降水量两个主要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藏北地区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气温则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与降水资源分布相反,蒸发量西部高,东部低;SPOT VEGETATION NDVI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3种典型植被生长变化特征,所反映的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等重要植被生长阶段与由积温计算的植被生长特征基本一致;藏北地区基于SPOT VEGETA-TION NDVI的植被生长变化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其中以那曲为代表的高寒草甸植被的NDVI与旬气温和旬降水总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81和0.68,表明藏北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气温对该地区植被生长的影响明显高于降水的影响,即该地区植被生长变化对气温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对降水的响应程度,是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不同植被类型对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的响应程度大小依次是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 气候要素 SPOT VEGETATION 藏北高原
下载PDF
班戈错晚第四纪湖泊发育、湖面变化与藏北高原东南部末次大湖期湖泊演化 被引量:20
2
作者 赵希涛 赵元艺 +3 位作者 郑绵平 马志邦 曹建科 李明慧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6,共14页
班戈错是因湖面阶段性下降而于晚更新世末期从母湖色林错东部分离出来的小离湖。2003年5—7月,我们对班戈湖沿岸进行了详细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湖面高程及6条剖面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并采集了沿岸及邻区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U系年... 班戈错是因湖面阶段性下降而于晚更新世末期从母湖色林错东部分离出来的小离湖。2003年5—7月,我们对班戈湖沿岸进行了详细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湖面高程及6条剖面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并采集了沿岸及邻区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U系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班戈错湖岸阶地共6级,其中T1为与色林错分离后所形成,T2至T6的拔湖高度与U系年龄分别为:T2,11.8~29.8m/10.9±1.9~14.8±1.1ka BP;T3,32.4~59.8m/31.1±2.5ka BP;T4,52.4~83.7m/36.3±3.1~38.8±3.7ka BP;T5,82.2~112.9m/35.1±2.9ka B.P.;T6,121.8~139.8m/47.9±3.8ka B.P.,色林错各阶地的高度则应减去与班戈错湖面的高差9m。色林错—班戈错沿岸与纳木错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在形成时代上可以很好地对比。此外,在藏北高原东南部,还发现了多处晚更新世早中期的高位湖相沉积。据此,可以将藏北高原东南部自MIS5以来的末次大湖期的湖泊演化,划分为125~30ka BP/MIS5e~MIS3a的羌塘大湖期和30~0ka BP/MIS2~1的藏北湖群期。前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5~96ka BP/MIS5e~c的羌塘大湖亚期,96~75ka BP/MIS5b~a的羌塘东湖亚期,75~37ka BP/MIS4~MIS3a的大湖退缩亚期及37~30ka BP/MIS3a残留大湖亚期。后者则可分为30~10ka BP/MIS2的湖泊咸化亚期和10~0ka BP/MIS1的盐湖发育亚期。本文还根据自1959年以来历年所测的地形图、遥感图像或数据、水位观测记录、三次水深测量和2003年5月26日的湖水位高程测量等资料,勾绘了班戈错近50年来的湖岸线变迁和湖面高程变化曲线图。研究表明,自1959年至2003年9月的近50年间,班戈错湖面总体上升,但其间经历了先降后升再略有下降的过程,即自1959年至1973年或稍晚,班戈错一直收缩、湖面下降了0.25m,此后湖面总体上升,其幅度可达1.7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班戈错 晚第四纪 末次大湖期 湖泊演化 湖面变化
下载PDF
利用EOS/MODIS数据估算西藏藏北高原地表草地生物量 被引量:17
3
作者 除多 姬秋梅 +1 位作者 德吉央宗 普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2-621,共10页
植被生物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植被状态参数,其估算不仅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量、碳循环、营养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生物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人类对地表植被的利用特点,而且影响其他的生物物理参量。各种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 植被生物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植被状态参数,其估算不仅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量、碳循环、营养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生物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人类对地表植被的利用特点,而且影响其他的生物物理参量。各种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出现,使得实时监测大范围的植被生长成为可能。文中根据2004年8月至9月草地植被地面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的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西藏藏北高原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绿色干物质获得量与EOS/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之间的关系,并与影响草地植被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和高程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藏北高原NDVI较EVI能有效地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绿色干物质获得量;藏北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绿色干物质获得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部到西北部逐渐减少,东南部部分地区每平方公顷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在2000 kg以上,到西北部地区减少到200 kg以下。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要素是降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4,其次为温度,相关系数为0.44;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呈反比,即海拔越高的地段生物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物量 EOS/MODIS 气候要素 藏北高原
下载PDF
藏北多格错仁红层及孢粉组合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珍汉 江万 +1 位作者 Doug Nelson Bill Kidd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5-230,T001,T002,共8页
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块广泛出露第三纪陆相红层 ,确定这些红层及其变形的时代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98~ 1999年 ,INDEPTH III项目地质课题组人员 2次深入西藏可可西里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新发现藏北多格... 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块广泛出露第三纪陆相红层 ,确定这些红层及其变形的时代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98~ 1999年 ,INDEPTH III项目地质课题组人员 2次深入西藏可可西里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新发现藏北多格错仁红层 ,并在其中发现较多种属的孢粉化石。该孢粉组合反映以温带旱生草原为主体的古植被面貌。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及邻区主要新生代盆地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的对比分析 ,结合多格错仁红层上覆弱变形玄武岩 2 5~ 3 2Ma的40 Ar- 3 9Ar高精度测年资料 ,推断多格错仁红层的形成时代为晚中新世 ,多格错仁红层挤压变形所致的约 5 0 %的地壳缩短量发生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红层 构造变形 多格错仁 青藏高原 第三纪 变形时代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过程水热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冉洪伍 范继辉 黄菁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80-990,I0008,共12页
为深入认知藏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依托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展了高寒草地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过程监测,基于2015–2016年数据,对藏北高寒草地冻融循环过程中温度、含水率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冻融过程... 为深入认知藏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依托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展了高寒草地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过程监测,基于2015–2016年数据,对藏北高寒草地冻融循环过程中温度、含水率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冻融过程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各土层温度和含水率均呈准周期性变化,且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1月初至次年4月底是藏北高寒草地土壤的冻结期,可分为初冻期(11月)、稳定冻结期(12月至2月上旬)、消融前期(2月中旬至3月下旬)和消融后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4个阶段;观测期土壤冻结的最大深度在160 cm左右;冻结深度上下限和积温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相互影响,水分在土壤热量传递时有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冻融水热耦合作用及生态系统对冻融的响应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冻融过程 水热变化 藏北高原
下载PDF
藏北那曲地区地面与MODIS反演的地表反照率对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除多 马伟强 扎西顿珠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8-916,共9页
利用藏北高原那曲地区反照率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其日内、月均和季节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同期的MODIS/Terra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藏北那曲地区晴天地表反照率日内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早晚高,变幅大,中午低,变幅小的"U... 利用藏北高原那曲地区反照率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其日内、月均和季节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同期的MODIS/Terra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藏北那曲地区晴天地表反照率日内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早晚高,变幅大,中午低,变幅小的"U"形变化特点。早晨太阳高度角低,反照率高,日内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反照率逐渐降低,下午14:00~15:00反照率达到日内最小值,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反照率上升明显。夏季日内最高反照率出现在早晨8:00,其他季节则基本上在下午18:00。太阳高度角同样是影响地表反照率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两者呈极显著的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1。冬季平均地表反照率最高,为0.28,其次是春秋两季,均为0.23,夏季最低,为0.19。MODIS/Terra在上午12:00左右过境时反演的地表反照率与地面观测值之间存在很好的一致性,两者平均值都为0.22,相对误差9.60%,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为0.02,而在13:00左右过境时,卫星反演值较观测值存在系统性偏小特点,平均偏小14.29%,相对误差为16.45%,绝对误差0.04,均方根误差0.05。此外,MODIS反演的地表反照率比地面观测值日际波动大。若不考虑积雪,冬夏两季地表反照率的空间差异小,而春秋两季空间差异较大,这主要与研究区地面植被类型及其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地面观测 MODIS 藏北那曲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北部移动冰丘破坏桥墩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珍汉 王连捷 +2 位作者 胡道功 吴中海 叶培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9-251,共13页
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发育的移动冰丘对桥梁、涵洞、输油管道等工程设施具有不同形式的破坏作用。考虑移动冰丘与工程设施的相互作用,根据野外观测和实验资料设计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移动冰丘冻胀产生的... 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发育的移动冰丘对桥梁、涵洞、输油管道等工程设施具有不同形式的破坏作用。考虑移动冰丘与工程设施的相互作用,根据野外观测和实验资料设计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移动冰丘冻胀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和桥墩弯曲应力,分析桥墩破裂机理。结果表明,移动冰丘能够产生11^-21MPa的轴向应力和15^-31 MPa的主应力,在桥墩周围形成不同规模的应力集中区,导致桥墩发生显著偏移。桥墩的偏移和弯曲能够在桥墩内部产生高达61.9~64.6 MPa的张应力和-45.0^-49.0 MPa的压应力,超过桥墩的强度极限。在粗细桥墩连接部位,外侧形成张应力集中区,最大张应力达26~30 MPa;内侧形成压应力集中区,最大压应力达-25^-28.8 MPa。粗细桥墩连接部位外侧的张应力超过了钢筋混凝土的抗张强度,产生与野外观测资料基本吻合的桥墩破裂和结构破坏。移动冰丘导致桥墩变形破坏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能够为常年冻土区桥梁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力学参数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冰丘 不均匀冻胀 桥墩 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STATUS QUO & DRIVING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NORTH TIBETAN PLATEAU
8
作者 Dong Yuxia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Guangdong, China)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2002年第3期29-35,共7页
The North Tibetan Plateau, the main body of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which is one of China’s three major distribution areas of desert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desert... The North Tibetan Plateau, the main body of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which is one of China’s three major distribution areas of desert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The article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North Tibetan Plateau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lateau") in terms of desertification type, area and distribution, and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as well as qualitative discussion of the principal factor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area in current times. It concludes that desertification in the region, which is large in area, diverse in typ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disastrous,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wherein climatic change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tibetan plateau DESERTIFICATION driving FORCE
原文传递
近40年5-6月东北亚和北半球其他区域阻塞高压活动特征及其联系
9
作者 徐士琦 刘刚 +3 位作者 廉毅 曲绍君 杨雪艳 梁洪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1-236,共16页
基于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Ⅰ)再分析资料,按照国际通行的阻塞高压(阻高)定义,采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天气图人工主、客观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获得了1979-2018年5月和6月逐日北半球中高纬度阻高活动的无缝隙分布;并... 基于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Ⅰ)再分析资料,按照国际通行的阻塞高压(阻高)定义,采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天气图人工主、客观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获得了1979-2018年5月和6月逐日北半球中高纬度阻高活动的无缝隙分布;并利用线性相关和信息流因果关系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东北亚(鄂霍次克海)阻高与北半球其他阻高活动区特征及其联系。根据阻高活动集中程度与占北半球活动总天数的百分比,选定8个5月阻高主要活动区和10个6月阻高主要活动区。从统计结果来看,5月北太平洋、北美和乌拉尔山阻高活动占前3位,6月东北亚阻高活动天数跃升第1位。值得注意的是,初夏在贝加尔湖以南、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阻塞形势,称为青藏高原北阻高。5月和6月北半球各阻高活动中心集中的纬度分布,自西向东具有"正弦波"特征,其主要活动区引起的同期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的异常虽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一定的遥相关特征;5月和6月东北亚阻高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分量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5月东北亚阻高是6月贝加尔湖阻高活动年际变化的稳定影响源,是6月青藏高原北阻高活动年际变化的不稳定影响源;唯有5月北太平洋阻高是6月东北亚阻高年际变化的稳定影响源。2019年6月北半球阻高活动异常的区域位于欧洲,达19 d,为气候平均值(7 d)的2.7倍,也是导致欧洲大陆初夏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6月 北半球阻高 东北亚阻高 青藏高原北阻高 阻高活动特征 信息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湖泊孢粉记录的生态与气候解释:不同海拔地区的湿度变化差异 被引量:22
10
作者 赵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8-1096,共9页
文章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3个湖泊(克鲁克湖、托素湖和尕海)不同时间尺度(过去50年、1000年和10000年)、不同分辨率(年际、十年际和百年际)以孢粉为主的多指标记录,以期更系统地了解该区全新世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与气候历史,... 文章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3个湖泊(克鲁克湖、托素湖和尕海)不同时间尺度(过去50年、1000年和10000年)、不同分辨率(年际、十年际和百年际)以孢粉为主的多指标记录,以期更系统地了解该区全新世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与气候历史,理解不同海拔地区湿度变化可能存在的差异与机制。孢粉现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蒿藜比对湿度变化很敏感,可以作为研究区气候重建的一个敏感指标。该区湖泊不同时间尺度孢粉数据的植物生态指示意义可能不同,即过去50年,晚全新世和整个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表明蒿藜比值分别指示孢粉产量、植被组成或植被类型的变化信息,但它们都反映出年、十年到千年尺度的相对湿度的变化。孢粉的蒿藜比和其他指标揭示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与邻近高海拔地区记录(青海湖、敦德冰芯和德令哈树轮)的湿度变化模式不一致。这一差别在季风强盛期尤其明显,如过去50年记录的1970s,过去1000年记录的过去300年,过去10000年记录的早、晚全新世的湿度变化。区域地形导致的上升下沉气流机制可能是形成这种湿度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孢粉 全新世 湿度差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晚新生代的差异性隆起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钦忠 李吉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0-598,共9页
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一个涉及高原隆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就是高原差异性隆升问题。文中初步研究了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缘的这种差异性隆升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北缘山系隆升变化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自23.7 Ma以来西昆仑山、... 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一个涉及高原隆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就是高原差异性隆升问题。文中初步研究了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缘的这种差异性隆升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北缘山系隆升变化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自23.7 Ma以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平均剥蚀率分别有4次阶梯式、谷—峰—谷—峰—谷式和二次阶梯式的变化形式。在3.6 Ma BP以前,青藏高原北缘山系的差异性隆升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在3.6~1.7 Ma青藏运动发生期间,高原北缘山系的差异性隆升特征是西强东弱;在0.6 Ma以来,高原北缘山系的隆升差异性呈现出西强—中弱—东次强的特征。自1.7 Ma以来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38%,阿尔金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8%,祁连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15%。这和它们的高度在此期间的差异特征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 差异性隆升 传播比 构造变形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部第四纪环境的新认识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青松 李炳元 朱立平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9-297,共9页
提要1987-1992年对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的考察结果再次证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强烈隆起始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总上升幅度达3100-3600m,强烈隆起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的特点,目前仍处于强烈隆起... 提要1987-1992年对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的考察结果再次证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强烈隆起始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总上升幅度达3100-3600m,强烈隆起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的特点,目前仍处于强烈隆起阶段,上升速率达4.2mm/a。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其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随着高原隆起发生巨大变化,本区没有发现早更新世冰川遗迹,当时高原山地可能尚未达到雪线高度。中更新世冰川是本区三次冰川作用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冰川,具有海洋性冰川特征。晚更新世开始高原气候强烈变冷变干,冰川发育不良,形成大陆性冰川,未能形成统一大冰盖。昆仑山北坡的砂黄土是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沙堆积的同期异相地质体,其年代不超过158ka。全新世黄土堆积速率增大。在最近20ka,高原内陆湖泊湖面波动下降,湖水咸化,甚至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 环境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魏海成 马海州 +4 位作者 郑卓 潘安定 黄康有 王志英 翟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7-192,共6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65样点进行了植被调查与表土花粉分析,样品取自于6种类型的植被带内,包括森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温带草原、荒漠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主要的植被群落特征。...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65样点进行了植被调查与表土花粉分析,样品取自于6种类型的植被带内,包括森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温带草原、荒漠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主要的植被群落特征。蒿藜比值(A/C)对该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MAP)十分敏感,A/C值从高山灌丛草甸、温带草原到荒漠灌丛带呈逐渐降低趋势。DCA排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表土花粉能很好地反映相应植被群落特征,表土花粉分布与多年平均降水量(MAP)呈显著相关,与7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湖泊沉积物花粉分析定量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组合 DCA分析 A/C值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