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水灾灾害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开封 高文华 +3 位作者 赵延粉 武广洋 潘燕芳 陈英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9,共9页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大,由此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索有关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可...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大,由此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索有关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可为未来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中世纪暖期水灾的发生强度、发生时间等特点,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这一时期共发生水灾97次,平均约4.12 a发生一次;其中1级普通水灾和2级大水灾,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次数的84.5%和15.5%,期间没有3级特大水灾发生。在时间上,豫北地区水灾发生情况表现出前期水灾发生次数偏多,后期则偏少的整体分布情况,而且水灾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夏季,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数的59.6%和32.6%,春季和冬季水灾发生次数较少,只有水灾发生总数的4.5%和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水灾 气候变化 豫北地区
下载PDF
黄河故道—豫北平原土地整治片区水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倪昆 卢磊 《能源与环保》 2020年第11期71-76,共6页
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其生态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而且需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脆弱性,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关系,从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生态要素总体归纳生态保护修复指导。按照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分... 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其生态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而且需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脆弱性,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关系,从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生态要素总体归纳生态保护修复指导。按照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分析黄河故道—豫北平原土地整治片区水生态环境问题,对片区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整理,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片区水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为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分析耦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道 豫北平原 土地整治片区 水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开封 高文华 +1 位作者 李溯源 武大伟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53-261,共9页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现代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现代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统计了研究区中世纪暖期旱灾的强度等级与时间变化特征,并对中世纪暖期旱灾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901-1300年的400年间,共发生旱灾116次,平均每3.45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级普通旱灾为主,共计发生11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5.7%;2级大旱灾仅发生5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3%;没有3级特大旱灾发生.在季节分布上,豫北地区该时期发生的旱灾多集中在夏季和春季,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次数最少.从整体来看,前期(901-1020年)旱灾发生具有较频繁的波动变化;中期(1021-1200年)旱灾前段发生次数较多,后段发生次数减少;后期(1201-1300年)豫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同样先增后降,但在末期又有所增加.旱灾的这一整体发生情况与该区气候的波动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旱灾 气候变化 豫北地区
原文传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南段原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变化规律 被引量:7
4
作者 黄飘怡 徐斌 郭东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46-1052,共7页
以取自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段沿线10个分水口门的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原水中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亲疏水性分布规律;并且研究了原水在氯化和氯胺化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的变化规律.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沿程原水中... 以取自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段沿线10个分水口门的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原水中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亲疏水性分布规律;并且研究了原水在氯化和氯胺化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的变化规律.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沿程原水中的有机物以小分子和强疏水性为主,<1×103区间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所占的比例最大,质量分数约为57%,强疏水性组分的DOC含量最高,占到总量的50%左右;氯化及氯胺化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氯化及氯胺化后主要生成了两种含碳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和一溴二氯甲烷)和两种含氮消毒副产物(二氯乙腈和三氯硝基甲烷).氯化三氯甲烷生成潜能约为120μg·L-1,与氯化生成潜能相比,氯胺化三氯甲烷生成潜能减少了90%左右,一溴二氯甲烷减少了84.9%左右,生成的两种含氮消毒副产物增加了,其中二氯乙腈的生成量增加了约2.3倍,但总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仍旧较低,均小于6μg·L-1.本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沿线城市的水厂工艺选择和优化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河南受水区 溶解性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生成潜能
原文传递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演化规律 被引量:7
5
作者 景兆凯 燕青 +3 位作者 肖航 王盼盼 王欢 李洋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0-236,共7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后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用水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回顾了河南省平原区以往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并通过收集、统计2008—2018年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的监测成果,基于ArcGIS软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后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用水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回顾了河南省平原区以往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并通过收集、统计2008—2018年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的监测成果,基于ArcGIS软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进行量化分区;结合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供水量等资料对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用水结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整体逐渐增加;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资源量随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供水后,2015—2018年平均地下水供水量在地下水资源量中的占比较2008—2014年减少9.55%;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且主要体现在埋深>8~12 m范围向埋深>4~8 m及≤4 m范围的转变,埋深>12~16 m及>16~20 m范围在受水前后基本保持不变,埋深>20 m的区域范围有所减少;2008—2014年各监测点分布县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2015—2018年供水期间有2/3以上县区浅层地下水位逐渐恢复;农林渔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占比在供水后均有所减小,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占比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恢复及缓解供水矛盾问题等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河南省 浅层地下水 受水区 地下水资源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程文亮 徐玲珍 高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高了河南受水区水资源保障能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高质高效发展水平.通过融合基础、融合动力、融合平台、融合趋向四个方面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高了河南受水区水资源保障能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高质高效发展水平.通过融合基础、融合动力、融合平台、融合趋向四个方面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11个省辖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评测,分析了各地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数与差异.提出:(1)受水区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协调一体;(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城乡农业、工业融合水平;(3)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工业在城乡区域流动;(4)通过推动城乡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河南受水区 城乡产业融合 测度 提升路径
下载PDF
基于节水增效目标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权交易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建岭 窦明 +1 位作者 赵培培 李桂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8-162,168,共6页
开展节约用水和水权交易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为此,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河南省受水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跨区域取水权交易的可行方案,力图解决沿线地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为实际的城区间... 开展节约用水和水权交易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为此,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河南省受水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跨区域取水权交易的可行方案,力图解决沿线地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为实际的城区间水权交易工作提供参考。首先,根据计算单元内的各行业当前用水水平并参考国内外先进用水标准,结合供需水关系,核算各计算单元的可交易水权;其次,以受水区经济社会效益值最大为目标函数,以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以及交易优先级选择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地区间水权交易模型;最后,通过计算机及Matlab软件实现对模型的优化求解,优选出河南省受水区的水权交易方案。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水权交易,河南省受水区在不增加外来供水的前提下可有效缓解当地的缺水问题,受水区11个城市GDP总量新增762.04亿元,增长率达3.1%,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权交易模型 河南省受水区 节水增效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野 聂相田 苏钊贤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95,101,共5页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核心要素。从水质水量双视角出发构建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水源区为例进行生态补偿量测算,并对受水...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核心要素。从水质水量双视角出发构建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水源区为例进行生态补偿量测算,并对受水区各省市生态补偿量进行了分摊测算。结果表明:河南水源区对受水区水质产生正外部性影响,从水质角度受水区应向河南水源区补偿2 667.89万元;河南水源区为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从水量角度受水区应向河南水源区补偿21 719.55万元;以受水区用水比例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权重对总补偿额24 387.43万元进行生态补偿量分摊测算,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分别应承担补偿量为4 755.55万、2 560.68万、7 682.04万、9 389.16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标准 水质 水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河南水源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