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29
1
作者 余一欣 周心怀 +2 位作者 魏刚 汤良杰 徐长贵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55-560,共6页
利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和构造编图成果,分析了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的特征及其油气意义。渤海湾地区主要发育区域横向调节带和局部变换带两类构造变换带。区域横向调节带由北西向大型走滑断裂带组成,这些断裂带同时也是强地震活动带,将... 利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和构造编图成果,分析了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的特征及其油气意义。渤海湾地区主要发育区域横向调节带和局部变换带两类构造变换带。区域横向调节带由北西向大型走滑断裂带组成,这些断裂带同时也是强地震活动带,将渤海海域地区分隔为北、中、南3段。局部变换带主要发育在相互作用的分段正断层的叠置区内。根据分段正断层的倾向及其组合特征,可将局部变换带分为转换斜坡型、斜向背斜型和地垒型3类。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具有重要的油气意义,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有利于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及控制油气运移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地区 构造变换带 正断层 油气成藏 地垒 斜向背斜 转换斜坡
下载PDF
莺-琼盆地原油的蒸发分馏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文祥 王培荣 +1 位作者 潘贤庄 王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54,共3页
根据油气分异作用与其组成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莺-琼盆地油气藏的蒸发分馏作用,从地质背景和油气及其烃源岩地化特征方面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莺-琼盆地发育的大量泥底辟构造以及天然气幕式运移为油气蒸发分馏作用提供了基本地质条... 根据油气分异作用与其组成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莺-琼盆地油气藏的蒸发分馏作用,从地质背景和油气及其烃源岩地化特征方面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莺-琼盆地发育的大量泥底辟构造以及天然气幕式运移为油气蒸发分馏作用提供了基本地质条件。原油含异常高的苯、甲苯以及二甲苯等芳烃化合物,但低碳数烃类有损失;正构烷烃摩尔分数对数曲线上有明显的折点,表明其经历过强烈的蒸发分馏作用,并引起厚油地化特征的差异。油气藏经蒸发分馏作用后将形成残余的富含芳烃的“母体”和运移聚积后富含轻烃的“子体”,但目前发现的油气藏以前者为主,寻找“子体”油气藏将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琼盆地 蒸发分馏 正构烷烃 轻烃 残余油
下载PDF
吸附法分离饱和烃组分在石油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雷 史权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30-33,共4页
利用5A分子筛吸附正烷烃分离正构、异构与环烷烃,大大提高了分析精度。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部分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冷凝回流装置,既提高了样品的回收率,同时也减少了轻烃部分的损失,分离效果很好。详尽地介绍了5A分子筛吸... 利用5A分子筛吸附正烷烃分离正构、异构与环烷烃,大大提高了分析精度。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部分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冷凝回流装置,既提高了样品的回收率,同时也减少了轻烃部分的损失,分离效果很好。详尽地介绍了5A分子筛吸附分离饱和烃的实验方法,对拓展石油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A分子筛 吸附 分离 饱和烃 石油烃 成分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油气运移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肖伟 刘震 +2 位作者 党虎强 杜金虎 易士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2-375,共4页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整体上断层规模小、延伸距离短。受湖底扇沉积环境的制约,砂体横向连通性差,不整合成为优势运移通道,油气沿着由高孔渗砂体一次生断层-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进...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整体上断层规模小、延伸距离短。受湖底扇沉积环境的制约,砂体横向连通性差,不整合成为优势运移通道,油气沿着由高孔渗砂体一次生断层-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进行运移。该凹陷地层压力系数基本在1.0左右,具静压系统,且纵向上为统一压力系统。平面上较强的孔隙流体动力场控制油气运移方向,油气藏发育主要在能量相对较低的低压和现今油势低值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沉积环境 断层 凹陷
下载PDF
陕北斜坡中部泥岩压实特征分析及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静静 刘震 +1 位作者 朱文奇 胡晓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3-643,共11页
陕北斜坡中部长7段泥岩现今欠压实幅度不是很大,因此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动力受到怀疑,但现今的压力特征并不能反映成藏期的压力。首先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单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该区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 陕北斜坡中部长7段泥岩现今欠压实幅度不是很大,因此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动力受到怀疑,但现今的压力特征并不能反映成藏期的压力。首先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单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该区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岩压实均由正常压实段和异常压实段构成,虽然欠压实幅度不大,但欠压实现象普遍存在;正常压实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表声波时差值集中在320μs/m左右;现今压实剖面的异常压实段起始深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最大古埋深期异常压实带起始深度则分布在2 250~2 400 m。然后恢复了长7段泥岩古孔隙度,并预测了主力烃源岩层(长7段)成藏期泥岩古地层压力。研究区长7段泥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南部超压明显,压力系数达1.56,反映了成藏期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排烃动力;古压力值为17~28.5 MPa,古压力系数为1.12~1.56,两者在平面上的分布都呈现出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特征,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内现今油气的分布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压实 异常压实 古孔隙度 古地层压力 油气运移
下载PDF
Research advances on transfer zones in rift basin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6
作者 Yixin Yu Changgui Xu +5 位作者 Xintao Zhang Lang Yu Xu Tang Fan Yang Yuemeng Niu Rui Yang 《Energy Geoscience》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Transfer zones are structural areas of faults interactions where fault motion or displacement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one fault to another, regional strain maintains laterally constant. Transfer zones are widely devel... Transfer zones are structural areas of faults interactions where fault motion or displacement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one fault to another, regional strain maintains laterally constant. Transfer zone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rift basins and have significance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is review article, we attempt to summarize recent advances on the types, distance-displacement curves, evolutionary stag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ransfer zones in rift basins and their effects on sedimentary systems, reservoir properties, trap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formation of transfer zones is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segmented growth of normal faults.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normal faults, transfer zones in rift basin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oft-linked and hard-linked, which a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ransfer slope, oblique anticline, horst and transfer faul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normal faults. In general,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er zones experiences several stages including isolated normal faulting, transfer slope forming, complicating and breaking. During the interaction and growth of segmented normal faults, stress-strain and spatial array of faults, pre-existing basement 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conditions of rock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ransfer zones. A transfer zone is commonly considered as a pathway for conveying sediments from provenance to basin, and it hence exerts an essential control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bodies. In addition, transfer zone is the area where stresses are concentrated, which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structural traps, and it is also a favorable conduit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Consequently, there exists great hydrocarbon potentials in transfer zones to which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er zone normal fault Fault interac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ift basin
下载PDF
Structural Vector Description and Estimation of Normal Boiling Points for 66 Aromatic Hydrocarbons
7
作者 Shu Shen LIU Chun Sheng YIN +1 位作者 Shao Xi CAI Zhi Liang L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1089-1092,共4页
A molecular vector-type descriptor containing 6 variables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AHs) and relate to normal boiling points (bp) of AHs. The col relation coefficient (R) between the ... A molecular vector-type descriptor containing 6 variables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AHs) and relate to normal boiling points (bp) of AHs. The col relation coefficient (R) between the estimated bp and experimental bp is 0.9988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 is 7.907 degreesC for 66 AHs. The RMS obtained by cross-validation is 9.131 degreesC, which implies the relationship model having good prediction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vector-type descriptor aromatic hydrocarbon normal boiling point
下载PDF
放射性方法勘查油气藏的数据处理优化系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湘云 石玉春 +1 位作者 武耀诚 阎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88-396,共9页
放射性异常一般比较微弱,而且干扰因素多。如何从微弱的异常中排除干扰因素,提取有效信息,提高放射性勘探的精度,是放射性测量数据处理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从实测数据正态转换入手,经综合方法指标组合、异常靶区圈定、利用趋势面... 放射性异常一般比较微弱,而且干扰因素多。如何从微弱的异常中排除干扰因素,提取有效信息,提高放射性勘探的精度,是放射性测量数据处理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从实测数据正态转换入手,经综合方法指标组合、异常靶区圈定、利用趋势面分析的剩余值进行油气远景预测的数据处理优化系统。通过川中A地实测数据处理验证,该系统能有效地从放射性测量数据中提取油气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处理 放射性勘探 油气藏
下载PDF
加氢焦化汽油中正、异构烃的吸附分离及优化利用
9
作者 刘纪昌 沈本贤 孙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62-1264,1274,共4页
采用5A分子筛吸附分离加氢焦化汽油中的正、异构烃。以正构烃为优质乙烯裂解原料,非正构烃为优质催化重整原料或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考察了正构烃的吸附曲线。结果表明:与加氢焦化汽油相比,正构烃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可使乙烯收率提高1... 采用5A分子筛吸附分离加氢焦化汽油中的正、异构烃。以正构烃为优质乙烯裂解原料,非正构烃为优质催化重整原料或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考察了正构烃的吸附曲线。结果表明:与加氢焦化汽油相比,正构烃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可使乙烯收率提高11%,吸余油的芳烃潜含量提高14%。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吸余油的研究法辛烷值提高约30个单位,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该分子管理的工艺路线可显著提高加氢焦化汽油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焦化汽油 正构烃 吸附 催化重整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及邻区主干走滑断裂带差异活动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165
10
作者 邓尚 李慧莉 +2 位作者 张仲培 吴鲜 张继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8-888,共11页
选取位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及其邻区的托普39断裂体系,顺北1与顺北5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裂活动特征和期次进行精细解剖,运用断裂力学对演化机制进行力学分析,并结合大量单井生产动态资料深入探讨了走滑断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 选取位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及其邻区的托普39断裂体系,顺北1与顺北5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裂活动特征和期次进行精细解剖,运用断裂力学对演化机制进行力学分析,并结合大量单井生产动态资料深入探讨了走滑断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托普39断裂体系与顺北1、顺北5断裂带在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以及构造演化方面存在根本差异。NNE向托普39断裂带早期在共轭走滑状态下左行活动,晚期受最大主应力方向变化的控制,反转为右行走滑,而同体系中的NNW向次级断裂晚期几乎未活动。顺北5断裂(NNW-NS向)带先于NE向顺北1断裂形成,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不同的应力环境和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变化。托普39断裂带主活动期为喜马拉雅期,与油气成藏期匹配,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且叠接拉分段是更有利的富集部位。此外,基于对顺北1断裂带上多口井生产动态资料分析表明,油气在相对活动强的雁列正断层所对应的下伏走滑平移段和叠接拉分段富集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分段性 雁列正断层 断裂活动 油气富集 走滑断裂带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南堡凹陷晚新生代X型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周天伟 周建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7,共8页
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指出南堡凹陷地震剖面显示的断层基本组合形式为复杂X型,继而对其发展模式及成因机制进行探讨,认为:(1)南堡凹陷复杂X型断层组合形成自晚新生代馆陶... 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指出南堡凹陷地震剖面显示的断层基本组合形式为复杂X型,继而对其发展模式及成因机制进行探讨,认为:(1)南堡凹陷复杂X型断层组合形成自晚新生代馆陶组沉积时期,明化镇组沉积以来显著发育,并呈现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两种形态;(2)南堡凹陷新生代构造经历了古近纪地壳单剪变形与新近纪以来地壳纯剪变形机制的叠加,X型断层的广泛发育受控于地壳的纯剪变形机制,并主要由基底先存断层的重新活动触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X型断层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指出X型断层夹持的地垒构造是深层有利油气圈闭,X型断层下部大量微小断层分支能够取代主干油源断层,成为沟通烃源岩与浅层圈闭的有效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新生代 X型断层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东濮凹陷兰聊断层的分段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2
作者 孙思敏 彭仕宓 汪新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30,共5页
对兰聊断层不同地质时期的垂直位移沿走向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 ,其主演化期内表现出很强的分段性 ,沙四期是初始分段期 ,沙三期分段作用最为强烈 ,兰聊断层分解为 3个断层段 ,各断层段表现出独立正断层的位移分布特征 ;沙二—东营期... 对兰聊断层不同地质时期的垂直位移沿走向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 ,其主演化期内表现出很强的分段性 ,沙四期是初始分段期 ,沙三期分段作用最为强烈 ,兰聊断层分解为 3个断层段 ,各断层段表现出独立正断层的位移分布特征 ;沙二—东营期是断层的连锁期 ,兰聊断层南北形成统一的动力学系统。兰聊断层的分段作用使其形成横向褶皱 ,向斜形成于局部位移极大处 ,位于断层段中央附近 ;背斜位于断层段连接处 ,是断层位移局部极小处 ;兰聊断层早、中期分段和晚期连锁对东濮凹陷沉积作用、油气聚集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兰聊断层 正断层 分段作用 横向褶皱 断层连锁 油气聚集
下载PDF
济阳坳陷盐湖沉积环境高硫稠油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2
13
作者 宋一涛 廖永胜 王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58,65,共8页
依据物理性质可将济阳坳陷罗家垦西地区高硫稠油分为高硫稠油和特稠油,高硫稠油有完整的正、异构烷烃分布,C29甾烷立体异构化参数为0.41~0.54,高于一般低熟油。但仍具有盐湖环境低熟油常见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并含有异常丰富的C21... 依据物理性质可将济阳坳陷罗家垦西地区高硫稠油分为高硫稠油和特稠油,高硫稠油有完整的正、异构烷烃分布,C29甾烷立体异构化参数为0.41~0.54,高于一般低熟油。但仍具有盐湖环境低熟油常见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并含有异常丰富的C21、C22孕甾烷、罕见的C28-28,30-二降藿烷、甲基藿烷系列、含硫藿烷及硫在C16、C22位的含硫甾烷。高硫特稠油的正、异构烷烃有不同程度损失,甾、萜类及绝大部分芳烃类化合物特征与稠油相同。油源对比及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定量测定表明,高硫稠油主要来源于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膏盐沉积环境Ⅰ、Ⅱ,型干酪根优质烃源岩,其生油高峰的R。为0.55%~0.60%。达生油高峰时可溶有机质占烃源岩总有机质的85%,因此高硫稠油主要来自可溶有机质,属于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低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盐湖沉积环境 高硫稠油 正构烷烃 异构烷烃 烃源岩 可溶有机质 低熟油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X型正断层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18
14
作者 余一欣 周心怀 +4 位作者 汤良杰 魏刚 吕丁友 彭文绪 黄继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83-1088,共6页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湾地区广泛发育的X型正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和机理及其油气意义进行分析。渤海湾地区X型正断层可分为新生型和继承型两类,在剖面上组合形成对称或非对称的X型形态。新生型和继承型X型...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湾地区广泛发育的X型正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和机理及其油气意义进行分析。渤海湾地区X型正断层可分为新生型和继承型两类,在剖面上组合形成对称或非对称的X型形态。新生型和继承型X型正断层具有不同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控制机理。新生型X型正断层与断裂带的右行走滑作用有关,是在断层的同步滑动过程中形成的。而继承型X型正断层的形成与基底先存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密切相关,是基底断裂优先活动的结果。渤海湾地区X型正断层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构造和地层圈闭的形成,有利于油气发生运移;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与X型正断层相关的构造和地层圈闭是渤海湾地区值得关注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型正断层 右行走滑 基底断裂 油气成藏 渤海湾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两种热体制下烃源岩的热演化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瑾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64-68,共5页
通过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不同区带的单井流体包裹体、镜质体反射率以及盆地模拟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烃源岩的热演化存在2种热体制,即正常热传导下的热体制和叠加了异常岩浆热作用的热体制.在正常热传导背景下,西湖凹陷中央背... 通过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不同区带的单井流体包裹体、镜质体反射率以及盆地模拟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烃源岩的热演化存在2种热体制,即正常热传导下的热体制和叠加了异常岩浆热作用的热体制.在正常热传导背景下,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沉积速率、升温速率、成熟速率以及生烃速率等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依次控制;局部岩浆热作用会产生古地温的浅部高温现象,它对加速该区烃源岩层的生烃过程以及提高生烃量和生烃速率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中央背斜带 热体制 烃源岩 热演化 流体包裹体 沉积速率 油气藏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先平 陈海红 +1 位作者 张树林 叶加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针对西湖凹陷存在异常温压系统的现象,利用钻井测温资料、测井声波时差压力、流体包裹体、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对西湖凹陷的温压系统特征、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具有... 针对西湖凹陷存在异常温压系统的现象,利用钻井测温资料、测井声波时差压力、流体包裹体、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对西湖凹陷的温压系统特征、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具有各异的温压场特征;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的温压系统类型不尽相同,其中保俶斜坡带和三潭深凹为高压型温压系统,浙东背斜带为常压型温压系统;西湖凹陷不同温压系统具有各异的流体流动样式和油气运聚规律;浙东中央背斜带内的流体能量相对最低,是研究区内有利的油气运聚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系统 油气运聚 油气成藏 西湖凹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宋站-尚家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林铁锋 施立志 +1 位作者 王卓卓 马永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70,共6页
根据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解释,研究了工区断裂的分布特征,发现断裂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深、浅层展布方向具有一致性,主要以近南北向(尚家工区内)和北西向(宋站工区内)断层为主,近东西向断层最少;纵向上,发现断裂在T2(泉头组... 根据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解释,研究了工区断裂的分布特征,发现断裂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深、浅层展布方向具有一致性,主要以近南北向(尚家工区内)和北西向(宋站工区内)断层为主,近东西向断层最少;纵向上,发现断裂在T2(泉头组顶部)层发育最多,T3(登娄库组顶部)层最少。研究认为本区断裂发育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以及长期继承性发育这四个时期,其中以中、晚期断裂最为发育。分析表明本区断裂对油气藏的形成明显具有控制作用,控制了本区局部构造(断块)的发育,形成一系列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断裂在活动时期可以直接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体,为油气的运移提供良好的时空配置;另一方面,断裂在封闭时期可以对储层形成侧向封堵,对油气起到了很好的保存作用。本文对研究区大量地震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反向正断层的侧向封堵作用,有利于该区油气的保存,对油气成藏明显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反向正断层 油气成藏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冷柱头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橡胶防护蜡的碳数分布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建军 赵瑞青 徐凯 《橡胶工业》 CAS 2021年第1期63-65,共3页
研究冷柱头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橡胶防护蜡的碳数分布以及正构烷烃/非正构烷烃比例。结果表明,采用冷柱头进样方法,在样品量为10 mg、样品完全溶解后静置10~30 min并取上层清液以及进样量为1μL时,分析得到的气相色谱峰的峰形和响应信号... 研究冷柱头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橡胶防护蜡的碳数分布以及正构烷烃/非正构烷烃比例。结果表明,采用冷柱头进样方法,在样品量为10 mg、样品完全溶解后静置10~30 min并取上层清液以及进样量为1μL时,分析得到的气相色谱峰的峰形和响应信号最优。本方法测定橡胶防护蜡的碳数分布以及正构烷烃/非正构烷烃比例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柱头进样 气相色谱法 橡胶防护蜡 正构烷烃 非正构烷烃 碳数分布
下载PDF
反向正断层在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永波 高宇慧 +2 位作者 马世忠 刘冬民 孙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64,共6页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正断层 扶新隆起带 油气聚集 扶余油层 两井东—木头南
下载PDF
断陷盆地压力系统及其成藏特征——以沾化凹陷孤南洼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程付启 王永诗 +2 位作者 宋国奇 林会喜 刘雅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5,共6页
受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的控制,断陷盆地在纵向上会发育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压力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明确该类盆地的压力分布与油气成藏特征,对沾化凹陷孤南洼陷进行剖析.根据实测及测井计算数... 受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的控制,断陷盆地在纵向上会发育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压力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明确该类盆地的压力分布与油气成藏特征,对沾化凹陷孤南洼陷进行剖析.根据实测及测井计算数据可知,孤南洼陷埋深3 000 m之上(Es2及其以上地层)古近系的压力系数主要为1.0-1.2,为常压系统;3 000 m之下(Es3以下地层)压力系数大于1.2,为高压系统.根据地层压力及油气分布,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源外常压和源内高压2个油气成藏体系,前者位于烃源岩之上,以断块等构造圈闭为主,其油气成藏模式为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至沙二段及其以上地层,或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圈闭中成藏,或改为横向运移在合适圈闭中成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源断裂附近;后者位于烃源岩之内,以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油气成藏模式是源内高压充注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紧邻的砂岩体、构造-岩性圈闭侧向运移成藏,油气在高压区岩性体内聚集成藏,油藏分布受压力及岩性体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压力系统 源外常压源内高压 油气成藏特征孤南洼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