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63
1
作者 周新桂 张林炎 范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7-782,共6页
我国拥有相当数量裂缝型低渗储层的地质储量,在我国油气生产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开展低渗储层中裂缝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预测,无疑对我国的低渗透储层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在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中对裂缝预测及评... 我国拥有相当数量裂缝型低渗储层的地质储量,在我国油气生产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开展低渗储层中裂缝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预测,无疑对我国的低渗透储层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在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中对裂缝预测及评价已经形成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方法,但是由于裂缝成因的复杂性、发育的多阶段性,对低渗储层裂缝的预测及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较为系统地综述了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与进展、不同成因的裂缝预测方法、裂缝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天然裂缝 构造裂缝 非构造裂缝 研究预测方法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古龙凹陷泥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 被引量:34
2
作者 丁文龙 张博闻 李泰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4,共5页
经钻井揭示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泥岩裂缝储集层段的平面分布 ,与断裂的发育状态没有必然的联系 ;与褶曲的曲率大小也没有相关性。在纵向上 ,泥岩裂缝储集层段与地层应力大小并没有对应关系。这些特征表明 ,泥岩的裂缝不是... 经钻井揭示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泥岩裂缝储集层段的平面分布 ,与断裂的发育状态没有必然的联系 ;与褶曲的曲率大小也没有相关性。在纵向上 ,泥岩裂缝储集层段与地层应力大小并没有对应关系。这些特征表明 ,泥岩的裂缝不是构造因素形成的。通过对埋藏史 ,流体形成等地质过程的模拟 ,结果表明 ,古龙凹陷泥岩裂缝是封闭在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脱水收缩和烃类受热增压作用形成的非构造缝。明水期形成的流体超压使这些裂缝得以保持和扩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凹陷 泥岩 非构造裂缝 形成 流体超压 青山口组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泥页岩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页岩气成藏、开发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幸蒙 姜振学 +3 位作者 王世骋 陈磊 魏凯 高凤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4-42,共9页
中国及北美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泥页岩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天然裂缝,对于页岩气成藏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各类裂缝所起的作用尚存在争议。首先根据产生裂缝的应力来源和触发机制的不同,将泥页岩内的天然裂缝分为构造裂缝和... 中国及北美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泥页岩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天然裂缝,对于页岩气成藏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各类裂缝所起的作用尚存在争议。首先根据产生裂缝的应力来源和触发机制的不同,将泥页岩内的天然裂缝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进一步又划分出张裂缝、剪裂缝、构造压溶缝合线、层间页理缝、成岩缝和流体超压缝6类,并总结了每类裂缝的成因及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实例,认为泥页岩内部的微裂缝对页岩气的储集空间贡献微弱,大型天然开启裂缝可能破坏封存性能,不利于成藏;裂缝密度是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控制因素,一定范围内,裂缝密度越大,页岩气产量越高,超过一定范围,产量反而下降;被方解石充填的裂缝网络有利于水力压裂,而大型开启裂缝可能导致压裂液的漏失,诱发工程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类型 构造裂缝 非构造裂缝 开启裂缝 裂缝密度 水力压裂
下载PDF
泥页岩非构造裂缝形成机制及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袁玉松 周雁 +1 位作者 邱登峰 王茜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5-162,共8页
泥页岩非构造裂缝是泥页岩中常见的裂缝类型。非构造裂缝对页岩气成藏与保存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泥页岩本身固有的特性,初步提出泥页岩裂缝的分类方案,划分了非构造裂缝的类型,并总结各类非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 泥页岩非构造裂缝是泥页岩中常见的裂缝类型。非构造裂缝对页岩气成藏与保存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泥页岩本身固有的特性,初步提出泥页岩裂缝的分类方案,划分了非构造裂缝的类型,并总结各类非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依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描述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的特征。初步分析认为,在泥页岩非构造裂缝中,成岩层理裂缝、欠压实超压裂缝和生烃超压裂缝与页岩气成藏和保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非构造裂缝 超压裂缝 欠压实
下载PDF
埋藏过程中泥页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13
5
作者 袁玉松 周雁 +1 位作者 邱登峰 王茜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2-827,共6页
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泥页岩普遍具有层理发育、非均质性、力学性质各向异性、欠压实作用和烃类生成等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划分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的主要类型,分析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分布的深度区间。依据覆压条件下... 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泥页岩普遍具有层理发育、非均质性、力学性质各向异性、欠压实作用和烃类生成等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划分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的主要类型,分析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分布的深度区间。依据覆压条件下的孔隙度、渗透率测试数据,获得了泥页岩裂缝覆压闭合的临界围压和对应的深度范围。综合分析认为:泥页岩非构造裂缝主要有干裂裂缝、水下收缩裂缝、成岩层理裂缝、超压裂缝(欠压实超压裂缝和生烃超压裂缝)和现代表生裂缝5种类型。泥页岩覆压渗透率测试数据揭示,当上覆岩层的垂直有效压力达到15 MPa时,常压泥页岩的天然缝裂缝(水平方向)将发生闭合。裂缝覆压闭合门限深度为870~1138 m,平均为1000 m。超压泥页岩底界深度与泥页岩裂缝(水平方向)覆压闭合深度一致,超压带底界之下的泥页岩裂缝通常不再保持开启状态。埋藏过程中泥页岩非构造裂缝形成演化具有时序性/阶段性,即从沉积开始到最大埋藏深度的不同阶段,泥质沉积物或泥页岩形成不同类型的非构造裂缝,由浅至深依次形成表层干裂裂缝—浅层水下收缩裂缝—中深层欠压实超压裂缝—深层生烃超压裂缝—超深层闭合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闭合 非构造裂缝 超压裂缝 泥页岩
下载PDF
川东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唐海 汪全林 +2 位作者 彭鑫岭 李力 黄德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84,192-193,共7页
根据全直径岩芯、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该区井剖面裂缝发育情况及纵向裂缝可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川东地区地质特征,对研究区裂缝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 根据全直径岩芯、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该区井剖面裂缝发育情况及纵向裂缝可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川东地区地质特征,对研究区裂缝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中下段主要发育有垂直构造裂缝、水平裂缝、斜交裂缝及成岩期形成的裂缝;裂缝主要有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两类,构造裂缝成因主要包括与断层构造有关的裂缝、与褶皱构造有关的裂缝及与弱变形构造区有关的裂缝,力学成因主要有剪切裂缝、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3种基本类型;非构造裂缝主要成因可分为成岩裂缝、溶蚀裂缝、收缩裂缝、表生裂缝。生产实践表明,任何一种裂缝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均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构造裂缝 非构造裂缝 飞仙关组 常规测井
下载PDF
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丁文龙 王垚 +5 位作者 王生晖 刘霆锋 张子游 勾通 张梦阳 贺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7-314,共18页
随着我国对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提高,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获得突破,其战略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页岩储层的品质通常是制约其资源潜力的主要因素,其中裂缝是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裂缝作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 随着我国对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提高,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获得突破,其战略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页岩储层的品质通常是制约其资源潜力的主要因素,其中裂缝是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裂缝作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其相关研究一直都是该领域内的重点。我国页岩储层内天然裂缝大量发育,而非构造裂缝同样比较发育,对页岩油气的富集和保存评价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页岩储层构造裂缝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页岩非构造裂缝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为此本文在充分调研近年来国内外页岩非构造裂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非构造裂缝的分类、识别与表征、主控因素、期次及演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以成因和形态复杂、分布不规则、尺度较小为特征,依据成因机制差异可将其分为成岩缝、异常高压缝、层理缝和表生缝4个大类,它们的识别与表征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阶段;尽管不同类型的非构造缝主控因素存在差异,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受控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矿物组分及含量、岩石力学性质,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综合分析并指出了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发展趋势:一是基于页岩储层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的典型特征,结合先进图像技术,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尺度非构造裂缝综合有效识别与定量化表征新方法。二是针对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的形成发育具有“多成因类型、多控制因素、多期次演化”的特点,并且页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与演化与“古温压、古流体、古成岩”过程联系紧密。据此提出了利用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中普遍存在的方解石等充填物的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C,O,Sr)及微区原位同位素年代学(U-Pb,Sm-Nd)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非构造裂缝 裂缝分类 主控因素 裂缝发育程度 裂缝期次
下载PDF
成像测井复杂碳酸盐岩非构造裂缝识别问题探讨
8
作者 尤征 李曦宁 +2 位作者 杜旭东 张胜斌 魏蓓蕾 《国外测井技术》 2024年第4期28-33,2,共7页
构造裂缝因其特征明显,在成像图上较易识别,但非构造裂缝主要是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特征不明显,在成像图上难以识别。国外某些油田碳酸盐岩地层岩类多样,岩相多变,结构和构造复杂,溶蚀、压实、压溶、白云化、黄铁矿化、胶结等成岩... 构造裂缝因其特征明显,在成像图上较易识别,但非构造裂缝主要是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特征不明显,在成像图上难以识别。国外某些油田碳酸盐岩地层岩类多样,岩相多变,结构和构造复杂,溶蚀、压实、压溶、白云化、黄铁矿化、胶结等成岩作用强烈,并局地伴有风化、岩溶、滑塌、碎裂、塌积、生物扰动等作用,形成大量非构造裂缝,主要以顺层缝、缝合线、收缩缝、角砾缝和溶蚀缝为主。和构造裂缝相比,非构造裂缝因其形态不规则,延伸范围有限、多较细小,不易识别且极易和不规则层面、泥质条带等其它地质特征混淆。通过精细对比成像图和岩芯照片,参考岩芯描述,结合这些非构造裂缝的成因,甄别了各类非构造裂缝,分析了其特征和识别方法,建立了非构造裂缝成像模式,以期对解决类似复杂碳酸盐岩的裂缝识别问题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测井 复杂碳酸盐岩 非构造裂缝 顺层缝 缝合线 收缩缝 风化缝 溶蚀缝
下载PDF
渝东南‒黔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非构造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曾维特 丁文龙 +2 位作者 张金川 林拓 久凯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52-2664,共13页
天然非构造裂缝是页岩气的重要储集空间,但目前针对非构造缝形成机理、控制因素及发育特征的研究不足.对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岩心非构造裂缝进行观察描述,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识别页岩非构造裂缝并研究其结构特征... 天然非构造裂缝是页岩气的重要储集空间,但目前针对非构造缝形成机理、控制因素及发育特征的研究不足.对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岩心非构造裂缝进行观察描述,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识别页岩非构造裂缝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结合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热演化程度、生烃史、粘土矿物含量、水体古盐度和成岩作用,分析各主控因素对非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渝东南‒黔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非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主要类型包括成岩收缩缝、溶蚀缝和异常高压缝,其在纵向上切穿深度较浅,形态不规则,微观结构呈丝缕状、卷曲片状,缝宽一般10~500 nm,最大可超过1μm,延伸性和连通性较好,可改善页岩的储渗性能.牛蹄塘组下部和龙马溪组下部的深水陆棚相发育大量的水平层理,是非构造缝发育的有利相带.欠压实增压和生烃增压可产生大规模超压裂缝,埋藏早期欠压实为地层超压的主因,生烃增压与热演化深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可释放有机酸促进次生溶蚀缝发育;当构造运动的破坏调整作用使异常超压释放,超压裂缝随之萎缩甚至闭合.下古生界页岩在中等古盐度水体环境中发育,其高粘土含量有利于成岩收缩缝的形成.龙马溪组页岩处于中成岩晚期,随着蒙脱石不断向伊利石转化,成岩收缩缝已接近最大值.牛蹄塘组页岩属于晚成岩期,成岩收缩缝形成速率减缓,其体积已接近或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非构造裂缝 主控因素 下古生界 渝东南‒黔北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Contributions of non-tectonic micro-fractures to hydraulic fracturing—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FSD model 被引量:1
10
作者 WANG Yu Li Xiao +3 位作者 ZHAO ZhiHeng ZHOU RunQing ZHANG Bo LI Guan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851-865,共15页
Shale ga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China. Due to the weak tectonic activities in which the shale plays, core observations indicate abundant random non-tectonic micro- ... Shale ga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China. Due to the weak tectonic activities in which the shale plays, core observations indicate abundant random non-tectonic micro- fractures in the producing shales. The non-tectonic micro-fractures are different from tectonic fractur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being irregular, curved, discontinuous, and randomly distributed. The role of micro-fractures in hydraulic fracturing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 is currently poorly understood yet potentially critical. Two-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modeling studies have been used in an initial attempt toward understanding how naturally random fractured reservoirs respond dur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andom non-tectonic fractures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The numerical models with random non-tectonic micro-fractures are built by extracting the fractures of rock blocks after repeated heating and cooling, using a digital image process.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as a function of:(1) the in-situ stress ratio;(2)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f random fractures;(3) cohesion of random fractures;(4) operational variables such as injection rate; and(5) variable injection rate technology. A sensitivity study reveals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observ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se parameters on the shear stimulation in a natural fracture system. Three types of fracturing networks were observed from the studied simulations, and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variable injection rate technology is most promising for producing complex fracturing networks. This work strongly links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geomechanical evaluation. It can aid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imulations in naturally random fractured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tectonic micro-fracture Hydraulic fracturing Fracturing network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致密油储层裂缝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长6和长4+5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新春 张洪 +1 位作者 杨兴利 李相方 《中外能源》 CAS 2021年第10期45-52,共8页
裂缝控制致密油流体渗流方向和注水水窜方向,影响其产量和采收率。为研究长6和长4+5主构造裂缝及衍生的微裂缝方向,同时阐明优势渗流通道方向,以野外露头研究和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扫描电镜观测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识别出长6和长4+... 裂缝控制致密油流体渗流方向和注水水窜方向,影响其产量和采收率。为研究长6和长4+5主构造裂缝及衍生的微裂缝方向,同时阐明优势渗流通道方向,以野外露头研究和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扫描电镜观测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识别出长6和长4+5油层组三期构造裂缝,走向分别为近南北向、东西向及北东向,同时薄片中可见微观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成岩收缩缝及粒内缝。长4+5油层组代表水窜井动态资料研究显示,北东向和东西向为流体优势渗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南北向裂缝形成最早,受燕山期构造运动控制,北东向裂缝形成最晚,北东向和东西向裂缝受喜山期构造运动控制。(2)研究区构造裂缝规模较大,多条平直缝同时出现,开度值保持固定,具有一定方向性,与非构造成岩裂缝特征差异明显,而宏观构造裂缝与微裂缝之间继承性明显,表现为走向、形态等特征类似,具有相同成因。(3)广泛存在构造裂缝形成北东向和东西向两个高渗水窜通道,该通道上注采井网表现为前期产量较大,后期易水窜。该研究成果为致密油开发中高渗通道研究及井网部署实践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构造缝 非构造成岩缝 露头 岩心 产能和水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