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水塘湿地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的净化截留效应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王沛芳 王超 徐海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2-785,共4页
在入湖小流域中,水塘湿地系统对氮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截留和净化作用,使得农业非点源氮产生量与入湖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确定自然湿地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负荷的降低程度,从而有效控制入湖非点源氮量,选择太湖流域宜兴境内的自然水塘湿... 在入湖小流域中,水塘湿地系统对氮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截留和净化作用,使得农业非点源氮产生量与入湖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确定自然湿地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负荷的降低程度,从而有效控制入湖非点源氮量,选择太湖流域宜兴境内的自然水塘湿地系统,于2004年7月7日至14日、2005年1月14日至20日和2005年3月8日至14日开展了降雨径流进入水塘中农业非点源氮的截留效应研究,分析了塘中总氮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自然水塘湿地系统在各试验期对非点源氮均具有显著的截留和净化效应,3个试验期持留时间内TN的净化效率分别为70.4%、14.5%和36.3%,氮截留量分别为0.903、0.987和0.660g·m-2。说明水塘湿地系统能显著降低入湖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氮进入地表水体中的氮源负荷,为入湖流域中氮营养元素的输移规律和通量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湖小流域 非点源氮 水塘湿地系统 净化 截留
下载PDF
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丁晓雯 沈珍瑶 刘瑞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36-841,共6页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t。就省份和水系而言,四川一直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贡献率为53.3%;1960—1990年的金沙江水系,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4%和27.5%。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强度也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31t·km-2上升到2003年的1.30t·km-2。就省份和水系而言,重庆一直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强度为1.58t·km-2;1960—1990年的上游干流区间,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负荷强度分别为1.46和1.49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氮素 输出系数模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川中紫色土区旱坡地非点源氮输出特征与污染负荷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克亮 朱晓东 +3 位作者 朱波 李庆召 王向华 蔡邦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58,共5页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站进行定位监测研究。探讨了川中紫色土区旱坡地氮紊的农业非点源输出规律。研究表明:紫色土早坡地非点源氮输出以无机氮和颗粒态为主,全氮输出量不高。川中丘陵农田生态系统的早地径流中,颗粒态氮占比...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站进行定位监测研究。探讨了川中紫色土区旱坡地氮紊的农业非点源输出规律。研究表明:紫色土早坡地非点源氮输出以无机氮和颗粒态为主,全氮输出量不高。川中丘陵农田生态系统的早地径流中,颗粒态氮占比例最大,达到35%,硝态氮和氨态氮的输出水平相反,各径流场的NH4^+-N浓度略高于NO2^--N的浓度。旱地径流全年总氮污染输出为0.95kg/(hm^2·a),全年通过径流输出的氮素占化肥施用量的0.56%。早地地表径流中总氮平均浓度顺坡种植〉平板种植〉聚土垄作。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季节变化与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非点源氮污染约从6月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到10月,集中在降雨丰富的时段。夏季2个月(7~8月)是非点源污染的高发季节,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绝大部分发生于该时期,这与年雨量的60%集中于该季节而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有关。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化配置,合理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法,控制施肥量和适宜的农田耕作方式,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洗中氮的含量,减轻农业非点源物质对环境的压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旱坡地 非点源氮 径流 污染负荷
下载PDF
西南地区典型小流域氮空间分布特征及非点源氮流失量估算研究
4
作者 高雅 彭常康 +1 位作者 谷碧涵 陶红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7期56-60,87,共6页
以西南地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流域土壤氮的含量、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研究流域土壤中非点源氮的流失量进行估算,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氮... 以西南地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流域土壤氮的含量、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研究流域土壤中非点源氮的流失量进行估算,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氮负荷特征。研究区域总氮的含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以有机氮为主,茶园和耕地的总氮含量较高。流域土壤非点源氮的流失量为137.3 t/a,其中溶解态氮和吸附态氮的流失量分别为117.6 t/a和19.7 t/a。相对于吸附态氮,溶解态氮更易迁移至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在吸附态氮流失中,以来自坡耕地的流失量最大,占比达69%,因此在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和非点源控制工作中,还应重点加强对坡耕地区域的预防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非点源氮 坡耕地 流失量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小尺度范围非点源氮素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泉 朱波 +2 位作者 杨小林 黄文军 任三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5,共5页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地块-小流域尺度农业非点源氮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采用野外径流观测法,对2011年川中某紫色土丘陵区12次典型降雨产流事件进行了监测,测定径流量及径流中氮素浓度与负荷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旱地流失负荷值远...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地块-小流域尺度农业非点源氮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采用野外径流观测法,对2011年川中某紫色土丘陵区12次典型降雨产流事件进行了监测,测定径流量及径流中氮素浓度与负荷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旱地流失负荷值远大于林地流失负荷值,且旱地氮素流失主要集中在施肥后的初期降水事件中,占流失总量的76.1%;壤中流氮素平均浓度为0.98~54.1mg/L;旱地氮素迁移有显著月变化特征,明显受到当地施肥习惯和汛期降雨量影响。陈家湾农林复合小流域氮素迁移特点分析表明,该小流域受到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径流氮素浓度波动范围不大;但在大雨降雨事件中,浓度在降雨后期有所升高,体现了"末期冲刷效应"。研究结果可为调控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氮素流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氮 径流 流失负荷 地块-小流域尺度
下载PDF
洱海典型灌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产流产沙及非点源氮磷流失影响规律模拟 被引量:12
6
作者 童晓霞 王一峰 +2 位作者 许文盛 刘纪根 张平仓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3-97,共5页
以洱海的洱源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模拟了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灌区产流、产沙及非点源氮磷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总径流产流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林草地、水田、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沙量、... 以洱海的洱源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模拟了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灌区产流、产沙及非点源氮磷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总径流产流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林草地、水田、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沙量、总氮、总磷排放总量及单位面积排放量均呈现出旱地>水田>林草地的规律。由此可知,旱地和水田的氮、磷排放是灌区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选择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有效控制旱地、水田的氮、磷排放是防控灌区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SWAT模型 土地利用 产流产沙 非点源氮、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流域非点源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特征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梅冰 陈兴伟 陈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83-2191,共9页
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的定位是控制和治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揭示时间尺度对流域非点源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山美水库流域SWAT模型,在对各个子流域的总氮(TN)流失强度进行模拟的基础上,从多年平均、多... 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的定位是控制和治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揭示时间尺度对流域非点源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山美水库流域SWAT模型,在对各个子流域的总氮(TN)流失强度进行模拟的基础上,从多年平均、多年月平均、场次暴雨洪水过程等3种时间尺度,对氮素流失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关键源区进行分析,并通过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下流域氮素流失空间差异均十分显著,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程度以多年月平均最高,场次暴雨洪水过程最低;桃溪亚流域氮素流失量最大,是非点源氮污染关键源区.不同时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均是影响流域非点源氮素流失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降雨、径流等自然因子对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的影响仅表现在不施肥月份和部分不施肥场次的暴雨洪水过程,这种规律与土地利用及施肥具有显著空间变化、而降雨径流的空间变异程度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氮素流失 空间分异 多时间尺度 SWAT模型 山美水库流域
原文传递
辽河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及其对固体颗粒物和氮阻控能力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鸿龄 李天娇 +3 位作者 赵志芳 马国峰 陈苏 孙丽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85-2192,共8页
农田中氮向河流水体的迁移不但造成化肥利用率低,而且加重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在河流水体与农田间构建合理的植被缓冲带对于水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辽河保护区干流近农田处设置了蒿草(CK)、黑麦草(LP)、紫穗槐+黑麦草(AL)和... 农田中氮向河流水体的迁移不但造成化肥利用率低,而且加重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在河流水体与农田间构建合理的植被缓冲带对于水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辽河保护区干流近农田处设置了蒿草(CK)、黑麦草(LP)、紫穗槐+黑麦草(AL)和杞柳+黑麦草(SL)4种植被缓冲带。自然降雨后采集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流液,对植被带阻控径流量、固体悬浮物及NO3--N、NH4+-N和TN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河岸植被带宽度的增加,农田地表径流量、固体悬浮颗粒物(SS)和径流中氮阻控率逐渐增大;5 m宽黑麦草植被带可有效阻控径流中69.1%的固体颗粒物,黑麦草+紫穗槐植被带可有效阻控56.7%的NO3--N;而13 m宽植被带则平均可阻控95.6%、91.3%、75.9%、82.9%的固体悬浮颗粒物、NH4+-N、NO3--N、TN;植被带对土壤渗流液中各形态氮的阻控率显著低于径流,其中渗流液中NO3--N和TN的阻控率在前5 m甚至出现负值,说明植被带的存在加强了径流中氮的下渗作用;4种植被缓冲带中,紫穗槐与黑麦草组合带(AL)对农田径流和渗流液中氮的去除效果均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保护区 植被缓冲带 降雨径流 非点源氮 阻控率
原文传递
鄱阳湖乐安江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高海鹰 庄霞 张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7-602,共6页
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在野外水样监测和土地利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乐安江流域非点源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氮的流失主... 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在野外水样监测和土地利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乐安江流域非点源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1.359 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安江流域 非点源氮 土地利用 鄱阳湖
原文传递
基于SWAT模型的绍兴市非点源氮关键源区识别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珮勋 付佳伟 +1 位作者 皮家骏 刘成林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共5页
为解决大尺度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定量难题,引入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借助流域边界确定法,将绍兴市的非点源污染问题转化为流域非点源污染问题,并利用2011年月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氨氮和总氮在校准期与验证期的相对误差均... 为解决大尺度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定量难题,引入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借助流域边界确定法,将绍兴市的非点源污染问题转化为流域非点源污染问题,并利用2011年月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氨氮和总氮在校准期与验证期的相对误差均低于30%,说明建立的SWAT模型满足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定量精度。以1992年~2011年降水为驱动,对流域尺度的非点源进行了分布式模拟,利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Geography Statistic Method,GSM)分析了绍兴市非点源氮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出了非点源氮污染关键源区,为绍兴市非点源污染的削减与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氮 关键源区 SWAT模型 绍兴市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loss in an agricultural catchment 被引量:1
11
作者 Jian-feng Xu Wei Yin +2 位作者 Lei Ai Xiao-kang Xin Zhi-hua Shi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25-133,共9页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loss poses a risk to sustainable aquatic ecosystems. However, non-point sources, as well as impaired river segments with high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re difficult to monitor and regulate be...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loss poses a risk to sustainable aquatic ecosystems. However, non-point sources, as well as impaired river segments with high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re difficult to monitor and regulate because of their diffusive nature, budget constraints, and resource deficiencies. For the purpose of catchment management, the Bayesian maximum entropy approach and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have been used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loss.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8 sampling sites were selected along the river network in the Hujiashan Catchment. Over the time period of 2008e2012,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116 times at each site and analyzed for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loss. The morphometric variables and soil drainage of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were studied and considered pot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nitrogen los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approach using the Euclidean distance, the Bayesian maximum entropy approach using the river distance led to an appreciable 10.1% reduction in the estimation error, and more than 53.3% and 44.7% of the river network in the dry and wet seasons, respectively, had a probability of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impairment. The proportion of the impaired river segments exhibited an overall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study catchment from 2008 to 2012, and the reduction in the wet seasons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dry seasons. High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were primarily found in the downstream reaches and river segments close to the residential lands. Croplands and residential lands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loss, and explained up to 70.7%of total nitrogen in the dry seasons and 54.7% in the wet season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tion of impaired river segments and 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would have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for catchment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BAYESIAN MAXIMUM ENTROPY River DISTANCE Spatial regressi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下载PDF
平原河网区旱田表土氮素溶出量估算方法
12
作者 蒲晓 刘训良 +4 位作者 程红光 路路 程千钉 张瑞宁 李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6-281,共6页
降雨径流过程是导致农田氮素流失的重要驱动力。在降水产流过程中,农田表层土壤的溶解态氮素会出现溶出现象,是农田溶解态氮素输出的重要途径。有效估算地表溶出量,有助于改进和完善非点源氮污染负荷估算方法。该研究根据大尺度模型溶... 降雨径流过程是导致农田氮素流失的重要驱动力。在降水产流过程中,农田表层土壤的溶解态氮素会出现溶出现象,是农田溶解态氮素输出的重要途径。有效估算地表溶出量,有助于改进和完善非点源氮污染负荷估算方法。该研究根据大尺度模型溶解态污染负荷计算方法中冲刷渗出的概念,建立了适用于平原河网地区的旱田表土氮素溶出量估算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江苏省大丰市典型平原河网区旱作农田,通过实时观测和模型估算,确定完整降水过程中表土氮素的冲刷渗出系数,并将估算结果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验证。该方法可为平原河网地区旱作农田表土氮素溶出量的估算模型和实验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氮素 旱作土壤 地表溶出 冲刷渗出系数 平原河网区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氮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49
13
作者 朱波 汪涛 +3 位作者 徐泰平 况福虹 罗专溪 高杨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1-606,共6页
选择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通过2002~2004年3 a对主要土地利用地类氮素流失、小流域地表水和井水氮素迁移形态、途径与通量的连续观测,研究非点源氮素的来源、去向、迁移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氮素主要... 选择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通过2002~2004年3 a对主要土地利用地类氮素流失、小流域地表水和井水氮素迁移形态、途径与通量的连续观测,研究非点源氮素的来源、去向、迁移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氮素主要通过径流与泥沙迁移,坡耕地、居民点氮素流失是小流域非点源氮的主要贡献者,其氮素流失负荷分别为150.4kg、73.84 kg,占小流域氮素迁移总负荷的52.4%、25.7%;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地表水已呈现明显氮索富营养化特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较为严重,应重视该地区非点源污染控制;小流域氮素迁移的尺度差异明显,坡地以颗粒态氮为主,小流域以硝酸盐为主,氮素迁移的尺度效应可能导致非点源氮污染的异地效应,从而加剧长江三峡水体富营养化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氮素 非点源污染 小流域
下载PDF
太湖旱地非点源污染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段亮 段增强 夏四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43,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旱地氮磷向水体排放的年负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典型旱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年负荷分别为12.66,4.05 kg/hm2,分别约占年施肥量的5.6%和4.1%。示范区内旱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年总量为3.86 t和1.24 t。NO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旱地氮磷向水体排放的年负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典型旱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年负荷分别为12.66,4.05 kg/hm2,分别约占年施肥量的5.6%和4.1%。示范区内旱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年总量为3.86 t和1.24 t。NO3-—N和PN是氮流失的主要形式,应重点控制NO3-—N和PN的流失;而PP是磷流失的主要形式,占总磷的76%,是控制的重点。氮磷向水体迁移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和秋季为氮磷高负荷季节,6—11月占全年氮磷输出总量的83.4%和79.8%。在当前的非点源污染治理中,应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旱地 非点源污染 氮磷流失
下载PDF
饮用水源区小流域氮素污染负荷估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燕 张志强 +7 位作者 谢宝元 武军 吴斌 赵慧娟 赵媛媛 王利 唐寅 刘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84-91,共8页
采用输出系数法、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法、径流试验场法和相关关系法4种方法对密云土门西沟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输出系数法中的Johnes模型和考虑降雨影响的输出系数模型计算值相对误差比较大,考虑流域损失的输... 采用输出系数法、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法、径流试验场法和相关关系法4种方法对密云土门西沟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输出系数法中的Johnes模型和考虑降雨影响的输出系数模型计算值相对误差比较大,考虑流域损失的输出系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对误差仅为5%;输出系数方法适用于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输出系数的确定是提高估算精度的关键。对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类型区和类型单元进行详细划分,并将对各类型采用径流试验场法的监测结果推算到小流域就能减小估算相对误差;采用径流试验场法推算密云土门西沟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相对误差仅为8%;相关关系法通过建立降雨和污染负荷的关系,其估算值相对误差达到4%,此方法需要长期的降雨-水质监测数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法主要估算流域土壤侵蚀量,没有考虑径流对污染物输移过程中的沉积、起动和交换等问题,估算值会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 非点源氮污染 输出系数法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法 径流试验场法 相关关系法
下载PDF
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文军 刘泉 +1 位作者 陈朝镇 董廷旭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99-105,共7页
目前点源污染已得到很好控制,而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防治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难以治理,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基于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介绍其来源和研究模型,并结... 目前点源污染已得到很好控制,而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防治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难以治理,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基于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介绍其来源和研究模型,并结合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历程,综合探讨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防治方法,以便为我国农业氮、磷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 农业非点源模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基于AnnAGNPS模型的山美水库流域非点源氮控制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卢彬彬 陈莹 +2 位作者 陈兴伟 刘梅冰 高路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1期54-61,共8页
探索研究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治理改善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以山美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AnnAGNPS氮污染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河岸缓冲带、适量施肥、免耕、少耕、梯田和退耕还林等最佳... 探索研究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治理改善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以山美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AnnAGNPS氮污染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河岸缓冲带、适量施肥、免耕、少耕、梯田和退耕还林等最佳管理措施的非点源氮污染削减效率。结果表明:(1)梯田与退耕还林对氮的削减率较高,均高于15%;免耕较低,为13%;少耕、合理施肥、河岸缓冲带削减效果有限,低于10%。(2)河岸缓冲带、少耕、免耕、梯田等措施的总氮削减率在不同月份的变化趋势与泥沙削减变化趋势一致,在7月和8月有较高的削减率;合理施肥与退耕还林的总氮削减率则与流域施肥状况相关性更高,在2—4月份有较高的削减率,因此山美水库流域水环境改善应结合非点源氮污染治理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氮污染 最佳管理措施 ANNAGNPS模型 山美水库流域
下载PDF
基于ArcSWAT模型的老鹳河流域面源氮识别和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永强 李为超 +1 位作者 蒲欢欢 周庆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共6页
进行流域面源氮污染负荷估算和关键源、区识别,推进流域面源污染的溯源和控制,可为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老鹳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模型数据库构建、流域空间单元划分以及参数率定和验证建立老鹳河流域氮污... 进行流域面源氮污染负荷估算和关键源、区识别,推进流域面源污染的溯源和控制,可为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老鹳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模型数据库构建、流域空间单元划分以及参数率定和验证建立老鹳河流域氮污染过程的ArcSWAT模型;以2017年的气象资料为背景,设置4种情景模式,模拟估算流域不同面源氮的入河量,分析和识别不同污染源的关键期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键污染源。结果表明,化学氮肥施用和大气沉降是老鹳河流域面源氮的主要污染源,分别贡献了47.6%和38.6%;大气沉降、畜禽养殖和化学氮肥施用入河氮量最大值均出现在3月,农村生活入河氮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而4类污染源入河氮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雨季是老鹳河流域控制面源污染氮的关键期;减控的关键污染源旱地、园地和水田是化学氮肥施用,林地和人居地分别是大气沉降和农村生活。应分时、分区、分类制定老鹳河流域面源氮污染减控方案,对于人为氮源(化学氮肥施用、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还要关注在作物播种期和生长季节进行减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氮污染 关键源识别 SWAT模型 老鹳河流域
下载PDF
淹水底泥反硝化消纳面源氮潜力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祯琦 房凯 +2 位作者 周佳华 张文娟 佘冬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39,共6页
微生物主导的反硝化过程,是淹水底泥农业面源氮素消纳损失的主要途径。目前关于淹水条件下各环境因子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已有较丰富的研究,而对于水土界面普遍存在的周丛生物影响下反硝化规律尚不明确。通过淹水底泥培养实验,测定氮素... 微生物主导的反硝化过程,是淹水底泥农业面源氮素消纳损失的主要途径。目前关于淹水条件下各环境因子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已有较丰富的研究,而对于水土界面普遍存在的周丛生物影响下反硝化规律尚不明确。通过淹水底泥培养实验,测定氮素反硝化速率、上覆水-周丛生物-底泥系统中影响反硝化参数共17个指标,运用PLSR模型探究各因子对底泥反硝化消纳面源氮潜力的影响,找出主控因子并避免因子间共线性问题。结果表明,上覆水中的pH、NH_(4)^(+)-N、NO_(3)^(-)-N、DOC和周丛生物中叶绿素含量(CHI)是底泥反硝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为上覆水>周丛生物>底泥。重视对水土界面周丛生物的研究可深入探究氮素反硝化损失的过程机制,并可为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源氮素消纳 反硝化 PLSR 影响因子 淹水底泥
下载PDF
桂林市相思江流域氮磷分布特征解析及空间变化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丽营 彭广生 +4 位作者 刘德财 曾鸿鹄 刘峥 覃礼堂 梁延鹏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5期10-15,共6页
通过2019年6—12月对相思江流域(临桂段)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监测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污染初步溯源和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对氮磷质量浓度空间变化插值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氮磷污染严重,TN和T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312 mg/... 通过2019年6—12月对相思江流域(临桂段)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监测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污染初步溯源和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对氮磷质量浓度空间变化插值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氮磷污染严重,TN和T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312 mg/L~14.744 mg/L和0.004 mg/L~0.452 mg/L,TN质量浓度枯水期高于丰水期,TP两水期大致相等。研究区内非点源氮磷呈现出明显空间变异性,上游氮磷污染最为严重。农业面源污染中禽畜养殖和生活污水是流域内主要污染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非点源氮磷 反距离权重插值 空间趋势分析 相思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