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诗的“原质”与“非诗化”思想:闻一多新诗理论综论 被引量:3
1
作者 鲍昌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85,共6页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一直被研究界重视,但他在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中提出的新诗"原质"概念和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的新诗"非诗化"思想却很少被人注意,而它们却是新诗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只有充...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一直被研究界重视,但他在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中提出的新诗"原质"概念和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的新诗"非诗化"思想却很少被人注意,而它们却是新诗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只有充分认识闻一多的"非诗化"思想和格律化理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闻一多对新诗理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诗 原质 非诗化 新诗理论
下载PDF
中国维度下“天使岛诗歌”史诗性与文学性再解读 被引量:3
2
作者 易淑琼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1-49,161-162,共9页
中美学术界均主要视“天使岛诗歌”为华裔美国文学/历史的奠基文本,突出其独特的“华裔感性”对于构建美国华裔新身份的重要性,无意中忽略“天使岛诗歌”作为早期中国“新移民”创作,同时也是北美华文文学拓荒性文本。其史诗性在于... 中美学术界均主要视“天使岛诗歌”为华裔美国文学/历史的奠基文本,突出其独特的“华裔感性”对于构建美国华裔新身份的重要性,无意中忽略“天使岛诗歌”作为早期中国“新移民”创作,同时也是北美华文文学拓荒性文本。其史诗性在于诗歌的怨语愁言反映出近现代“家国同构”模式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其文学性在于作为一个民间集体文本,其精品多以富于民族趣味的“比兴”及使事用典等传统手法呈现移民们丰富、鲜活的感性。而“非诗性”应放在近代“诗界革命”后旧体诗词自身转型的诗史维度中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使岛诗歌 文化民族主义 民间集体文本 “比兴” 非诗性 诗界革命
下载PDF
非诗歌语言的语域变异研究——以《纪念威廉·巴特勒·叶芝》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88,共5页
诗歌语言以日常生活中文雅的词汇为主要来源,但现代诗歌经常从其他语域借用词汇,如地理学、金融学、医学等,假以文体学语域变异的手法,使描写的诗歌意象更加具体化、富有表现力,以突出主题。英国诗人奥登在《纪念威廉·巴特勒·... 诗歌语言以日常生活中文雅的词汇为主要来源,但现代诗歌经常从其他语域借用词汇,如地理学、金融学、医学等,假以文体学语域变异的手法,使描写的诗歌意象更加具体化、富有表现力,以突出主题。英国诗人奥登在《纪念威廉·巴特勒·叶芝》中,使用不同语域的词汇,深切哀悼一位划时代诗人的黯然离世,既含蓄地批评叶芝的政治倾向,又颂扬其诗歌的伟大,同时对诗歌的政治生命力提出质疑。本文研究《纪念威廉·巴特勒·叶芝》中非诗歌语言的语域变异现象,深入探讨语域变异对诗歌意象的表达以及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研究语域变异的修辞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威廉·巴特勒·叶芝》 诗歌语言 语域变异 非诗歌语言 突出
原文传递
在非诗的时代重新做一个小说家——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
4
作者 陈芝国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1,138,共5页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重返现代革命历史的晚清起点,将建国以来革命逐步走向高潮与变异的17年历史陌生化,对后革命时代的市场化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与批判,已与擅长在中短篇小说中从事审美乌托邦建构的先锋文学判然有别。格非以物象"雾...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重返现代革命历史的晚清起点,将建国以来革命逐步走向高潮与变异的17年历史陌生化,对后革命时代的市场化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与批判,已与擅长在中短篇小说中从事审美乌托邦建构的先锋文学判然有别。格非以物象"雾"贯穿全部叙事,在诗意之雾向罪恶之雾的镜像式演变中,巧妙地书写自己对社会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双重反思,为一代先锋文学家在非诗时代如何重新做一个小说家努力寻找答案。然而,如何重新做一个小说家的问题,仍将与中国未完成的社会现代性辩驳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非 《江南三部曲》 非诗的时代 小说家
下载PDF
“叙述者之死”—帕特隆叙事诗学理论简述 被引量:2
5
作者 曹丹红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151,共8页
近年来,法国学者帕特隆聚焦叙事中的叙述者,借鉴汉伯格、黑田成幸、班菲尔德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一批认知学者的语言及叙述理论,提出了独特的叙述者观,有别于以热奈特开创的叙事学为代表的"泛交际主义"观点,指出并非一... 近年来,法国学者帕特隆聚焦叙事中的叙述者,借鉴汉伯格、黑田成幸、班菲尔德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一批认知学者的语言及叙述理论,提出了独特的叙述者观,有别于以热奈特开创的叙事学为代表的"泛交际主义"观点,指出并非一切叙事均是交际行为,并非一切叙事都有叙述者。帕特隆将自己的研究命名为叙事的非交际或诗学理论,该研究从新的视角出发尝试厘清叙事及叙述者概念,坚持从语言形式层面寻找叙事分析依据,在拓展叙事研究方法、丰富叙事研究内涵、促进叙事研究严谨性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特隆 叙事的非交际或诗学理论 叙述者 无叙述者叙事
原文传递
新诗中的非诗因素——情感伦理、现实物象与合理化想象 被引量:1
6
作者 鄢冬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150,共6页
新诗在发展过程中,文本成熟的魅力与审美的陌生感相伴相生。形式的无限打开使得新诗诗人拥有无限的话语权。相对于古诗而言,话语权的解禁是幸事,但也面临文本现场失控的风险。传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对待新诗文本时越显迟滞、沉重,以纯粹... 新诗在发展过程中,文本成熟的魅力与审美的陌生感相伴相生。形式的无限打开使得新诗诗人拥有无限的话语权。相对于古诗而言,话语权的解禁是幸事,但也面临文本现场失控的风险。传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对待新诗文本时越显迟滞、沉重,以纯粹的文学性、社会性考量诗歌文本也已经成为许多诗人并不买账的标尺。诗与非诗的争论由来已久,但诗歌文本投入到当前文化的姿态越来越明确。在众多的非诗因素中,情感伦理、现实物象、合理化想象并不能占据文学文本中心的要素,却有可能成为文化文本的重要标尺,而新诗的每一次突破都昭示着它以文化文本的身份脱离文学文本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诗因素 情感伦理 现实物象 合理化想象 记忆范式
下载PDF
文化生态:民间文学研究的非文本诗学视野
7
作者 徐凤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06-112,共7页
"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已有十多年时间,被许多学者应用到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民间文学与文化生态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受文化生态的影响,民间文学形成了不同于作家文学的诸多文化特质。从文化生态视... "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已有十多年时间,被许多学者应用到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民间文学与文化生态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受文化生态的影响,民间文学形成了不同于作家文学的诸多文化特质。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民间文学,可以更科学、更全面地考察影响它生成与演变的文化因子、生态基础和活态规律等具体问题,并认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民间文学 非文本诗学视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