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僰人颅骨的非测量性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兴宇 肖洪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对“僰人”10个头颅 (男 6,女 4 ) 30项非测量性状进行观察并与汉族及壮族人颅进行比较 ,发现在额中缝等 7项指标“人”与汉族人颅之间存有显著差异 ( P<0 .0 5或 P<0 .0 1) ,与壮族人颅之间在翼区等 6项指标亦存显著差异。此... 对“僰人”10个头颅 (男 6,女 4 ) 30项非测量性状进行观察并与汉族及壮族人颅进行比较 ,发现在额中缝等 7项指标“人”与汉族人颅之间存有显著差异 ( P<0 .0 5或 P<0 .0 1) ,与壮族人颅之间在翼区等 6项指标亦存显著差异。此外发现“人”6例成年颅均缺上颌侧切牙 ,其牙槽窝消失 ,牙槽缘骨质吸收 ,表明“僰人”有与僚人相同的打牙习俗 ;“人”颅顶有冠状方向浅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人 僚人 悬棺葬 非测量性状
下载PDF
人类股骨头颈处的非测量特征
2
作者 成芷菡 种建荣 +4 位作者 孙战伟 杨磊 靖晓亭 王继红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6,共12页
以往研究认为骑马人群股骨头颈处会出现“Poirier’sfacet”这一骨性标志,该特征直译为“波里尔面”,在国内则有时被称为“骑马人小平面”。本文梳理了股骨头颈处前面常见的波里尔面、斑块和艾伦窝三项非测量特征的观察标准,发现这三项... 以往研究认为骑马人群股骨头颈处会出现“Poirier’sfacet”这一骨性标志,该特征直译为“波里尔面”,在国内则有时被称为“骑马人小平面”。本文梳理了股骨头颈处前面常见的波里尔面、斑块和艾伦窝三项非测量特征的观察标准,发现这三项特征均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年龄和人群差异。其中,波里尔面和斑块常见于男性和中老年个体,艾伦窝多见于女性和青壮年个体。结合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古代人群的日常活动,可知波里尔面和斑块的出现可能与髋关节活动或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有关,而与骑马、蹲踞等行为关联性不强;艾伦窝则可能是个体生存压力水平较大导致的。本研究综合波里尔面的研究史和形成原因,认为“骑马人小平面”一词不宜继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里尔面 骑马人小平面 非测量特征 股骨颈
下载PDF
803名汉族大学生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观测与分析
3
作者 周子超 王道睿 +5 位作者 张倩霞 张轶丹 传爱云 李嘉宁 蒋文凯 王胜朝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586-589,共4页
目的观测一组汉族大学生人群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表达情况。方法根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系统(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ntal Anthropology System,ASUDAS)的卡氏尖分级标准,对803名汉族大学生的口内照和石膏模型进行观测... 目的观测一组汉族大学生人群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表达情况。方法根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系统(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ntal Anthropology System,ASUDAS)的卡氏尖分级标准,对803名汉族大学生的口内照和石膏模型进行观测和分析。卡氏尖出现率的性别和牙位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表达强度的双侧相关性采用Kendall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卡氏尖的人群出现率在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分别为37.61%、3.99%,上颌第一恒磨牙显著高于上颌第二恒磨牙(P<0.01);男性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卡氏尖的出现率分别为46.73%、6.30%,女性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卡氏尖的出现率分别为27.95%、1.54%,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阳性表达以低强度表达(1~4级)为主,在上颌第一、二恒磨牙中分别占比67.37%和59.52%;卡氏尖的表达在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均具有一定的双侧相关性(tau⁃b=0.756,P<0.01;tau⁃b=0.477,P<0.01)。结论卡氏尖在该组汉族人群中主要发生于上颌第一恒磨牙,以低强度表达为主,掌握我国人群中卡氏尖的表达情况有重要的人类学和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尖 卡氏特征 牙齿非测量特征 牙齿人类学 牙体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