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 被引量:42
1
作者 范以锦 匡骏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61,共6页
本研究关注了正在中国新闻业界流行并被称为"非虚构写作"的特稿,这种新的新闻文体值得研究。本文提出要严格区分文学界的"非虚构创作"与借鉴文学手法的"新闻特稿"的界限,也要弄清特稿与深度报道的差异,... 本研究关注了正在中国新闻业界流行并被称为"非虚构写作"的特稿,这种新的新闻文体值得研究。本文提出要严格区分文学界的"非虚构创作"与借鉴文学手法的"新闻特稿"的界限,也要弄清特稿与深度报道的差异,以更好地促进新的文体在符合新闻规矩的框架内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特稿 深度报道 新闻真实性
原文传递
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现状、问题与未来 被引量:8
2
作者 田香凝 刘沫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5-59,共5页
基于对我国非虚构作品的观察和研究,本文发现,新媒体时代的非虚构写作行为一方面呈现出全民化创作、多媒体化呈现等特征,同时也存在追求"爆款"、商业导向等问题。文章指出,面向未来的非虚构写作应当在题材选择、信息积累和学... 基于对我国非虚构作品的观察和研究,本文发现,新媒体时代的非虚构写作行为一方面呈现出全民化创作、多媒体化呈现等特征,同时也存在追求"爆款"、商业导向等问题。文章指出,面向未来的非虚构写作应当在题材选择、信息积累和学科融合上不断改进,才能真正在梳理事实中推动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新媒体 叙事策略 媒介融合 新闻真实
下载PDF
论非虚构写作的真实观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雅俐 《写作》 2019年第3期28-36,共9页
倡导“非虚构写作”,往往特意强调与“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传统”文学概念的区别,意在凸显作者的写作姿态,这是一种对过度远离、逃避现实世界倾向的批判与拨正。面对随之而来的对其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争议与质疑,则需要探究非虚构... 倡导“非虚构写作”,往往特意强调与“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传统”文学概念的区别,意在凸显作者的写作姿态,这是一种对过度远离、逃避现实世界倾向的批判与拨正。面对随之而来的对其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争议与质疑,则需要探究非虚构写作的真实观,重新反思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通过剖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追求、具体指向和写作路径,认为其实践与阐释,目的是通过营造“在场”的状态来获得“真实”。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具有三个不同层面的指向——物理实在、事理情理与精神感受,分别代表切实之“形”、逻辑之“理”和感性之“情”。而“在场”则是非虚构写作驶向真实的通行证。沉浸式的情境、凸显的自我和共在的他者,这三者共同营造了“在场”的状态。当前非虚构写作在艺术性与思想性、真实的性质与尺度等问题上的确存在种种局限,但作为一个可阐释性、包容性更强的概念,它在真实过于泛滥的当下语境中,越发彰显出自身的意义价值:重新关切广阔的现实人间,挖掘触摸大地的真实,重新审视看待真实的眼光、组织真实的方式,重新思考与厘定文学、虚构与现实三者之间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真实观 非虚构文学 真实与虚构
下载PDF
消费浪潮下的主体性建构——从“私人化”走向“非虚构”的当代女性写作
4
作者 黄昊宇 刘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在如今的消费语境下,“私人化写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即无法合理解决女性生命沦为消费品的问题。近几年出现的女性作家的“非虚构写作”既顺应了消费主义的时代浪潮,又肩负起女性文学的历史责任。在娱乐至死的今天,“非虚构写作”... 在如今的消费语境下,“私人化写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即无法合理解决女性生命沦为消费品的问题。近几年出现的女性作家的“非虚构写作”既顺应了消费主义的时代浪潮,又肩负起女性文学的历史责任。在娱乐至死的今天,“非虚构写作”避免了乡土女性沦为客体的悲剧命运,真正地完成了乡土女性的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私人化写作 非虚构写作 女性文学 主体性
下载PDF
高校创意写作教学中非虚构写作的地方实践路径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子玉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6-71,共6页
中国创意写作教学需要扎根本土,反映时代变革。在这一认识下,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将非虚构写作的地方书写引入导师制创意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号召的响应。在为期四年共两轮的实践教学... 中国创意写作教学需要扎根本土,反映时代变革。在这一认识下,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将非虚构写作的地方书写引入导师制创意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号召的响应。在为期四年共两轮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导师制工坊”+“小组评论会”的方法,以集体采风、统一写作和分散采风、个体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个体—地方—家国”的循序式非虚构写作训练模式,在教学实际效果、教学模式建构、社会影响价值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在技巧选题上培养了当今中文系大学生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变革的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坚定了这批文化后备力量的文化自信,夯实了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创意写作 非虚构写作 地方写作
下载PDF
从小病房写出大社会——薛舒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四人谈
6
作者 杨剑龙 虞涛 +1 位作者 薛舒 吴越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 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写的是临终病院的苦痛人生,她常特意用一些欢快的声音来冲淡文字的痛感,最终汇成一场情感交融的交响乐。非虚构写作与人的潜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的记忆就是不同的事情进入心灵的顺序。薛舒的非虚构创作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舒 非虚构写作 临终病院 悲情
下载PDF
《宝水》中的故乡虚影——兼论非虚构写作的退潮
7
作者 杨维磊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7-62,共6页
在《宝水》中,乔叶营造了一个既虚且实的宝水村。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乔叶并没有将《宝水》写成一部非虚构作品,而是通过设置故乡的多重虚影将其创作成一部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非虚构写作的过渡性特征。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蓬... 在《宝水》中,乔叶营造了一个既虚且实的宝水村。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乔叶并没有将《宝水》写成一部非虚构作品,而是通过设置故乡的多重虚影将其创作成一部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非虚构写作的过渡性特征。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愈发凸显出诸多问题。以文本细读法为依据,分析《宝水》中的故乡虚影,探讨当下非虚构写作退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水》 故乡虚影 非虚构写作
下载PDF
论阿来《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的写作模式与成就
8
作者 吴怀东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2期100-107,126,共9页
阿来新作《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散文”。从文学性看,本书不仅把复杂的人物活动、历史过程处理得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文字疏朗大气,语言流丽,而且描写成都之美,赞美杜甫之善,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从学术... 阿来新作《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散文”。从文学性看,本书不仅把复杂的人物活动、历史过程处理得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文字疏朗大气,语言流丽,而且描写成都之美,赞美杜甫之善,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从学术性看,本书所述内容知识准确、科学,将学术内容进行大众化、通俗化解读,具有一定的学术品质。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并非水火不容,此书属于非虚构写作,内容上追求科学与准确,表达上追求文学感染力,此种学术的通俗化写作模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杜甫成都诗传》 文学性 学术散文 非虚构写作
下载PDF
论非虚构写作中的“理真” 被引量:2
9
作者 洪治纲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8-126,158,共10页
在践行“求真行动”的过程中,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一直追求“事真”、“情真”和“理真”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传达“理真”的叙事策略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和复杂。它常常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由作者充当叙事的组织者、调控者和事件的“见... 在践行“求真行动”的过程中,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一直追求“事真”、“情真”和“理真”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传达“理真”的叙事策略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和复杂。它常常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由作者充当叙事的组织者、调控者和事件的“见证人”,并始终置身于叙事现场,灵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内心之思。同时,它还充分调动当事人的言说功能,集纳不同当事人的内心看法和认知,在多维度的聚焦中不断激活读者内心的认同感。为了进一步强化“理真”的叙事效果,非虚构作者还广泛征引有关文献资料,在准专业化的分析中充实并印证自己的观念。非虚构写作的这种叙事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承续了中国文学的“载道”传统,并回应了人们对于历史现实的重要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理真 见证人 当事人 材料征引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的几个理论问题——以“70后”作家为素材的札记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庆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非虚构写作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应该在中国的历史脉络中思考"非虚构"的定义;需要认识到非虚构写作背后的现实动机与理论意图;在实际写作中,非虚构写作是包含虚构成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性的;在广义... 非虚构写作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应该在中国的历史脉络中思考"非虚构"的定义;需要认识到非虚构写作背后的现实动机与理论意图;在实际写作中,非虚构写作是包含虚构成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性的;在广义上,非虚构写作属于2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其生命力正在于内在的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虚构 真实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现实有着不可辩驳的力量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骥才 《写作》 2018年第7期5-10,共6页
非虚构文学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非虚构"扎根于历史与现实,有着让人无可辩驳的力量。从写作思维上来说,"非虚构"是对已有事物的发现,而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但是,非虚构文学也是一种文学,它在"现实"中寻... 非虚构文学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非虚构"扎根于历史与现实,有着让人无可辩驳的力量。从写作思维上来说,"非虚构"是对已有事物的发现,而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但是,非虚构文学也是一种文学,它在"现实"中寻找典型性、审美形象,并通过细节描写和语言锤炼将"现实"中的文学价值充分表现出来。非虚构文学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阐释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文学 口述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视野下的“新山乡巨变”——以罗伟章《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良博 《写作》 2023年第4期38-46,共9页
“新山乡巨变”是罗伟章《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两部非虚构作品的主要内容。他坚持以事实抵达真实的写作伦理,有效介入到当下的乡村现场。同时,其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跨领域叙述,多维度地展现了乡村现实的复杂,也让文... “新山乡巨变”是罗伟章《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两部非虚构作品的主要内容。他坚持以事实抵达真实的写作伦理,有效介入到当下的乡村现场。同时,其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跨领域叙述,多维度地展现了乡村现实的复杂,也让文学承载起更为真实的社会历史现象。而他对小说、散文等文体写作手法的借用,则熔铸文学性的审美品格于中国“新山乡巨变”的民族史诗之中,弥补了非虚构国家叙事中审美的缺失。罗伟章的非虚构写作有效避免了宏大叙事“主题先行”的弊病,其真实性与文学性兼具的写作方式,或可为当代中国民族史诗叙事提供经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山乡巨变 非虚构写作 罗伟章 《下庄村的道路》 《凉山叙事》
下载PDF
生命美学视域下的非虚构青年书写研究
13
作者 师玉瑶 岳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7期101-104,共4页
生命美学强调个体生命的美学价值,旨在以“美”寻求人的解放,倡导生命即审美,审美即生命。非虚构写作以挖掘真实故事为己任,叙事题材大到历史事实小到个体生平,近年来大量集中于新媒体平台。这其中的“真实”看似是一种品质,但更应该被... 生命美学强调个体生命的美学价值,旨在以“美”寻求人的解放,倡导生命即审美,审美即生命。非虚构写作以挖掘真实故事为己任,叙事题材大到历史事实小到个体生平,近年来大量集中于新媒体平台。这其中的“真实”看似是一种品质,但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这种态度在青年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以“真实故事计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个体生存关注、生命意志关怀、侧重生命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发现非虚构青年书写内在的生命力及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青年书写 生命美学 “真实故事计划”
下载PDF
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本土谱系、阈限和发展前景
14
作者 高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2-109,共8页
中国非虚构文学无疑受到异语境非虚构书写的激发,但将功劳完全归因于西方非虚构写作有失公允。由于中国非虚构文学传统的潜在性、无名性和浑然性,很多研究忽视其中国谱系。中西非虚构文学的理论系统、建立基点、发展脉络、适用范围、典... 中国非虚构文学无疑受到异语境非虚构书写的激发,但将功劳完全归因于西方非虚构写作有失公允。由于中国非虚构文学传统的潜在性、无名性和浑然性,很多研究忽视其中国谱系。中西非虚构文学的理论系统、建立基点、发展脉络、适用范围、典型作品、学科系统和创作实绩有较大差异。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在21世纪成为热点话题,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主体和题材窄化、文学和纪实两极性、盲目拓域的误区。伴随主体拓展、跨界创作、融媒体写作的盛行,当代非虚构文学具有光明的书写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谱系 非虚构写作 传播
下载PDF
论非虚构文学“梁庄三部曲”的乡土叙事
15
作者 龙昭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2-77,共6页
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构成“梁庄三部曲”。“梁庄三部曲”通过“在场”与“隐蔽”的多重叙述,致力对乡村现实生存图景的还原。“梁庄三部曲”重视民间话语,以作者自我言说与农民的多重口述实录形成复调叙述,实... 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构成“梁庄三部曲”。“梁庄三部曲”通过“在场”与“隐蔽”的多重叙述,致力对乡村现实生存图景的还原。“梁庄三部曲”重视民间话语,以作者自我言说与农民的多重口述实录形成复调叙述,实现从“我”到“我们”的集体叙事。作家以亲历体验和宏观的历史视野审视乡村发展进程及其困境,并对公共经验予以微观表达,具有灵活开放的跨界性叙事特征。梁鸿在反思“梁庄三部曲”的叙述局限中探索创新,其创作呈从“非虚构”到“虚构”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鸿 非虚构写作 梁庄三部曲 乡土叙事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与人文学的想象力——新疆大学教授邹赞访谈
16
作者 李瑞 邹赞 《写作》 2023年第6期13-20,共8页
访谈中,邹赞教授分析了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指出非虚构写作强调写作主体的能动性介入,认为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文学写实主义传统密不可分,而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深厚家国情怀是中国非虚构写作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 访谈中,邹赞教授分析了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指出非虚构写作强调写作主体的能动性介入,认为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文学写实主义传统密不可分,而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深厚家国情怀是中国非虚构写作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访谈中,邹赞教授结合自己的口述史研究经历,指出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实践类型之一,口述史作品对“真实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他还介绍了自己从非虚构写作的角度完成口述史文本的创新性经验。就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功能来看,邹赞教授认为非虚构写作应当提供反映社会现实变迁的微观镜像,并提出非虚构写作的终极价值在于有助于激活人文学的想象力。访谈还关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写作课程模块优化升级和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赞 非虚构写作 口述史 人文学的想象力
下载PDF
“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写作”之争的辨析与考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增武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第2期97-103,共7页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相遇与碰撞是时代与文体双重发展的产物,两者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非虚构"和相近的叙事伦理。在"报告文学"这种传统文体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而略显捉襟见肘之时,...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相遇与碰撞是时代与文体双重发展的产物,两者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非虚构"和相近的叙事伦理。在"报告文学"这种传统文体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而略显捉襟见肘之时,"非虚构写作"试图质疑其叙事伦理、与之断裂并取而代之。但是,"非虚构写作"自身却并没有做好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准备,只能借用来自于西方的写作资源支撑、构建自己的写作自信。而"报告文学"在现代中国拥有更长的写作历史,也积累了更多的文坛资源,自然不会轻易认同对方并非无懈可击的质疑与否定。两者的相互诘难最终演变为纪实文学领域内的一场话语权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 碰撞与断裂 话语权之争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时代呼唤人性觉醒与群体意像表达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林贺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24-29,共6页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传统媒体、原生新媒体等共同关注的一个热词。其倡导的创作主体在场性、事实的亲历性、结局的反思性等叙事特点,呼应了中国文学和传播阈值中个性化和人性化觉醒的现实需求,突破了不同文体的内在规定性...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传统媒体、原生新媒体等共同关注的一个热词。其倡导的创作主体在场性、事实的亲历性、结局的反思性等叙事特点,呼应了中国文学和传播阈值中个性化和人性化觉醒的现实需求,突破了不同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和固化特征,呈现出更为开放多元、更具内部张力的写作态势。梳理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文学领域和新闻领域的发展现状,厘清了文学领域与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异同,提出了非虚构写作在两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发展现状 人性觉醒 真实度 创新方向
下载PDF
双重文化视阈下的微观痛感叙述--丁燕非虚构写作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晏杰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0-192,共13页
近十年来,非虚构写作是国内最显著的文学潮流之一。作为这一潮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丁燕具有标本价值。在文化迁徙和劳动者体验的基础上,她形成了个人化、感受化、心灵化、文化视阈和细微叙事的独特风格。首先,从微观视点体察个体的生存... 近十年来,非虚构写作是国内最显著的文学潮流之一。作为这一潮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丁燕具有标本价值。在文化迁徙和劳动者体验的基础上,她形成了个人化、感受化、心灵化、文化视阈和细微叙事的独特风格。首先,从微观视点体察个体的生存状态与隐秘之痛。通过“近距离”“长时间”观察微观个体行为,来放大并透视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时代的关系。其次,从文化立场思考南北隔膜及其汇通。从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中观察南北文化差异,在文化比较中展现新旧文明糅杂的社会形态。最后,以他者眼光观照西部文明与现代症候。她结合内外视界,把西部的地方性知识转换成现代性话语,揭露现代文明的侵袭和现代人的异化。在艺术上,她采用细碎的感性化语言及先锋表述,兼具真实与幻想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燕 非虚构写作 微观视点 双重视阈 真实感
下载PDF
非虚构与虚构的“跨界”共生——论舒辉波童年书写的艺术创新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燕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8-96,共9页
近年来,记者型作家舒辉波逐渐成为现实童年书写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不仅以《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实现了非虚构童年写作的创新突破,同时把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和美学精神融入儿童小说创作,完成了《逐光的孩子》等一系列优秀之作,从而实现了对... 近年来,记者型作家舒辉波逐渐成为现实童年书写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不仅以《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实现了非虚构童年写作的创新突破,同时把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和美学精神融入儿童小说创作,完成了《逐光的孩子》等一系列优秀之作,从而实现了对当下多样而复杂的童年生态的美学关照。从非虚构与虚构的“跨界”这一视角阐释舒辉波童年书写的独特面貌和艺术创新,他的这两种文类具有相融、共生的美学关联,具体表现在聚焦儿童成长困境的现实书写、深切关注童年的在场姿态与悲悯情怀、发掘和彰显童年的精神价值这三个方面,由此极大拓展了当代儿童文学的美学边界,也有效抗拒了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辉波 非虚构写作 童年困境 美学跨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