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非对话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杰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8-72,共5页
近二、三十年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思想不仅引起了前苏联和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且对我国的文艺学界、哲学界和语言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我国学术界在解读巴赫金的理论过程中,更多的是褒扬和赞叹,却很少进行批评。其实任... 近二、三十年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思想不仅引起了前苏联和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且对我国的文艺学界、哲学界和语言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我国学术界在解读巴赫金的理论过程中,更多的是褒扬和赞叹,却很少进行批评。其实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西方学术界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对巴赫金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评析。本文试图通过具体分析巴赫金的部分论著,指出其对话理论和思想中的非对话性因素及其产生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对话语境 解构主义 复调小说
原文传递
作为想象的对话——保罗·策兰对话性诗歌中的非对话性
2
作者 曹莉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在其诗中始终存在一个与“我”对话的身份不明的“你”。但是,通过考察策兰的犹太经验、写作的社会历史环境、诗歌语言及其写作手法,结合对策兰诗歌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策兰诗歌中的“我...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在其诗中始终存在一个与“我”对话的身份不明的“你”。但是,通过考察策兰的犹太经验、写作的社会历史环境、诗歌语言及其写作手法,结合对策兰诗歌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策兰诗歌中的“我-你”对话关系主要持守在文本想象的空间中,而其对话性诗歌中存在非对话性。本文对非对话性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其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我-你”关系 对话 非对话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