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7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体育的存在形态和质的规定性 被引量:4
1
作者 蔡清顺 袁斯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0-72,共3页
体育存在着两种形态:不可传递的非物化体育是体育存在的第一形态,可继承的物化体育是体育的第二存在形态。体育是物化和非物化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物化体育是非物化体育的真实反映。这都昭示着通过自我运动实践获取运动效果是体育的... 体育存在着两种形态:不可传递的非物化体育是体育存在的第一形态,可继承的物化体育是体育的第二存在形态。体育是物化和非物化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物化体育是非物化体育的真实反映。这都昭示着通过自我运动实践获取运动效果是体育的质,是体育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是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人为割裂体育,只将非物化或物化体育视为体育,则是十分片面的,对体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存在形态 非物化 物化 质的规定性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物质化压力——再议非物质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作者 陈佐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7年第5期256-263,共8页
当前,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追求高物质消费的生活方式,地球生态圈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森林加速消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地球持续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最终导致人类乃至地球万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地球... 当前,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追求高物质消费的生活方式,地球生态圈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森林加速消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地球持续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最终导致人类乃至地球万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地球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惨痛的现实已让人类认识到以消耗和占有资源、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物质化发展道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继续走下去将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不归路。同时,也认识到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调整、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与万物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与邻居(包括本国和邻国)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留下属于他们的、并足以让他们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物质资源。为此,从现在起,我们就必须改变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唯物质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遵从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为基础、大力发展和提高社会保障、精神、文化享受为导向的非物质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发展的现实已经从反面证明,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必将证明: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化之路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物质化压力 非物质化
下载PDF
加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化转型已迫在眉睫——三议非物质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作者 陈佐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8年第1期45-50,共6页
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匮乏现状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我们必须摒弃发达国家走过并且正在走的以物质消耗和占有为考量标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根据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尽快实... 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匮乏现状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我们必须摒弃发达国家走过并且正在走的以物质消耗和占有为考量标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根据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尽快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化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富裕、全面小康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应首先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综合素质,树立适度消费的新观念;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技术依存度;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从生产、消费源头乃至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和控制资源的消耗,走非物质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经济发展 非物质化 转型
下载PDF
非物质化——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4
作者 陈佐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是以物质化为基础和考量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五千年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间,由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在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质享受过程中已把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得千疮百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以及地球生...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是以物质化为基础和考量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五千年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间,由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在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质享受过程中已把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得千疮百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以及地球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如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化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非物质化要求人类改变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唯物质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遵从以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需求为基础、提倡大力发展和提高社会保障、精神、文化享受为导向的非物质化取向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的索取与消耗低于地球的承载极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地球生物圈的良性循环——即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化 人类社会 经济发展 趋势
下载PDF
Regional d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and its driving force in east China
5
作者 Liu Ziqiang Li Jing Lu Qi 《Ecological Economy》 2009年第2期144-151,共8页
China's eastern area is at middle and later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during which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ppears maladjusted. The main problems are shrinkage in agricu... China's eastern area is at middle and later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during which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ppears maladjusted. The main problems are shrinkage in agricultural comparative earning and lack of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calculating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east China from 1996 to 2005, this paper analyzes contributing degree of motive forces of agriculture develop in te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east China applying GCA (Grey correl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eastern area. There is no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ry in some areas. Fertilizer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put had high contributing degree for ten years; however; contributing degree in land and irrigation work input was low.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became the leading role in most provinces and cities'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as primary motive force, at the same time,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facility input as guaranteed function. For some reaso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direct material input, less facility input " in east China now. Optimal driving.force model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st China is that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are dominant, that perfected facility input arc guarantee, and that certain substance inputs are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riving force Direct material input Facility input.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East China
下载PDF
货币的资产化和非实体化比率对不同价格影响的差异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健 邓瑛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0-65,共16页
本文从资产型通货膨胀的特点出发,以货币结构的两个比率为切入点,研究了货币冲击后以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和一般物价不同步上涨的原因。本文在货币结构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构建了货币的资产化比率和非实体化比率两个指标,并运用门... 本文从资产型通货膨胀的特点出发,以货币结构的两个比率为切入点,研究了货币冲击后以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和一般物价不同步上涨的原因。本文在货币结构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构建了货币的资产化比率和非实体化比率两个指标,并运用门限模型和VAR模型对中国的货币结构与房价、物价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货币结构比率下,货币量对各类价格冲击影响的速度、力度是不同的。从货币结构的时间维度看,较高的货币资产化比率会显著推动房价上涨,而较低的货币资产化比率拉动一般物价上涨的趋势更明显;从货币结构的空间维度看,货币的非实体化比率上升使得房价对货币冲击的响应速度快于物价的响应速度,进而使房价的变化传导到物价,出现资产型通货膨胀与实物型通货膨胀的并发。据此,本文提出了关注货币结构变化对未来房价和物价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将货币资产化和非实体化比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防止资产型通货膨胀向实物型通货膨胀的传导和转化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结构 资产化比率 非实体化比率 房价 物价
原文传递
从现代性质疑角度看我国乡村现代性的构建
7
作者 谢珍萍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3-36,共4页
已经历现代性洗礼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质疑现代性,这为正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我国乡村提供了前车之鉴。西方现当代对现代性所追求的主体性、同一性和消费主义的种种质疑,体现了现代性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我国乡村现代性的构建应该突破这些... 已经历现代性洗礼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质疑现代性,这为正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我国乡村提供了前车之鉴。西方现当代对现代性所追求的主体性、同一性和消费主义的种种质疑,体现了现代性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我国乡村现代性的构建应该突破这些局限,建设和谐乡村,保持乡村特色,引导农民追求和向往非物质化生存状态,以收获更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主体性 同一性 消费主义 非物质化生存
下载PDF
经营者组合激励中非物质激励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爽英 唐小我 +1 位作者 倪得兵 马永开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200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本文在经营者组合激励的基础上 ,以经营者为风险厌恶者和经营者物质激励的组成为外生变量 ,分析经营者非物质激励的价值与经营者物质激励的各组成部分、经营者的风险厌恶度的关系 ,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非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 风险厌恶度 经营者
下载PDF
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反思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占坤 彭艳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131,共12页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比例增高,加强老年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老人健康,增强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严重滞后。以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法等研...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比例增高,加强老年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老人健康,增强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严重滞后。以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基层政府、老人民众和体育社团三方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存在严重供需失衡现象;体育观念落后,体育知识匮乏是当今阻碍农村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体育场地设施等物质性公共体育服务基本遍及农村地区,但对体育观形成、价值观改变具有主导作用的非物质性公共体育服务严重缺失;农村体育社会团体建设能有效促进本区域体育健身活动开展,但农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缓慢。提出:要加强建立"双向"交流沟通机制问需于民;加强非物质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引导农村老人形成正确体育观和锻炼习惯;大力扶持和培养农村老年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打造多元主体,实现多元共治,推进农村体育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体育 老年人 非物质性 体育社会组织 问需于民 治理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工具或主体?--兼论人工智能奇点 被引量:19
10
作者 程承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2,共8页
人类智能的本质在于思维,思维是意识的表现。意识是神经元复杂系统涌现的结果,意识不遵守物质守恒定理等物质性规定,因而意识属于非物质。人工智能是非生命的物质,它不可能产生意识。就内容而言,作为物质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模拟非物质的... 人类智能的本质在于思维,思维是意识的表现。意识是神经元复杂系统涌现的结果,意识不遵守物质守恒定理等物质性规定,因而意识属于非物质。人工智能是非生命的物质,它不可能产生意识。就内容而言,作为物质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模拟非物质的意识。人工智能只能从形式上模拟意识。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只能模拟思维,却不拥有思维、不能思维。因而,人工智能不可能成为主体,它只能是工具。但随着人工智能从形式上对人类智能模拟能力的提高,部分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形式上的主体。缺乏意识的人工智能体不可能实现奇点,但人机结合有可能实现奇点。人机结合奇点虽然不会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但会给现有社会秩序以及人性带来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工具 形式主体 具身认知 非物质 人机结合 奇点
下载PDF
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贾银忠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1-66,共6页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 ,有着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彝族文学和艺术两大方面着手 ,论述了抢救和保护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抢救彝族“...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 ,有着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彝族文学和艺术两大方面着手 ,论述了抢救和保护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抢救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原文传递
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德法 袁海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96-99,共4页
通过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非遗)的界定、特点、保护主体及其职能划分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理性阐释,针对体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出现的两大问题:急功近利和片面盲目,提出了体非遗保护主体的职能区分及实现良性互动的合理有效方式,... 通过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非遗)的界定、特点、保护主体及其职能划分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理性阐释,针对体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出现的两大问题:急功近利和片面盲目,提出了体非遗保护主体的职能区分及实现良性互动的合理有效方式,并将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方法归整为三大方面:全面细致地保护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合理适度地开采现有体育文化资源;促进有价值的体育非物质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非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纳米材料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依琴 柏勇 刘小湘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年第1期8-9,12,共3页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体育领域为纳米材料提供了一个展示其优异性能的平台。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在体育场馆的建设和配套设施以及体育服饰方面的应用情况,为纳米材料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体育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纳米材料 体育 场馆 服装 应用
下载PDF
白酒包装设计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鹏 王家民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4-65,85,共3页
白酒是中国传统饮品,有着悠久历史,其包装对销售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白酒包装设计有效结合,从材料、造型、装潢等方面出发讨论白酒的包装设计。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化白酒包装设计。对于改善现有包装状况,... 白酒是中国传统饮品,有着悠久历史,其包装对销售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白酒包装设计有效结合,从材料、造型、装潢等方面出发讨论白酒的包装设计。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化白酒包装设计。对于改善现有包装状况,有一定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包装设计 传统文化 非物质化
下载PDF
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胜敏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4-27,共4页
百色市属广西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丰富。近年来,百色市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法律保障不力,保护机制不完备以及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百色市属广西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丰富。近年来,百色市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法律保障不力,保护机制不完备以及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对策
下载PDF
虚拟现实视阈下的建筑空间环境营造 被引量:7
16
作者 季景涛 林建群 宋博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82-85,共4页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及理论发展,以时间、空间、物质三方面的变化为线索,提出基于主体体验的多维空间分类模型,探讨了虚拟现实理论与技术演进影响下空间设计从抽象平面符号思维到虚拟现实体验思维的嬗变,并结合...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及理论发展,以时间、空间、物质三方面的变化为线索,提出基于主体体验的多维空间分类模型,探讨了虚拟现实理论与技术演进影响下空间设计从抽象平面符号思维到虚拟现实体验思维的嬗变,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基于时间与超时间、空间与超空间、物质与非物质的虚拟现实体验思维下的建筑空间设计模式,总结虚拟现实技术及理论对当今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建筑空间 体验思维 超时间 超空间 非物质
原文传递
网购包装获取附加价值的非物质化设计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光晨 柯胜海 王松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从获取产品包装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讨论网购包装获取附加价值的非物质化设计的策略。方法分析网购形式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将一般产品包装与网购包装的附加价值设计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符合网购包装特殊价值属性的设计策略。结... 目的从获取产品包装附加价值的角度出发,讨论网购包装获取附加价值的非物质化设计的策略。方法分析网购形式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将一般产品包装与网购包装的附加价值设计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符合网购包装特殊价值属性的设计策略。结论结合互联网购物的现实环境和物联网的应用基础,为网购包装寻找现实可行的拓展附加价值的设计方法,低碳环保的非物质化功能性设计策略为网购包装提供最具价值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设计 网购包装 附加价值 非物质化 智能化
下载PDF
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 approach to interpreting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A case of Inuit habitat
18
作者 Peng Zhang Shuai Li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24年第1期79-96,共18页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ccelerated melting of glaciers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ability to manage ice-snow environments.Historically,human ancestors have mastered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working with ic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ccelerated melting of glaciers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ability to manage ice-snow environments.Historically,human ancestors have mastered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working with ice-snow environments,but the phenomenon has not yet been articulated in cultural landscape methodologies that emphasize“nature-culture relevance”.The challenging living environment often compels indigenous people to form a strong bond with their surroundings,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long-term ecological wisdom through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nvironment.Thi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ptualized as a cognitive space in the form of the landscape,with which the aboriginal community norms and individual spirits continually interact.Such interactions generate numerous non-material cultural evidences,such as culture,art,religion,and other ideological aspects of the nation.These evidences symbolize the intellectual outcom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the landscape,and they create the“spiritual relevance”through personification and contextualization.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of the Inuit people who live in the harsh Arctic,and analyze the Inu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landscape through the lens of“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and decode the survival experience that the Inuit have accumulated through their long-term synergy with the Arctic environment.The findings focus on the synergy between the Inuit and the ice-snow landscape,examining the knowledge and ecological wisdom that the Inuit acquire from the ice-snow landscape.Our goal is to develop a perspectiv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aboriginal people and establish a methodology,model,and framework for“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that incorporates ethnic non-material cultural evidences.From the results,a total of nine models for interpreting traditional Inuit ecological wisdom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diamond model”of“associative c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 Nature-culture relevance Cultural landscap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non-material cultural evidence Methodology HABITAT Living environment Ice-snow landscape
原文传递
后工业时代的家具设计观——家具的非物质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祖建 关惠元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7年第7期13-15,共3页
在后工业社会,信息是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信息是非物质的、设计因此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本文结合系统论设计和非物质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家具非物质设计的概念,并对如何进行家具的非物质系统设计阐述,创新了家具设计理论。
关键词 家具 非物质 系统 设计
下载PDF
知识产权客体基本属性刍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桂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7-80,共4页
客体是一种权利的逻辑起点。一种权利的客体对于一种权利成为其自身而与其他权利相区别至关重要。在我国,知识产权的客体一般认为是无体物,从而认为无形性是其基本属性。其实,知识产权的客体与对象是一致的,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与物质产品... 客体是一种权利的逻辑起点。一种权利的客体对于一种权利成为其自身而与其他权利相区别至关重要。在我国,知识产权的客体一般认为是无体物,从而认为无形性是其基本属性。其实,知识产权的客体与对象是一致的,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与物质产品(即民法意义上的有体物或物权的客体)相并存的一种民事权利客体,非物质性是其基本属性。民法典严谨科学的体系必须建立在对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民事权利的相对准确界定和清晰区分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客体 基本属性 非物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