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家族文学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予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4-37,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膨胀 ,导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河南是士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浓厚的门第观念及推崇个性才情的时代风尚 ,促成士族对文化的垄断。特别是东晋以来河南士族大批南迁 ,侨居的身份及以后寒庶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膨胀 ,导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河南是士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浓厚的门第观念及推崇个性才情的时代风尚 ,促成士族对文化的垄断。特别是东晋以来河南士族大批南迁 ,侨居的身份及以后寒庶力量的崛起 ,使文学的家族性特点得到加强。这不仅体现在文学之士累世而出 ,而且还表现为创作上的共性特征 ,以至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族文学集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河南文学 士族 家族文学
下载PDF
兰亭雅集与会稽士族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5
2
作者 孙明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20,共8页
兰亭雅集是一次会稽士族文人的雅集。它与以往文人聚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士族特色。兰亭雅集全方位地再现了当时士族阶层,特别是从北方南下的会稽门阀士族群体在永和年间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政治忧患。可以说兰亭... 兰亭雅集是一次会稽士族文人的雅集。它与以往文人聚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士族特色。兰亭雅集全方位地再现了当时士族阶层,特别是从北方南下的会稽门阀士族群体在永和年间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政治忧患。可以说兰亭雅集是一次东晋会稽门阀士族精英的联袂演出。这次雅集所表现出来的士族心态、士族情调、士族政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谢安 兰亭雅集 会稽士族 东晋士族文人
下载PDF
新出“宗人”諸器所反映的西周宗族關係 被引量:5
3
作者 韓巍 《岭南学报》 2018年第2期129-145,11,共18页
新見流散西周青銅器中,有一組與名爲'宗人'的貴族相關的銅器,包括宗人簋兩件、伯或父鼎(作器者實爲'宗人')一件、叔安父簋一件、孝簋一件、叔友簋兩件。這組銅器年代在西周中期後段,銘文内容涉及西周世族的内部結構以... 新見流散西周青銅器中,有一組與名爲'宗人'的貴族相關的銅器,包括宗人簋兩件、伯或父鼎(作器者實爲'宗人')一件、叔安父簋一件、孝簋一件、叔友簋兩件。這組銅器年代在西周中期後段,銘文内容涉及西周世族的内部結構以及大、小宗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銘文記録'伯或父(伯氏)'、'凡姬'和'叔安父'先後賞賜'宗人'和'孝(叔友)',或爲他們製作祭器。本文首先分析銅器銘文中記録的人物關係,指出'伯或父'爲該家族大宗宗子,'凡姬'爲其夫人,是出身'周公之胤'凡氏家族的女子。'叔安父'應爲'伯或父'之世子。'宗人'是'伯或父'的小宗侄輩,'孝(叔友)'則是'宗人'的親兄弟。由此可見,西周時期世族内部的大宗和小宗之間保持着嚴格的宗法關係,在政治、經濟和祭祀等諸方面,小宗都服從於大宗,並從大宗獲取資源支持。而且大宗宗子的夫人(宗婦)和世子(法定繼承人)都在族内享有一定的支配權。這些都深化了我們對西周家族形態和宗法制度的認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宗人” 諸器 宗族關係 宗法制度
下载PDF
在“封建”与“家国”之间——葛兰言的周代媵妾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许卢峰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78,122-125,共9页
法国汉学社会学家葛兰言在《古代中国媵妾制》中指出周代贵族社会通过媵妾的交换,作为个体的夫、妻与媵妾三者之间缔结婚姻生成家庭;不同家庭进而构成基于地缘的家族或宗族,最后形成邦或国。"礼"与"情"穿插于其中,... 法国汉学社会学家葛兰言在《古代中国媵妾制》中指出周代贵族社会通过媵妾的交换,作为个体的夫、妻与媵妾三者之间缔结婚姻生成家庭;不同家庭进而构成基于地缘的家族或宗族,最后形成邦或国。"礼"与"情"穿插于其中,使"个体-家-族-邦/国"四者之间形成有机的动态关联。媵妾婚符合周代的"人伦"与"礼制",即"亲亲"和"尊尊",但它们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同时并存的、双向度的情理结构,体现为一种封建时期的"爱情",即家庭和家族成员间的亲密关系。葛兰言运用从沙畹那里学来的语文学方法爬梳经学文献,并采用涂尔干学派的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周代婚姻制度,这为当前的研究如何结合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和视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媵妾制 贵族家庭 封建 礼制 葛兰言(M.Granet)
下载PDF
李弥逊家族诗文辑佚——兼及其族“诗礼簪缨”之成因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弢 《闽台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福州连江珠浦李弥逊家族是一个文教科举昌隆绵延数代"诗礼簪缨"的鼎盛家族。从《珠浦李氏族谱》中辑得珠浦李氏家族历代先祖十三人诗十六首,及李徽《司训公暨陈氏孺人行状》一篇;又得李光孙撰《近故县尹竹隐李公圹志》一篇,... 福州连江珠浦李弥逊家族是一个文教科举昌隆绵延数代"诗礼簪缨"的鼎盛家族。从《珠浦李氏族谱》中辑得珠浦李氏家族历代先祖十三人诗十六首,及李徽《司训公暨陈氏孺人行状》一篇;又得李光孙撰《近故县尹竹隐李公圹志》一篇,李正臣撰《先室安人黄氏墓志铭》一篇。李弥逊家族"诗礼簪缨"之成因,除了其家族之先世贵为李唐诸王苗裔之外,归为三点原因:良好的家风学风、尊师重道的学风,优良的姻亲渊源,以及家族成员个体的修身养性与专力苦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弥逊 《珠浦李氏族谱》 诗文辑佚 “诗礼簪缨”
下载PDF
唐代高门士族入宋后裔考略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善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5-142,共8页
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在各个社会领域均有不同的表现。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应算是阶层变动中的明显特征之一。崔、卢、李、郑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高门士族,至宋朝时,这些家族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后裔已难以再凭借门阀而"显... 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在各个社会领域均有不同的表现。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应算是阶层变动中的明显特征之一。崔、卢、李、郑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高门士族,至宋朝时,这些家族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后裔已难以再凭借门阀而"显著",亦难以像先朝一样以门阀相矜。但是,某些适应宋代社会环境的支系,仍然可以不断培养出仕宦成员,成为两宋世家大族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高门士族 崔卢李郑 士族后裔
下载PDF
贵族家世与家族小说——满族作家叶广芩与张爱玲家族小说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代娜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0-105,共6页
本论文主要从家世与文学的背景和对没落家族文化的批判与眷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叶广芩与张爱玲两位女作家虽然出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其家族小说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对贵族生活的批判与眷恋。叶广芩通过对落... 本论文主要从家世与文学的背景和对没落家族文化的批判与眷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叶广芩与张爱玲两位女作家虽然出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其家族小说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对贵族生活的批判与眷恋。叶广芩通过对落魄贵族心理变化的描写来剖析人性,富于历史感和真实性;张爱玲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特性来展现小说的主题,突出人性的邪恶与扭曲,富于苍凉感,故事大多属于虚构,在虚构的故事中揭示人性,表现虚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族家世 家族小说 叶广芩 张爱玲 比较文学研究
下载PDF
简论晋武帝时期统治阶层内部争议
8
作者 沙芮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75-177,共3页
在西晋,门阀士族作为一个政治活跃要素,其内部新旧势力在西晋每个发展阶段是不断变化的,使晋武帝统治阶层内部斗争具有阶段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围绕贾充出镇、伐吴和齐王就国等政治核心问题,分析了晋武帝是在不同阶段下,采取了平衡新... 在西晋,门阀士族作为一个政治活跃要素,其内部新旧势力在西晋每个发展阶段是不断变化的,使晋武帝统治阶层内部斗争具有阶段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围绕贾充出镇、伐吴和齐王就国等政治核心问题,分析了晋武帝是在不同阶段下,采取了平衡新旧势力、防治和反治新兴士族和培育重用外戚的不同举措来应对朝野纷争,从而揭示出晋武帝时期统治阶层内部斗争背后是王权与士族之间不断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武帝 门阀士族 利益争夺
下载PDF
北朝豪族家庭规模结构及其变迁 被引量:1
9
作者 高贤栋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4-47,共4页
北朝豪族家庭规模 ,在三长制下比在宗主督护制下要小些 ,原因是三长制括出了大量荫附人口。北朝豪族家庭结构 ,在宗主督护制下和在三长制下都表现为累世同居 ,包括直系亲属累世同居与旁系亲属累世同居两种情况。三长制旨在将宗主督护下... 北朝豪族家庭规模 ,在三长制下比在宗主督护制下要小些 ,原因是三长制括出了大量荫附人口。北朝豪族家庭结构 ,在宗主督护制下和在三长制下都表现为累世同居 ,包括直系亲属累世同居与旁系亲属累世同居两种情况。三长制旨在将宗主督护下的荫附人口括出 ,它改变的仅仅是豪族家庭规模 ,而没有改变其结构。也就是说 ,三长制并没有触动豪族家庭成员与登记在册的奴婢。而且 ,荫附人口括出的成效随政治清明与否而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豪族家庭 规模 结构 三长制 荫附人口
下载PDF
豪族与汉代“北边”社会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薇薇 王海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6-31,共6页
汉代"北边"社会活动着众多豪族,有著籍"北边"者,多是移民后裔,亦有暂居"北边"的内地豪族,主要是为官或旅居者。著籍"北边"的豪族"武质性"突出,武艺超群、军事统帅才能卓越;暂居"... 汉代"北边"社会活动着众多豪族,有著籍"北边"者,多是移民后裔,亦有暂居"北边"的内地豪族,主要是为官或旅居者。著籍"北边"的豪族"武质性"突出,武艺超群、军事统帅才能卓越;暂居"北边"的内地豪族"文质性"明显。豪族对"北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对著籍"北边"的豪族而言,中央集权强大时,多维护国家主权、推进大一统;中央集权衰弱时,多割据一方、扰乱社会秩序、威胁民生,甚至把持朝政。"北边"豪族的"文质性"则多以积极影响为主,他们凭借"文质性"改善"北边"相对落后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面貌,促进儒学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豪族 “北边”社会 武质性 文质性 影响
下载PDF
北魏于神恩墓志所见鲜卑勋臣于氏家族之盛衰——基于阀阅流品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军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0-90,共11页
关于新近公布的北魏于神恩墓志,学界考据成果斐然。若将视角切换至门阀士族和仕进体制上来,还会有更多收获。开国元勋的一流门资赋予于神恩非比寻常的仕宦资格,但梳理其履历,不难发现其仕途高开低走,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大致以宣武帝... 关于新近公布的北魏于神恩墓志,学界考据成果斐然。若将视角切换至门阀士族和仕进体制上来,还会有更多收获。开国元勋的一流门资赋予于神恩非比寻常的仕宦资格,但梳理其履历,不难发现其仕途高开低走,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大致以宣武帝正始、永平之际为界,前段超品释褐、荣耀升迁,后段备受阻滞、持续低迷,个人境遇顺逆与其所出鲜卑勋臣于氏家族的盛衰基本同步,其从祖祖父于烈和堂伯叔父于忠居中发挥决定作用。该墓志堪称其家族发展史的高度浓缩,也是胡人姓族演变的生动标本,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借助士族流品制度的有形载体全面扫描志主的人生,捕捉其仕进轨迹的“异动”节点,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隐秘,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它与搜寻史志“异刻”现象探赜索隐殊途同归,都有助于迫近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于神恩墓志 代人勋臣 于氏家族 阀阅流品 仕进体制
下载PDF
清代八旗贵族世家与三藩之乱的平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炳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八旗贵族世家系清代八旗巨姓甲族,崛起于明清鼎革之际,是有清倚重的政治力量。从后金崛兴到清入主中原,诸凡战守谋划等重大决策,都有其参与。康熙时,八旗贵族世家对待三藩的态度,最初各存政见,但在清廷决定撤藩和武力讨平三藩以后,世家... 八旗贵族世家系清代八旗巨姓甲族,崛起于明清鼎革之际,是有清倚重的政治力量。从后金崛兴到清入主中原,诸凡战守谋划等重大决策,都有其参与。康熙时,八旗贵族世家对待三藩的态度,最初各存政见,但在清廷决定撤藩和武力讨平三藩以后,世家贵族皆能存异求同,积极配合朝廷的讨逆行动,或受遣出任方面大员,负责安定地方人心,维护一方安全;或奉朝命提一旅之师,与叛军决战疆场。他们誓死捍卫封疆,付出了流血和巨大牺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八旗 贵族世家 三藩之乱 平定
下载PDF
浅析春秋时期世族的产生及其特征
13
作者 文永林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3,共3页
世族是存在于春秋时期社会层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文中拟对春秋社会世族的产生和特征作了论述 。
关键词 世族 血缘 宗法 世袭 诸侯 春秋时期
下载PDF
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博弈——探析《金粉世家》文化内涵
14
作者 刘人梦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3-25,共3页
张恨水的代表作品《金粉世家》创作于二十世纪初,那是新旧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时代。处在文化过渡期的人们有着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文化态度。《金粉世家》展现给人们的正是基于时代和地域的大背景下独特的文化形态,作者将这种文化形态蕴涵在... 张恨水的代表作品《金粉世家》创作于二十世纪初,那是新旧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时代。处在文化过渡期的人们有着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文化态度。《金粉世家》展现给人们的正是基于时代和地域的大背景下独特的文化形态,作者将这种文化形态蕴涵在生活方式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家庭书写中。作品本身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金粉世家》 文化内涵 风俗文化 家族文化
下载PDF
影像细读分析电视剧“金粉世家”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15
作者 王小乐 李政亮 许德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56-158,共3页
通过对当代国产电视剧"金粉世家"中出现的城市形象,进行量化分析和"影像细读",对城市形象的影视传播进行效果评估,分析受众对城市形象的偏好,目的在于规避形象宣传中的无序感和盲目性,为实现城市形象在电视剧传播... 通过对当代国产电视剧"金粉世家"中出现的城市形象,进行量化分析和"影像细读",对城市形象的影视传播进行效果评估,分析受众对城市形象的偏好,目的在于规避形象宣传中的无序感和盲目性,为实现城市形象在电视剧传播中的效果最大化,建立可量化、可比较的视觉识别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细读 金粉世家 城市形象 影响
下载PDF
八旗世家贵族与清代社会的治理
16
作者 雷炳炎 廖桔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1-135,共5页
有清皇权体制下的社会治理,是清廷依靠各级官员对政务、军务的层层管理和对社会的有效管控。清王朝始终突出旗人的主体统治地位,八旗世家贵族成员也向来为清廷所倚重,所以清代国家的安全、王朝的稳固和百姓的抚定,八旗世家贵族之功不可... 有清皇权体制下的社会治理,是清廷依靠各级官员对政务、军务的层层管理和对社会的有效管控。清王朝始终突出旗人的主体统治地位,八旗世家贵族成员也向来为清廷所倚重,所以清代国家的安全、王朝的稳固和百姓的抚定,八旗世家贵族之功不可没。有清一代,八旗贵族世家成员不乏戮力王室、公忠体国、勤慎为官、清正自持、操守兼善的贤官良吏,世家子弟中才猷练达、办事明敏、关注民生、兴利除弊、治国有方的能臣干练之士,更是大有人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八旗 世家贵族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明末湖州套版印刷的编刊情况与特征
17
作者 薛丽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9期79-81,共3页
明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湖州套版印刷技术飞速发展。以闵、凌等为代表的望族刊刻了大量精美的朱墨套印本,并发展至三色、四色、五色本,套色印刷步入了辉煌时期。在发达的经济及刻书业的影响下,湖州套版印刷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形成了家族... 明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湖州套版印刷技术飞速发展。以闵、凌等为代表的望族刊刻了大量精美的朱墨套印本,并发展至三色、四色、五色本,套色印刷步入了辉煌时期。在发达的经济及刻书业的影响下,湖州套版印刷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形成了家族化模式、文人化与商业化并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套印本 湖州 望族 刻书家
下载PDF
清代八旗贵族世家的死罪豁免特权及其演变
18
作者 雷炳炎 赵月耀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4-137,共4页
死罪豁免,是汉魏以降帝王加惠功臣亲贵的一项特权,多以铁券盟誓的方式颁赐给臣工,两晋以后,不少.勋贵世族希图借君臣盟誓以保全子孙世代荣宠。出于笼络之目的,后金在崛起过程中,对八旗统兵将领和归附部族首领也不乏类似加恩,但清代对八... 死罪豁免,是汉魏以降帝王加惠功臣亲贵的一项特权,多以铁券盟誓的方式颁赐给臣工,两晋以后,不少.勋贵世族希图借君臣盟誓以保全子孙世代荣宠。出于笼络之目的,后金在崛起过程中,对八旗统兵将领和归附部族首领也不乏类似加恩,但清代对八旗勋贵死罪的豁免,天命、天聪年间,主要反映为直接给功臣颁发明载免死次数的敕书,崇德以后,则多为针对八旗功勋世家子弟应死罪犯的直接赦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八旗 贵族世家 死罪 赦免 特权
下载PDF
《南山集》案与桐城方氏文化世族的衰落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兵 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61,共10页
桐城方氏家族是明清时期皖桐最负盛名的文化世家之一,不仅族裔繁多,而且以仕宦和治学著称于世。明清易代,由于方氏族众与前明王朝依附甚深,多采取与新王朝不合作的态度,于是频遭疑忌,案狱迭起。康熙五十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戴名世《南... 桐城方氏家族是明清时期皖桐最负盛名的文化世家之一,不仅族裔繁多,而且以仕宦和治学著称于世。明清易代,由于方氏族众与前明王朝依附甚深,多采取与新王朝不合作的态度,于是频遭疑忌,案狱迭起。康熙五十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大案,方氏家族牵连其中,打击尤为沉重,其族众或流徙边塞,或入旗为奴,由华族沦为囚徒,昔日以仕宦、治学和文学创作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世家的辉煌气象难以为继,渐呈中衰之势。究其原因,与案后方氏族众趋于淡化学问、疏离仕途的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和清廷以打击文化世家为主要内容的维系其思想文化统治的政治目的两方面的因素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集》案 方氏家族 文化世家
下载PDF
莫氏袭官与忻城土县的教育文化——广西忻城土司秘史之三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雪梅 《柳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忻城县学(也称儒学)由兴至废,历时57年,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莫氏袭官后500余年,县学废而不立,史称"忻城土县例不建学"(即沿例不建县学)。自第四任土官后,始建官家私塾,又建社学、义学,"诗书之声渐出蛮乡",使"... 忻城县学(也称儒学)由兴至废,历时57年,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莫氏袭官后500余年,县学废而不立,史称"忻城土县例不建学"(即沿例不建县学)。自第四任土官后,始建官家私塾,又建社学、义学,"诗书之声渐出蛮乡",使"边城之地,乎向化"。第十二任土官制定《教士条规十六则》,是忻城迄今为止发现的明、清时期莫氏土官有关教育文化思想理论比较完整的文献,也是其他土司记载教育文化史料文献所罕见的。从中可以略窥古代汉儒学在忻城的传播和壮民族接受中原教育文化熏陶的一个侧面。莫氏袭官实行愚民政策,搞文化禁锢,实施"文致治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氏袭官 忻城土县 教育文化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