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电解槽阴极内衬无接茬扎固工艺实践与应用
1
作者 张鸿翎 《酒钢科技》 2018年第1期58-61,共4页
以某企业500k A铝电解槽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阴极内衬扎固工艺,总结出了延长内衬寿命的无接茬阴极内衬扎固工艺并投入工业应用,对提高铝电解行业内衬施工质量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铝电解槽 阴极内衬 无接茬 扎固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耕层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6
2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2 位作者 Li Guangdi 张仁陟 蔡立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5-1092,共8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对其余各养分含量和水解酶活性并无明显影响。免耕降低了0—5、5—10和1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水解酶活性共同反映着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还田 旱作农田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河北坝上不留茬农田土壤风蚀扬尘排放速率的影响
3
作者 巩倩 吴建国 王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6-196,共11页
基于全球气候模式NorESM1-M产生的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利用国家原环境保护部推荐的土壤风蚀扬尘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北坝上砂粘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砂壤土、砂粘土和风沙土不留茬农田... 基于全球气候模式NorESM1-M产生的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利用国家原环境保护部推荐的土壤风蚀扬尘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北坝上砂粘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砂壤土、砂粘土和风沙土不留茬农田土壤风蚀扬尘总可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PM_(10)和PM_(2.5)的季节和年排放速率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影响下坝上地区气温上升,年降水量和风速波动较大,不同情景下变化趋势不同。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与基准情景下比较,不同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季节排放速率在春季分别高15%、47%、28%和46%,夏季分别高1%、14%、3%和7%,秋季分别高17%、54%、45%和38%,冬季分别低36%、42%、39%和44%。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与基准情景下比较,按月排放累加计算,各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年排放速率分别低6%、75%、72%和高103%;按年气候因子计算,则分别高25%、54%、35%和54%。在基准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的季节和年排放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砂粘壤土、风沙土、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和砂粘土。结果说明,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河北坝上地区不留茬农田土壤风蚀扬尘排放速率增加,但存在季节和气候变化情景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不留茬农田 土壤风蚀 扬尘排放 坝上地区
下载PDF
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65
4
作者 黄高宝 李玲玲 +3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Guangdi Li Kwong Yin CHA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9,共5页
通过2001~2004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地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雨季土壤贮水多会导致土壤比热增大而来年早春地温回升慢;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的地温差不受天气状况的影... 通过2001~2004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地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雨季土壤贮水多会导致土壤比热增大而来年早春地温回升慢;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的地温差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可以稳定土壤温度,白天升温较慢,下午至夜间降温更慢。免耕秸秆覆盖降低春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温度0.5℃~1.6℃,拔节至成熟期降低得更多,但对休闲期土壤温度影响不大。免耕秸秆覆盖春小麦经济产量可提高8.8%~28.8%,但产量与耕层平均地温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免耕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麦田26年免耕覆盖对土壤肥力及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贵云 吕贝贝 +6 位作者 张丽萍 刘珍 范巧兰 魏明峰 姚众 袁嘉玮 柴跃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8-368,共11页
为明确黄土高原旱作麦田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原核微生物的效应,以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实施保护性耕作26年的小麦田为试验基地,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开展了不同耕作措施[免耕覆盖(NTS)、深松免耕覆盖(SNTS)... 为明确黄土高原旱作麦田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原核微生物的效应,以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实施保护性耕作26年的小麦田为试验基地,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开展了不同耕作措施[免耕覆盖(NTS)、深松免耕覆盖(SNTS)和传统耕作(TT1)]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NTS和SNTS处理比TT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贮水能力和水分含量,降低了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提高了1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同时, SNTS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2)Illumina Hiseq高通量16S rRNA基因V4区测序结果表明:NTS和SNTS处理比TT1处理显著降低了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NTS比SNTS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疣微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NTS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未显著改变原核微生物群落的丰度;SNTS对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未有显著改变; NTS处理的显著性差异物种(Biomarker)高于其他2个处理;其他原核微生物门的相对丰度,在3个处理间尚未有明显差异。3)聚类分析可见:NTS和SNTS处理与TT1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NTS处理与SNTS处理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小。4)CCA分析可知:土壤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与TT1处理相比, NTS和SNT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但仍存在结构的相似性。综上所述,长期进行NTS和SNTS处理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土壤肥力因子等的正效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耕覆盖 深松免耕 高通量测序 土壤原核微生物
下载PDF
南方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汪金平 何园球 +1 位作者 柯建国 黄国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4,共4页
对为期 2年的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的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数量及 3种土壤酶 (脲酶 ,过氧化氢酶 ,转化酶 )活性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 2年后 ,土壤密度减小 ,孔隙度增加 ,土壤有机质、全氮... 对为期 2年的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的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数量及 3种土壤酶 (脲酶 ,过氧化氢酶 ,转化酶 )活性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 2年后 ,土壤密度减小 ,孔隙度增加 ,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增加。与常规翻耕相比 ,厢沟免耕 0~ 5cm土层养分富集不明显 ,细菌、真菌数量增多 ,土壤酶活性增强 ;15~ 2 5cm土层土壤密度显著降低 ,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分别比对照增加 5 5 2 3%、4 4 73%和 4 3 4 8%。因此 ,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能够提高土壤肥力 ,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 理化性状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免耕覆盖对春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积累特性及最终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陈乐梅 马林 +4 位作者 刘建喜 石书兵 郭飞 库再拉 蔺胜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24,共4页
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研究了免耕覆盖下春小麦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高、低秸秆覆盖量下春小麦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量比常规耕作分别高16.1%、9.8%,免耕秸秆覆盖为春小麦籽粒和产量形成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质来源... 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研究了免耕覆盖下春小麦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高、低秸秆覆盖量下春小麦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量比常规耕作分别高16.1%、9.8%,免耕秸秆覆盖为春小麦籽粒和产量形成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质来源;与常规耕作比,免耕覆盖处理的春小麦在花后21-28 d时干物质积累量有个快速增加阶段;在干物质的运转分配中,免耕覆盖对春小麦灌浆期积累的干物质在各个器官间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相对于常规耕作而言,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提高了春小麦产量,其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花前光合产物的积累,对花后光合产物调用较少。低覆盖量下春小麦较常规耕作增产11.68%,高量覆盖较常规增产1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覆盖 春小麦 灌浆期 干物质积累分配 产量
下载PDF
2BCM-6型茬地免耕播种机的研制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维新 坎杂 +4 位作者 田学艳 江英兰 陈永成 吴雪飞 丛锦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4-176,共3页
新疆无霜期短 ,为了实现一年两熟 ,改变传统的耕播方式 ,从而研制出 2 BCM- 6型茬地免耕播种机 ,实现了新疆麦茬地免耕覆盖播种油葵。主要介绍该机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部件设计 ,并对田间试验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该机平... 新疆无霜期短 ,为了实现一年两熟 ,改变传统的耕播方式 ,从而研制出 2 BCM- 6型茬地免耕播种机 ,实现了新疆麦茬地免耕覆盖播种油葵。主要介绍该机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部件设计 ,并对田间试验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该机平均每穴粒数为 1.6 9粒 ,合格指数大于 98.7% ;穴长在 1~ 3cm内的占 99.3%以上 ;整机平均粒距为 19cm,变异系数小于 19.6 % ,粒距合格指数大于 94.9% ,重播指数小于 1.8% ,漏播指数小于 2 .9%。该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并且较为稳定 ,工作可靠性较高。与传统耕播相比 ,可抢时播种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径流 ,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茬地免耕 播种机 单圆盘点种器 设计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马铃薯田土壤水温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赵天武 黄高宝 +2 位作者 轩春香 谢军红 练宏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6,118,共7页
设计实施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传统耕作(T)和五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摆种(PDSS)、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浅播(PDSSH)、垄上覆草摆种(RSS)、平作覆草摆种(FSS)和垄上不覆膜沟内覆草摆种(DSS)的大田对比试验,... 设计实施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传统耕作(T)和五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摆种(PDSS)、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浅播(PDSSH)、垄上覆草摆种(RSS)、平作覆草摆种(FSS)和垄上不覆膜沟内覆草摆种(DSS)的大田对比试验,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各层次土壤水分、地温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免耕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0~80 cm土壤贮水量,特别是对0~30 cm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尤为突出;与传统耕种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可以降低各个土壤测定层的日均积温(≥0℃),并能在晴天14∶00时有效降低结薯层的温度,结薯层的温度FSS为27~29℃,PDSSH为21~28.5℃,较传统耕种的27~32℃略低,降低了高温对马铃薯生长的不利影响;免耕秸秆覆盖除RSS外,出苗率和产量均高于传统耕种,且FSS的产量最高,达27468.3 kg/hm2,较传统耕种增产3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保护性耕作 摆种 免耕覆草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灌溉和施氮对免耕留茬春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俞华林 张恩和 +4 位作者 王琦 刘青林 刘朝巍 王田涛 尹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7-233,共7页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研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对留茬免耕春小麦收后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40 kg/hm2施氮范围,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增施氮肥均明显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40 kg/hm2时...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研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对留茬免耕春小麦收后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40 kg/hm2施氮范围,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增施氮肥均明显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40 kg/hm2时,土壤有机碳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就平均施氮水平而言,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随灌溉量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适量灌溉(节水20%灌溉)促进土壤氮和碳的矿化速率,从而增加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但少量或过量灌溉降低土壤氮和碳的矿化速率,同时增加土壤氮和碳的损失,导致节水20%灌溉的土壤全氮含量(0.9 g/kg)和有机碳含量(14.22 g/kg)最高。就各灌溉水平平均值而言,当施氮达到221 kg/hm2,春小麦籽粒产量(6 365 kg/hm2)达到最大值,春小麦籽粒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免耕留茬 灌溉 施氮 有机碳 碳氮比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绿洲灌区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玲玲 黄高宝 +1 位作者 秦舒浩 于爱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4-520,共7页
2004—2007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5种耕作模式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2004—2007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5种耕作模式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SS延缓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延长了其灌浆持续期;NTS及NTSS在冬小麦整个生长期都有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相对生长率(RGR),较高的主茎穗平均灌浆速率和小麦籽粒充实指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最终表现为产量和WUE显著提高。与T相比较,2004—2007年NTS和NTSS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8.6%和23.8%,2005—2007年NTS、NTSS平均WUE分别提高26.8%和16.1%。因此,在沙尘暴发生频繁、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甘肃河西灌区,以免耕秸秆覆盖或免耕立茬的方式种植冬小麦是有利于小麦节水增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秸秆覆盖 免耕立茬 冬小麦产量 相对生长率 灌浆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秸秆覆盖免耕储水灌溉对春小麦耗水特征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金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1-1506,共6页
在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中心试验站进行了秸秆覆盖免耕(NTS)储水灌溉对春小麦耗水特征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就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情况来看,NTS并没有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只使春小麦的耗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改变... 在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中心试验站进行了秸秆覆盖免耕(NTS)储水灌溉对春小麦耗水特征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就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情况来看,NTS并没有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只使春小麦的耗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改变;②NTS的全生育期日均耗水量最高,而全年的日均耗水量最低,这主要是由NTS在休闲期时明显的保墒作用所导致;③为获取高产和提高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耕作方式为NTS且冬季储水定额为1 200m3.hm-2的处理是最优的;④随着储水定额的增大,全生育期和全年的日均耗水量增大,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递减。若仅仅为提高节水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可以将冬季储水定额减少到750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免耕 储水灌溉 耗水特征 产量 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免耕留茬对内蒙古后山地区油菜田土壤呼吸和水热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婕 李倩 +4 位作者 刘景辉 崔凤娟 李立军 刘兵 王健康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85,共5页
分析了常规耕作、免耕留高茬(30cm)、留中茬(20cm)、留低茬(10cm)四种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土壤呼吸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 分析了常规耕作、免耕留高茬(30cm)、留中茬(20cm)、留低茬(10cm)四种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土壤呼吸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17∶00,日变化趋势受温度影响较大,变化幅度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季节变化的峰值出现在8月3日,整个生长季CO2平均排放速率影响表现为传统耕作>留低茬处理>留中茬处理>留高茬处理,各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免耕留茬处理有很好的保温、保水作用,且随留茬高度的增加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0~10cm土壤含水量和0~5cm地温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留茬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油菜
原文传递
地表覆被因子对华北寒旱区土壤抗风蚀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岩 张立峰 +2 位作者 刘玉华 窦铁岭 张继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了明晰不同类型土壤的抗风蚀力特征与华北寒旱区农田地表覆被因子减降土壤风蚀的效果,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土壤风蚀测定装置",通过室内模拟与田间实证研究,分析砂砾、垡片覆被以及耕作措施、残茬存留等地表覆被因子对不同类... 为了明晰不同类型土壤的抗风蚀力特征与华北寒旱区农田地表覆被因子减降土壤风蚀的效果,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土壤风蚀测定装置",通过室内模拟与田间实证研究,分析砂砾、垡片覆被以及耕作措施、残茬存留等地表覆被因子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抗风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栗钙土抗风蚀能力高于壤质草甸栗钙土,在连续吹蚀下地表土壤吹蚀量呈"L"形下降特征;砂砾与垡片覆被可显著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随覆被度增加土壤吹蚀量呈近线性指数型下降特征。华北寒旱区多年免耕的燕麦留茬农田,地表土壤吹蚀量较传统翻耕田降低70.28%~88.42%,多年免耕的地表砂砾覆被对增强砂质栗钙土农田的抗风蚀力起重要作用;而留茬覆被的粗糙度效应对增强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抗风蚀力更为重要。壤质草甸栗钙土秋耕立垡覆被,较传统翻耕田地表土壤吹蚀量降低92.21%。研究表明,生物性残茬覆被、非生物性砂砾与垡片覆被具有显著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效应;在华北寒旱区农田,燕麦留茬免耕覆被可显著降低土壤吹蚀量;对无植被存留条件的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秋耕立垡覆被同样具有显著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抗风蚀力 地表覆被 砂砾覆被 垡片覆被 免耕留茬
下载PDF
留茬对小麦/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和硝态氮分布、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朝巍 张恩和 +4 位作者 王琦 刘青林 王田涛 俞华林 尹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减少高产农田硝态氮累积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留茬方式对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小麦/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土壤硝态氮分布、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留茬方式对作物籽粒、秸秆含氮量影响... 为减少高产农田硝态氮累积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留茬方式对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小麦/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土壤硝态氮分布、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留茬方式对作物籽粒、秸秆含氮量影响较小。间作比单作显著提高了作物的籽粒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2种作物无论间作或单作,立茬土壤0-20cm硝态氮累积显著高于焚烧和翻还,20-60cm则相反,60cm以下受留茬方式影响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残留单作小麦翻还比焚烧和立茬处理分别高11.41%和8.13%,单作玉米焚烧比立茬和翻还分别高26.97%和17.02%;植株总吸氮量小麦/玉米间作立茬和翻还分别比焚烧高9.58%和6.10%;硝态氮淋失量小麦/玉米间作平均比单作处理低30.75%,小麦/玉米间作立茬和翻还分别比焚烧处理低28.04%和10.23%。综上所述,小麦/玉米间作立茬硝态氮淋失最少,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茬 小麦/玉米间作 吸氮量 硝态氮分布 淋失
下载PDF
东北冷凉风沙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雯 赵洪亮 +1 位作者 丛巍巍 侯立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8-662,共5页
以东北冷凉风沙区普遍采用的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试验(2004~2007年),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 以东北冷凉风沙区普遍采用的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试验(2004~2007年),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留茬(B1)>灭茬(B3)。灭茬方式(B3)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留茬覆盖(B2)处理前期土壤脲酶活性较低,但后期增长迅速。留茬覆盖(B2)措施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最显著。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比对照高1.58%,但差异不显著。同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都表现出随覆盖年限的延长而提高的趋势,留茬覆盖(B2)方式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明显,2007年比2004年增加0.18g·kg-1。年际间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CK),且随着保护性耕作方式实施年限延长,同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留茬覆盖(B2)的增幅最大,2007年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和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保护性耕作 留茬覆盖免耕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绿洲灌区留茬覆盖免耕储水灌溉在休闲期的节水效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金霞 施坰林 刘成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休闲期秸秆覆盖免耕储水灌溉的节水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休闲期,NTS(覆盖免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雨水蓄集和减少土壤的蒸发,具有明显的保墒作用;日均蒸发量和蒸发率随着储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NTS的蒸发率比C... 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休闲期秸秆覆盖免耕储水灌溉的节水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休闲期,NTS(覆盖免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雨水蓄集和减少土壤的蒸发,具有明显的保墒作用;日均蒸发量和蒸发率随着储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NTS的蒸发率比CTS(秸秆还田)和CTB(常规耕作)分别减小22.58%和40.86%,其日均蒸发量比CTS和CTB分别减少38.53%和51.45%(P<0.01);储水定额750 m3/hm2的蒸发率比1 200、1 6502、100 m3/hm2储水定额分别减小了14.11%2、6.12%和41.13%;储水定额为750 m3/hm2的日均蒸发量比1 200 m3/hm21、650 m3/hm2和2 100 m3/hm2分别减少了32.83%、49.76%和65.04%(P<0.01);且储水定额为750 m3/hm2的条件下NTS的日均蒸发量比CTS和CTB的分别减少了71.43%和77.78%.所以,在NTS条件下适宜的储水定额为75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茬覆盖免耕 储水灌溉 休闲期 节水效应 绿洲
下载PDF
玉米秸秆留高茬免耕对黑土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18
作者 马丙增 蒋云峰 +1 位作者 严婷 刘俊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5,共9页
为阐明玉米秸秆留高茬免耕对黑土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吉林省梨树县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对常规耕作(CT)、免耕(NT)和秸秆留高茬免耕(SS)处理样地分3个季节开展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获得的土壤动物隶属2门4纲14目。... 为阐明玉米秸秆留高茬免耕对黑土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吉林省梨树县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对常规耕作(CT)、免耕(NT)和秸秆留高茬免耕(SS)处理样地分3个季节开展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获得的土壤动物隶属2门4纲14目。在各处理中,线蚓科(Enchytraeidae)为优势类群,鞘翅目(Coleoptera)、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双翅目幼虫(Diptera larvae)和蚁科(Formicidae)多为常见类群。春季,NT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显著(P<0.05)高于CT,是CT的3.8倍;夏季,SS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显著高于CT,是CT的2.8倍;秋季,NT与SS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均显著高于CT,分别是CT的2.1倍与2.3倍。各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均表现出春低秋高的特点。SS处理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CT差异明显,特别是在夏、秋季节,但与NT处理差异不明显。相较于CT,SS处理显著增加了夏、秋季线蚓科的密度。综上,秸秆留高茬免耕有助于增加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 留高茬免耕 群落结构 黑土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黑河流域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凤云 张恩和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4-243,共10页
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节水、增产潜力及其在黑河流域的适应性,设计20 cm留茬(NS20)、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NS40)、40 cm留茬压倒(NPS4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河流域农田土壤含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节水、增产潜力及其在黑河流域的适应性,设计20 cm留茬(NS20)、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NS40)、40 cm留茬压倒(NPS4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河流域农田土壤含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在2003年和2004年休闲期结束后,NPS40、NS40、NS20和NPS20表层0~30 cm土壤贮水量较CT分别增加30.22%、27.29%、20.92%、13.64%和48.32%、38.90%、29.85%、23.28%;2004、2005两年播种期0~5 cm土壤含水量NPS40、NS40、NPS20和NS20较CT分别增加37.29%、37.10%、21.49%、41.90%和33.99%、40.17%、8.90%、38.44%;播种到拔节期留茬高度越大,土壤贮水量越多,在相同高度的留茬处理中,干旱年份压倒处理保水效果较好,降雨相对较多的年份立茬处理保水效果较好;拔节后各层土壤贮水量之间差异减小。保护性耕作增加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尤其是NPS20,2004年和2005年产量和WUE较传统耕作分别增加53.08%、5.85%和52.04%、7.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留茬 农田耗水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河西灌区麦茬免耕对春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磷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文颖 张恩和 张凤云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08-113,共6页
2004~2005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灌区,设计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耕作处理,I1(5 400 m3/hm2)和I2(3 600 m3/hm2)2个灌溉水平,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留茬高度、... 2004~2005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灌区,设计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耕作处理,I1(5 400 m3/hm2)和I2(3 600 m3/hm2)2个灌溉水平,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对春玉米田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N春种前有表聚的现象,土壤微生物量P则在整个耕层分布比较均匀;留茬免耕可显著增加播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含量,10~20 cm土层则变化较小;连续免耕2 a后,春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增殖,分别以2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20)和4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40)的最高,分别增加了23.97%和148.80%,且土壤水分对表土层及耕层的土壤微生物量P的影响较土壤微生物量N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春玉米 留茬免耕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量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