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声无哀乐辩》与《声无哀乐论》的比较中看黄道周音乐美学思想
1
作者 王维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4-49,共6页
黄道周的《声无哀乐辩》,从声之本体、声的审美标准、声情关系、声之功用等方面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反驳。从中可以看出黄道周试图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来调节声与情的复杂关系,并极力排斥嵇康的美学思想。黄道周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关... 黄道周的《声无哀乐辩》,从声之本体、声的审美标准、声情关系、声之功用等方面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反驳。从中可以看出黄道周试图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来调节声与情的复杂关系,并极力排斥嵇康的美学思想。黄道周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关注音乐特殊性及其内在规律,但在强调中和之道及批判"声无哀乐论"之余,黄道周并未给"中和之乐"理论带来更多的新意。黄道周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折射出晚明社会变迁对于当时文人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周 《声无哀乐辩》 嵇康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
下载PDF
音乐与公民素质的培养——理解《声无哀乐论》当代价值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付宏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声无哀乐论》中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虽然内容不多,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根本不同。《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实现社会功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音乐通过与舞、诗结合产生社会影响和通过宣泄哀乐之... 《声无哀乐论》中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虽然内容不多,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根本不同。《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实现社会功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音乐通过与舞、诗结合产生社会影响和通过宣泄哀乐之情、引导神情趋于平和来实现影响人心与移风易俗;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愉悦的功能、养生的功能和移风易俗的功能。《声无哀乐论》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理解对公民艺术素质培养的启示是艺术素质培养的目标是“审美”,基础是器乐教育,为此要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以实践为途径来实现。对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是通过将音乐淫正的区分可以实现节制思想;人通过音乐融入自然之中,体悟和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以自然的本性为依据来规范和提升自己的心态、精神和行为方式,使之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音乐 公民素质 培养
下载PDF
《声无哀乐论》对《乐记》的回应 被引量:1
3
作者 闫岩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42-45,共4页
嵇康《声无哀乐论》在音乐和情感、音乐与政治关系上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这对传统的《乐记》是一个很大的颠覆,二者冲突的实质是对音乐本质认知的差异;《声无哀乐论》提出的音乐观点实际是对儒家"礼乐"传统的质疑。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乐记 政治 自然
下载PDF
《声无哀乐论》接受诗学研究
4
作者 杨家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17-19,5,共3页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诗学的重要体现,它在阐释音乐活动过程时,蕴含着丰富的接受诗学。首先,它解除了音乐的名实之累,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着重分析音乐乃天地合德、阴阳相融的产物,有自己独立的"自然之理"...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诗学的重要体现,它在阐释音乐活动过程时,蕴含着丰富的接受诗学。首先,它解除了音乐的名实之累,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着重分析音乐乃天地合德、阴阳相融的产物,有自己独立的"自然之理"。其次,论述了音乐接受中"人情不同,各师其解"的情况,着重分析了音乐接受的基本层次和"人情不同"导致对"和声"接受的不同情况。最后,分析了音乐接受的作用,即具有养性娱情"与天地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自然之理 和声 天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