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氮肥利用率的思考 被引量:254
1
作者 巨晓棠 张福锁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2期192-197,共6页
应用作者近10年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中氮肥转化与去向的研究资料,对施氮量、产量、氮肥利用、残留、损失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简单的氮肥利用率很难反映不同农业生产水平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状况;要准确反映氮肥利用状况,应综合考虑产量... 应用作者近10年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中氮肥转化与去向的研究资料,对施氮量、产量、氮肥利用、残留、损失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简单的氮肥利用率很难反映不同农业生产水平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状况;要准确反映氮肥利用状况,应综合考虑产量水平、氮肥利用、残留及损失的情况.论证了我国氮肥利用率具有很大的变幅,平常所说的30%~35%只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以此来说明我国氮肥损失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必须研究解决既能获得尽可能高的产量,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压力的氮肥施用技术及其理论基础,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多么高的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氮肥 利用率 损失 污染 农业生产
下载PDF
腐植酸氮肥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及氮肥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66
2
作者 庄振东 李絮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32-1239,共8页
【目的】通过研究新型腐植酸氮肥对玉米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和分配及氮肥在土壤中分布以及损失的影响,为促进新型肥料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定装置,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4... 【目的】通过研究新型腐植酸氮肥对玉米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和分配及氮肥在土壤中分布以及损失的影响,为促进新型肥料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定装置,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CK1(不施氮肥)、CK2(普通尿素N 225 kg/hm^2)、HA1(脲基活化腐植酸氮肥N 225 kg/hm2)、HA2(常规掺混腐植酸氮肥N 225 kg/hm^2)。采集玉米播种前、施肥前和收获后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样品,采用静态箱体内置硼酸吸收池法测定氨挥发,氧化亚氮通过静态箱体收集、真空瓶贮存后气相色谱仪测定。玉米成熟后采集地上部植株样品,将营养器官与籽粒分离,计产并测定产量构成指标。【结果】籽粒中氮素34.6%~36.2%来自肥料,营养器官中氮素14.6%~17.4%来自肥料。CK2、HA1和HA2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5.1%、30.9%、28.5%,氮肥损失率分别为38.1%、19.8%、27.2%。与CK2相比:1)施用HA1能提高玉米产量;2)HA1和HA2处理的氮素吸收总量分别增加25.8和16.3 kg/hm^2,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5.8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氮肥损失率分别减少18.3个百分点和10.9个百分点;3)HA1和HA2处理0—60 cm土壤氮素残留率分别增加12.5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4)施用腐植酸氮肥明显提高0—20、20—40 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结论】腐植酸氮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促进玉米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显著增加0—20 cm土壤氮素残留量和0—40 cm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减缓氮素向深层土壤迁移,从而减少淋溶损失。腐植酸氮肥能改善氮素在土壤中的分布,满足作物根系需肥特性;腐植酸氮肥能显著降低氧化亚氮产生量和其它途径的氮素损失,从而减少氮素损失量。其中,脲基活化腐植酸氮肥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氮肥 利用率 残留 氮肥损失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夏闲期土壤硝态氮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5
3
作者 戴健 王朝辉 +2 位作者 李强 李孟华 李富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6-965,共10页
在陕西渭北旱塬,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氮肥用量(0、80、160、240、320 kg hm-2)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氮素利用,土壤硝态氮残留、夏闲期淋溶和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用量增加,施氮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效应下降,而土... 在陕西渭北旱塬,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氮肥用量(0、80、160、240、320 kg hm-2)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氮素利用,土壤硝态氮残留、夏闲期淋溶和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用量增加,施氮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效应下降,而土壤硝态氮残留迅速增加。作物生长当季的硝态氮残留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施氮超过160 kg hm-2时,达56.8~211.7 kg hm-2,来源于当季施用氮肥的残留占64%~90%。夏闲期土壤硝态氮发生淋失的土层深度和硝态氮淋失量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r = 0.988 9和0.994 0),施氮量超过160 kg hm-2时,每增加100 kg hm-2的氮肥投入,硝态氮淋失深度和淋失量增加量分别高于27 cm和80.4 kg hm-2。平均每10 mm的夏闲期降水可使离开原土层发生淋溶的硝态氮向下移动2~4 mm。施氮量对硝态氮淋失的深度没有显著影响。夏闲期土壤氮素矿化量、来源于当季施入土壤肥料氮被生物固定后的再矿化量分别为51.8~160.9 kg hm-2和31.6~109.2 kg hm-2。基于本研究,建议渭北旱塬冬小麦施氮量控制在146~163 kg hm-2,以保证旱地小麦高产,防止过量肥料氮残留,减少淋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产量 硝态氮残留 淋溶 矿化
下载PDF
冬小麦施氮对下茬夏玉米的后效 被引量:19
4
作者 黄生斌 陈新平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8,共5页
对冬小麦施氮在下茬夏玉米上后效的研究表明:1)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残留的无机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季的总施氮量呈极显著的平台加线性相关关系,即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土壤残留无机氮保持一恒定的值,但超过一个临界值(93.7kg·hm^-2... 对冬小麦施氮在下茬夏玉米上后效的研究表明:1)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残留的无机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季的总施氮量呈极显著的平台加线性相关关系,即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土壤残留无机氮保持一恒定的值,但超过一个临界值(93.7kg·hm^-2)后土壤残留无机氮量与冬小麦季总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2)冬小麦收获后0-90cm土壤残留无机氮与下茬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呈显著的线性加平台的关系,夏玉米在达到平台产量时的土壤残留无机氮为63.6kg·hm^-2;3)在该试验所处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冬小麦189kg·hm^-2的施氮量就可以满足冬小麦,夏玉米两茬作物对氮素的需求;4)土壤残留无机氮的利用能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夏玉米生长季氮肥的优化施用应充分考虑前茬作物冬小麦收获后的土壤残留无机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氮肥 后效 肥效
下载PDF
夏玉米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对后茬冬小麦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经廷 王志敏 周顺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2-1190,共9页
【目的】探讨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NO3--N)累积及对后茬冬小麦的影响,利用作物轮作降低土壤NO3--N累积,减缓其淋洗,以提高氮肥周年利用率。【方法】夏玉米季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冬小麦采取节水省肥栽培,研究夏玉米收获后土... 【目的】探讨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NO3--N)累积及对后茬冬小麦的影响,利用作物轮作降低土壤NO3--N累积,减缓其淋洗,以提高氮肥周年利用率。【方法】夏玉米季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冬小麦采取节水省肥栽培,研究夏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累积的NO3--N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NO3--N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夏玉米季施氮量与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NO3--N累积量与冬小麦的产量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冬小麦季采取限氮或不施氮处理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各层NO3--N含量,与夏玉米收获后相比都有显著降低。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冬小麦季施氮157.5 kg.hm-2(N240+157.5)或者冬小麦季不施氮前茬夏玉米季施氮360 kg.hm-2(N360+0)都能满足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产量、吸氮量和周年氮肥利用率相近且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夏玉米季高施氮处理,当季氮存在很大的淋洗等损失风险。【结论】夏玉米季施入的氮肥对后茬冬小麦有很强的有效性,小麦季采取节水省肥栽培,能显著减少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的NO3--N,减缓其淋洗,同时保障作物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生产中氮肥的合理分配应充分考虑前茬残留氮素对后茬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硝态氮 氮肥 夏玉米 冬小麦 后效
下载PDF
施氮和豌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吴科生 宋尚有 +3 位作者 李隆 孙建好 包兴国 李伟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97-1404,共8页
为探明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现状和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Ca Cl2溶液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水平[0 k... 为探明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现状和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Ca Cl2溶液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水平[0 kg(N)·hm^-2、75 kg(N)·hm^-2、150 kg(N)·hm^-2、300 kg(N)·hm^-2、450 kg(N)·hm^-2]下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作物整个生育期内,灌漠土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其含量是铵态氮的7.55倍。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与不施氮相比,75 kg(N)·hm^-2、150 kg(N)·hm^-2、300 kg(N)·hm^-2和450 kg(N)·hm^-2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29.7%、67.5%、88.2%和134.3%。与豌豆收获期相比,在玉米收获时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降低44.2%。间作豌豆和间作玉米分别比对应的单作在0-1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6.1%和5.1%。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生育时期都是表层(0-20 cm)最高。豌豆收获后,0-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间作豌豆和间作玉米分别比相应单作降低4.9%和1.9%,60-120 cm土层降低10.8%和9.2%;玉米收获后0-60 cm土层平均降低28.2%和9.4%,60-120 cm土层平均降低23.5%和12.5%。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间作豌豆比单作豌豆在0-60 cm土层降低4.9%,60-120 cm降低10.9%。因此,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累积量,且主要影响土壤硝态氮。过量的氮肥投入会因作物不能及时全部吸收而被大水漫灌和降雨等途径淋洗到土壤深层,造成氮肥损失和农田环境污染。间作能显著降低土壤无机氮浓度和累积量,特别在作物生长后期对土壤无机氮累积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肥 豌豆/玉米间作 土壤无机氮 硝态氮 残留量 积累量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氮肥后效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许爱霞 黄高宝 +4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奎忠 赵君范 高慧 郑甲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05-109,共5页
连续4年春小麦氮肥后效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连续2年(2003-2004年)施用纯氮52.5、105、157.5、210 kg/hm^2后再连续2年(2005-2006年)停施氮肥,前2年未被利用的氮素可使后2年籽粒平均增产25.4%;干物质在五叶期及以后时期与对照相... 连续4年春小麦氮肥后效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连续2年(2003-2004年)施用纯氮52.5、105、157.5、210 kg/hm^2后再连续2年(2005-2006年)停施氮肥,前2年未被利用的氮素可使后2年籽粒平均增产25.4%;干物质在五叶期及以后时期与对照相比均有明显增加;植株吸氮量在后续第1年(2005年)各处理平均增加22.4%,第2年(2006年)各处理平均增加14.0%;氮肥4年累计利用率比4年连续施用氮肥的处理提高了7.8%-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春小麦 氮肥 后效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适量施肥提高土壤残留硝态氮利用率及菠菜产量 被引量:5
8
作者 于红梅 王志刚 +2 位作者 葛建军 高婷 孔祥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21-128,共8页
针对菜地耕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高和当季肥料氮利用率低的问题,该研究通过田间注射外源标记氮(15N)微区试验,在土体15 cm(N15)和30 cm(N30)设置标记点,同时设置不施氮肥(N0)、传统施氮量(N1)、传统施氮量的70%(N2)和传统施氮量的40%(N... 针对菜地耕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高和当季肥料氮利用率低的问题,该研究通过田间注射外源标记氮(15N)微区试验,在土体15 cm(N15)和30 cm(N30)设置标记点,同时设置不施氮肥(N0)、传统施氮量(N1)、传统施氮量的70%(N2)和传统施氮量的40%(N3)4个施氮处理,研究土壤耕层残留硝态氮对菠菜产量及当季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15和30 cm标记处理下传统施氮量70%和40%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的菠菜产量相比较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但菠菜对标记氮的利用率随施氮量降低而提高,N3N15处理残留氮利用率为22.7%,分别是N1N15、N2N15处理的2.1倍、1.3倍;N3N30处理残留氮利用率为27.5%,分别是N1N30、N2N30处理的3.8和2.2倍。无论是有标记处理还是无标记处理,肥料氮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15 cm标记处理中,N3处理当季氮肥利用率为45%,是N1处理的3.5倍,N2处理的3.4倍;30 cm标记处理中,N3处理当季氮肥利用率为43.8%,是N1处理的4.2倍,N2处理的3.7倍。说明氮肥施用量降低到传统施氮量的40%,不会明显降低菠菜产量,土壤中残留氮素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明显提高当季氮肥利用率,为蔬菜生产中合理降低氮肥施用,减少无机氮素残留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肥 同位素 菜园地 残留硝态氮 菠菜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湖南双季稻田氮素去向及残效定量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樊鹏飞 刘伟民 +3 位作者 杨勇 向红坤 田昌 张振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4,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双季稻田氮素的吸收利用、损失残留和残效特征,定量化揭示湖南双季稻田肥料氮去向和残效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季稻田氮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田间~(15)N微区试...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双季稻田氮素的吸收利用、损失残留和残效特征,定量化揭示湖南双季稻田肥料氮去向和残效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季稻田氮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田间~(15)N微区试验,按氮肥施用量设4个施氮量(以纯N计)处理:N0(不施氮)、N1(早晚稻均为90 kg/ha)、N2(早稻120 kg/ha,晚稻135 kg/ha)、N3(早稻150 kg/ha,晚稻180 kg/ha)。2017年施用~(15)N标记尿素,研究各处理的~(15)N吸收利用、15N在土壤中的残留及15N损失率,明确肥料15N的不同去向及其占比;2018年施用等量未标记尿素,分析各处理残留15N的吸收利用和损失率。【结果】差减法氮肥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2017年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2.14%~46.62%和35.45%~43.08%,2018年分别为37.93%~42.56%和37.20%~44.51%。示踪法2017年早稻~(15)N回收率为24.49%~24.53%;晚稻~(15)N回收率为25.32%~26.59%,晚稻略高于早稻;各处理15N回收率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肥料15N去向基本一致,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和总损失分别约占25%、23%和52%。肥料~(15)N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约占总残留量的77%,20~40 cm土层约占19%,40~60 cm土层约占4%。上一季水稻残留的氮肥,可供下一季水稻吸收利用,是土壤氮库的补充,0~20 cm土层残效最好,2018年两季水稻累积残留15N吸收率为8.13%~9.28%,累积损失率为38.68%~52.97%,最终残留率为38.90%~52.05%。【结论】双季稻田氮肥利用率较低,氮肥损失占比较大,早晚稻均达50%以上;水稻积累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氮贡献率达71.00%以上。双季稻生产中应充分考虑土壤自身的供氮能力以及上季水稻的氮肥残效,适当降低当季水稻的施氮量,实现氮肥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15)N示踪法 氮肥去向 氮残效
下载PDF
配施的有机无机肥料氮在红壤性水稻土中的残留特征
10
作者 汤惠华 洪如水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6年第3期153-157,共5页
(15)N追踪结果显示,熟化上(A)和低肥力土(C)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氮的残留特征均为随配施有机成分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肥力制约残留水平,肥料氮总平衡影响残留率一利用率一损失率的关系;配施有机肥是造成氮残留... (15)N追踪结果显示,熟化上(A)和低肥力土(C)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氮的残留特征均为随配施有机成分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肥力制约残留水平,肥料氮总平衡影响残留率一利用率一损失率的关系;配施有机肥是造成氮残留差异的基本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残留主体为有机肥氮,残留率随有机肥C/N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减而增减;影响无机肥氮残留的相关因素较复杂.有机氮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百分数与无视氮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百分数之比,在A,C两种土壤中约为2.肥力对氮残留作用的实质是,肥料氮在低肥力土中具固持优势,而在熟化土中具矿化利用优势.肥力因素对无机氮残留的影响更显著.根据配施组合中有机成分C/N-木质素含量与氮残留/平衡特征的关系.将不同配施组合划分为三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残留率 红壤 水稻土
下载PDF
农田氮肥残留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马若男 李强 周道玮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氮肥利用效率的科学评估对指导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传统氮肥评估方案仅能反映当季肥料的利用效率,而忽视了氮肥的残留效应。本文综述了肥料氮的转运、氮肥残留数量、分布、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及相关研究... 氮肥利用效率的科学评估对指导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传统氮肥评估方案仅能反映当季肥料的利用效率,而忽视了氮肥的残留效应。本文综述了肥料氮的转运、氮肥残留数量、分布、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及相关研究对农业管理实践的启示。农田输入的肥料氮,除了可以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外,残留在土壤中的氮也可以继续被后续作物吸收利用,即评估肥效时,应该考虑氮肥的后效,而残留氮肥的回收利用受自身迁移和转化、作物种类、地力条件、气候环境、耕作管理等多个因素耦合影响。生产实践中,对决定残留氮肥回收效率的外部因素进行优化调控,诸如在长期浅根系/氮吸收低效作物种植后,轮作深根系/氮高效吸收型作物,合理密植,在干旱区适时灌溉保墒。针对作物氮肥喜好合理定制肥料类型,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分次施肥,施氮同时配施微生物氮转化联合抑制剂均可有效提高氮肥总体利用率。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整合残留肥效和土壤氮素矿化等动态监测数据,配合作物类型、预期管理、目标产量等多要素数据,建立一套氮肥残留肥效的预测评估及氮肥减施的决策支持模型,对于指导未来的氮肥精准减施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氮肥利用效率 氮肥残留 残留氮肥回收 施肥管理
下载PDF
基于15N同位素示踪盐渍化农田向日葵氮素利用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天 刘霞 +1 位作者 杨威 高宏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4-350,共7页
为探明盐渍化农田不同施氮水平下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规律,采用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微区试验,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设计3种施氮水平(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于向日葵成熟期测定植株和0—100 cm... 为探明盐渍化农田不同施氮水平下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规律,采用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微区试验,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设计3种施氮水平(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于向日葵成熟期测定植株和0—100 cm土层土壤N同位素丰度及总氮含量,研究各处理肥料氮素的去向及其利用机制。结果表明:向日葵氮素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作物氮素吸收量在N2水平较不施氮显著增加38.7%;土壤氮和肥料氮对作物当季氮素吸收的贡献比例为84.9%和15.1%。N2水平下,肥料氮的贡献比例较N1增加35.7%,土壤氮的贡献比例较N1降低4.3%。肥料氮残留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中47.4%的残留肥料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去向均表现为氮肥损失率>氮肥残留率>氮肥利用率,N2施氮水平下氮肥利用率较N1、N3显著提高22.7%和14.6%,土壤残留率较N1、N3减少8.5%和8.6%。综合考虑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中氮素残留情况,225 kg/hm^(2)施氮量下氮肥利用率为27.4%,氮肥残留率为32.3%,氮肥损失率为40.3%,是中度盐渍化农田较适宜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农田 15N示踪技术 氮肥利用率 氮肥残留率 氮肥损失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