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对大豆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7
1
作者 王树起 韩晓增 +2 位作者 乔云发 严君 李晓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9-1073,共5页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积累量及根系形态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植株干重、氮素积累量、单株产量等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以N1...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积累量及根系形态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植株干重、氮素积累量、单株产量等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以N100[100kg(N)·hm-2]处理效果最佳,总体表现为N100>N200>N50>N25>N0。无N(N0)和适量偏低的氮(N25、N50)增加了大豆的根冠比,但过多的氮(N200)反而降低了大豆的根冠比,说明低氮胁迫促进了大豆根系的生长。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后增而后又降低的规律,不施氮(N0)情况下,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高于低氮处理(N25、N50),之后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施氮量(N200)时又呈降低趋势。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生物量、氮素积累、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表现为花期>苗期>鼓粒期。因此施用一定量氮肥对大豆植株生物量、氮素积累以及根系形态等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大豆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最终影响大豆籽粒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氮素积累 根系形态 大豆
下载PDF
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2
2
作者 焦念元 宁堂原 +5 位作者 赵春 侯连涛 李增嘉 李友军 付国占 韩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6-712,共7页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产量、生物量、蛋白质产量、氮磷吸收量以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均高于2行玉米8行花生间作模式(2∶8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氮、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和蛋白质土地当量比(PLER)均大于1,土地利用率提高8%~17%,间作优势明显。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提高间作玉米产量,间作花生增产不显著,促进玉米-花生间作体系氮、磷积累,提高了氮、磷吸收总量及磷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的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间作优势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施氮量 玉米-花生间作 氮吸收与利用 磷吸收与利用
下载PDF
施氮量对垄作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2
3
作者 冯波 孔令安 +3 位作者 张宾 司纪升 李升东 王法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7-1114,共8页
以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种植方式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的贡献率降低,小麦植株内的氮素积累量增加,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增加。... 以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种植方式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的贡献率降低,小麦植株内的氮素积累量增加,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增加。低氮(0~66kg hm-2)条件下,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淋洗损失的可能小,小麦收获后0~100cm土体内不会累积大量硝态氮。施氮量在165~264kg hm-2时,60~100cm土体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出现硝态氮下移趋势。种植方式影响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垄作种植小麦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平作小麦。垄作种植麦田60~80cm土体内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而平作种植麦田8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种植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大于施氮量的影响,但施氮量对氮素收获指数、籽粒产量以及经济系数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2种种植方式在施氮量为纯氮165kg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平作小麦氮肥利用率为35.75%~36.41%,而垄作小麦为45.32%~47.25%;但2种种植方式的小麦都是施氮量为纯氮264kg hm-2时获得最高产量,平作和垄作小麦的最高产量分别达8078.31kg hm-2和8212.27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冬小麦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水稻农学效应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张秀芝 易琼 +4 位作者 朱平 何萍 杨利 范先鹏 熊桂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2-788,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以不同氮肥量级为参照,结合关键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指导氮肥施用,以探明潜江地区水稻关键生育期的氮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施N 90~180 kg/hm2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当超过N 180 kg/hm2,产量降低。根据水... 通过田间试验,以不同氮肥量级为参照,结合关键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指导氮肥施用,以探明潜江地区水稻关键生育期的氮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施N 90~180 kg/hm2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当超过N 180 kg/hm2,产量降低。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一元二次关系式:y=-0.0728x2+22.335x+6811.5,R2=0.9442。结合当年水稻价格,肥料投入费用等计算出水稻的经济效益(y)和施氮量(x)之间的函数式:y=-0.134x2+37.097x+12533-M,R2=0.9331;由此得出经济效益最大时水稻的施氮量是N 138 kg/hm2。该施氮量下水稻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可保持在40.9%、11.5 kg/kg和63.2 kg/kg,与完全依据SPAD值指导关键生育期的氮肥施用量相近似(N 140 kg/hm2),保证了水稻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表观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量级 SPAD值 氮肥利用率 氮平衡
下载PDF
利于水稻氮素吸收的绿肥翻压量和施氮水平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1 位作者 陈洪俊 兰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7-1195,共9页
【目的】紫云英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的冬季绿肥,具有固定碳素、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等效果,能为后茬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本研究为探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 【目的】紫云英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的冬季绿肥,具有固定碳素、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等效果,能为后茬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本研究为探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在"紫云英–双季稻"耕作制度轮作土壤上,进行田间4×4双因素裂区试验。每小区收获的紫云英全部翻压为100%翻压,设不翻压、翻压30%、60%、100%4个水平;每个翻压水平处理下,设置不施氮肥、施常规氮量(N 150 kg/hm^2)的30%、60%和100%,共16个处理。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取水稻植株样品,调查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水稻群体干物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抽穗期以M_(30%)+N0处理最高,M_(60%)+N_(60%)处理次之,对照(M0+N0)最低,此阶段是水稻群体物质积累量全生育期中差异最大的时期,最高的M_(30%)+N_0处理较对照和其他处理平均高79.02%和45.04%,此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为23.19%~44.23%。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积累量均以M_(60%)+N_(60%)处理最高,对照最低,在成熟期M_(60%)+N_(60%)处理群体总干物质重为13.14 t/hm^2,较对照高53.15%。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含氮量和吸氮量处理间不同。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量均以M_(60%)+N_(60%)处理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20.71%、14.84%和15.44%;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也以M_(60%)+N_(60%)处理最高,对照最低,氮肥与冬种绿肥有显著协同效应。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分蘖期前、孕穗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均是紫云英翻压60%+施氮60%处理的吸收量高于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29.89%、79.46%和121.1%;而分蘖至孕穗期是M100%+N100%处理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冬种绿肥 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水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提高间作产量的优势及其氮肥响应 被引量:26
6
作者 任家兵 张梦瑶 +2 位作者 肖靖秀 郑毅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90-1900,共11页
为探明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种间互补和竞争与产量优势的关系及其氮肥响应,为豆科禾本科间作最佳氮素管理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为期2年(2015—201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90 kg·hm−2)、常规施氮(N2,180 kg·hm... 为探明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种间互补和竞争与产量优势的关系及其氮肥响应,为豆科禾本科间作最佳氮素管理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为期2年(2015—201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90 kg·hm−2)、常规施氮(N2,180 kg·hm−2)和高氮(N3,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下,研究小麦||蚕豆间作的产量优势及其相关种间关系。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两年的间作小麦产量平均显著增加23.50%,单、间作蚕豆的产量均维持在4000 kg·hm−2左右,土地当量比均表现为N0>N1>N2>N3>1的趋势,系统生产力平均达5023 kg·hm−2。与单作相比,间作小麦和蚕豆的花后干物质累积比例、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均不同程度增加,增幅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的种间相对关系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互利效应,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在低氮水平为种内竞争,常规氮和高氮水平为种间竞争;蚕豆的种间相对关系指数则表现出竞争效应,相对种间竞争强度表现为种内竞争。较蚕豆而言,小麦的相对种间竞争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竞争优势,在种间竞争力为0.6292时可获得最大的间作体系混合干物质量16093 kg·hm−2。综上,小麦||蚕豆间作降低了低氮水平下的种间竞争强度,扩大了小麦的互利效应和竞争优势,增加了间作作物的花后干物质累积比例以及干物质贡献率,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种间互补 间作产量优势 施氮水平
下载PDF
不同氮素水平对叶菜型甘薯光合作用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魏猛 唐忠厚 +3 位作者 陈晓光 李洪民 张爱君 史新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1,共5页
为了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叶菜型甘薯光合作用及生长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徐菜薯1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氮素水平下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蔓长和各部位生物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不施尿素处理(对照)相比,施... 为了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叶菜型甘薯光合作用及生长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徐菜薯1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氮素水平下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蔓长和各部位生物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不施尿素处理(对照)相比,施尿素处理(每盆施尿素6.5 g、每盆施尿素13.0 g和每盆施尿素26.0 g)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地上部干质量均显著增加,每盆施尿素6.5 g和13.0 g处理的蔓长和地下部生物产量均显著增加;每盆施尿素26.0 g处理的蔓长和地下部生物产量均显著降低;施尿素处理的胞间CO2浓度均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薯蔓长度、叶片干质量、叶柄干质量、茎干质量、块根干质量、纤维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呈正相关,其中叶片干质量、茎干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与胞间CO2浓度均呈负相关。表明适量氮肥有利于叶菜型甘薯光合作用和生物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叶菜型甘薯 光合特性 生长特性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播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姚姝 于新 +7 位作者 周丽慧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张亚东 赵春芳 赵凌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2-540,共9页
以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半糯粳稻新品种(系)为材料,设置高氮(450kg/hm^2)、中氮(300kg/hm^2)、低氮(150kg/hm^2)和不施肥(CK)4个氮肥水平,分期播种并进行短日照处理,研究了氮肥用量和播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 以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半糯粳稻新品种(系)为材料,设置高氮(450kg/hm^2)、中氮(300kg/hm^2)、低氮(150kg/hm^2)和不施肥(CK)4个氮肥水平,分期播种并进行短日照处理,研究了氮肥用量和播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优良食味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两年均以高氮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最低。播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也有显著影响,随播期的推迟,直链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这主要与抽穗后6~15d的温度有关,高温可使直链淀粉含量提高。短日照处理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播期 优良食味粳稻 直链淀粉含量
下载PDF
超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瑞富 杨恒山 +3 位作者 毕文波 杨升辉 刘晶 高强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以金山27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积累速率以穗部最快。干物质转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 以金山27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积累速率以穗部最快。干物质转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表现为叶>茎>穗。干物质转移效率和子粒产量均以300kg/hm2(种肥、拔节肥、大口肥的比例为1∶3∶6)施氮处理最大。试验证明优化施氮处理(Opt-N)是西辽河平原地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的最佳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氮水平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西南稻区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对杂交中稻氮、磷、钾吸收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2-894,共13页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地理位置、土化特性、施氮量对植株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地点间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收获指...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地理位置、土化特性、施氮量对植株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地点间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每生产1000kg稻谷的氮、磷、钾需要量(RAGPPG)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肥处理对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RAGPPG中的氮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对RAGPPG中的磷、钾影响不显著。氮、磷、钾收获指数间和RAGPPG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AGPPG和收获指数均与稻谷产量水平没有相关性。经逐步回归分析,RAGPPG和氮、磷、钾收获指数均分别与试验点所处地理位置、施肥水平及土化特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5972~0.8404和0.7637~0.8804。可作为制定各地水稻高产高效相应的氮、磷、钾施肥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地理位置 土化特性 施氮量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供氮水平对饲料桑树幼苗生长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许楠 倪红伟 +4 位作者 钟海秀 沙威 伍一宁 刑军会 孙广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5-870,共6页
为科学制定饲料桑树幼苗氮肥管理措施,在水培条件下以青龙桑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供氮水平(每株0 mg、7.5 mg、15.0 mg和22.5 mg),探求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幼苗株高、地径、叶片数量、叶面积、根... 为科学制定饲料桑树幼苗氮肥管理措施,在水培条件下以青龙桑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供氮水平(每株0 mg、7.5 mg、15.0 mg和22.5 mg),探求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幼苗株高、地径、叶片数量、叶面积、根长、生物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蒸腾速率(Tr)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冠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每株施15 mg氮处理的桑树幼苗长势最好;此外,桑树幼苗的叶绿素含量、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适宜的供氮量可以增强桑树叶绿体光化学活性和光合能力,并且促进桑树的生长,而过高的供氮水平对其促进效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施氮量 叶片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不同供氮水平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自立 马履一 +1 位作者 贾忠奎 王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60,共5页
为科学制定栓皮栎播种苗氮肥管理措施,在砂培条件下,采用指数施肥的试验方法,设置4个供氮水平(0、120.6、216.4和329.2mg/(株·a)),探求不同的供氮水平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特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供氮量... 为科学制定栓皮栎播种苗氮肥管理措施,在砂培条件下,采用指数施肥的试验方法,设置4个供氮水平(0、120.6、216.4和329.2mg/(株·a)),探求不同的供氮水平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特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供氮量的差异对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有所差别。生长初期,氮素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特征曲线参数的影响不显著。速生期,缺氮(0mg/(株·a))严重影响苗木的光合性能,导致栓皮栎播种苗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α)偏低,而光补偿点(LCP)偏高;当供氮量从120.6mg/(株·a)增大到216.4mg/(株·a)时,苗木Pmax并没有明显变化,但苗木的LCP降低,LSP升高;过量供氮(329.2mg/(株·a))反而导致叶片的光合性能下降。生长末期,在其他处理苗木叶片光合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况下,216.4mg/(株·a)水平的苗木仍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播种苗 供氮水平 指数施肥 光响应曲线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玉米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磊 孔丽丽 +3 位作者 侯云鹏 于雷 李海燕 王立春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5-164,共10页
通过连续两年(2015~2016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2年玉米产量平均增幅为13.1%~... 通过连续两年(2015~2016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2年玉米产量平均增幅为13.1%~42.1%,其中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玉米茎干重、叶干重呈上升趋势,子粒干重呈先增后降趋势;施氮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玉米开花后不同器官干物质向子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营养体对子粒的贡献率(P<0.05),均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为最高。开花期至成熟期0~2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与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呈正相关关系,除穗数外,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因此,适宜的施氮量可提高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玉米开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提高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施氮水平 干物质转运 无机氮含量
原文传递
施氮量和留苗密度对不同株型谷子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秦岭 杨延兵 +4 位作者 管延安 陈二影 张华文 王海莲 刘宾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60-63,共4页
采用裂区设计,以披散型品种济谷14和相对紧凑型品种豫谷18为试验材料,以留苗密度为主区,以氮肥为副区,对谷子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留苗密度对济谷14和豫谷18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均无显著性影响。施氮... 采用裂区设计,以披散型品种济谷14和相对紧凑型品种豫谷18为试验材料,以留苗密度为主区,以氮肥为副区,对谷子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留苗密度对济谷14和豫谷18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均无显著性影响。施氮对济谷14和豫谷1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加,济谷14群体产量表现为先增后降;豫谷18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留苗密度对豫谷18与济谷14的群体产量影响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变化,并且随密度的增加济谷14和豫谷18的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济谷14叶面积指数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豫谷18一直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留苗密度 谷子 产量 相关性状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茬口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史校艳 王志强 +5 位作者 谷庆昊 常明娟 胡俊杰 任永哲 辛泽毓 林同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41-2048,共8页
为探明不同茬口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豫农21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单作(SM)、玉米大豆间作(MS)、大豆单作(SS)3个茬口,副因素为N0(0 kg·hm^-2)、N180(180 kg·hm^-2)、N240(240 k... 为探明不同茬口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豫农21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单作(SM)、玉米大豆间作(MS)、大豆单作(SS)3个茬口,副因素为N0(0 kg·hm^-2)、N180(180 kg·hm^-2)、N240(240 kg·hm^-2)、N300(300 kg·hm^-2) 4个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和大豆单作茬口冬小麦产量增幅分别为4.74%~10.01%、5.12%~17.05%,且均显著增加;茬口对小麦穗数及穗粒数均有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与玉米单作相比,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茬口穗数增幅分别为10%~15%、4%~19%,穗粒数增幅分别为2%~21%、4%~20%;施氮量对小麦穗数及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不同茬口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同一施氮处理下,茬口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单作,且在N180和N240水平下均达显著水平;结合施氮量与产量拟合曲线,相比玉米单作茬口,大豆单作及玉米大豆间作在保证冬小麦产量的同时降低了氮肥的投入,在生产实践中对不同茬口下小麦施氮量具有指导意义;玉米单作茬口,冬小麦最佳经济产量施氮量和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43和262 kg·hm^-2;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茬口,最佳经济产量施氮量分别为196和210 kg·hm^-2,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05和22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茬口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原文传递
施氮对不同有机碳水平桉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苏丹 张凯 +2 位作者 陈法霖 李睿达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940-5947,共8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既受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也与土壤有机碳水平密切相关,但二者如何共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研究尚不多见。以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桉树林为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比较研究了4种施氮处理(对照:0kg/hm2,... 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既受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也与土壤有机碳水平密切相关,但二者如何共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研究尚不多见。以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桉树林为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比较研究了4种施氮处理(对照:0kg/hm2,低氮:84.2 kg/hm2,中氮:166.8 kg/hm2,高氮:333.7 kg/hm2)对有机碳水平差异显著的两桉树林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有机碳水平桉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强度和代谢碳源丰富度显著不同,高有机碳水平桉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强度和代谢碳源丰富度显著高于低有机碳水平桉树林(P<0.01);(2)施氮显著改变了桉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强度和代谢碳源丰富度(P<0.05),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强度和代谢碳源丰富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但是高、低有机碳水平桉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强度和代谢碳源丰富度对施氮梯度的响应各不相同,高、低有机碳水平桉树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指标分别在中氮、低氮处理中达到最高值;(3)施氮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碳源类型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强度和代谢碳源丰富度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影响,也与土壤本底中有机碳水平的调节有关,所以在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施氮等条件的响应时,不能忽略土壤中有机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有机碳 微生物代谢 BIOLOG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胡麻根系形态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崔红艳 胡发龙 +2 位作者 方子森 任盼荣 牛俊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4-701,共8页
以陇亚杂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纯N)水平:不施氮(N0,0kg·hm-2)、低氮(N1,78.75kg·hm-2)、中氮(N2,105kg·hm-2)、高氮(N3,131.25kg·hm-2),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对胡麻根系形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以陇亚杂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纯N)水平:不施氮(N0,0kg·hm-2)、低氮(N1,78.75kg·hm-2)、中氮(N2,105kg·hm-2)、高氮(N3,131.25kg·hm-2),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对胡麻根系形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抑制了胡麻枞形期根系的生长,现蕾期后根长、根系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施氮量(N2)时又呈下降趋势。中氮处理增加了胡麻生育后期根系在40cm以下土层的分布,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系分布呈现高氮(N3)浅根化趋势。胡麻的根冠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但中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的根冠比。胡麻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根>叶>非籽粒生殖器官,籽粒在氮素的分配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中氮水平(N2)时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下籽粒产量增加,中氮水平下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综合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05kg·hm-2为有利于实现胡麻高产和高效的最优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施氮水平 根系形态 籽粒产量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下载PDF
红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化学性质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8
18
作者 吕来新 宋蕾 +2 位作者 刘志理 张金波 金光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60-1967,共8页
土壤酶参与土壤中进行的众多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索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和化学性质对氮沉降的响应,本研究依托于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氮添加实验样地,分... 土壤酶参与土壤中进行的众多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索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和化学性质对氮沉降的响应,本研究依托于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氮添加实验样地,分析了4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随着施氮浓度增加显著升高,而β-葡糖苷酶(BG)以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不同的施氮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同一施氮水平下的上层(0~10 cm)土壤的全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含量以及4种酶活性显著高于下层(10~20 cm)土壤,pH值则无显著差异.全碳与NAG、BG、AKP、ACP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与BG、NAG、AKP、ACP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效氮与NAG、AKP间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全磷与ACP、AKP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施氮水平和土层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氮的长期大量输入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并影响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 氮沉降 施氮水平 土壤化学性质 水解酶
原文传递
间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氮调控效应 被引量:18
19
作者 向蕊 伊文博 +4 位作者 赵薇 王顶 赵平 龙光强 汤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308,共6页
基于5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干筛法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研究间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氮调控效应。结果表明:92%以上的土壤有机... 基于5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干筛法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级并测定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研究间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氮调控效应。结果表明:92%以上的土壤有机碳储藏在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和小颗粒团聚体(2~0.25 mm)中。间作提高了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和小颗粒团聚体(2~0.25 mm)的比例,但对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与施氮量相关。对比2种单作,间作在低氮(N1)和常规施氮(N2)下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在不施氮(N0)和高氮(N3)下无显著影响或降低有机碳储量。其中,间作通过增加土壤大颗粒团聚体(>2 mm)的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在低氮(N1)时产生最强的间作固碳优势,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分别较玉米单作和马铃薯单作提高24.8%和5.7%。因此,适量施用氮肥可以充分发挥间作效应,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氮量 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套作小麦/玉米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符鲜 杨树青 +4 位作者 刘德平 张华 刘敏 杨水源 孙云岭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0,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套灌区套作小麦/玉米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在灌浆期降到最低值,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从苗期到拔节期呈上升趋势,拔...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套灌区套作小麦/玉米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在灌浆期降到最低值,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从苗期到拔节期呈上升趋势,拔节期至灌浆期迅速下降,在灌浆期降到最低;玉米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呈降-升-降的趋势。小麦带细菌、真菌数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抽穗期数量最多,放线菌数量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玉米带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高。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明显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各施氮处理均达5%显著差异水平,且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随之先增加后降低,N2水平时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最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出现峰值,当施氮水平过高(N3)时,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不再增加反而减少,说明适宜的施氮量(N2)更能促进土壤中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小麦/玉米 施氮水平 土壤养分 微生物数量 河套灌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