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磷失衡下膨胀污泥性能及膨胀菌群落结构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贺雪濛 丁丽丽 +2 位作者 张璐璐 顾卓江 任洪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82-1793,共12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重点比较了不同氮磷失衡条件下膨胀污泥性能及群落结构(含膨胀菌)的变化.结果表明,以膨胀污泥为接种污泥(A/O工艺),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单独限氮(RN)组的沉降性能可恢复到SVI<1...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重点比较了不同氮磷失衡条件下膨胀污泥性能及群落结构(含膨胀菌)的变化.结果表明,以膨胀污泥为接种污泥(A/O工艺),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单独限氮(RN)组的沉降性能可恢复到SVI<150 mL·g^(-1),单独限磷(RP)组SVI指数呈现相对较弱的改善趋势;正常C/N/P(100∶5∶1)条件的R0会导致污泥SVI指数最高(SVI=1 496 mL·g^(-1)),其次为同时限制氮磷组(RNP).正常营养条件下膨胀污泥脂多糖相对含量(LPS/MLVSS)与沉降性能SVI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显著负相关(r=-0.625,P<0.05);营养限制条件下污泥(膨胀期)LPS对生物量的指示性更为准确.Thiothrix为4组反应器中主导膨胀菌,PCo A的结果显示Ⅱ、Ⅲ阶段中存在氮限制的组(RNP、RN)群落迁移变化较大,RDA结果显示Thiothrix与污泥沉降性能及比耗氧速率呈现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污泥 氮磷失衡 沉降性能 脂多糖(LPS)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土壤元素失衡是导致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诱因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敏 孙经国 徐兴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74-2580,共7页
土壤元素失衡是造成高寒草甸退化的关键诱因,明晰其过程与机制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退化草地恢复的重要内容。以我国典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围封1年样地作为短期恢复、围封6年样地作为中期恢复及围封15... 土壤元素失衡是造成高寒草甸退化的关键诱因,明晰其过程与机制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退化草地恢复的重要内容。以我国典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围封1年样地作为短期恢复、围封6年样地作为中期恢复及围封15年样地作为长期恢复阶段,分析了这些样地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研究发现,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未改变土壤pH,但增大了土壤保水能力和电导率。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恢复进程变化敏感,而磷含量的变化并不明显,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C∶N,C∶P和N∶P显著升高,土壤可利用氮素特别是铵态氮的供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长期恢复阶段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为短期恢复阶段的3.1倍。退化草地的恢复大幅度增加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这进一步增加了植物对土壤中的碳和氮输入,使土壤中的碳氮周转变快,诱发了植物-土壤之间的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使退化草甸得以改善。本研究从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角度初步证实,土壤碳氮与磷元素比例失衡是造成高寒草地退化的重要诱因,研究结果对高寒草地的养护管理以及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氮磷养分 高寒草甸 退化 恢复 养分失衡
原文传递
大亚湾颗粒态氮磷的时空分布、关键影响因素及潜在生态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周畅浩 张景平 +2 位作者 黄小平 赵春宇 吴云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6-702,711,共8页
颗粒态营养盐是海洋营养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2015年8月(夏)、12月(冬),2016年3月(春)、10月(秋)4个季节的采样分析,探讨了大亚湾海域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的组成分布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水体中PN、PP含量范... 颗粒态营养盐是海洋营养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2015年8月(夏)、12月(冬),2016年3月(春)、10月(秋)4个季节的采样分析,探讨了大亚湾海域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的组成分布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水体中PN、PP含量范围分别为2.63~26.24μmol/L、0.11~3.71μmol/L,平均含量分别为8.20±4.75μmol/L、0.39±0.37μmol/L。PN以颗粒有机氮(PON)为主,占65.0%;PP则以颗粒无机磷(PIP)为主,占63.4%。PN和PP分别约占总氮(TN)、总磷(TP)的24.8%和37.0%。大亚湾PN、PP呈现湾顶至湾口浓度下降的趋势,仅冬季部分形态分布趋势较不明显。二者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生长与径流输入影响。此外,大亚湾PIN/PIP年均值为13.2±11.1,接近16的Redfield比值,无明显失衡现象,而湾内DIN/DIP年均值高达49.1±39.7,远大于16,说明颗粒态营养盐在维持大亚湾水体中营养盐比例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态氮磷 组分结构 时空分布 氮磷比失衡 大亚湾
原文传递
养分回收加剧了氮沉降背景下盐渍化草地优势植物内在氮磷的失衡
4
作者 Yuan Su Shuaikai Wu +3 位作者 Jie Hao Huajie Diao Kuanhu Dong Changhui W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在落叶之前,从衰老组织中重新吸收养分被认为是植物适应养分缺乏的一种策略。然而,养分重吸收如何调节植物体内氮(N)和磷(P)的平衡仍不清楚,特别是在土壤氮有效性增加的情况下。本文研究了不同速率(0、1、2、4、8、16、24和32 g N m^(-2... 在落叶之前,从衰老组织中重新吸收养分被认为是植物适应养分缺乏的一种策略。然而,养分重吸收如何调节植物体内氮(N)和磷(P)的平衡仍不清楚,特别是在土壤氮有效性增加的情况下。本文研究了不同速率(0、1、2、4、8、16、24和32 g N m^(-2)yr^(-1))氮添加对中国北方盐渍化草地优势植物赖草(Leymus secalinus)叶片和茎秆养分回收的影响,以及养分回收在调控植物内部氮磷平衡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氮添加6年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绿色和衰老组织(叶和茎)的N浓度和氮磷比均呈上升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绿色组织中P浓度降低,而衰老组织中P浓度无显著变化。N重吸收效率(NRE)、P重吸收效率(PRE)和NRE:PRE比值沿N添加梯度显著降低。此外,我们发现衰老组织(叶和茎)氮磷比比绿色组织(叶和茎)氮磷比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更敏感,植物内在氮磷失衡的加剧主要是由于不成比例的减少养分重吸收,尤其是NRE。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表明,NRE和PRE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植物凋落物内部氮磷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氮添加 氮磷失衡 重吸收效率 重吸收能力 重吸收比 盐渍化草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