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US-1D模型对河套灌区不同灌施情景下氮素迁移的模拟 被引量:44
1
作者 郝芳华 孙雯 +3 位作者 曾阿妍 李鹏 张嘉勋 岳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3-858,共6页
选取河套灌区五原建丰的典型土壤,应用HYDRUS-1D模型对不同灌溉强度、不同表施浓度以及将表施改为灌施3类情景下土壤氮元素的迁移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了灌溉和施肥对河套灌区典型区域土壤氮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强度小于0.10 cm... 选取河套灌区五原建丰的典型土壤,应用HYDRUS-1D模型对不同灌溉强度、不同表施浓度以及将表施改为灌施3类情景下土壤氮元素的迁移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了灌溉和施肥对河套灌区典型区域土壤氮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强度小于0.10 cm.h-1时,铵态氮与硝态氮累积流出通量变化极为缓慢;强度大于0.14 cm.h-1时,累积流出通量急剧攀升,表明氮元素大量向土层深层流失.铵态氮表施浓度的变化对氮素的迁移几乎没有影响.保持相同的施肥量,灌施情景对铵态氮迁移几乎无影响,但表施换为灌施后硝态氮下渗浓度增加47%,更易于向深层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HYDRUS-1D模型 硝态氮 铵态氮 迁移
下载PDF
土壤中硝酸盐在非均匀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与转化 被引量:20
2
作者 罗启仕 王慧 +1 位作者 张锡辉 钱易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8-103,共6页
以传统的均匀电动力学方法为对照 ,研究了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方法控制土壤中硝酸盐迁移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在外加电压梯度为 1 0V/cm时 ,受试土壤中NO-3 在非均电动力学作用下的电迁移速率为 13 5~ 2 0 0cm/d ,并且迁移速率大小与NO-3... 以传统的均匀电动力学方法为对照 ,研究了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方法控制土壤中硝酸盐迁移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在外加电压梯度为 1 0V/cm时 ,受试土壤中NO-3 在非均电动力学作用下的电迁移速率为 13 5~ 2 0 0cm/d ,并且迁移速率大小与NO-3 浓度和场强分布有关 ;与均匀电动力学相比 ,非均电动力学方法更有利于土壤中NO-3 向阳极区迁移 ,而且该方法对土壤性质影响更小 ,电能消耗更低 ;切换非均电动力学极性能促使土壤中NO-3 转化为NO-2 ,并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能耗 ,但不利于土壤中NO-3 相对富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动力学 硝酸盐 电迁移 转化 土壤
下载PDF
硝酸银在水稻农杆菌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亚琴 梁承邺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1,51,共5页
以籼稻、粳稻两种类型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的AgNO3在水稻农杆菌转化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 ,在农杆菌转化前添加AgNO3可以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 ,最适浓度为 8~ 10mg/L ,但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转化后添加低浓度... 以籼稻、粳稻两种类型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的AgNO3在水稻农杆菌转化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 ,在农杆菌转化前添加AgNO3可以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 ,最适浓度为 8~ 10mg/L ,但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转化后添加低浓度的AgNO3可以减轻愈伤组织的褐化 ,提高抗性愈伤率和绿苗分化率 ,最适浓度为 2 - 8mg/L .同时发现 ,无论是转化前还是转化后 ,添加高浓度的AgNO3对水稻愈伤组织的分化均具有毒害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银 水稻 农杆菌转化
下载PDF
地下水位波动带三氮迁移转化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鑫 左锐 +2 位作者 王金生 何柱锟 李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6,共10页
三氮是我国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其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受到高度关注。近几年,地下水位波动带中的三氮迁移转化已经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在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定量分析相关研究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地下水位波动带形成... 三氮是我国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其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受到高度关注。近几年,地下水位波动带中的三氮迁移转化已经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在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定量分析相关研究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地下水位波动带形成及特点,梳理波动带中三氮迁移转化过程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最新研究表述及成果,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现有研究表明:水位波动带中环境指标如土壤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规律,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基因更多样化,并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随着地下水位波动,包气带中的三氮易浸溶进入地下水并发生迁移。地下水位上升,硝化作用减弱,反硝化作用增强;地下水位下降,硝化作用增强,反硝化作用减弱。为完善水位波动带三氮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应进一步关注:(1)将水化学演化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方法相结合,深入探究水位波动带三氮转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2)除关注硝化、反硝化作用外,增加异化还原、同化还原和厌氧氨氧化等作用过程的研究;(3)细化分析更多情境、更多影响因素的水位波动过程,识别水位波动带三氮转化的关键影响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波动带 三氮 迁移转化 微生物功能基因
下载PDF
氮在河北平原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机制 被引量:11
5
作者 高太忠 付海燕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7-221,共5页
为揭示氮在土壤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定其数学模型,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研究了碳酸氢铵及尿素2种氮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并测定了不同时间土壤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变化,总结了"3氮"在包气带... 为揭示氮在土壤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定其数学模型,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研究了碳酸氢铵及尿素2种氮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并测定了不同时间土壤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变化,总结了"3氮"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施氮周期内褐土土柱淋滤液中,氨氮最高质量浓度为13.33mg/L,硝酸盐氮为15.25 mg/L(H-N-1土柱),土壤中氨氮吸附作用大于硝酸盐氮。建立了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模型并确定了模型参数,可以用所建模型对氮在河北平原包气带中的迁移过程进行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氨氮 硝酸盐氮 包气带 迁移转化 河北平原
下载PDF
滹沱河源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氮氧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鹏宇 翟召怀 +2 位作者 步秀芹 刘晓东 王翠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6期83-89,共7页
为确定滹沱河源头松散岩类孔隙水硝酸盐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过程,2016年3月选择源头繁峙县地下水共8个采样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常量元素Ca^(2+)离子含量明显大于Na^+离子,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Na^+离子与Cl^-离子含量... 为确定滹沱河源头松散岩类孔隙水硝酸盐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过程,2016年3月选择源头繁峙县地下水共8个采样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常量元素Ca^(2+)离子含量明显大于Na^+离子,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Na^+离子与Cl^-离子含量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沿地下水流程,HCO-3离子含量存在减小的趋势,但相对变幅较小,是最主要的阴离子成分;Cl^-离子含量随着地下水流程的增加而增大,且相对变幅变化较大。基本上反映了地下水动态为入渗-径流为主、入渗-径流-蒸发为辅,地下水化学作用以溶滤作用为主、间杂浓缩作用的特点;滹沱河源头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比较严重。采样点的NO3-含量介于3.6~28.7 mg/L,平均值为14.3 mg/L,超标率达75%,郝家湾以下所有样点全部超标;随着硝酸盐含量的增加,δ15N无明显的降低现象,且本次取样的δ15N/δ18O均不为2∶1的比例,加之积极交替的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说明研究区基本未发生反硝化作用;δ^(15)N、δ^(18)O溯源分析结果表明,12.5%的样点受到生活污水和家畜粪便的污染;87.5%的样点受到土壤溶滤、生活污水和家畜粪便、化肥和降雨的共同污染,相应的贡献率分别为62%、22%、16%。同时表明该区正发生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同位素 硝酸盐污染 迁移转化 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 滹沱河源头
下载PDF
氮氧同位素和水化学解析昭通盆地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任坤 潘晓东 +5 位作者 彭聪 梁嘉鹏 曾洁 甘明伟 张华 魏良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9-419,共11页
【研究目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硝酸盐(NO_(3)^(-))污染越来越严重。【研究方法】利用水化学和硝酸盐氮氧同位素(δ^(15)N_(NO_(3))与δ^(18)O_(NO_(3)))研究云南昭通盆地地下水NO_(3)^(-)来源与转化过程,用SIAR模型定量计算泉... 【研究目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硝酸盐(NO_(3)^(-))污染越来越严重。【研究方法】利用水化学和硝酸盐氮氧同位素(δ^(15)N_(NO_(3))与δ^(18)O_(NO_(3)))研究云南昭通盆地地下水NO_(3)^(-)来源与转化过程,用SIAR模型定量计算泉水和民井中不同NO_(3)^(-)来源的比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钻孔水水质良好,但19%的泉水NO_(3)^(-)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限值,13%的民井因NO_(3)^(-)超标而不适宜灌溉;(2)泉水和民井中δ^(15)N_(NO_(3))值分别介于2.4‰~18‰和-4.5‰~39.7‰,平均值为7.9‰和17.3‰,δ^(18)O_(NO_(3))值介于-8.8‰~39.3‰和-16.4‰~26.7‰,平均值为2.5‰和0‰,同位素组成和水化学指示硝化作用主导着研究区氮循环;(3)粪肥污水、土壤氮和铵态氮肥料是地下水中NO_(3)^(-)主要来源,其对泉水的NO_(3)^(-)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8%、28%和24%,对民井的NO_(3)^(-)平均贡献率分别为87%、6%和7%。【结论】居住区和耕地区地下水中NO_(3)^(-)的粪肥污水源分别高达89%和72%,林地地下水仅为27%,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越强烈的地区地下水NO_(3)^(-)污染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同位素 硝酸盐 地下水 水化学 来源识别 转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昭通盆地 云南省
下载PDF
催化铁强化低碳废水生物反硝化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梦月 马鲁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633-2638,共6页
研究了低碳氮比条件下催化铁耦合生物反硝化的脱氮效率以及N2O产生.结果表明,相对常规低碳氮比反硝化,催化铁耦合组能大大提高硝酸根的转化率,但产生亚硝态氮积累,总氮去除率变化不大.耦合组N2O释放量高于常规生物对照组,源于亚铁氧化... 研究了低碳氮比条件下催化铁耦合生物反硝化的脱氮效率以及N2O产生.结果表明,相对常规低碳氮比反硝化,催化铁耦合组能大大提高硝酸根的转化率,但产生亚硝态氮积累,总氮去除率变化不大.耦合组N2O释放量高于常规生物对照组,源于亚铁氧化物与亚硝酸根的化学反应,但最高累积量小于8%,且可继续生物还原为N2.催化铁可以消除体系的溶解氧和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对维持缺氧反硝化环境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低碳氮比 硝酸根转化 催化铁 氧化亚氮 氧化还原电位
原文传递
典型山地农业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转化过程解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范祖金 魏兴 +3 位作者 周育琳 陈蒙恩 申纪伟 李佳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46-1956,共11页
为准确识别重庆市典型山地农业区(万州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转化过程,利用水化学方法和环境同位素技术(δ^(18)O-H_(2)O、δ^(15)N-NO_(3)^(−)和δ^(18)O-NO_(3)^(−)),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浅层地下水进行分析,并结合贝叶斯同位素... 为准确识别重庆市典型山地农业区(万州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转化过程,利用水化学方法和环境同位素技术(δ^(18)O-H_(2)O、δ^(15)N-NO_(3)^(−)和δ^(18)O-NO_(3)^(−)),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浅层地下水进行分析,并结合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MixSAIR模型)对各硝酸盐源贡献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属于弱碱性淡水,阴阳离子分别以HCO_(3)−和Ca^(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硝酸盐是浅层地下水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式,其中耕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普遍高于建设用地和林地,且水样G20、G31和G40硝酸盐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标准限值.②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同位素值关系显示,硝酸盐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基本不存在反硝化作用.③MixSAIR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耕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学肥料(占36.3%)、污水粪肥(占35.4%)和土壤有机氮(占24.7%);林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占35.3%)、化学肥料(占31.3%)和土壤有机氮(占22.1%);建设用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学肥料(占46.0%)和污水粪肥(占32.2%).研究显示,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整体上以化学肥料和污水粪肥为主,硝酸盐污染防治应控制农业种植过程中化学肥料的过量施用,同时加大农村和城镇污水粪肥排放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农业区 浅层地下水 硝酸盐来源 转化过程 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MixSAIR模型)
下载PDF
Multiple isotopes reveal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high NO_(3)^(-) level and key processes of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被引量:2
10
作者 Qianqian Zhang Huiwei Wang +2 位作者 Lu Liu Tianlun Zhai Xueqing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97-606,共10页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nitrate(NO_(3)^(-))level in rivers is a hot issue in the world.However,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high NO_(3)^(-)level in large rivers is still lacking,which has limited the use of river water...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nitrate(NO_(3)^(-))level in rivers is a hot issue in the world.However,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high NO_(3)^(-)level in large rivers is still lacking,which has limited the use of river water and increased the cost of water treatment.In this study,multiple isotopes and source resolution models ar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high NO_(3)^(-)level and key processes of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LRYR).The major sources of NO_(3)^(-)were sewage and manure(SAM)in the low-flow season and soil nitrogen(SN)and chemical fertilizer(CF)in the high-flow season.Nitrification was the most key process of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LRYR.However,in the biological removal processes,denitrification may not occur significantly.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contributions of NO_(3)^(-)sources were estimated by a source resolution model in the LRYR.The proportional contributions of SAM and CF to NO_(3)^(-)in the low-flow and high-flow season were 32.5%-52.3%,44.2%-46.2%and 36.0%-40.8%,54.9%-56.9%,respectively.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high NO_(3)^(-)level were unreasonable sewage discharge,intensity rainfall runoff,nitrification and lack of nitrate removal capacity.To control the NO_(3)^(-)concentration,targeted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sewage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construct ecological engineering.This stud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high nitrate level and provides a vital reference for nitrogen pollution control in rivers to other area of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ate Driving mechanism Nitrogen cycle Source apportionment transformation Yellow River
原文传递
含水量对黑土氮素转化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源 袁星 祝惠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3-908,共6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2013年7月23日~8月15日),研究不同含水量(20%,35%,60%)条件对东北黑土区土壤氮素转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不同含水量的铵态氮含量呈波动性变化,最后呈下降趋势;硝...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2013年7月23日~8月15日),研究不同含水量(20%,35%,60%)条件对东北黑土区土壤氮素转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不同含水量的铵态氮含量呈波动性变化,最后呈下降趋势;硝态氮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一直呈下降趋势,35%及60%含水量的黑土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相同培养时间高于20%含水量的黑土。各含水量处理组氨化速率、矿化速率、硝化速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均逐渐下降,说明土壤中可被转化的有机氮含量逐渐降低,60%含水量的黑土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从1.518 g kg-1d-1、1.376 g kg-1d-1下降到0.009 g kg-1d-1,0.007 g kg-1d-1;除了35%含水量处理组在24 h内的氨化速率高于其他两组含水量氨化速率外,整个培养期间的氮素转化速率均表现为60%含水量】35%含水量】20%含水量。对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在培养初期(前2 d),20%含水量土壤脲酶活性逐渐增加,35%和60%含水量土壤脲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随后脲酶活性趋于稳定,直到第13 d开始略有下降,总体来看,2 d后不同含水量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变化不显著;而转化酶活性呈波动性变化,整个培养周期,35%含水量的转化酶活性始终高于60%含水量处理组,而20%含水量的转化酶活性在其他两组含水量的转化酶活性上下波动。研究表明含水量对黑土氮素转化影响显著,硝化、矿化、反硝化作用及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变化是氮素转化及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含水量 铵态氮 硝态氮 氮素转化 土壤酶
原文传递
树脂脱氮在矿井水处理工艺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12
作者 狄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5,共5页
在对塔拉壕煤矿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中,为了解决该煤矿矿井水处理站出水中氨氮及总氮不能达标等现状问题,分析了矿井水水质及脱氮工艺,研究了针对硝态氮及氨氮的两种大孔树脂的脱氮基理及工艺参数,提出了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 在对塔拉壕煤矿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中,为了解决该煤矿矿井水处理站出水中氨氮及总氮不能达标等现状问题,分析了矿井水水质及脱氮工艺,研究了针对硝态氮及氨氮的两种大孔树脂的脱氮基理及工艺参数,提出了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标准为目标的提标改造方案。通过对提标改造方案的实施,矿井水处理站出水水质中氨氮及总氮可稳定满足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含氮矿井水处理工艺提标改造的关键问题,以期为矿井水中氨氮及总氮不能达标的煤矿企业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处理 氨氮 硝态氮 树脂脱氮 提标改造
下载PDF
低剂量硝酸钙联合低氧曝气对黑臭底泥的修复探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卫平 张少康 +4 位作者 李晓光 王凡 李国文 郝禹 张列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0-948,共9页
底泥内源污染是导致黑臭水体“反弹”的主要因素.为防止水体黑臭现象反复,以低剂量硝酸钙为修复剂,联合低氧曝气技术修复底泥,降低因ρ(NO3^--N)剧增而造成的生态风险,并对修复过程中菌群转化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当硝酸钙投加量为... 底泥内源污染是导致黑臭水体“反弹”的主要因素.为防止水体黑臭现象反复,以低剂量硝酸钙为修复剂,联合低氧曝气技术修复底泥,降低因ρ(NO3^--N)剧增而造成的生态风险,并对修复过程中菌群转化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当硝酸钙投加量为底泥质量的1.2%、低氧曝气量为0.05~0.10 m^3/h时修复效果最佳,其上覆水中ρ(DO)和ORP分别升至4.08 mg L和119.9 mV,NH3^-N、TOC(总有机氮)去除率平均值分别达42.5%和84.9%.②底泥中NH 3-N和AVS(酸挥发性硫化物)去除率平均值分别达76.8%和97.4%,投加低剂量硝酸钙不会造成NO3^--N在底泥中长期累积.③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底泥优势菌群在纲水平上由梭菌纲(Clostridia)转变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其相对丰度达60.0%,且厌氧菌群被有效抑制;在属水平上出现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等脱氮菌群.研究显示,低剂量硝酸钙+低氧曝气技术可有效改善底泥-上覆水体系DO条件,加快系统的脱氮速率,抑制AVS的生成,促进底泥优势菌群转化并降低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硝酸钙 低氧曝气 高通量测序 菌群转化 生态风险
下载PDF
硝酸亚铈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海军 张桂英 +3 位作者 刘娅 曲景乐 信振江 王宝贵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3-545,共3页
目的探讨硝酸亚铈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肝癌腹水型细胞(H22)建立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硝酸亚铈治疗2周后,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刺激指数(SI);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硝酸亚铈... 目的探讨硝酸亚铈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肝癌腹水型细胞(H22)建立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硝酸亚铈治疗2周后,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刺激指数(SI);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硝酸亚铈3个剂量组、环磷酰胺组的瘤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亚铈50,100 mg/kg组胸腺指数与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亚铈100 mg/kg组脾指数与阴性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亚铈50 mg/kg组刺激指数与阴性对照组(P<0.01)和环磷酰胺组(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亚铈50 mg/kg组血清SOD水平与阴性对照组(P<0.05)和环磷酰胺组(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亚铈200 mg/kg组血清GSH的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亚铈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来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亚铈 抗肿瘤 淋巴细胞转化 胸腺指数 脾指数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还原型谷胱甘肽
下载PDF
石灰性水稻土中硝酸盐依赖型与光合型亚铁氧化过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志怀 王旭刚 +3 位作者 孙丽蓉 董乐恒 郭大勇 石兆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厌氧条件下土壤中铁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氮循环关系密切,且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nitrate-dependent ferrous oxidation,NDFO)和光合型亚铁氧化(photosynthetic ferrous oxidation,PFO)是亚铁氧化的两个重要的生物途径,然而目前关于石灰... 厌氧条件下土壤中铁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氮循环关系密切,且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nitrate-dependent ferrous oxidation,NDFO)和光合型亚铁氧化(photosynthetic ferrous oxidation,PFO)是亚铁氧化的两个重要的生物途径,然而目前关于石灰性水稻土中NDFO与PFO之间的关系仍不明晰。以采自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孟津县的水稻土为样品,设置培养前添加和培养过程中添加10 mmol·L^(–1)的硝酸根离子/铵离子(NO_(3)^(-)/NH_(4)^(+))的恒温厌氧泥浆培养试验,通过监测泥浆中Fe(Ⅱ)、O_(2)、NO_(3)^(-)和亚硝酸根离子(NO_(2)^(-))的动态变化与培养后的NH_(4)^(+)含量探究了NO_(3)^(-)在石灰性水稻土Fe(Ⅱ)氧化过程的作用及其与光合型亚铁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避光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中存在NDFO,但产生的Fe(Ⅲ)可在NO_(3)^(-)消耗殆尽时被再次还原而掩盖Fe(Ⅱ)氧化现象。光照条件下NDFO和PFO可同时存在,PFO可致1.99 mg·g^(–1) Fe(Ⅱ)氧化,NO_(3)^(-)的加入可使Fe(Ⅱ)氧化量增加0.57 mg·g^(–1)。光照可抑制NO_(3)^(-)的还原而抑制NDFO。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湿地铁的氧化还原及其耦合的氮素转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亚铁氧化 光合产氧 硝酸盐还原 氮素转化
下载PDF
滇池周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转化过程识别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清飞 陈安强 +5 位作者 崔荣阳 叶远行 闵金恒 付斌 闫辉 张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062-6070,共9页
明确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及转化过程对地下水氮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滇池周边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现状及来源,于2020年雨季(10月)和2021年旱季(4月)在滇池周边共采集73个浅层地下水样,运用水化学和氮氧同位素(... 明确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及转化过程对地下水氮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滇池周边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现状及来源,于2020年雨季(10月)和2021年旱季(4月)在滇池周边共采集73个浅层地下水样,运用水化学和氮氧同位素(δ-(15)N-NO^(-)-_(3)、δ-(18)O-NO^(-)-_(3))识别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空间分布、来源及转化过程,并结合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定量评价不同来源氮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结果表明,旱季浅层地下水中有40.5%的采样点ρ(NO^(-)-_(3)-N)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Ⅲ类水质规定的20 mg·L^(-1),雨季超过47.2%的采样点ρ(NO^(-)-_(3)-N)超过20 mg·L^(-1).氮氧同位素和SIAR模型分析结果证明了土壤有机氮、化肥氮、粪肥和污水氮是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以上氮源对旱季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13.9%、11.8%和66.5%,对雨季的贡献率分别为33.7%、31.1%和25.9%,而大气氮沉降贡献率仅为8.5%,对该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贡献较小.硝化作用是旱季浅层地下水中硝态氮转化的主导过程,雨季以反硝化作用为主,且反硝化作用雨季比旱季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氮氧同位素 滇池 浅层地下水 转化过程
原文传递
大气环境中PAN污染现状及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友敏 刘晨 +2 位作者 范晶 张桂芹 王淑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7,共11页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光化学烟雾中重要的二次有机污染物,跟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都有着相关联系,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PAN进行的相关研究,总结了PAN的污染现状、监测技术和生成降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光化学烟雾中重要的二次有机污染物,跟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都有着相关联系,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PAN进行的相关研究,总结了PAN的污染现状、监测技术和生成降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监测到的PAN浓度的空间区域特征总体呈现出城区明显大于郊区,日浓度高峰值通常出现在12:00-16:00之间,一年中夏季平均浓度较低。PAN生成速率主要受过氧乙酰(PA)自由基的生成速率影响,大气中PA自由基主要由乙醛、丙酮、甲基乙二醛、丁烯酮和联乙酰等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生成,多数情况下乙醛对PA自由基的贡献率最高。PAN热解反应路径O-N键断裂优于O-O键断裂以及协同的C-C键和O-O键断裂;水解反应路径C-O键断裂和无水分子参与的O-N键断裂优于水分子参与的O-N键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酰硝酸酯 污染特征 监测技术 生成降解机制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黑松幼苗根-土界面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永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7,共7页
用根垫-冰冻切片法研究不同氮源对石灰性潮土中黑松幼苗根-土界面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NH4+-N)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pH值较对照处理明显降低,而硝态氮(NO3--N)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pH值较对照处理升高,不同氮... 用根垫-冰冻切片法研究不同氮源对石灰性潮土中黑松幼苗根-土界面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NH4+-N)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pH值较对照处理明显降低,而硝态氮(NO3--N)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pH值较对照处理升高,不同氮源引起的幼苗根-土界面pH值变动的幅度取决于氮源的质量分数。铵态氮处理明显降低了幼苗根-土界面Ca2-P,Fe-P和Al-P质量分数,100,200和400mg·kg-1的铵态氮处理后,距根表0~1mm处Ca2-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37.1%,45.9%和57.7%,Fe-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23.4%,29.1%和38.2%,Al-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25.1%,28.0%和33.2%;硝态氮处理增加了幼苗根-土界面Ca2-P,Fe-P和Al-P质量分数,但不显著。铵态氮与硝态氮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Ca8-P的亏缺程度较对照分别加大或降低,但不明显。铵态氮与硝态氮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Ca10-P和O-P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变化很小。铵态氮引起的黑松幼苗根-土界面pH值的降低,促进了幼苗根-土界面处无机磷的形态转化,提高了根-土界面无机磷的生物有效性,显著增加了根系对磷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态氮 硝态氮 根-土界面 无机磷 形态转化 磷吸收 黑松幼苗
下载PDF
包气带土体反硝化作用对NO_3^-转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胜 张翠云 肖宇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4-256,共3页
就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包气带土体中的氮素循环转化及污染地下水的过程、包气带土体中反硝化细菌对硝酸盐转化的作用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硝化作用是土壤包气带氮素转化的主要作用之一。该区包气带土体中由于有机物较少并... 就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包气带土体中的氮素循环转化及污染地下水的过程、包气带土体中反硝化细菌对硝酸盐转化的作用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硝化作用是土壤包气带氮素转化的主要作用之一。该区包气带土体中由于有机物较少并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因此对NO-3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强度也随深度加大而减弱,从而造成包气带土体中硝酸盐积累,进而污染地下水。如对包气带的有机碳源加以调控,可阻止地下水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土体 反硝化作用 硝酸盐转化 氮氧化物
下载PDF
D湖源水和自来水中三氮变化及迁移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东山 罗启芳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研究了不同时期D湖源水和自来水中“三氮”及总氮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 ,考察了自来水常规生产工艺中氮的去除效果和自然状态下各水体“三氮”迁移规律。结果表明 :D湖源水和自来水中“三氮”污染程度主湖区D水厂高于侧湖区T水厂 ,以内河... 研究了不同时期D湖源水和自来水中“三氮”及总氮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 ,考察了自来水常规生产工艺中氮的去除效果和自然状态下各水体“三氮”迁移规律。结果表明 :D湖源水和自来水中“三氮”污染程度主湖区D水厂高于侧湖区T水厂 ,以内河为水源的Z水厂“三氮”低于D水厂且有与D湖不同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点。常规净水工艺虽可转化部分“三氮” ,但其总体去除率不高 (2 0 %左右 )。进一步研究其迁移规律发现 :D水厂源水和管网水随时间变化 ,氨氮可转化为亚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又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氮。除部分转化为气态氮而从水中逸出外 ,大部分硝酸盐氮以稳定形态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湖源水 自来水 “三氮” 迁移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