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34
1
作者 荆兴梅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现代性 女性主义 真女性 新女性
下载PDF
“文化革命”、“女性”的发明和中国电影——戴锦华谈“五四与电影” 被引量:19
2
作者 戴锦华 孙柏 +1 位作者 杨烨莹 安爽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0,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人们提供了想象性的安置。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女性",她是为召唤和建构现代意...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人们提供了想象性的安置。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女性",她是为召唤和建构现代意义上的"人",也是现代中国的历史主体而被创造出来的,早期电影文化中的女侠、女明星、新女性都是五四时期这一发明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建构性的特征也内在于"中国电影"概念的历史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化革命” 中国早期电影 新女性 女侠 历史主体
原文传递
“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 被引量:9
3
作者 靳怀芳 胡宗锋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6-89,共4页
在美国文学史上,嘉莉妹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嘉莉的“堕落”采取了“暧昧”甚至是矛盾的立场,当代评论界也从最初的极端扼杀转变成后来的毁誉参半的态度,随后则有人认为嘉莉妹妹代表了美国社会中的“新女性”。文章从女... 在美国文学史上,嘉莉妹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嘉莉的“堕落”采取了“暧昧”甚至是矛盾的立场,当代评论界也从最初的极端扼杀转变成后来的毁誉参半的态度,随后则有人认为嘉莉妹妹代表了美国社会中的“新女性”。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西蒙·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尝试重新解读嘉莉妹妹的“新女性”形象,指出该小说没有超越文化的社会根源,嘉莉始终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中的。同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做出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莉妹妹》 《第二性》 女性主义 “新女性”
下载PDF
从理想走向现实:莎士比亚喜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伍艳妮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4-5,24,共3页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喜剧中的女性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喜剧中的女性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是狠毒邪恶的恶魔,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认识。喜剧和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生活和创作思想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作者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喜剧 悲剧 新女性 恶魔
下载PDF
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趋向、动因与进路 被引量:6
5
作者 黄馨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73-79,共7页
“新女性”的概念首次出现于中国妇女六大报告中。30余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介技术的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新女性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进入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出新趋向:女性价值观念趋于成熟,女性议题建构... “新女性”的概念首次出现于中国妇女六大报告中。30余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介技术的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新女性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进入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出新趋向:女性价值观念趋于成熟,女性议题建构趋于理性,女性评价标准趋于多元,女性认知视角趋于开放。但在父权思维及男权视角的影响下,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亦面临着重重困境。作为性别平等文化建构与传播的重要力量,媒介需从指导思想、内容视角、议题设置、传播主体等多方面着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发挥典型人物力量,科学对待性别议题,以多元主体形成传播合力,因应时代变化,提升女性议题讨论质量,优化性别议题传播效果,探索新女性媒介呈现的未来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女性 新女性形象 媒介 社会性别
下载PDF
重构时间:《新女性》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的电影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洪国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6,共9页
现代性神话与“新”的观念密不可分。“新”的实质在于对时间的重构。而作为视觉媒介的电影将作为抽象的时间概念的“新”物质化和视觉化了。电影《新女性》是体现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典型的视觉文本,重新审读影片对相互冲突的时间的融... 现代性神话与“新”的观念密不可分。“新”的实质在于对时间的重构。而作为视觉媒介的电影将作为抽象的时间概念的“新”物质化和视觉化了。电影《新女性》是体现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典型的视觉文本,重新审读影片对相互冲突的时间的融会、规范和安排,可能得到对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最好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女性》 殖民现代性 时间重构 电影表现
下载PDF
《海滨故人》:梦幻的破灭与庐隐的悲歌 被引量:4
7
作者 宋剑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35,共6页
《海滨故人》是一部最早以女性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悲情小说,它以五位新女性卷入男性"婚外恋"的不幸遭遇与情感伤害,深刻地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思想困惑,以及她们对于男性启蒙话语的重... 《海滨故人》是一部最早以女性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悲情小说,它以五位新女性卷入男性"婚外恋"的不幸遭遇与情感伤害,深刻地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思想困惑,以及她们对于男性启蒙话语的重新认识,进而传达出新女性欲求自立却难以自立的痛苦心声。这部作品文本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是"五四"新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理性批判:女性解放是男权话语的时代产物,是男性欲望强烈释放的激情言说;女性解放不是解放女性自身,而是解放男性压抑的生理本能。正是由于《海滨故人》表现出了女性觉醒意识,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滨故人》 新女性 男性恐惧 婚外恋 灵魂悲歌
下载PDF
刀刃上的舞者——评《太阳照样升起》中勃莱特·阿施利的双重形象 被引量:5
8
作者 朱华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被评定为“魔女”或者“坏女人”。60年代中后期,许多女学者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将勃莱特视为西方20世纪20年代新女性的代表。二种观点相左。本文从勃...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被评定为“魔女”或者“坏女人”。60年代中后期,许多女学者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将勃莱特视为西方20世纪20年代新女性的代表。二种观点相左。本文从勃莱特所处的时代背景着手,通过分析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绪,说明她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既有颠覆者又有依附者的双重性格,扮演着刀刃上舞者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魔女 新女性 勃莱特·阿施利
下载PDF
新中国对新女性形象的塑造:1949—1965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巧宁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4-127,共4页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0—1965年新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着力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女性形象: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婚恋自主,把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爱情和婚姻的主要基础;勤俭持家,一切听党的话。这一塑造活动对当时女性的生产生活方...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0—1965年新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着力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女性形象: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婚恋自主,把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爱情和婚姻的主要基础;勤俭持家,一切听党的话。这一塑造活动对当时女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范围以及精神气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新女性 塑造
下载PDF
新女性的困境——论《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江波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1期94-97,共4页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詹姆斯以表妹明妮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新女性伊莎贝尔的形象。他分析了新女性的困境,委婉地批判了她们思想中的幻想与书生气,认为她们那些脱离实际的独立与自由观念不仅不会带来自由和幸福,反而会让她们轻易落...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詹姆斯以表妹明妮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新女性伊莎贝尔的形象。他分析了新女性的困境,委婉地批判了她们思想中的幻想与书生气,认为她们那些脱离实际的独立与自由观念不仅不会带来自由和幸福,反而会让她们轻易落入一些有野心的男性权威者的陷阱。虽然詹姆斯笔下的新女性命运坎坷,但他并不是捍卫男性权威的代表。他同情女性的遭遇,关心女性的成长,笔下的新女性命运引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 《一位女士的画像》 伊莎贝尔 新女性 困境
原文传递
德莱塞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嘉莉妹妹的个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蓉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6-39,共4页
在美国文学史上,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本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兴消费文化和新女性崛起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出发,从自我实现、自主选择、自我塑造三个方面尝试解读嘉莉妹妹这一形象在个性上表现出的新... 在美国文学史上,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本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兴消费文化和新女性崛起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出发,从自我实现、自主选择、自我塑造三个方面尝试解读嘉莉妹妹这一形象在个性上表现出的新女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新女性 自我实现
下载PDF
坏女人、妓女与新女性:《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考辨 被引量:4
12
作者 覃承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98-109,159,共13页
自埃德蒙·威尔逊以降,学术界长期将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划分为“好女人”与“坏女人”两种类型。《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勃莱特·阿什莉则一直被当作“坏女人”的典型。以文本细读和勃莱特的学术批评史为基础,通过对勃莱... 自埃德蒙·威尔逊以降,学术界长期将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划分为“好女人”与“坏女人”两种类型。《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勃莱特·阿什莉则一直被当作“坏女人”的典型。以文本细读和勃莱特的学术批评史为基础,通过对勃莱特的“坏女人”标签做出重新考察,我们发现将其视为“坏女人”的理由并不充分,同时一些批评家对卡洛斯·贝克也存有误解。在此基础上,重估勃莱特“坏女人”的标签,辨析其“妓女”与“新女性”等“标签”,结果是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坏女人”,也不能将其视为一个完全的“妓女”和“新女性”。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勃莱特只是一个介于妓女与新女性之间的过渡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莱特·阿什莉 坏女人 妓女 新女性 考辨
下载PDF
从新女性到牺牲品——苔丝狄蒙娜形象试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茂林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75-76,共2页
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剧作《奥瑟罗》中的女主角。她一方面是个初具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另一方面又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品。她从新女性到父权制文化牺牲品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女性作为“第二性”和“他者”的从属、低下... 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剧作《奥瑟罗》中的女主角。她一方面是个初具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另一方面又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品。她从新女性到父权制文化牺牲品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女性作为“第二性”和“他者”的从属、低下地位,说明即使在女王当政时代,父权制中心文化依然根深蒂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奥瑟罗》 戏剧创作 苔丝狄蒙娜 人物形象 女性主体意识 新女性 牺牲品 父权制文化
下载PDF
莉丽·布里斯科—《到灯塔去》中的新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渭菊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20-23,共4页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通过对分别代表"房间里的天使"和"独立的自由女性"的拉姆齐夫人和莉丽.布里斯科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与她同时代的女性莉丽在寻求自我和个性解放历程中的艰难与困惑:她不仅受到来自异...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通过对分别代表"房间里的天使"和"独立的自由女性"的拉姆齐夫人和莉丽.布里斯科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与她同时代的女性莉丽在寻求自我和个性解放历程中的艰难与困惑:她不仅受到来自异性的压迫和歧视,而且也受到来自"房间里的天使"们的阻力。伍尔夫所追寻的理想的女性是独立的、不依附于男性而又与男性和谐相处的新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到灯塔去》:房间里的天使 新女性
下载PDF
《完美圣女》中的新女性形象建构及书写局限
15
作者 符淑华 夏西遥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6-112,共7页
20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展开了关于女性范本的讨论。与“98一代”同时期的孔查·埃斯皮纳作为西班牙首批靠写作谋生的女性之一,在《完美圣女》中对“新女性”的塑造展现了同时代中产阶级女性对新的女性身份的探... 20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展开了关于女性范本的讨论。与“98一代”同时期的孔查·埃斯皮纳作为西班牙首批靠写作谋生的女性之一,在《完美圣女》中对“新女性”的塑造展现了同时代中产阶级女性对新的女性身份的探索,但保守的文化氛围使她对女性的书写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美圣女》 孔查·埃斯皮纳 新女性 西班牙女性文学
下载PDF
“新女性”和“真女性”女权主义特征在《小妇人》中的体现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雄 高艳梅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5期44-45,59,共3页
以美国作家Louisa May Alcott(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长篇小说《小妇人》为例,从"真女性"意识形态、"新女性"意识形态和女权主义运动三方面,介绍了女权主义特征在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女权主义现象在19世纪... 以美国作家Louisa May Alcott(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长篇小说《小妇人》为例,从"真女性"意识形态、"新女性"意识形态和女权主义运动三方面,介绍了女权主义特征在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女权主义现象在19世纪美国社会的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新女性 真女性 女权主义
下载PDF
中国近代家庭观的建构与女子教育——以《妇女杂志》征文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52,152-153,共7页
"五四运动"后,精英阶层发出的"恋爱婚姻自由"的呐喊之声最终走向了何处?这一思想资源是如何被实践、被活用的?其特点何在?通过对《妇女杂志》及其发起的"我之理想的配偶"征文活动的研究可以发现,在选择... "五四运动"后,精英阶层发出的"恋爱婚姻自由"的呐喊之声最终走向了何处?这一思想资源是如何被实践、被活用的?其特点何在?通过对《妇女杂志》及其发起的"我之理想的配偶"征文活动的研究可以发现,在选择配偶这一现实问题时,青年们十分注重女性的学校教育经历,并在女子教育与近代家庭的组建之间建立起了简单的因果关系,认为女子教育是鉴别"新女性"与"旧女性"的唯一标准,是衡量能否建立"美满"的近代家庭的重要标尺。青年们的选择使女子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权威,一种意识形态,发挥着特殊的文化功能,而且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家庭 女子教育 男性知识分子 《妇女杂志》 “新女性”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斯佳丽新女性形象之解读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凤兰 《莆田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3-66,共4页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飘》中的斯佳丽如何由一位南方淑女变成为新女性的过程,斯佳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对女性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自立期待。
关键词 斯佳丽 南方淑女 新女性 女性意识
下载PDF
阅读与写作:塑造新女性的方式——以冯沅君创作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女高师的经历为来自外省的冯沅君提供了宝贵的阅读与写作资源,在五四运动的热风里,她由一个来自乡下的普通女青年成长为一位女作家。冯沅君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以文本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女学生形象,进而对一代新女性形象进行了宝... 女高师的经历为来自外省的冯沅君提供了宝贵的阅读与写作资源,在五四运动的热风里,她由一个来自乡下的普通女青年成长为一位女作家。冯沅君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以文本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女学生形象,进而对一代新女性形象进行了宝贵的文学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沅君 新女性 阅读 爱情 现代妇女写作
下载PDF
从“新女性”到“封面女郎”——由女性期刊封面看现代性话语之嬗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继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135,共5页
女性期刊封面作为一种有效传播媒介,选择并塑造了不同女性形象作为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理想女性"。具体而言,分别是启蒙叙事阶段的"新女性"形象、革命叙事阶段的"女劳模"形象和消费叙事阶段的"封面女... 女性期刊封面作为一种有效传播媒介,选择并塑造了不同女性形象作为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理想女性"。具体而言,分别是启蒙叙事阶段的"新女性"形象、革命叙事阶段的"女劳模"形象和消费叙事阶段的"封面女郎"形象。各个时期"理想女性"之间迥然异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既表征着社会职业和民众心理演进的规律,也清晰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期刊 新女性 女劳模 封面女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