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为什么能推动近代小说的发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袁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24-29,共6页
晚清的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繁荣与当时的城市发展市民人口的增长并不同步,而是由梁启超发动的小说界革命所推动的。梁启超的努力适应了当时小说家安身立命的需要,他们自觉响应梁启超,政治小说成为当时小说的核心。梁启超的小... 晚清的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繁荣与当时的城市发展市民人口的增长并不同步,而是由梁启超发动的小说界革命所推动的。梁启超的努力适应了当时小说家安身立命的需要,他们自觉响应梁启超,政治小说成为当时小说的核心。梁启超的小说观念适应了士大夫文学观念的需要,他们抛弃了鄙视小说的看法,参与到小说的创作和阅读中来,他们对梁启超的认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市场,帮助小说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小说 士大夫
下载PDF
向着“未来”前进——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新解 被引量:5
2
作者 贾立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75,共7页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未来记》(1902)的细读,分析其中正文与批注之间的时态对话关系,以说明作品既非单纯地叙述"未来",亦非仅仅评论"现在",而是在两者之间往复运动,由此构成其根本性的叙事特征。此外,通过考察其中此...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未来记》(1902)的细读,分析其中正文与批注之间的时态对话关系,以说明作品既非单纯地叙述"未来",亦非仅仅评论"现在",而是在两者之间往复运动,由此构成其根本性的叙事特征。此外,通过考察其中此前未被关注过的多处时间错误,来讨论梁启超在试图穿行中西纪元、现在与未来时的困难,并对这一作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和意义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 未来 新小说
下载PDF
法国“新小说”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学智 许钧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4,共4页
反叛传统、注重形式冒险的法国"新小说"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产生了多重影响,表现在小说观念和写作技巧两大方面.中国当代年轻作家在小说形式探新的写作实践中,也出现了接受变形的种种情况.无论先锋小说在形式探索上的"功&... 反叛传统、注重形式冒险的法国"新小说"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产生了多重影响,表现在小说观念和写作技巧两大方面.中国当代年轻作家在小说形式探新的写作实践中,也出现了接受变形的种种情况.无论先锋小说在形式探索上的"功"与"过",都与法国"新小说"有着直接和明显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说 影响 接受 先锋小说
下载PDF
向现代电影越界的新小说——以西西《东城故事》的文体创意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凌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7,共6页
小说家吸纳现代电影的反叛性进行新小说文体实验,华文界先锋是身居香港的西西,她的《东城故事》运用叙述者介入、多人独白并呈、电影镜头跳接、分彩色镜头等,使得小说的叙述暗藏玄机,别具一格。
关键词 跨艺术 新小说 新电影
下载PDF
“新小说”与“子涵夜话”:梅子涵近年创作趋向 被引量:1
5
作者 齐童巍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7-19,共3页
"梅子涵新小说"和"子涵夜话"是梅子涵近年创作的两个重要集合处。"梅子涵新小说"中,叙述自我的力量愈渐强大,对城市生活和自我经验的描述和反省,愈亦走向了心灵深处,抱着"押送"自我的企图,对... "梅子涵新小说"和"子涵夜话"是梅子涵近年创作的两个重要集合处。"梅子涵新小说"中,叙述自我的力量愈渐强大,对城市生活和自我经验的描述和反省,愈亦走向了心灵深处,抱着"押送"自我的企图,对社会主义经验、城市生活经验进行再叙述。"子涵夜话"也延续了这样的创作思路,并对当下城市生活进行再审视,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道"情怀和自省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梅子涵 新小说 梅子涵新小说 子涵夜话 城市生活
下载PDF
转型期文学译介的文化选择意向和模式——《新小说》和《译林》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滕梅 焦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7-91,共5页
清末和改革开放时期是小说翻译的重要转型时期。《新小说》(1902—1906)和《译林》(1979—1989)分别作为两个时期的代表性期刊,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了展现特殊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微观生态,揭示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对两... 清末和改革开放时期是小说翻译的重要转型时期。《新小说》(1902—1906)和《译林》(1979—1989)分别作为两个时期的代表性期刊,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了展现特殊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微观生态,揭示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对两者在源语国选择、译介类型、译入文体和译介策略四个方面所表露的文化选择意向和翻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正确评价两个时期文学翻译的功绩和缺陷,丰富中国的文学翻译史,同时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和以后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说》 《译林》 译介 模式
下载PDF
“有益”与“有味”:论吴趼人新小说叙事的双重意旨 被引量:2
7
作者 晋海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27,共5页
吴趼人是清末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很“有益”,它们围绕着“恢复我固有之道德”的主题,或寄寓历史,或批判现实,或想象未来,均表现出了积极而丰富的思想性。他的小说很“有味”,它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有时表现为情节的引人入胜,... 吴趼人是清末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很“有益”,它们围绕着“恢复我固有之道德”的主题,或寄寓历史,或批判现实,或想象未来,均表现出了积极而丰富的思想性。他的小说很“有味”,它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有时表现为情节的引人入胜,有时表现为话语的诙谐戏谑,有时表现为想象的大胆奇谲,均表现出了较强的可读性。他的小说兼顾了“有益”与“有味”的平衡,其为把握其间平衡所作出的努力和尝试,正可成为我们今天的经验和资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趼人 新小说 有益 有味 平衡
下载PDF
暧昧的现代性追求——晚清翻新小说论纲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泽泉 《济宁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3-49,共7页
长久以来,晚清翻新小说遭到文学史的忽略与埋没。作为晚清"新小说"运动影响下的一股创作思潮,翻新小说在题材主旨与语言叙述层面,都对古典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这种改写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打破传承、求新求变的现代性追求。... 长久以来,晚清翻新小说遭到文学史的忽略与埋没。作为晚清"新小说"运动影响下的一股创作思潮,翻新小说在题材主旨与语言叙述层面,都对古典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这种改写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打破传承、求新求变的现代性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这种现代性追求又总是呈现出一种矛盾暧昧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新小说 新小说 现代性
下载PDF
梁启超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9
作者 孙景鹏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7-62,共6页
在古代,小说一直是不入流的稗官野史,不被人们重视。到了晚清,梁启超发起"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大力倡导"新小说",使人们对小说的启蒙、教化、新民等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小说创作热... 在古代,小说一直是不入流的稗官野史,不被人们重视。到了晚清,梁启超发起"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大力倡导"新小说",使人们对小说的启蒙、教化、新民等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小说创作热潮。由此,小说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体,逐步跃居诗歌、散文和戏剧之上,成为最受世人瞩目的文学形式。显然,梁启超对小说作用的反复强调、对小说理论的不断拓展、对小说翻译的积极实践、对小说刊物的大力支持、对小说创作的身体力行等,不仅提升了小说在文学乃至社会中的地位,使小说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而且拓宽了小说的研究空间,促进了小说的现代转型,使中国小说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小说” 中国小说 现代转型 小说理论
下载PDF
想象空间的开创:《新史学》与“新小说”的互动
10
作者 李青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103,共7页
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密切相关。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和提倡新小说,为沟通两种叙述进行了大胆设计:以小说作为历史教科书的设想,充实、重塑了中国小说的思想内涵;掘微新史学与新小说在文体及书法上的链接点,... 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密切相关。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和提倡新小说,为沟通两种叙述进行了大胆设计:以小说作为历史教科书的设想,充实、重塑了中国小说的思想内涵;掘微新史学与新小说在文体及书法上的链接点,使新小说在文章学的层面被推上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两者共同开创的想象空间发挥着民族认同的巨大作用,但在新史未出、史学不振的当时,梁启超更为重视小说的想象魔力,新小说承担了更多的民族建构责任,并由此导致中国小说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转型。打通新史学和新小说的通道.是梁启超为启蒙话语谋求沟通形式的巨大转型的思维结果。钩沉两者的互动,有助于人们了解晚清小说改良运动从学术思想到文学想象的独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新史学》新小说“书法”群治 想象空间
原文传递
《新广东》:从政治到文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晓虹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26,共19页
1902年,康有为弟子欧榘甲在美国旧金山市的《文兴日报》上发表了一组政论文,其核心思想乃是主张"广东自立"以救中国。这组政论文很快由日本横滨的新民丛报社印行了题名《新广东》的单行本,而其所具有的民族革命宣传品的性质,... 1902年,康有为弟子欧榘甲在美国旧金山市的《文兴日报》上发表了一组政论文,其核心思想乃是主张"广东自立"以救中国。这组政论文很快由日本横滨的新民丛报社印行了题名《新广东》的单行本,而其所具有的民族革命宣传品的性质,在当时激起了很大反响。尤其是康梁派内部的争论,不但彰显了梁启超、欧榘甲、徐勤等弟子的革命倾向,并且,从乃师康有为的力加遏制,亦可见保皇会策略的变动。这场政治论争尚延续到文学书写,在《新小说》杂志中继续展开。经由梁启超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的敷演以及受康有为压制后的叙述调整,欧榘甲的粤剧《黄萧养回头》以戏曲形式坚持己见、继续争辩,加上清政府驻古巴总领事廖恩焘创作的粤讴《趁早乘机》的大力呼应,《新广东》构想的以地方自治主导的维新政治蓝图,在文学空间也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榘甲 梁启超 康有为 《新广东》 《新小说》 广东自立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新小说对诗性传统的中断与续接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高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6,共6页
晚清白话文运动和"小说界革命"的展开,小说成为"文学之最上乘"者;随着新小说的大量创作,诗歌为主体的抒情文学受到冷落;加上新小说对写实主义的过度推崇,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学诗性传统的中断;西方启蒙思潮对国人时间... 晚清白话文运动和"小说界革命"的展开,小说成为"文学之最上乘"者;随着新小说的大量创作,诗歌为主体的抒情文学受到冷落;加上新小说对写实主义的过度推崇,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学诗性传统的中断;西方启蒙思潮对国人时间观念的改变,成为新小说诗性传统中断的深层文化根源。而清末民初文人骨子里对诗性传统的眷恋、新小说对诗性形式的审美追求及其以"文字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对诗性传统进行了续接。新小说对诗性传统的中断与续接呈现出承前启后的过度特色,这既为五四现代汉语小说的诗性生成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中国诗性传统与现代汉语小说的融合揭开了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小说 诗性传统 中断 续接
下载PDF
罗伯-格里耶物本主义辨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4,共4页
罗伯-格里耶从未提出过以物为本的理论,也从未创作过以物为本的小说。"物本主义"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之所以发生和流传,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和弥漫于20世纪的文化广告意识。同时,罗伯-格里耶早期的写物理论也存在着把文... 罗伯-格里耶从未提出过以物为本的理论,也从未创作过以物为本的小说。"物本主义"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之所以发生和流传,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和弥漫于20世纪的文化广告意识。同时,罗伯-格里耶早期的写物理论也存在着把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推到极端的误区。对于自己的失误,罗伯-格里耶早已察觉并作了修正。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不是他曾经有过并且已经修正了的失误,而是他从失误中采撷的成功之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美学 物本主义 新小说 罗伯—格里耶
下载PDF
影响的焦虑——晚清“新小说”的引入
14
作者 但红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99-101,共3页
晚清“新小说”观念的提出,是中华文明在走向贫弱的途中,力图复兴的一种应对策略,是其旨在借助外来文明的引入达到“新民”理想的表达,但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接过程中,他们在面对影响时焦灼矛盾的心态和对外来文化采取的“误读”策略值得... 晚清“新小说”观念的提出,是中华文明在走向贫弱的途中,力图复兴的一种应对策略,是其旨在借助外来文明的引入达到“新民”理想的表达,但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接过程中,他们在面对影响时焦灼矛盾的心态和对外来文化采取的“误读”策略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小说 误读 翻译小说
下载PDF
晚清“新小说”类型及其演变
15
作者 朱秀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0,共5页
晚清"新小说"的类型划分,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小说题材作为标准进行的划分。"新小说"类型与题材的变化具有同一性。"新小说"的题材经历了从"大"(政事、国事)到"小"(家庭、儿女),从启蒙... 晚清"新小说"的类型划分,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小说题材作为标准进行的划分。"新小说"类型与题材的变化具有同一性。"新小说"的题材经历了从"大"(政事、国事)到"小"(家庭、儿女),从启蒙新民到娱乐消闲的变化。反映在小说类型上,就是政治小说等的衰落,社会小说的流变,写情小说的崛起等;期刊作为"新小说"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其宗旨与理念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了"新小说"类型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期 新小说 小说类型 题材 期刊
下载PDF
梁启超与《新小说》对历史的借用
16
作者 姚达兑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12,共5页
从民族主义视角看,作为创办者与主笔之一的梁启超的思想变化影响了《新小说》的分期,也影响了小说作者的历史叙述。这些作者与其说是叙述历史,不如说是重构历史,召唤民族主义;宗旨乃在于将中国纳入世界普遍历史格局,将其变成现代民族国家。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小说 历史 民族国家
下载PDF
新小说时期趣味文学传统的形成
17
作者 周乐诗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6,共7页
新小说的双性气质成就了它的繁荣,其中的女性话语气质,是近代文学被边缘化后,文学的游戏观念得到发展的结果。新小说中期开始的非政治化转向,呈现为一种女性化的文学特征,最终以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盛行为标志。它不但是对文学中性别资源... 新小说的双性气质成就了它的繁荣,其中的女性话语气质,是近代文学被边缘化后,文学的游戏观念得到发展的结果。新小说中期开始的非政治化转向,呈现为一种女性化的文学特征,最终以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盛行为标志。它不但是对文学中性别资源的调动,还发展出文学现代化的另一种走向,形成了现代文学的一个非主流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说 双性气质 文学现代化 非主流传统
下载PDF
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序曲》的艺术创新
18
作者 张金凤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47-49,共3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英语短篇小说发展史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她转型期的作品《序曲》成功地融入了戏剧、诗等文学形式及绘画等非文学形式,拓宽了小说这一艺术载体的内涵和容量。
关键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短篇小说 《序曲》 文学风格
下载PDF
枪支崇拜之“新虚构”探析——《科伦拜恩的保龄》中的“集体恐惧”
19
作者 何柏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6-41,共6页
“新虚构”电影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围绕美国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以实地体验、真人采访和现实材料追溯等新视角探寻社会悲剧背后的“枪支痼疾”。结合此纪录片文本,据托马斯·霍布斯的“恐惧论”哲学提出的“集体恐惧”是... “新虚构”电影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围绕美国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以实地体验、真人采访和现实材料追溯等新视角探寻社会悲剧背后的“枪支痼疾”。结合此纪录片文本,据托马斯·霍布斯的“恐惧论”哲学提出的“集体恐惧”是对美国枪支崇拜诱因的一种解释,其表征和形成来自对美国的“恐惧”历史和政治劝说、媒体话语权力的“恐惧规训”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虚构 枪支崇拜 《科伦拜恩的保龄》 集体恐惧
下载PDF
从晚清语境看梁启超《世界末日记》的佛学因素
20
作者 张曼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47-51,93,共6页
“末日想象”的概念来源于基督教传统。梁启超的《世界末日记》是一篇以科学和宗教为载体的翻译小说,文本在世纪末的颓废情绪和末日想象下剥离了原著的基督教思想和天文学的科学精神,融入了梁启超个人的佛学观念和流亡域外的时代境遇,... “末日想象”的概念来源于基督教传统。梁启超的《世界末日记》是一篇以科学和宗教为载体的翻译小说,文本在世纪末的颓废情绪和末日想象下剥离了原著的基督教思想和天文学的科学精神,融入了梁启超个人的佛学观念和流亡域外的时代境遇,影响了晚清末日想象文学的书写。通过追溯《世界末日记》在不同刊物上的转载及传播情况、分析《世界末日记》在晚清社会的传播所形成的末日想象思潮,来阐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视域下末日书写与晚清佛学思潮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末日记》 《新小说》 文本转载 佛学观念 梁启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