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梁启超为什么能推动近代小说的发展 |
袁进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3
|
|
2
|
向着“未来”前进——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新解 |
贾立元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3
|
法国“新小说”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
宋学智
许钧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4
|
向现代电影越界的新小说——以西西《东城故事》的文体创意为例 |
凌逾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5
|
“新小说”与“子涵夜话”:梅子涵近年创作趋向 |
齐童巍
|
《昆明学院学报》
|
2014 |
1
|
|
6
|
转型期文学译介的文化选择意向和模式——《新小说》和《译林》的个案分析 |
滕梅
焦艳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7
|
“有益”与“有味”:论吴趼人新小说叙事的双重意旨 |
晋海学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8
|
暧昧的现代性追求——晚清翻新小说论纲 |
吴泽泉
|
《济宁学院学报》
|
2011 |
1
|
|
9
|
梁启超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
孙景鹏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0
|
想象空间的开创:《新史学》与“新小说”的互动 |
李青果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1
|
《新广东》:从政治到文学 |
夏晓虹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2
|
清末民初新小说对诗性传统的中断与续接 |
廖高会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3
|
罗伯-格里耶物本主义辨析 |
张唯嘉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4
|
影响的焦虑——晚清“新小说”的引入 |
但红光
|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0 |
|
15
|
晚清“新小说”类型及其演变 |
朱秀梅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6
|
梁启超与《新小说》对历史的借用 |
姚达兑
|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7
|
新小说时期趣味文学传统的形成 |
周乐诗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8
|
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序曲》的艺术创新 |
张金凤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9
|
枪支崇拜之“新虚构”探析——《科伦拜恩的保龄》中的“集体恐惧” |
何柏骏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20
|
从晚清语境看梁启超《世界末日记》的佛学因素 |
张曼
|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