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残雪小说的空间叙事转型及其意义向度——以《黑暗地母的礼物》的乡土建构为中心
1
作者 李乾熠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9-65,87,共8页
长篇小说《黑暗地母的礼物》是残雪创作转型的标志性作品,当前研究较少关注小说如何依托“乡土”实现空间叙事的转型。一方面,小说主人公不再视世俗乡土空间为背离的对象,而是对其产生了集体认同的情感;另一方面,小说主人公也不再固执... 长篇小说《黑暗地母的礼物》是残雪创作转型的标志性作品,当前研究较少关注小说如何依托“乡土”实现空间叙事的转型。一方面,小说主人公不再视世俗乡土空间为背离的对象,而是对其产生了集体认同的情感;另一方面,小说主人公也不再固执于灵魂的追求,而是选择在精神乡土空间展开同世俗一体化的诗性体验。从乡土出发探索融贯中西哲学的“新实验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残雪为书写世界文学的“中国经验”所做的一种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空间叙事 《黑暗地母的礼物》 乡土 “新实验文学”
下载PDF
“除了鲁迅,我并不同中国大师对话”——鲁迅与残雪的“新实验文学” 被引量:1
2
作者 古大勇 《临沂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17-120,共4页
鲁迅是残雪唯一认同的中国作家,这源于她独特的文学观。残雪提出"新实验"文学的主张,其基本特征是表现"内心的地狱"里的"分裂的灵魂"图像,残雪的小说和鲁迅的《野草》、《故事新编》中的几篇正具备此特... 鲁迅是残雪唯一认同的中国作家,这源于她独特的文学观。残雪提出"新实验"文学的主张,其基本特征是表现"内心的地狱"里的"分裂的灵魂"图像,残雪的小说和鲁迅的《野草》、《故事新编》中的几篇正具备此特征。从中国文学史的谱系上来考量,残雪的文学实践显示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因为中国文学拙于表现人物幽邃的潜意识世界和"分裂的灵魂"图像。但残雪"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唯我独尊的文学秩序价值观却是偏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鲁迅 新实验文学 分裂的灵魂 文学史意义 文学观的评价
下载PDF
《红楼梦》是过时落后的文学吗?——论残雪对《红楼梦》的偏见及其文学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古大勇 袁伟平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5-21,共7页
残雪将她的所谓切入"核心"与"本质"的"新实验文学"("纯文学")置于文学生态建构的金字塔顶端,视为最伟大、最先进、唯我独尊的文学形态。在此标准下,她认为《红楼梦》不符合她的文学价值标准,... 残雪将她的所谓切入"核心"与"本质"的"新实验文学"("纯文学")置于文学生态建构的金字塔顶端,视为最伟大、最先进、唯我独尊的文学形态。在此标准下,她认为《红楼梦》不符合她的文学价值标准,因此视之为"过时"的"人的幼年的文学"。残雪在卡夫卡、博尔赫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大师的坐标下,贬低或否定了《红楼梦》的作为一部人类伟大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残雪对《红楼梦》缺陷的批判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她采取的是"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没有将《红楼梦》所代表的文学价值形态视为多元化的文学生态中有机积极的组成部分,而将之视为落后的文学形态和革命与否定的对象。残雪所标榜的一元独尊的文学秩序价值观无疑是偏激僵化与形而上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新实验文学” 《红楼梦》 一元化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