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6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21
1
作者 闫晨华 徐婷 +17 位作者 郑晓云 孙洁 段显林 谷景立 赵川莉 朱骏 吴玉红 吴德沛 胡建达 黄河 江明 李娟 侯明 王椿 邵宗鸿 刘霆 胡豫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0月20日至2015年3月20日来自全国11家血液病中心发生粒缺伴发热的连续血液病患者发热情况及危险性因素。结果1 139... 目的了解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0月20日至2015年3月20日来自全国11家血液病中心发生粒缺伴发热的连续血液病患者发热情况及危险性因素。结果1 139例患者共发生784例次粒缺伴发热,粒缺持续21 d时发热的累积发生率为81.9%。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心静脉置管(P〈0.001,HR= 3.407,95% CI 2.276-4.496 )、胃肠道黏膜炎(P〈0.001,HR=10.548, 95% CI 3.245-28.576)、既往90 d内暴露于广谱抗生素(P〈0.001,HR=3.582,95% CI 2.387-5.770)和粒缺持续时间〉7 d (P〈0.001,HR= 4.194,95% CI 2.572-5.618)是粒缺伴发热的危险因素。无任何危险因素、具备1项、2项、3-4项危险因素患者发热的累计发生率依次增加(35.4%、69.2%、86.1%及95.6%,P〈0.001)。784例次粒缺伴发热中,不明原因发热253例次(32.3%),临床证实的感染429例次(54.7%),微生物学证实的感染102例次(13.0%)。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肺(388例次,49.5%)、上呼吸道(159例次,16.0%)、肛周组织(77例次,9.8%)、血流(60例次,7.7%)。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44.5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7.99%)和真菌(17.47%)。发热与未发热患者相比,两组之间总体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对4.8%,P=0.09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P=0.047 ,HR=5.000 ,95% CI 0.853-28.013 )、血流动力学不稳(P=0.001,HR=13.185, 95% CI 2.983-54.915)、既往耐药菌的定植或感染(P=0.005 ,HR=28.734, 95% CI 2.921-313.744)、血流感染(P=0.038 ,HR=9.715, 95% CI 1.110-81.969)和肺部感染(P=0.031, HR=25.905, 95% CI 1.381-507.006)是与总体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液病
原文传递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被引量:119
2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68-878,共11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其减少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对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及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缺乏重视,对粒细胞集落刺...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其减少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对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及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缺乏重视,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尚不规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评估、预防、治疗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等多方面制订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提出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分层管理概念,并建立了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旨在为规范化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合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化疗 放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规范化管理
原文传递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 被引量:81
3
作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马军 秦叔逵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638-648,共11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其减少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对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及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其减少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对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及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评估、预防、治疗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等多方面制订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提出了分层管理概念,并建立了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旨在为规范化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合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规范化管理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54
4
作者 杨晟 何小慧 +7 位作者 刘鹏 周生余 董梅 秦燕 杨建良 张长弓 韩晓红 石远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6-631,共6页
目的:比较每周期l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 目的:比较每周期l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批舢g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5Ixg/kg,每日1次。结果:2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的周期中,4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53)和3.8%(2,53,P=0.678)。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石远凯 何小慧 +15 位作者 杨晟 王华庆 江泽飞 朱允中 克晓燕 张阳 刘云鹏 张伟京 王昭 石庆芝 谢晓冬 张贺龙 王杰军 罗德云 郑青山 孙瑞元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8期3414-3419,共6页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104例肿瘤患者,在103个试验周期和100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00%和20·00%,持续时间分别为2·39d和2·35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5·80%和4·0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3·59%和13·0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0。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聚乙烯二醇类 临床试验 Ⅱ期 中性粒细胞 药物疗法 联合
原文传递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 被引量:41
6
作者 史艳侠 +5 位作者 邢镨元 张俊 沈波 石远凯 姜文奇 巴一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2期86-92,共7页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甚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甚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FN和感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石远凯 许建萍 +22 位作者 吴昌平 张燕 杨俊泉 周涛 刘峥 茅卫东 张沂平 王嵬 于忠和 邬麟 陈建华 王娟 安永辉 蔡建辉 刘明 陈振东 李青山 任朝英 杨志勇 李宝兰 赵敏 刘哲峰 刘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验,对需接受多周期化疗的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瘤患者连续2~4个周期预防性给予PEG-rhG-CSF。结果:PEG-rhG-CSF初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4.76%(13/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1.83%(5/273)、1.15%(2/174)和2.08%(2/9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11.36%(31/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6.23%(17/273)、2.87%(5/174)和3.13%(3/96)。第1次随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为0.73%(2/273);FN持续时间中1例为2 d,1例为5 d;第2~4次随访的FN发生率均为0;次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筛选期的25%(7/28),分别降至后续1~3个周期的3.57%(1/28)、0(0/28)和6.67%(1/15),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则从71.43%(20/28)分别降至10.71%(3/28)、14.29%(4/28)和0(0/15)。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0.48%(44/420)。结论:每个化疗周期应用1次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多个周期应用可以显示同样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肿瘤 化疗
下载PDF
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于洁 徐酉华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繁多,感染最为常见.本文对近几年我院发生的感染相关的粒细胞减少症141例进行分析,为该领域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参照诊断标准, 收集2000年1月~2002年3月住院病人中发生的粒细胞减少症141例;利用ELISA法检... 目的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繁多,感染最为常见.本文对近几年我院发生的感染相关的粒细胞减少症141例进行分析,为该领域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参照诊断标准, 收集2000年1月~2002年3月住院病人中发生的粒细胞减少症141例;利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病毒抗体;利用微软办公软件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的中位数是24个月(范围:1个月~14岁),3岁以下者占57%;女性和男性之比为1∶1.56; 2000年和2001年1~4月份发病例数明显低于其他时节,而2002年则1~2月有一个发病高峰. 141例患儿中,105例有发热(75%),以发热起病就诊者88例,发热合并症有咳嗽、皮疹、腹泻;伴随疾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6例(46%),肺炎22例(16%),急性支气管炎11例(7.8%),轮状病毒肠炎10例(7.1%).118例血清病毒抗体的检测显示80例IgG/IgM均阳性,其中 CBV感染者36例(30.5%). 在<1岁年龄组,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500/μl者为46%,在>1岁年龄组,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500/μl者为34%;经过从ANC1到ANC2平均间隔3d的随访,在<1岁年龄组,ANC2时间中性粒细胞≥1 000/μl者为50%,在>1岁年龄组,ANC2时间中性粒细胞≥1 500/μl者为20.2%.贫血在>6个月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3/130,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47/140; 在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与血红蛋白的相关系数是0.06 (n=141),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与血小板的相关系数是0.02(n=141). 46例病毒血清IgG/IgM阳性的患者接受了平均4.5d(2~8d)的干扰素治疗,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相比,粒细胞的恢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8例患者接受了平均4d(2~8d)的特尔立(GMCSF)治疗.结论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以年龄幼小者居多;其中接近半数病人的ANC值≤500/μl,易患严重感染;血清病毒抗体(IgG/IgM)的阳性率为80/118,以CBV感染率最高(30.5%);本症还伴随一定比例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干扰素对于ANC的恢复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减少症 感染 病毒血清抗体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徐兵河 田富国 +30 位作者 喻璟瑞 宋艳秋 石建华 张百红 张燕军 袁志平 吴穷 张清媛 南克俊 孙强 李维廉 胡建兵 毕经旺 孟春 戴红 蒋宏传 岳顺 曹邦伟 孙玉萍 王殊 佟仲生 沈朋 伍钢 唐利立 邓甬川 贾立群 沈坤炜 庄武 谢晓冬 伍尤华 陈琳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预防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原则,将受试者按1:1:1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0ug/kgPEG...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预防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原则,将受试者按1:1:1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0ug/kgPEG—rhG—CSF组,6mgPEG—rhG—CSF组和5斗∥kgrhG—CSF组。其中乳腺癌患者接受2个周期化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病情接受1~2个周期化疗。全组患者采用TA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或TA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化疗方案,21d为1个周期。结果100ug/kgPEG—rhG—CSF组、6mgPEG—rhG—CSF组和5ug/kgrhG-CSF组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ugkgPEG—rhG—CSF组、6mgPEG—rhG-CSF组和5ug/kgrhG—CSF组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69.7%、68.4%和6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3)。100ug/kgPEG—rhG—CSF组、6mgPEG—rhG—CSF组和5ug/kgrhG—CSF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6.1%、6.4%和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100ug/kgPEG-rhG—CSF组、6mgPEG—rhG—CSF组和5ug/kgrhG.CSF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7%、4.1%和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1)。结论行TAC方案或TA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化疗后48h单次注射100ug/kg或6mg固定剂量PEG—rhG-CSF,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疗效确切。与连续注射5ug·kg-1·d-1 rhG-CSF比较,预防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相当,且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乳腺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原文传递
中药治疗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0
作者 齐晓甜 张家祥 +3 位作者 张晓亮 黄娜娜 李晓宇 孙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088-5095,共8页
白细胞减少症是肿瘤患者化疗的严重毒副作用之一,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进程和预后与转归。临床上主要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治疗该并发症,该类药物虽然能提升白细胞的数量,但对白细胞功能的提升相对不足,且价格昂贵、... 白细胞减少症是肿瘤患者化疗的严重毒副作用之一,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进程和预后与转归。临床上主要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治疗该并发症,该类药物虽然能提升白细胞的数量,但对白细胞功能的提升相对不足,且价格昂贵、伴随一定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防治化疗毒副作用、减轻白细胞减少的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多向性作用特征。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综述了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症 中药 中性粒细胞减少 辨证治疗 集落刺激因子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Ⅳ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11
作者 江泽飞 许凤锐 +31 位作者 樊菁 李宝江 高晋南 胡继卫 王晓稼 张永强 王建红 粟飞 刘强 刘荫华 王殊 王永胜 欧阳取长 胡冰 孙国平 张燕 臧爱民 范培芝 吴昌平 刘健 张宏伟 王嵬 胡夕春 唐利立 张静 鲍扬漪 耿翠芝 孙强 张锋 殷咏梅 蒋宏传 安永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231-1235,共5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第1个周期试验...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第1个周期试验组预防性使用受试药物PEG-rhG-CSF,对照组预防性使用对照药物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之后3个周期两组均使用PEG-rhG-CSF。第二部分为单臂研究,第1个化疗周期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在后续的每个化疗周期均使用PEG-rhG-CSF。 结果随机对照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周期中Ⅳ度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48%和35.58%,PEG-rhG-CSF与rhG-CSF疗效相当(P=0.527 6)。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个化疗周期Ⅳ度ANC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为(2.22±1.58)d和(3.00±1.5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6),PEG-rhG-CSF优于rhG-CSF。单臂研究中,患者在筛选期Ⅳ度ANC的发生率为57.76%,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Ⅳ度ANC的发生率分别为16.35%、10.00%、8.57%。筛选周期FN发生率为7.45%,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FN的发生率分别为1.27%、0.24%、0.29%。本研究共有30例PEG-rhG-CSF药物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发生率为2.8%。 结论固定剂量PEG-rhG-CSF可以有效的预防乳腺癌患者在多周期化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且不良反应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乳腺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原文传递
UGT1A1 gene polymorphism: Impact on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irinotecan-based regimens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被引量:31
12
作者 Christoph Schulz Volker Heinemann +5 位作者 Andreas Schalhorn Nikolas Moosmann Thomas Zwingers Stefan Boeck Clemens Giessen Hans-Joachim Stemml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0期5058-5066,共9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 (UGT1A1) gene polymorphisms and irinotecan-associated side effects and parameters of drug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 (UGT1A1) gene polymorphisms and irinotecan-associated side effects and parameters of drug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receiving a low-dose weekly irinotecan chemotherapeutic regimen. METHODS: Genotype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by gene scan analysis on the ABI 310 sequencer of the TATAA box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UGT1A1 gene in blood samples from 105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1st line irinotecan-based chemotherapy for mCRC.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otypes was as follows: wild type genotype (WT) (6/6 ) 39.0%, heterozygous genotype (6/7) 49.5%, and homozygous genotype (7/7) 9.5%.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 was similar between patients carrying the (6/7, 7/7) or the WT genotype (6/6) (44.3% vs 43.2%, P = 0.75). Neither time to progression [(TTP) 8.1 vs 8.2 mo, P = 0.97] nor overall survival [(OS) 21.2 vs 18.9 mo, P = 0.73]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patients who carried the(6/6) when compared to the (6/7, 7/7) genotyp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xicity were observed: Grade 3 and 4 delayed diarrhoea [(6/7, 7/7) vs (6/6); 13.0% vs 6.2%, P =0.08], treatment delays [(6/7, 7/7) vs (6/6); 25.1% vs 19.3%, P = 0.24] or dose reductions [(6/7, 7/7) vs (6/6); 21.5% vs 27.2%, P = 0.07].CONCLUSION: This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e non-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the UGT1A1 gene polymorphism on efficacy and rate of irinotecan-associated toxicity in mCRC patients receiving low-dose irinotecan based chemo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NOTECAN Colorectal cancer UGTIA1 Gene polymorphism TOXICITY EFFICACY Delayed diarrhoea neutropenia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细菌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常乃柏 胡云剑 +2 位作者 刘辉 魏建平 顾惜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 ,医院感染的细菌病原学特点及体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为临床抗生素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出现感染性发热患者 ,在应用抗生素前留取血、痰、尿及分泌物标本 ,体外分离细菌菌...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 ,医院感染的细菌病原学特点及体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为临床抗生素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出现感染性发热患者 ,在应用抗生素前留取血、痰、尿及分泌物标本 ,体外分离细菌菌株并测定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医院感染细菌以 G-杆菌多见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鲍曼不动杆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G+ 球菌感染主要为肠球菌属 ;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耐药菌株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大多数 G-杆菌对半合成青霉素耐药 ,5 %左右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 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医院感染的细菌主要为内源性菌 ,耐药菌株增加 ,其原因与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及医院交叉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粒细胞缺乏 医院内感染 细菌 病原学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李惠平 樊征夫 +6 位作者 郑虹 高雨农 涂梅峰 宋国红 邵彬 高天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739-744,共6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17例受试者.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体质量≥45 kg者给予6 mg/次,<45 kg者给予3 mg/次,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结果:217例患者共完成774个化疗周期,患者包括18例妇科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15例卵巢癌),50例乳腺癌,30例骨肿瘤和119例淋巴瘤,146例接受初级预防,71例接受次级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为5.7%,初级预防组发生率为4.9%,次级预防发生率为7.2%.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EG-rhG-CSF持续治疗周期越长,FN发生率越低.初级与次级预防的FN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1.6%vs.第2个周期4.4%,(P=0.039);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6.9%vs.第2个周期5.6%,(P=0.034).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3%(80/774),其中初级预防组为6.7%(34/510),次级预防组为17.4%(46/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7.1%vs.第2周期5.3%,(P=0.004);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46.5%vs.第2个周期11.3%,(P<0.001).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患者Ⅰ/Ⅱ度骨痛发生率为3.7%(8/217),Ⅲ/Ⅳ度骨痛发生率为1.8%(4/217).结论:PEG-rhG-CSF预防性应用于非髓性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FN发生率.初级预防比次级预防显著降低整个化疗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下载PDF
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挽救性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青 关嵩 +5 位作者 曹峰 赵敏 程云杰 景绍武 王祎 王军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1-485,共5页
目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体内半衰期长,可有效防治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 目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体内半衰期长,可有效防治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相比疗效上更具优势。但由于PEG-rhG-CSF临床时间尚短,合并应用rhG-CSF是否能够进一步减轻重度骨髓抑制程度及缩短恢复时间等相关研究非常少见。本研究通过比较PEG-rhG-CSF联合rhG-CSF与单纯PEG-rhG-CSF治疗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有效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4-01-2016-06-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一病区就诊,共52例经同步放化疗所致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52例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9例及联合治疗组43例。其中Ⅲ度中性粒细胞缺乏34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4例,PEG-rhG-CSF 3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30例。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18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5例,PEG-rhG-CSF 3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13例。联合组至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 L^(-1)后停用rhG-CSF。分析各组患者挽救性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用药后24~48和72~96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至≥2.0×10~9 L^(-1)所需时间。结果单药组及联合组在挽救性治疗后24~48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5.86±8.31)×10~9及(4.99±5.80)×10~9 L^(-1),P=0.94;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69.94±1 125.30)×10~9及(635.70±908.99)×10~9 L^(-1),P=0.57。治疗后72~96h2治疗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7.05±6.19)×10~9及(9.29±8.07)×10~9 L^(-1),P=0.52;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25.00±162.10)×10~9及(260.50±391.139)×10~9 L^(-1),P=0.42。单药组恢复时间[(69.33±51.5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中性粒细胞缺乏 骨髓抑制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和免疫炎性因子在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16
作者 付阳 江虹 +3 位作者 李立新 陈捷 张君龙 王兰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96-1300,共5页
本研究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免疫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对四川大学华西... 本研究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免疫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1253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97例,以血培养作为金标准分为菌血症组和非菌血症组,分析数据,评价诊断效能。结果表明:在恶性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菌血症组患者血清PCT、CRP、IL-6以及SAA水平较非菌血症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P<0.05),明显优于CRP(AUC=0.681,P<0.05)、IL-6(AUC=0.661,P<0.05)和SAA(AUC=0.6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CT的cut-off值为1.06 ng/ml时,灵敏度达95.8%,特异度达92.1%,Youden指数为0.879,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和85.0%,阴、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05和12.2,均明显优于CRP、IL-6和SAA。结论:在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中,血清PCT的诊断效能优于传统免疫炎性因子CRP、IL-6、SAA。PCT可作为预测细菌感染的一个快速可靠的指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死亡风险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免疫炎性因子 血培养 菌血症 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粒细胞减少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的建立及炎症反应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倬哲 瞿介明 +2 位作者 何礼贤 陈雪华 王葆青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74-678,共5页
目的 建立粒细胞减少铜绿假单胞菌 (PA)肺部感染的大鼠模型 ,研究其炎症反应的特点。方法 将 5 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用药组 (2 5只 )与对照组 (2 5只 ) ,用药组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醋酸可的松 7d。经气管内滴... 目的 建立粒细胞减少铜绿假单胞菌 (PA)肺部感染的大鼠模型 ,研究其炎症反应的特点。方法 将 5 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用药组 (2 5只 )与对照组 (2 5只 ) ,用药组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醋酸可的松 7d。经气管内滴入 0 2ml 6× 10 8CFU ml的美国标准菌库(ATCC) 2 785 3PA菌液诱导肺部感染 ,对接种前、后 3、6、9、2 4h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肺组织进行细菌学、细胞学、病理学研究 ,并测定BALF中的总蛋白 (TP)和肺组织湿 干比 (W D)。结果  (1)经药物处理后 ,用药组大鼠 [(141± 8)g]的体重减轻 ,与对照组 [(2 0 1± 14)g]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 ;用药组 [(0 0 6± 0 0 5 )g]胸腺萎缩 ,与对照组 [(0 40± 0 10 )g]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用药组外周血及BALF中白细胞数 [(0 9± 0 3)× 10 9 L]与对照组 [(7 3± 1 9)× 10 9 L]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2 )接种PA后 ,BALF及肺组织中均培养到PA ,W D及TP较感染前明显升高 ,用药组大鼠活动度差 ,病死率高 ,肺组织充血、水肿、出血严重 ,W D及TP升高程度重于对照组 ;(3)大鼠接种PA后 ,肺部中性粒细胞 (PMN)升高 ,6~ 9h达高峰 ,但用药组 [(10 2± 13)个 高倍视野 ]反应弱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减少 动物模型 铜绿假单胞菌 肺部感染 炎症反应 肺损伤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血液病患者感染治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荣莉 韩明哲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7期764-766,共3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血液科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也是棘手问题。由于此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不明显,病原菌和感染灶也常不明确,感染相关死亡率高。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血液科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也是棘手问题。由于此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不明显,病原菌和感染灶也常不明确,感染相关死亡率高。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鉴于此,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于1997年首次发表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治疗指南[1],并于2002年[2]和2010年[3]进行了两次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 血液系统疾病 临床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rhG-CSF预防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汪晓洁 寿涛 +3 位作者 胡静 李世武 刘锐 缪堃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23-827,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化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常见。骨髓抑制不但使化疗药物的剂量提高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 背景与目的:肿瘤化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常见。骨髓抑制不但使化疗药物的剂量提高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CSF)不仅具有刺激粒细胞集落形成的能力,也有促进粒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明显疗效。本研究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化疗后预防性应用低、中、高3种不同剂量的rh G-CSF升白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该药合理的应用策略。方法:126例经病理证实为晚期NSCLC化疗的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B、C共3组。3组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 h给予rh G-CSF。其中A组(低剂量):rh G-CSF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1天;B组(中剂量):rh G-CSF 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2天;C组(高剂量):rh G-CSF 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3天。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以及rh G-CSF的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预防性使用中、高剂量rh G-CSF可以使近60%的患者白细胞高于4.0×109个/L;对于Ⅲ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低剂量组白细胞水平回升天数更长,高剂量组白细胞回升天数明显缩短,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情况来看,化疗后加用高剂量rh G-CSF可以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平均水平,能明显缩短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低下的持续时间。126例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4.76%,其中低剂量组为9.52%,中剂量组为4.76%。rh G-CSF引起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耐受。结论:化疗后预防性使用不同剂量rh G-CSF均可促进化疗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恢复,降低感染发生率。在相同化疗剂量下选用高剂量的rh G-CSF可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快速上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 化学治疗
下载PDF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阮燕萍 张文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索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256例因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感染的42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感染的21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有关感染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索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256例因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感染的42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感染的21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有关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2χ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后早期低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2×109/L和化疗第1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3.347、2.537、2.135。结论化疗后早期低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2×109/L和第1周期化疗是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对照研究 感染 危险因素 粒细胞缺乏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