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转型视野下财税法之定位与形塑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剑文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53,共9页
在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财税改革因"牵动大部、覆盖全部"的特征,成为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突破口。制度是推动经济升级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持久力量,财税法制建设则需从公共财税、法治财税、民主财税... 在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财税改革因"牵动大部、覆盖全部"的特征,成为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突破口。制度是推动经济升级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持久力量,财税法制建设则需从公共财税、法治财税、民主财税这三方面进行。其中,公共财税要求合理地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借助兼顾中性和公平的税制、回归提供公共品的财政支出,建立一个有限且有效的政府。法治财税要求充实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通过落实财税法律主义、加强预算刚性效力,防止公权力随意干扰市场主体的正常预期,推动规范之治、有序之治。民主财税要求在财税信息公开化、阳光化的基础上,促进代议制民主和参与式民主相结合,并借助财政问责机制打造一个被信任、受监督、高绩效的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中性税收 财税法治 政府职能 民主财税
原文传递
技术中立:政府IT采购中信息安全审查的法律理性——兼评美国《2013年合并与持续拨款法案》第516条款 被引量:5
2
作者 马民虎 马宁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6,共7页
技术中立在信息安全审查领域体现为"立法不应有意识地阻碍特定类型技术的发展,不应在技术之间设置歧视",这构成了政府IT采购立法的基本理性。美国《2013年合并与持续拨款法案》第516条款采取来源地标准对中国信息技术系统进... 技术中立在信息安全审查领域体现为"立法不应有意识地阻碍特定类型技术的发展,不应在技术之间设置歧视",这构成了政府IT采购立法的基本理性。美国《2013年合并与持续拨款法案》第516条款采取来源地标准对中国信息技术系统进行了严格限制,但对中国信息技术系统的风险评估缺乏明确的定位,构成了对中国的实质性歧视。理性是法律的符号,法律的内在审查并不意味着法律具有理性审视自身的能力。政府IT采购的敏感性决定了相关的信息安全审查必须透明、公正,应当遵循技术中立的基本要求。政府IT采购中的国家安全要素必须被重视,但不能作为无端排除有效竞争的借口,标准化应当作为提升信息安全审查公信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技术中立 政府IT采购 信息安全审查 第516条款
原文传递
中国发展模式问题再探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应泉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01-106,共6页
从渐进式改革、发挥比较与后发优势、区域经济的竞争机制、对外开放、中性而又强势的政府这五方面就中国发展的模式、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对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相... 从渐进式改革、发挥比较与后发优势、区域经济的竞争机制、对外开放、中性而又强势的政府这五方面就中国发展的模式、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对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模式 渐进式改革 比较优势 后发优势 地方经济竞争 对外开放 中性政府
下载PDF
中国模式与弹性国家能力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雪霏 《宁夏党校学报》 2010年第4期17-20,共4页
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国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世界多元现代化模式的建构,还是对本国发展模式的自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现代化压力下的弹性国家能力,主要表现为中性... 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国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世界多元现代化模式的建构,还是对本国发展模式的自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现代化压力下的弹性国家能力,主要表现为中性政府、渐进改革、有选择的市场经济和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国家能力 中性政府 渐进改革 相对自主性
下载PDF
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与中立政府的经济制度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杜玉申 王广亮 张屹山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8-141,共14页
中立政府在选择经济制度时追求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双重目标,利益集团为了增加在社会总产出中的份额凭借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影响政府的选择。通过分析由政府和两个利益集团构成的博弈模型可以证明:经济制度的变革是政治权力、经济权力... 中立政府在选择经济制度时追求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双重目标,利益集团为了增加在社会总产出中的份额凭借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影响政府的选择。通过分析由政府和两个利益集团构成的博弈模型可以证明:经济制度的变革是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变革成本复杂组合的结果,因而无法保证每一次制度变迁的效率。通过数值模拟多期制度变迁过程可以证明:短期内有效率的制度变革在长期来看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长期效率,需要根据财富分配状况及时调整经济制度,这就要求减少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源的相关性,增加不同备选制度之间的连续性。文章还概略模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制度变迁过程并进行了外推预测,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立政府 经济权力 政治权力 制度变迁
原文传递
国有企业发展轨迹考察及改革策略选择
6
作者 王满仓 段谨怡 李勇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7-33,共7页
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先后提出了以四万亿投资和振兴十大产业规则为主要内容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措施都是旨在促进国有企业更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国进民退这一观点,然而,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都是从静态的形而上... 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先后提出了以四万亿投资和振兴十大产业规则为主要内容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措施都是旨在促进国有企业更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国进民退这一观点,然而,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都是从静态的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本文以建国60周年的经济大环境为背景,来说明国有企业发展的动态效率,并结合市场中重工业及基础设施等的正的外部性的存在来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最后,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发展轨迹 国进民退 软预算约束 道德风险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1978—2010):准中性政府、制度变迁与包容性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刚 许跃辉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2年第7期49-54,共6页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的动力。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收入差距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采取包容性发展方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追求包容性发展也就成了准中性政府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中性政府 制度变迁 包容性发展
下载PDF
抗战时期澳葡政府的“中立”政策探析——从“局外中立”到“局内中立”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斌 夏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5-112,共8页
抗战初期,面对中日之间的军事冲突,澳葡政府希望通过"中立"政策维持其对澳门的统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失去其盟友英国的保护之下,澳葡政府的"中立"政策没有得到日本、美国等国的尊重。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权益,澳... 抗战初期,面对中日之间的军事冲突,澳葡政府希望通过"中立"政策维持其对澳门的统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失去其盟友英国的保护之下,澳葡政府的"中立"政策没有得到日本、美国等国的尊重。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权益,澳葡政府表面上自我标榜中立,实则左右逢源,采取两面讨好的策略,并不"中立"。澳葡政府的"中立"政策深受西方殖民主义传统影响,它以维护自身利益为最高准则,因而难以摆脱殖民统治的行为逻辑。但与美国的"中立"政策相比,澳葡政府的"中立"政策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究其原因,乃是实力不济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立"政策 澳葡政府 抗战时期 殖民主义
下载PDF
我国推行竞争中立的法治进路——以反垄断法规制机制的优化为突破口 被引量:1
9
作者 邓达奇 张泊宁 《深圳社会科学》 2022年第5期86-93,共8页
竞争中立的本质是克服扭曲竞争的政府干预行为,强调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与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任务是适配的。结合竞争中立的这一本质,也可以找到竞争中立上升为一项法律规则或原则的法理基石,即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权,这... 竞争中立的本质是克服扭曲竞争的政府干预行为,强调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与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任务是适配的。结合竞争中立的这一本质,也可以找到竞争中立上升为一项法律规则或原则的法理基石,即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权,这亦是反垄断法维护的基本权利。反垄断法规制政府反竞争行为的事前竞争审查和事后规制措施的综合运用,是竞争中立价值实现的基本法治路径。可见,竞争中立可以依托反垄断法的精神和宗旨,在反垄断法框架中找到其实现法理论据。然而,反垄断法对非中立政府干预的规制乏力,使竞争中立的实现面临着困境。我国《反垄断法》第8条对管制行业的模糊界定,相当于极大限缩了反垄断法适用的空间,为行政权力限制市场竞争预留了空间。而对于行政垄断的判别,反垄断法采取的是“滥用行政权力”的标准,无法全面地规制大量隐性、间接的竞争扭曲的政府干预行为。此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标准、例外规定和审查机制尚不完善,难以确保审查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中立性。由此可见,实现竞争中立的关键在于增强反垄断法对非中立政府干预的约束刚性,通过增强反垄断法经济宪法的权威,协调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的关系,推动管制经济转变为竞争经济,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构建更加有效的反垄断规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中立 反垄断法 政府非中立干预 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审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