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9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2
1
作者 杜建新 凌锋 +7 位作者 谌燕飞 赵瑞林 徐庚 李萌 陈革 单永治 陈文劲 张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292-294,共3页
目的 比较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两种不同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980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开颅手术组(503例)和钻孔引流组(477例),进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和钻孔引流血肿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 目的 比较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两种不同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980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开颅手术组(503例)和钻孔引流组(477例),进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和钻孔引流血肿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研究。 结果 开颅手术组死亡率为8.95%,钻孔引流组为8.81%。两组残死率和恢复率分别为:开颅手术组19.68%和80.32%;钻孔引流组24.40%和75.60%。统计结果显示,两组的残死率和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手术和钻孔引流血肿手术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各医疗单位可以根据各自所熟悉的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骨窗开颅术 钻孔引流术 外科治疗 脑出血 手术方式
下载PDF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3
2
作者 范广明 张文 毛振立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7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照组采取小骨...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7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照组采取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能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神经导航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4
3
作者 吴劲松 周良辅 +2 位作者 洪汛宁 毛颖 杜固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62-666,共5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神经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 9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 ,随机分为实验组 (融合DTI影像导航 )和对照组 (传统影像导航 )。实验组患者应用DTI重建以锥体束为主的脑白质纤维...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神经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 9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 ,随机分为实验组 (融合DTI影像导航 )和对照组 (传统影像导航 )。实验组患者应用DTI重建以锥体束为主的脑白质纤维束 ,采用多影像融合技术将DTI与传统的导航影像相融合 ,应用于神经导航手术。结果  (1)实验组 2 5例 ,对照组 2 4例 ,两组病例术前均衡性良好。 (2 )对照组肿瘤全切率 5 0 0 % ,实验组 80 0 % (P <0 0 5 )。 (3)对照组术后致残率 75 0 % ,实验组 2 0 0 % (P <0 0 1)。 (4)预后评估 :对照组Karnofsky预后评分 (KPS) 6 9 5 8± 2 3 4 9,实验组KPS84 80± 2 3 4 9(P <0 0 5 ) ;对照组优良率 (KPS =90~ 10 0 ) 37 5 % ,实验组 72 0 % (P <0 0 5 )。 (5 )对照组住院时间 2 4 2 5± 8 17d ,实验组 17 89± 5 4 7d(P <0 0 5 )。结论 DTI影像应用于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导航手术 ,可提供病灶与邻近锥体束间的三维可视化解剖信息 ,指导肿瘤最大范围切除并有效保护锥体束 ,显著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降低患者术后致残率 ,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锥体束 脑肿瘤 神经导航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71
4
作者 陈晓雷 徐兴华 张家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45-849,共5页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相较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尚存争议,但外科手术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最有前景的方法。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3种,开颅血肿清除术可以直视下清除血肿,止血可靠,但手术切口较...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相较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尚存争议,但外科手术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最有前景的方法。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3种,开颅血肿清除术可以直视下清除血肿,止血可靠,但手术切口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神经功能恢复常不够理想;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手术切口较小,对正常脑组织影响较小,但血肿清除不彻底,可能增加颅内感染风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手术切口较小,可以有效减少神经纤维束损害,血肿清除彻底。上述3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尚缺乏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期待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比较(MISICH)研究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数据和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
下载PDF
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立体定向治疗 被引量:49
5
作者 黑博 王佳 +1 位作者 王伟 赵全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立体定向及脑功能性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65例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硬通道穿刺引流术(...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立体定向及脑功能性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65例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硬通道穿刺引流术(硬通道组),30例行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立体定向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出血时间,术前血肿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出院前、术后3个月的Barthel评分,术后血肿引流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立体定向组的术后血肿彻底引流时间明显少于硬通道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9,P<0.01)。(2)立体定向组出院前[(89.7±7.2)分]及术后3个月[(94.0±5.7)分]的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出院前:(75.3±7.2)分,术后3个月:(76.4±8.2)分,均P<0.01],且立体定向组的评分改善较硬通道组更为明显。结论应用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术后血肿引流时间短,可迅速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基底神经节 神经外科手术 立体定向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 被引量:46
6
作者 王正锐 李平 +1 位作者 高永清 李兴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54-1156,共3页
目的探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本组285例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中,A组160例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B组125例采用常规大骨瓣减压手术。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颅... 目的探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本组285例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中,A组160例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B组125例采用常规大骨瓣减压手术。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颅内血肿、术后骨窗脑组织嵌顿、脑移位、脑干变形扭曲、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GOS标准预后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能有效减少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脑膨出 迟发颅内血肿
原文传递
47例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44
7
作者 刘洪生 谢延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781-1782,共2页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并去除额颞顶部大骨瓣减压。结果 47例患者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后,16例生活基本自理,12...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并去除额颞顶部大骨瓣减压。结果 47例患者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后,16例生活基本自理,12例需他人照顾,7例长期卧床,3例植物生存状态,死亡9例。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缓解脑干受压,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脑水肿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39
8
作者 秦尚振 马廉亭 +9 位作者 余泽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李俊 张小征 胡军民 姚国杰 潘力 张新元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以提高手术疗效 ,减少残废率和病死率。 方法 对 41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 172例行直视手术夹闭 ,2 3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结果 疗效优 2 98例 ,良 85例 ,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以提高手术疗效 ,减少残废率和病死率。 方法 对 41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 172例行直视手术夹闭 ,2 3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结果 疗效优 2 98例 ,良 85例 ,差 12例 ,植物生存 1例 ,死亡 14例。 结论 CT、MRI、MRA可为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重要信息 ,多普勒 (TCD)可作为无创性筛选 ,DSA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性检查。直视显微手术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二者有机结合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日趋完善。动脉瘤破裂出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神经外科手术 栓塞治疗 手术时机 诊断
原文传递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及桥脑中上段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俊廷 王忠诚 +2 位作者 贾桂军 吴震 吕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45-647,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脑背侧及第四脑室内占位性病变手术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2 3例脑占位性病变均经后颅凹正中开颅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显微镜下切除桥脑和第四脑室肿瘤。结果 病变全切除 2 0例 ,次全切除 3例 ...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脑背侧及第四脑室内占位性病变手术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2 3例脑占位性病变均经后颅凹正中开颅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显微镜下切除桥脑和第四脑室肿瘤。结果 病变全切除 2 0例 ,次全切除 3例 ,全切率 87% ,次全切除率 13%。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及桥脑背侧占位性病变 ,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清楚地暴露导水管口 ,其下方病变显示更加清楚 ,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牵拉血管及神经组织 ,使手术更安全。术后病人不良反应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脑室肿瘤 手术方法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原文传递
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 被引量:38
10
作者 袁文 王新伟 +3 位作者 陈德玉 张颖 张涛 徐盛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67-670,共4页
目的介绍自行设计的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方法2001年3月至2004年3月,应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治疗各种颈椎伤病89例,男61例,女28例;年龄25~76岁,平均47岁。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或不... 目的介绍自行设计的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方法2001年3月至2004年3月,应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治疗各种颈椎伤病89例,男61例,女28例;年龄25~76岁,平均47岁。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或不伴神经根型颈椎病62例,颈椎椎体骨折伴或不伴颈椎脱位14例,颈椎不稳症伴或不伴椎间盘突出13例。全部病例均有椎体次全切除指征,其中C423例,C555例,C611例。手术方法为椎体开槽、次全切除,但保留椎体后壁骨质约2mm,行椎间隙扩大减压,将植骨块或钛网嵌于减压槽内,使其与椎体的上下终板、椎体残留侧壁及后壁紧密接触。术后3、6、12个月摄X线片评价内固定在位及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55 ̄130min,平均100min;出血量30~300ml,平均120ml。随访6个月以上者77例,均未发生钢板松动及植骨脱落、塌陷。术后Frankel评分平均提高1.0级。所有患者病变节段稳定,无假关节形成,植骨融合。3例出现声音嘶哑,2周后自愈。结论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适用于相邻双节段颈椎病、颈椎骨折椎体后壁完整以及连续两个节段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者,具有操作安全、减压彻底及植骨融合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减压术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神经内镜在脑外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7
11
作者 詹升全 李昭杰 +6 位作者 林志俊 许作奎 林晓风 李贵福 舒航 周东 唐凯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颅内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疾病患者 315例 ,其中单纯神经内镜手术 2 19例 ,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72例 ,内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2 4例。 结果 单纯神经内镜手术的 2 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颅内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疾病患者 315例 ,其中单纯神经内镜手术 2 19例 ,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72例 ,内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2 4例。 结果 单纯神经内镜手术的 2 19例中 2 0 1例 (91 8% )有效 ;内镜辅助手术的 72例 ,术中均明显改善暴露 ,减少正常神经组织的牵拉 ,降低手术并发症 ;内镜控制手术的 2 4例中 ,2 1例 (87 5 % )取得满意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内镜用于神经外科 ,使手术更加微创化 ,疗效明显 ,副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脑肿瘤 颅内疾病
原文传递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分析 被引量:39
12
作者 任晓辉 张扬 +3 位作者 高之宪 季楠 张俊廷 张力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92-996,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颅内感染风险的预测分析。方法纳入2012年8月至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2058例,按切口类型术前0.5—2.0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用时...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颅内感染风险的预测分析。方法纳入2012年8月至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2058例,按切口类型术前0.5—2.0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用时限I类切口≤24h,II类切口≤48h)。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并建立感染预测评分量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感染的阈值。结果2058例患者中,216例(10.5%)发生颅内感染,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3.4%(29/216)。I类和Ⅱ类切口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0.1%(115/1137)和11.0%(101/9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手术时间延长、后颅窝和脑室内手术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与17~40岁患者比较,40~60岁和≥60岁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OR值(95%c1)分别为0.546(0.401~0.745)、0.277(0.153—0.499);与鞍区比较,幕上、脊髓/非肿瘤、脑干/小脑脑桥角区/小脑、脑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OR值(95%CI)分别为3.014(1.329~6.838)、1.977(0.855~4.571)、4.585(1.971—10.666)、8.410(2.924—24.195),与手术时间〈4h比较,4-〈7h和≥7h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OR值(95%C1)分别为4.555(2.280~9.100)、8.939(4.292~18.615),均P〈0.01。ROC曲线预测I类切口术后颅内感染的综合评分阈值为-2.2分,其中低危组(〈-2.2分)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4%(30/685),高危组(≥-2.2)为18.8%(85/452);Ⅱ类切口颅内感染的综合评分阈值为-1.9,低危组(〈-1.9)和高危组(≥-1.9)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1%(18/588)、24.9%(83/333)。结论年龄、手术部位和手术用时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由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 神经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预测
原文传递
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8
13
作者 闫润民 李安民 +7 位作者 张志文 傅相平 查韡光 郭晓明 刘爱军 易林华 梁树立 杜程钢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59-61,共3页
目的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07例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分为内镜下血肿清除组(n=29)、立体定向血肿碎吸组(n=33)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n=45)。比较各组术前... 目的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07例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分为内镜下血肿清除组(n=29)、立体定向血肿碎吸组(n=33)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n=45)。比较各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2d内复查CT,计算残余血肿量和血肿清除率。术后3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病死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准备时间以定向组最长,达(146.1±57.0)min,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以开颅组最长,达(173.7±57.3)min(P<0.01);术中失血量以开颅组较多,达(293.3±166.6)ml(P<0.05);血肿清除率以内镜组最高,达(80.7±7.9)%(P<0.01);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内镜组为10.3%,定向组为18.2%,开颅组为11.1%;病死率分别为0、9.1%、6.7%。GOS预后比较,Ⅱ级以上者在内镜组与定向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既有创伤小,又有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的优点,疗效确切,对不需行去大骨瓣减压的脑出血病人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手术中后期复合保温措施对颅脑手术患者低体温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刘剑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15期1825-1827,共3页
目的 探讨手术中后期进行复合保温对颅脑手术患者手术中体温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择期全麻颅脑手术患者150例,应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采... 目的 探讨手术中后期进行复合保温对颅脑手术患者手术中体温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择期全麻颅脑手术患者150例,应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常规保温措施基础上,在手术中后期采取复合保温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低体温及不良反应(寒战、躁动、心率加快)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均出现中心体温的下降,达轻度低体温状态(35-36 ℃).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复合保温措施后,气管拔除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为(22.24±6.23)、(42.58±9.84) min,寒战、躁动、心率加快发生例数分别为4、5、8例,对照组气管拔除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为(37.45±5.89)、(72.24±8.92) min,寒战、躁动、心率加快发生例数分别为30、35、2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3.897、4.546、25.710、30.682、11.228;P〈0.01).结论 对颅脑手术患者行手术中后期的复合保温措施,可改善患者的术后低体温状态,减少术后恢复期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颅脑手术 低体温 不良反应 复合保温
原文传递
应用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4
15
作者 韩鹏 李旭琴 +3 位作者 于天元 于军 刘乐 冷晓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44例(内镜导航组)...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44例(内镜导航组),显微镜手术51例(显微镜组).对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长、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内镜导航组的血肿清除率高于显微镜组[分别为(91.5±6.0)%和(83.7±6.8)%,P<0.001],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4.1±14.0) ml和(224.9 ±32.6)ml]、手术时间[分别为(69.6±13.7) min和(128.2±28.4) min]、住院时长[分别为(12.4±2.8)d和(18.3±2.4)d]、住院费用[分别为(3.86 ±0.96)万元和(5.23±1.12)万元]均少于显微镜组(均P <0.001).随访6个月GOS内镜导航组优于显微镜组(P =0.029).结论 神经内镜结合神经导航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疗效好、预后佳、费用低的特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导航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曹轲 刘玉飞 +5 位作者 钱振 李宗正 万定 杨振兴 黄德俊 冯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4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检验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格... 目的探讨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4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检验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部位,术前、术后脑室系统出血,术前、术后中脑导水管及环池结构,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颅内感染,术后颅内压以及术后腰穿与继发性脑积水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患者GCS评分低(术前:P=0.041;术后:P=0.039)、脑室系统出血(术前:P=0.027;术后:P=0.039)、损伤部位靠近颅底(P=0.042)、环池及中脑导水管结构不清(术前:P〈0.001;术后:P〈0.001)、术后大面积脑梗死(P=0.031)以及术后颅内感染(P=0.027)为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术后降低颅内压(P=0.001)以及早期行腰椎穿刺(P〈0.001)为其保护因素。与未行腰穿的患者相比,术后腰穿可降低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急性期和慢性期脑积水的发生率(P=0.026,P=0.033)。结论围手术期GCS评分低、术前和术后脑室系统出血、损伤部位靠近颅底、环池及中脑导水管结构不清、术后大面积脑梗死以及术后有颅内感染的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术后脑积水;而术后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以及释放脑脊液可减少术后脑积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积水 神经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治疗策略及手术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31
17
作者 张建斌 黄齐兵 +2 位作者 纪延伟 张法学 董保忠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29-1033,共5页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治疗的合理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并统计其并发症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山东省交通医院神经外科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外科同期(21例)或分期(33例)行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V-P)...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治疗的合理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并统计其并发症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山东省交通医院神经外科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外科同期(21例)或分期(33例)行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V-P)分流术的5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并讨论2种术式的手术时机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2%(17/54),同期行颅骨修补术、V-P分流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手术组(57%比15%;P<0.05),其中同期手术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P=0.02).皮瓣膨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皮瓣凹陷者(40%比16%,P<0.05);两组中颅骨修补术与V-P分流术的先后顺序、颅骨缺损面积、脑积水的程度对并发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有13例患者在先行颅骨修补术后因脑积水明显改善而未再行V-P分流术.结论 分期行颅骨修补术和V-P分流术因为其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更有益,尤其是对于术前皮瓣膨隆明显的患者更应如此.因2种术式的先后顺序对术后并发症并无影响,且部分颅骨修补术后无需再行V-P分流术,故建议对无皮瓣膨隆的患者先行颅骨修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术 外科 脑积水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垂体腺瘤经蝶显微手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赵曜 李士其 +3 位作者 周良辅 王镛斐 寿雪飞 贾丕枫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10-613,共4页
目的 探讨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综合疗效、手术技巧、新技术应用等。方法 对于 1997~ 2 0 0 1年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 14 6 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内分泌及病理检查结果、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 目的 探讨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综合疗效、手术技巧、新技术应用等。方法 对于 1997~ 2 0 0 1年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 14 6 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内分泌及病理检查结果、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结果 HardyⅠ级的肿瘤全切率已达 97 0 %、Ⅱ级 95 2 %、Ⅲ级 90 5 %、Ⅳ级 4 7 4 %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内分泌功能有显著改善 ,肿瘤复发率低 (0 3% )。 结论 随着神经显微操作技术的日益娴熟及新技术的应用 ,经蝶入路手术指征不断扩大 ,内窥镜和 (或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经鼻 蝶窦入路手术 ,是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 手术治疗 经蝶手术 手术技巧
原文传递
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附83例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吴斌 石祥恩 +1 位作者 周忠清 张永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的颅咽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颅咽管瘤33例。术中行双额冠状切口,右额开颅,牵开额底纵裂,暴露鞍结节-胼胝体膝部区域,根据肿瘤位...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的颅咽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颅咽管瘤33例。术中行双额冠状切口,右额开颅,牵开额底纵裂,暴露鞍结节-胼胝体膝部区域,根据肿瘤位置可经终板、视交叉-前交通动脉间隙及视交叉前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1例(97.6%);保留垂体柄58例(69.9%),未见垂体柄2例(2.4%),因肿瘤已完全侵蚀垂体柄,将其与肿瘤组织一并切除23例(27.7%)。视力改善68例,未改善15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多饮多尿81例,电解质紊乱79例。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是治疗颅咽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额底纵裂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鼻胃管减压联合鼻肠管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加速康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樑 刘竞辉 +4 位作者 郭少春 王元 冀培刚 耿捷 屈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6-800,共5页
目的探讨鼻胃管减压联合鼻肠管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加速康复(ERA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8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行单纯鼻胃管减压并营养支... 目的探讨鼻胃管减压联合鼻肠管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加速康复(ERA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8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行单纯鼻胃管减压并营养支持105例(A组),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行鼻胃管减压联合鼻肠管营养支持113例(B组)。分别针对两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比较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住院时长、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停留时间以及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急性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2002)评分、身体质量指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置管当日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置管后7 d的血清白蛋白水平[(30.3±4.5)g/L对比(28.4±3.3)g/L,P=0.001]、总蛋白水平[(64.7±5.0)g/L对比(63.0±4.2)g/L,P=0.010]、营养液摄入量更高(P<0.001),而输液量更低(P<0.001)。置管后14 d B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33.2±3.7)g/L对比(31.1±4.2)g/L,P=0.009]较A组偏高,输液量偏低(P=0.001)。术后B组较A组出现呕吐[22.1%(25/113)对比37.1%(39/105),P=0.015]、误吸[9.7%(11/113)对比21.9%(23/105),P=0.013]的比率降低。B组的NICU停留时间[(7.6±4.2)d对比(9.1±5.1)d,P=0.019]和非手术治疗费用[(7.12±3.58)万元对比(9.72±5.37)万元,P<0.001]少于A组。结论在ERAS理念的指导下,应用鼻胃管减压联合鼻肠管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同时还可有效降低NICU停留时间和非手术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营养支持 治疗结果 神经重症 加速康复外科 鼻肠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