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概念再辨析 被引量:43
1
作者 陈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共12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向国际社会宣布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中国围绕“双碳”目标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碳达峰的概念相对比较好理解,但针对碳中和概念,目前普遍存在不同术语...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向国际社会宣布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中国围绕“双碳”目标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碳达峰的概念相对比较好理解,但针对碳中和概念,目前普遍存在不同术语混用,范围和气体种类不清,相关概念之间关系模糊等一些认识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中国落实“双碳”目标的相关工作,也不利于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气候合作。文章追溯碳中和概念的缘起和发展演变过程,梳理现有碳中和目标的不同表述,比较碳中和相关概念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性,并就碳中和概念的关键要素和内涵进行探讨,形成如下结论:①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碳交易和碳抵消概念后碳中和概念进入全球气候治理视野;②碳中和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解仅指二氧化碳中和,广义理解则是二氧化碳中和、温室气体中和、气候中和、净零二氧化碳排放及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概念的统称。国际社会上,“净零”表述使用更广;③理解碳中和概念需要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即人为排放量与人为移除量之间的平衡;多元实施主体及其碳核算边界;覆盖气体种类是二氧化碳还是所有温室气体;碳中和实现路径,包括碳减排、碳移除、碳抵消等;④辨析碳中和概念,是高效落实“双碳”目标和推动国际合作的基础。气候公约谈判形成的法律文件、IPCC指南和报告使用的术语,作为国际通行的概念和规范,得到各国政府的认可,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谈判、履约、对话的认知基础。对碳中和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应尽量与国际社会保持一致,形成统一认知,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全球面向碳中和的国际合作,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履行《巴黎协定》下的国际义务和高效推进“双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净零排放 碳移除 碳抵消 碳汇
下载PDF
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陈罗烨 薛领 雪燕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607,共12页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7%;2)我国农业碳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共同占到了80%左右,而碳源结构则在1991—2011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91年农药为主,化肥、牛为辅转变成为化肥为主,农药、地膜、牛为辅的结构;3)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县域农业净碳汇量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存在4种农业碳生态类型区;4)1991—2011年间净碳汇为负值的县级单元数量增多,并且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农业种植量相对较小,作物生长碳吸收不明显,单位产量农业投入要素多以及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是这些地区农业净碳汇为负值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县域 农业 净碳汇
原文传递
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变化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凤 曾永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792-5803,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能够综合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响应,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青海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及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能够综合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响应,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青海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及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土壤呼吸模型和改进的CASA模型,结合MODIS、气象数据估算了青海高原2000-2015年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植被NEP、碳汇的年际时空分布、年际动态变化、多年累积空间分布与植被NEP变异系数,定量分析了降水量、气温对植被NE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年NEP空间分布特点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加趋势,年NEP多年平均值为128.40 gC m^(-2)a^(-1);2)青海高原不同生态区植被NEP与碳汇量空间分异显著,碳汇区约占植被分布区面积的73.11%,其中,祁连山生态区和三江源生态区为主要的碳汇区;3)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碳汇功能逐步增强,年固碳量为-3.2-64.42 TgC,年际变化呈平稳上升;4)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协同影响,青海高原年NEP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平均趋势系数为1.52,NEP增加的区域占植被总面积的25.72%;5)青海高原植被NEP变异系数空间分布以较低、中等波动为主,稳定性颇高;6)降水量对植被NEP以促进作用为主,气温以抑制作用为主,气温对青海高原植被NEP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碳汇 生态区 时空变化 气象因素影响 青海高原
下载PDF
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时空演进及综合分区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强 高威 +3 位作者 魏建飞 姜志法 张杨 吕军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9-249,共11页
耕地利用净碳汇是影响耕地利用进程的重要因素,分区优化耕地利用是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耕地利用碳源-碳汇视角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省(市、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演进趋势,并探究... 耕地利用净碳汇是影响耕地利用进程的重要因素,分区优化耕地利用是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耕地利用碳源-碳汇视角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省(市、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演进趋势,并探究耕地利用净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脱钩效应;结合脱钩结果和粮食产区进行综合分区优化,借助灰色模型预测了2021—2035年各综合分区的净碳汇量及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利用净碳汇量呈波动式上升,年均增速3.740%,粮食主产区碳汇能力优于其他粮食产区;2)核密度估计显示,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地区差距逐渐缩小,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均呈向碳汇高值区的扩散态势;3)研究期内耕地利用净碳排放与农业经济脱钩状态主要为强脱钩,2020年除北京、上海、广东和海南外,其他省(市、区)均处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的综合分区;4)预测2021—2035年中国耕地利用碳汇能力保持平稳增长,各综合分区脱钩状态主要为强脱钩。并对全国及各综合分区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推进实现耕地利用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净碳汇 综合分区 粮食产区 演进趋势 核密度估计 脱钩模型 灰色预测
下载PDF
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绩效与政策评价 被引量:30
5
作者 陈儒 姜志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8-40,共13页
通过引入联合生产的理论视角和概念框架,在以往把农业碳排放视为非期望产出基础之上,将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纳入碳绩效核算体系,结合2007—2015年中国42个低碳试点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碳计量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ML效率指数分析了中... 通过引入联合生产的理论视角和概念框架,在以往把农业碳排放视为非期望产出基础之上,将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纳入碳绩效核算体系,结合2007—2015年中国42个低碳试点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碳计量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ML效率指数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绩效的时空变化趋势,继而对不同地区低碳农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低碳农业发展是一个具有4种产出品的联合生产格局,旨在实现农产品和碳产品之间的耦合关系得以脱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低碳试点地区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净碳汇效应,但未能实现低碳农业的有效发展,农业投入要素的冗余是主要制约因素;大部分试点地区低碳农业生产效率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实现了低碳农业发展的绩效改进,农业技术进步是绩效改进的主要驱动力。整体上来讲,低碳试点省市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制约因素源于农业技术效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净碳汇 发展绩效 生产效率 技术效率
下载PDF
我国亚热带毛竹林CO_2通量的变异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孙成 江洪 +2 位作者 周国模 杨爽 陈云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17-2724,共8页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我国亚热带(浙江)毛竹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分析了毛竹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和生态系统总交换量(GEE)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毛竹林各月的NEE均为负值,7月最大...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我国亚热带(浙江)毛竹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分析了毛竹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和生态系统总交换量(GEE)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毛竹林各月的NEE均为负值,7月最大,为-99.33 g C·m-2,11月最小,仅-23.49 g C·m-2,其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各月CO2通量平均日变化差异明显,9月最大,为-0.60 g CO2·m-2·s-1,1月最小,为-0.30 g CO2·m-2·s-1,且在NEE正负转换的时间点上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RE呈单峰型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夜间RE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全年NEE、RE和GEE分别为-668.40、932.55和-1600.95 g C·m-2·a-1,NEE占GEE的41.8%.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毛竹林的固碳能力极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CO2通量 净生态系统交换量碳汇 毛竹林
原文传递
山东省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吕斯涵 张小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基于农地利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秸秆焚烧4大方面25类主要碳源和17类主要农作物碳汇,测算了山东省2000—2015年及全省17个地级市2000年、2007年、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汇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农业净碳汇量和净碳汇强度,并对其时... 基于农地利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秸秆焚烧4大方面25类主要碳源和17类主要农作物碳汇,测算了山东省2000—2015年及全省17个地级市2000年、2007年、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汇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农业净碳汇量和净碳汇强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山东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和净碳汇强度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长33.05%和39.14%,农业发展的碳效应以碳汇为主,减排增汇效果明显;农业净碳汇量区域差异明显且随时间的变化呈扩大趋势,存在净碳汇量持续增长型、波动增长型、波动下降型和持续下降型4种类型区;农业净碳汇强度区域差异较明显,亦随时间变化呈扩大趋势,存在净碳汇强度持续增长型和波动下降型2种类型区;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将各地级市净碳汇量和净碳汇强度分别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区,2000—2015年间净碳低汇区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其他4个等级区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净碳高汇区向鲁西地区集中,净碳较高汇区向鲁东南地区分布;净碳汇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净碳汇高强度区由鲁中向鲁西和鲁西南地区扩展,净碳汇较高强度区由鲁中向鲁东南地区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净碳汇 时空演化 山东省
下载PDF
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谭美秋 崔耀平 +5 位作者 马晓哲 刘朋 樊雷 芦艳艳 文雯 陈准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9-1137,共9页
明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量不仅对河南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有益于指导河南省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大多数碳汇核算研究都立足于单一方法的测算,缺乏多方法对比。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河南省统计... 明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量不仅对河南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有益于指导河南省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大多数碳汇核算研究都立足于单一方法的测算,缺乏多方法对比。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中的参数数据等,采用净碳汇法和固碳速率法对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量进行核算,前一方法从碳吸收和碳排放角度核算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后一方法则主要考虑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净碳汇。结果表明,净碳汇法更适用于核算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以C计),其值为354.00万t;同时,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均显示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呈碳汇特征。从空间上看,两种方法核算的碳汇分布情况呈现大体一致的规律,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整体而言,该研究核算的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量远低于已有的研究结果,但对比河南省农田面积在全国占比所对应的碳汇量和已有研究,其更具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生态系统 碳汇 净碳汇法 固碳速率法
下载PDF
南方双季稻田稻草还田的碳汇效应 被引量:16
9
作者 吴家梅 纪雄辉 +5 位作者 彭华 石丽红 刘昭兵 田发祥 霍连杰 朱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96-3202,共7页
利用长期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短期不同稻草还田模式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固碳、甲烷排放和综合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碳,长期还田的耕层土壤碳汇年增长率为0.07tC.hm-2.a-1,土壤有机碳的表观转化率... 利用长期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短期不同稻草还田模式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固碳、甲烷排放和综合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碳,长期还田的耕层土壤碳汇年增长率为0.07tC.hm-2.a-1,土壤有机碳的表观转化率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稻草还田导致稻田甲烷排放量显著增加,其中,NPK添加稻草(NPK+RS)处理早、晚稻期间甲烷排放通量比仅施NPK分别增加了75.0%和251.5%(P<0.01).稻田甲烷排放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产量和耕作方式相近的条件下,稻草(茬)的甲烷表观转化率接近.综合土壤固碳和甲烷排放的稻田净碳汇,NPK+RS处理负碳汇效应显著,基本与其水稻生物固碳接近,比稻草不还田处理(NPK)增加158.3%;不同还田模式中,稻草覆盖免耕处理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其净碳汇(负值)比高桩翻耕处理减少50.9%,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稻草还田 土壤固碳 甲烷排放 净碳汇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罗烨 薛领 雪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77-1784,共8页
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是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精准把握长时间尺度、微观空间单元下中国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文章采用全国县域尺度农业数据,结合标准差椭圆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 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是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精准把握长时间尺度、微观空间单元下中国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文章采用全国县域尺度农业数据,结合标准差椭圆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县域农业净碳汇空间格局分布规律进行详细探讨。研究表明,(1)从标准差椭圆方法揭示的空间分异格局来看,净碳汇空间分布中心整体存在向东北移动的趋势,空间分布范围存在明显的收缩态势,东北地区净碳汇对全国净碳汇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加强。(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揭示的净碳汇空间集聚格局来看,全国净碳汇自1991─2011年经历了集聚—分散的过程。1991─2001年间,空间自相关程度在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活动结构的相似性在空间上表现得较为明显。2001─2011年,空间自相关系数大幅下降,意味着净碳汇高值集聚区域在空间上逐渐呈现碎片化。(3)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净碳汇高值集聚区不断增多,低值集聚区不断减少,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汇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的改善。已经形成了东南地区净碳汇、西北地区负碳汇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县域 农业 净碳汇 空间格局
下载PDF
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新中 李育 +1 位作者 张成琦 刘和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6-492,共7页
基于MODIS NPP数据、气象站资料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采用经验正交函数、Pearson相关系数及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其与NDVI、降水、气温和太阳辐射变化的关系.结... 基于MODIS NPP数据、气象站资料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采用经验正交函数、Pearson相关系数及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4年石羊河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其与NDVI、降水、气温和太阳辐射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年均单位NEP为-48.56 gC/(m2·a),中上游表现为碳汇,下游荒漠区表现为碳源,生态系统碳汇总量呈增加趋势;灌丛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最高,其次是森林和耕地,草地生态系统自2012年已由碳源转为碳汇,荒漠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一直呈波动下降趋势;流域内NEP变化主要受控于降水,与温度呈弱负相关,与太阳辐射相关性不显著,流域不同区域相关性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气候变化 碳汇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园园 薛彩霞 +2 位作者 柴朝卿 姚顺波 李卫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23,共9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探讨中国保护性耕作的净碳汇效应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固碳排碳效应为切入点,从土壤固碳、生物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三个层面测度2000—2019年中...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探讨中国保护性耕作的净碳汇效应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固碳排碳效应为切入点,从土壤固碳、生物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三个层面测度2000—2019年中国各省保护性耕作的净碳汇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揭示其时空格局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从农业资源、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三个维度探究影响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空间分异的驱动力。实证结果显示:①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在研究时期内呈逐年增加态势,但不同区域和不同措施的净碳汇及增幅存在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净碳汇及增幅最大,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位居最后;秸秆还田措施的净碳汇及增幅均大于免耕措施。②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在空间上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且表现出“东西差异缩小、南北差异扩大”的演变特征,同时呈正的空间相关关系且冷热点分区明显,即空间分异特征显著;③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保护性耕作推广强度和日照对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空间分异的驱动力度较大;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度均强于单因子作用,在技术推广前期“保护性耕作推广强度+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凸显,后期“经济发展水平+其他因子”和“受教育程度+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逐渐显现。研究结论旨在为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政策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净碳汇 时空分异 驱动力
下载PDF
皖南查济古村落旅游净碳排放估算与减碳增汇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丁雨莲 刘德旺 +1 位作者 张凤琴 沈纪锋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7期935-940,共6页
当前,乡村旅游地已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选择。一方面,乡村旅游地消耗碳基能源、产生旅游垃圾,排放出CO_2;另一方面,乡村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蕴藏着丰富的碳汇资源,而乡村旅游发展客观上保护并提升了旅游地系统中的碳汇和生态服务功能... 当前,乡村旅游地已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选择。一方面,乡村旅游地消耗碳基能源、产生旅游垃圾,排放出CO_2;另一方面,乡村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蕴藏着丰富的碳汇资源,而乡村旅游发展客观上保护并提升了旅游地系统中的碳汇和生态服务功能。从源、汇两端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地的净碳排放估算框架,集成估算方法,估算皖南查济古村落2015年净碳排放为负值,表明旅游业排放的CO_2低于旅游地系统碳汇资源吸收的CO_2量。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旅游食宿接待能源消耗与旅游垃圾焚烧碳排放是主要碳源,林地覆被和农业作物是主要碳汇。从教育、管理、规划等方面提出减碳增汇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碳排放 估算 减碳 增汇 查济古村落
下载PDF
毛竹碳汇造林初期净碳汇量监测与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俞淑红 周国模 +2 位作者 施拥军 吕玉龙 沈振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7-815,共9页
竹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分布广泛的森林资源类型。由于其优良的固碳功能,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积累碳汇和实现碳汇交易为目的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营造活动日益增多。跟踪调查整个毛竹造林过程,连年监测毛竹碳储... 竹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分布广泛的森林资源类型。由于其优良的固碳功能,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积累碳汇和实现碳汇交易为目的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营造活动日益增多。跟踪调查整个毛竹造林过程,连年监测毛竹碳储量变化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结合基线碳储量和造林活动过程排放泄漏估测,探究净碳汇量变化积累特征。结果表明:1项目区毛竹碳汇造林初期(1-5 a)净碳汇量二氧化碳当量(CO2-e)为443.77 t,累计净碳汇量二氧化碳当量为9.30 t·hm-2;2项目区在组成净碳汇量的多个分量中,只有毛竹碳储量变化起正面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变化、施肥排放和运输泄漏均对净碳汇量积累造成负面影响,5 a二氧化碳当量分别为-292.90,-18.99和-8.27 t;3毛竹造林初期(1-5 a),毛竹碳储量(地上、地下)变化和净碳汇量变化速率并不均匀;4毛竹造林过程中的土壤扰动,对净碳汇量会带来显著影响,造林初期甚至会出现净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毛竹 碳汇林 净碳汇量 年变化 土壤扰动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美美 宋变兰 +3 位作者 时伟宇 山中典和 李国庆 杜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1,共7页
保护自然植被和营造人工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为定量阐明该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评估不同恢复植被措施的生态效益,选取了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基于多年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 保护自然植被和营造人工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为定量阐明该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评估不同恢复植被措施的生态效益,选取了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基于多年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碳汇功能特征。采用以胸径和树高为基础变量的生物量方程估算了乔木层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测算了灌木、草本和凋落物现存量;依据两次样地调查的数据(间隔9年)和连续多年凋落物收集的数据,估算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速率;再结合对两种林地土壤CO2排放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进一步估算了两种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刺槐林的生物量碳密度(67.63 t C/hm2)略低于辽东栎林(76.85 t C/hm2),林分内各组分碳密度仅在乔木叶部分差异显著。研究期间刺槐林和辽东栎林的生物量年均增长量分别为15.20,18.21 t/(hm2·a);植被层年均固碳量分别为7.57,8.91 t C/(hm2·a)。因刺槐林地的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低于辽东栎林地,故其碳汇功能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净初级生产力 固碳速率 碳汇功能
下载PDF
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评估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波 唐启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捕捞渔业生物群体的生产活动是发挥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其中,水生植物作为典型的碳汇生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1979―2020年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总碳汇和净碳汇进行了评估。总碳汇是通... 捕捞渔业生物群体的生产活动是发挥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其中,水生植物作为典型的碳汇生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1979―2020年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总碳汇和净碳汇进行了评估。总碳汇是通过捕捞产量和捕捞群体的碳含量估算捕捞群体的移出碳量,再根据食物网机制和各营养层级的生态转换效率,最终估算摄食的浮游植物碳含量;净碳汇是捕捞移出碳和储存碳之和,可根据占总碳汇的比例计算。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40多年来,我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本研究计算的总碳汇量从1979年的1458万t快速上升到1999年的6330万t,2020年下降至4983万t,其中,近3年(2018―2020年)平均每年为5246万t,约为近海贝藻养殖总碳汇的8倍;净碳汇量从1979年的511万t快速上升到1999年的2215万t,2020年下降至1744万t,其中,近3年(2018―2020年)平均每年为1836万t,约为近海贝藻养殖净碳汇的4倍。针对提高碳汇评估准确性和加强碳汇扩增,文末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捕捞群体 总碳汇 净碳汇 相关建议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长期施肥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被引量:8
17
作者 余喜初 李大明 +5 位作者 黄庆海 喻耀民 熊军 胡惠文 徐小林 陈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77-1782,共6页
以江西省红壤所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双季稻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测定数据结合调查获得的生态系统物质和管理投入资料,估算了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 以江西省红壤所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双季稻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测定数据结合调查获得的生态系统物质和管理投入资料,估算了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配施(NPK)、两倍氮磷钾配施(2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NPKM))双季稻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配施(NPKM)既提高了系统的作物固碳量又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固碳量,使得其净碳汇效应最大,为8.78tC·hm-2·a-1;两倍氮磷钾配施(2NPK)系统的净碳汇效应为8.11tC·hm-2·a-1,二者均高于氮磷钾配施(NPK)处理的7.03tC·hm-2·a-1,不施肥及单施一种或两种无机肥配施系统的净碳汇效应均明显减弱,其中不施肥处理(CK)最小为4.52tC·hm-2·a-1,单施N肥比单施P、K肥在提高系统净碳汇效应上作用明显。配施有机肥(NPKM)稻田的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也高于无机肥配施处理(NPK和2NPK),不施肥、单施一种或两种无机肥配施稻田的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偏低。因此,稻田施用一定量的无机肥是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和经济效益的保证,而配施有机肥可以明显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双季稻农田生态系统 净碳汇效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翁翎燕 李伟霄 +1 位作者 张梅 谈俊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84-1594,共11页
定量研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挖掘农田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合理制定区域适宜的农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5~2019年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探索性时... 定量研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挖掘农田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合理制定区域适宜的农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5~2019年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收缩中趋于集聚化,净碳汇重心总体上朝西北方向移动;(2)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在全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则呈现较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空间集聚特征;(3)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局部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差异明显,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相比较而言,苏中地区较苏南、苏北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而盐城市区、启东市及泰州市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4)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局部空间联动性较弱,空间集聚性表现出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净碳汇 时空演变 LISA时间路径 江苏省
原文传递
主要粮经作物与轮作模式净碳汇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白保勋 陈东海 +4 位作者 徐婷婷 田建民 梅天骄 万猛 王广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7-101,共5页
构建农业净碳汇价值评价技术体系,测算了主要粮经作物固碳价值、碳投入价值、农药环境成本、化肥环境成本,用这些作物的固碳价值减去碳投入价值、农药环境成本、化肥环境成本,得到其净碳汇价值;根据主要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计算不同轮作... 构建农业净碳汇价值评价技术体系,测算了主要粮经作物固碳价值、碳投入价值、农药环境成本、化肥环境成本,用这些作物的固碳价值减去碳投入价值、农药环境成本、化肥环境成本,得到其净碳汇价值;根据主要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计算不同轮作模式的净碳汇价值。结果表明:主要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玉米、水稻、小麦、花生,不同轮作模式下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小麦+水稻、小麦+玉米、小麦+花生。不同轮作模式下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测算结果对农业生态价值补偿标准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减少农药与肥料的使用量,降低粮经作物碳投入价值与农药化肥环境成本,不断提高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经作物 固碳价值 碳投入价值 净碳汇价值 农业生态补偿
下载PDF
降碳减污视角下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垚 赵林 +2 位作者 宋小语 张春霆 焦新颖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基于降碳减污视角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uper-EBM模型、核密度估计、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面板Tobit模型分析2001—2021年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研究期... 基于降碳减污视角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uper-EBM模型、核密度估计、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面板Tobit模型分析2001—2021年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W”形演变轨迹,规模效率平稳上升,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由规模驱动转为由规模、技术共同驱动;②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格局由低水平交错分布向高水平均衡分布演变,纯技术效率的高水平均衡分布特征趋于显著,规模效率仍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形成“东西高、中部低”的带状空间格局;③山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缓慢上升,缘于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提高,其中以后者贡献为主,而规模效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④居民富裕程度、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农业绿色发展规模效率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 净碳汇 农业绿色发展效率 Super-EBM 山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