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素葡聚糖胺对大鼠皮质脊髓束的顺行示踪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龚标 李长清 +1 位作者 李小凤 牛陵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剂在大鼠皮质脊髓束通路的神经示踪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成年的SD大鼠,用牙科钻开颅形成两个约为3mm直径的圆形骨窗,用微量注射器将15%的BDA缓慢注射入左侧运动感觉皮质区,每个骨窗选择3点3层注射,注... 目的探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剂在大鼠皮质脊髓束通路的神经示踪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成年的SD大鼠,用牙科钻开颅形成两个约为3mm直径的圆形骨窗,用微量注射器将15%的BDA缓慢注射入左侧运动感觉皮质区,每个骨窗选择3点3层注射,注射总量108μl。存活14d后,取出脑和脊髓组织在低温冰箱中保存,冰冻切片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DA被轴突摄取后运输的情况。结果在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层注射BDA后,在注射大脑半球以及皮质脊髓束通路的中脑、桥脑、延脑和脊髓颈膨大处均可见荧光显影,放大200倍时能清楚看到轴突结构及郎氏结。结论BDA具有生物性稳定、转运距离远等优点,含自发荧光的BDA实验方法简单,为大鼠皮质脊髓束通路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素葡聚糖胺 神经示踪 皮质脊髓束
下载PDF
支配肺的心内神经节一氧化氮能阳性神经元的研究—神经追踪与组织化学结合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光千 李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 :探索大鼠支配肺的心内神经节细胞是否含有递质一氧化氮。方法 :以荧光追踪剂 /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结合技术将快兰 (fastblue ,FB)注入大鼠肺内 ,在心内神经节区切片进行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染色反应。结果 :发现部分FB标记的... 目的 :探索大鼠支配肺的心内神经节细胞是否含有递质一氧化氮。方法 :以荧光追踪剂 /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结合技术将快兰 (fastblue ,FB)注入大鼠肺内 ,在心内神经节区切片进行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染色反应。结果 :发现部分FB标记的心内神经节细胞含递质一氧化氮 (nitrogenmonoxide,NO)。 6只动物发现FB/NO双阳性神经细胞 1 2 8个 ,占NO阳性神经细胞的 3 5± 1 8% ,散在分布于心内神经节。细胞多为卵圆及梭形。以中、小型为主。讨论 :本实验证实支配肺的部分心内神经节细胞以NO为递质 ,实现对肺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神经节 神经追踪 大鼠 组织化学结合法
下载PDF
大鼠内侧隔核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 被引量:1
3
作者 齐争艳 孙佳 +5 位作者 马琳 马文倩 赵梦 王正华 李昌硕 文玉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通过立体定位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方法观察大鼠内侧隔核(MS)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方法:将rAAV2/9-CaMKⅡa-EGFP、rAAV/retro-hSyn-mCherry病毒混合后注射到大鼠MS,待病毒在大鼠体内表达3周后灌注取脑、切片观察,检测M... 目的:通过立体定位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方法观察大鼠内侧隔核(MS)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方法:将rAAV2/9-CaMKⅡa-EGFP、rAAV/retro-hSyn-mCherry病毒混合后注射到大鼠MS,待病毒在大鼠体内表达3周后灌注取脑、切片观察,检测MS的纤维投射情况。结果:rAAV2/9-CaMKⅡa-EGFP病毒主要标记到齿状回、黑质、红核、丘脑、乳头体上核,海马的CA2、CA3区;rAAV/retro-hSyn-mCherry病毒主要标记到背侧海马和内梨形背侧核、伏核神经元,少部分标记到第一躯体感觉皮层、第二视皮质和海马的CA1区神经元。结论:大鼠MS谷氨酸能神经元投射的脑区主要在边缘系统、基底节区以及海马,海马和部分皮层有纤维投射到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隔核 重组腺相关病毒 谷氨酸能神经元 神经示踪 大鼠
下载PDF
重建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4
作者 赵建国 雷德桥 +5 位作者 蒙德鹏 侯春林 林浩东 宗海洋 陈寅生 蔡雨卫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同时重建SD大鼠膀胱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支配,建立和鉴定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45只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神经根切断组(15只)和神经根吻合组(20只)。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腰椎(L)4以下双侧脊... 目的同时重建SD大鼠膀胱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支配,建立和鉴定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45只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神经根切断组(15只)和神经根吻合组(20只)。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腰椎(L)4以下双侧脊神经前后根全部切断;神经根吻合组在切断脊神经根后,将双侧L4神经前后根与骶椎(S)1相应神经根吻合;对照组不做手术处理。术后6个月,取各组大鼠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检测、神经根电刺激、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盆神经节注射荧光金神经示踪染色和膀胱湿质量测量。结果神经根吻合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湿质量均小于神经根切断组而大于对照组;神经根吻合组大鼠最大排尿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于神经根切断组(P<0.05)。吻合神经根行电刺激可于膀胱检测到压力变化。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神经通过率达到54%。盆神经节内注射荧光金后,神经根吻合组可见L4脊髓节段双侧灰质荧光金染色,神经根切断组和对照组未在相应脊髓节段检测到荧光金染色。结论从形态和功能角度证明成功建立同时重建膀胱感觉及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Sprague-Dawley 尿流动力学 荧光金 神经吻合 神经重塑 神经示踪 神经根电刺激
下载PDF
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5
作者 赵建国 雷德桥 +5 位作者 蒙德鹏 侯春林 林浩东 宗海洋 陈寅生 蔡雨卫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建立重建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SD大鼠模型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神经根切断组(n=15)和神经根吻合组(n=20)。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L4以下双侧脊神经... 目的:建立重建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SD大鼠模型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神经根切断组(n=15)和神经根吻合组(n=20)。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L4以下双侧脊神经前后根全部切断;神经根吻合组在切断脊神经根后,将双侧L4神经前后根与S1相应神经根吻合;对照组不作手术处理。术后6个月,取各组大鼠,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检测、神经根电刺激、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盆神经节注射荧光金神经示踪染色和膀胱湿质量测量。结果:神经根吻合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及膀胱湿质量均小于神经根切断组而大于对照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大鼠最大排尿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于神经根切断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电刺激神经根后膀胱内压升高,但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神经纤维通过率达(53.4±6.7)%。盆神经节内注射荧光金后,神经根吻合组可见L4脊髓节段双侧灰质荧光金染色,神经根切断组和对照组未在相应脊髓节段检测到荧光金染色。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重建膀胱感觉及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流动力学 神经吻合 神经重塑 神经示踪 神经根电刺激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在帕金森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何天齐 张晓韬 +1 位作者 王敏 李秀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8期643-647,共5页
帕金森病是常见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策略旨在减轻症状和减缓疾病的进展。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基因传递应用包括神经生物学研究、疾病模型和基因治疗。AAV作为神经示踪剂可用于探索基底节环... 帕金森病是常见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策略旨在减轻症状和减缓疾病的进展。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基因传递应用包括神经生物学研究、疾病模型和基因治疗。AAV作为神经示踪剂可用于探索基底节环路,为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AAV载体编码的治疗基因,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了广阔前景。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AAV用于帕金森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何更好地利用AAV治疗帕金森病,又能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成为未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相关病毒 帕金森病 基底节环路 神经示踪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脊髓背侧损伤大鼠排尿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 被引量:9
7
作者 焦守镔 双卫兵 +3 位作者 王东文 杨扬 孟称心 刘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9-12,共4页
目的采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侧损伤后排尿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方法采用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脊髓背侧损伤17 g/2 cm、17 g/5 cm及17 g/10cm,3个小组,使用该院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在T12-L... 目的采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侧损伤后排尿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方法采用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脊髓背侧损伤17 g/2 cm、17 g/5 cm及17 g/10cm,3个小组,使用该院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在T12-L1水平制备背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暴露脊髓,但不损伤脊髓。术后第1天,所有大鼠开腹,BDA注射于膀胱壁。BDA注射2周后取出脊髓组织,行BDA染色并观察其变化。结果神经示踪后BDA免疫组化阳性的神经元呈棕褐色深染。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通过观察脊髓组织内BDA的变化情况,发现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以上脊髓组织内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减少;随着脊髓损伤程度的加重,神经元细胞染色程度减弱。并且在脊髓损伤组中,损伤部位以上出现一侧深染者,向上走行过程中观察到另一侧相应位置也出现明显BDA染色阳性的区域。结论 BDA示踪技术在神经传导的研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神经示踪结果提示外伤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的传导发生了减弱,并且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在传导过程中存在神经支配向对侧交叉传导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示踪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