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 被引量:51
1
作者 魏剑芬 王颖 +3 位作者 吴乃君 金秀平 盛佳曦 张肖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观察DPN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探讨其与神经传导速度(NC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2DM患者150例,根据DPN诊断标准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60例和DPN组90例。根据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再将DPN组分为轻度亚组,中度亚组... 目的观察DPN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探讨其与神经传导速度(NC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2DM患者150例,根据DPN诊断标准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60例和DPN组90例。根据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再将DPN组分为轻度亚组,中度亚组及重度亚组。测量各组NCV,检测各组血清NSE水平。结果 DPN组血清NSE水平高于DM组[(19.64±3.79)vs(9.58±2.45)μg/L,P<0.05]。血清NSE高于正常范围时,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危险性增加3.35倍。随着TCSS评分分级增加,NSE水平升高[(15.87±4.52)vs(19.27±5.39)vs(26.79±8.54)μg/L,P<0.05],且NCV减慢(P<0.05)。结论 DPN患者血清NSE水平升高,NCV下降,TCSS评分症状分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传导速度
原文传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及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丹 鲍海萍 黄山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0-542,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电生理检查结果 ,分析患病危险因素。方法 354例T2DM患者均行神经传导速度(NCV)和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测,根据结果分为合并DPN(DPN)组228例与未合并DPN(NDPN)组126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电生理检查结果 ,分析患病危险因素。方法 354例T2DM患者均行神经传导速度(NCV)和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测,根据结果分为合并DPN(DPN)组228例与未合并DPN(NDPN)组126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PN的危险因素。结果 NCV联合SSR检出DPN的异常率较单独应用NCV或SSR高(64.4%vs56.2%vs 32.8%,χ^2=76.401,P=0.000);DPN组年龄、糖尿病病程、2 hPG、DR和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患病率均高于NDPN组(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合并DR是T2DM合并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CV与SSR联合应用可提高DPN的检出率;高龄、糖尿病病程长、合并DR均可导致T2DM并发DPN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皮肤交感反应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双蕾 范冠杰 +2 位作者 罗广波 唐咸玉 刘春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4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评价活血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30例采用水蛭注射液4mL,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同时采用熏洗舒痹汤熏洗患处;对照组30例采用弥可保肌肉注... 目的评价活血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30例采用水蛭注射液4mL,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同时采用熏洗舒痹汤熏洗患处;对照组30例采用弥可保肌肉注射,每次500μg。观察治疗前后DPN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6.67%,对照组为16.67%(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6.67%(P<0.05)。对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活血通络法能够减轻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对防治DPN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通络法 治疗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熏洗舒痹汤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会才 赵凯 葛玥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9期1690-1694,共5页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疗效及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治疗(OT)治疗等;试验组除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疗效及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治疗(OT)治疗等;试验组除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外,还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入选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2 w、训练4 w后接受以下评定:(1)肩、肘、腕活动度(ROM)及手握力;(2)Lindmark评分;(3)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肩、肘、腕活动度(ROM)及手握力、Lindmark评分、上肢神经传导速度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 w后,两组患者的肩、肘、腕活动度(ROM)、Lindmark评分、上肢神经传导速度评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较训练前有改善(P<0.05),部分有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肩外展、肩前屈、肘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Lindmark评分和上肢神经传导速度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手握力、肩内收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更有效地改善偏瘫侧上肢神经的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偏瘫上肢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F波及皮肤交感反应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艳莉 赵贵娟 +2 位作者 李晓光 朱晓霞 杨运栩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变化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7例DPN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SSR检测。结果异常率...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变化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7例DPN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SSR检测。结果异常率分别为SSR 75.2%,NCV 48.8%,F波34.5%,下肢神经病变重于上肢(P<0.05)。结论 NCV、F波及SSR联合应用可全面地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损害,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F波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原文传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方法的实用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丹丹 马跃华 +2 位作者 袁慧娟 张晶 赵志刚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5项筛查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筛查效果,寻找早期临床诊断最佳筛查组合。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1214例,以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作为参照,分别接受5项筛查方法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分析5项筛查方法和TCSS的敏感... 目的探讨5项筛查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筛查效果,寻找早期临床诊断最佳筛查组合。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1214例,以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作为参照,分别接受5项筛查方法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分析5项筛查方法和TCS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不同组合的筛查效果,评价各组合与NCV的拟合度。结果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和刺痛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21%、76.87%、29.41%、36.26%、34.54%和69.57%、62.78%、92.26%、89.25%、85.69%。5项筛查方法和TCSS切点≥6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9.94%、67.65%、82.19%、79.28%、0.58和78.21%、84.11%、89.33%、69.40%、0.62。5项筛查方法与TC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项筛查方法中选取1、2、3、4、5项作为组合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值分别为0.71、0.75、0.77、0.78、0.79。AUC值拐点出现在5项选取3项的组合中,其中踝反射+振动觉+温度觉组合AUC值最高。结论踝反射+振动觉+温度觉为最佳筛查组合,与NCV有较好的拟合度,可全面、准确筛查D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筛查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原文传递
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7
作者 邹艺 刘英 +2 位作者 李素荣 胥勋成 羊洁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9例T2DM患者(T2DM组)和48名正常人(NC组)分别进行QST和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病程≤3年T2DM组QST阈值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9例T2DM患者(T2DM组)和48名正常人(NC组)分别进行QST和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病程≤3年T2DM组QST阈值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年T2DM组QST阈值与病程〉3年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V正常T2DM组冷觉、温觉、热痛觉的阈值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组QST异常率高于NCV的异常率(x^2=18.019,P%0.01);病程〉3年T2DM组QST的异常率高于病程≤3年T2DM组异常率(x^2=9.181,P〈0.01);病程〉3年T2DM组NCV的异常率高于病程≤3年T2DM组异常率(x^2=8.53,P〈0.01)。结论DPN早期以小纤维受累为主,QST可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QST较常规NCV测定在DPN诊断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作为常规NCV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定量感觉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
原文传递
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程富香 陈泽奇 傅擎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297-1300,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加味补肝汤,对... 目的观察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加味补肝汤,对照组肌肉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两组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同时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NCV)的测定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CV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NCV的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血清IGF-1水平升高、VEGF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IGF-1的升高更为明显,VEGF降低的更为明显(P<0.05)。结论加味补肝汤能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血清IGF-1水平、降低VEGF水平,可能为其治疗DPN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加味补肝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神经传导速度
原文传递
51例低浓度二硫化碳中毒神经传导速度与皮肤交感反射监测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晶玉 杨颖 +1 位作者 王红艳 李威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CS2中毒对51例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与皮肤交感反射的影响。方法选51例长期低浓度CS2接触者,并诊断为职业性慢性轻度CS2中毒且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糖尿病,无其他中毒史者,采用丹迪Keyp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 目的探讨低浓度CS2中毒对51例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与皮肤交感反射的影响。方法选51例长期低浓度CS2接触者,并诊断为职业性慢性轻度CS2中毒且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糖尿病,无其他中毒史者,采用丹迪Keyp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NCV与SSR检测。结果NCV检测结果:运动神经潜伏期(DML)的阳性率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25)。DML检测:CS2的接触史小于等于10年与大于10年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CV检测:CS2的接触史小于等于10年与大于10年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SSR检测结果CS2的接触史小于等于10年DML的检测阳性率与SSR的检测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5)。CS2的接触史小于等于10年SNCV的检测结果与SSR的检测结果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低浓度的CS2中毒者的周围神经损害,运动神经远端的DML的损要比SNCV损害的范围广,即运动神经要比感觉神经更易受损。并且随着接触史的延长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自主神经损害均加重。而接触史小于等于10年者中自主神经的损害要重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碳(CS_2) 中毒:神经传导速度(ncv) 皮肤交感反射(SSR)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定量感觉检查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玉强 邹宏丽 +2 位作者 阎文静 李培媛 李成乾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7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ST仪检测118名正常人与136例DPN病人的冷觉(CS)、热觉(WS)和振动觉(VS)阈值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DPN组和单纯糖尿病(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ST仪检测118名正常人与136例DPN病人的冷觉(CS)、热觉(WS)和振动觉(VS)阈值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DPN组和单纯糖尿病(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手指和足背QST的CS、WS、VS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和单纯DM组之间比较,手指和足背CS、WS、VS阈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和单纯DM组之间比较手指和足背不同部位的CS、WS、VS阈值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DPN组CS、WS、VS的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异常率(P<0.05),CS、WS的异常率高于VS的异常率(P<0.05); DPN组患者的MCV、SCV.CS、WS和VS异常牢均高于单纯DM组的异常率,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1);病程>5年组的MCV、SCV、CS、WS和VS的异常率均高于病程≤5年组的异常率,其间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1);HbAIC正常组和HBAIC异常组MCV、SCV、CS、WS和VS异常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ST能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是常规NCV检查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DM) 周围神经病(PNP)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 定量感觉测定(QST) 神经传导速度(ncv)
下载PDF
疏血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莉娟 冯俊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第1期57-58,62,共3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出年龄在14~55岁之间的106例(女68例,男38例)作为受试对象,患者在有效地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治疗,在治疗期间均按饮食疗要求,固定每日总热量摄入,并固定运动...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出年龄在14~55岁之间的106例(女68例,男38例)作为受试对象,患者在有效地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治疗,在治疗期间均按饮食疗要求,固定每日总热量摄入,并固定运动量。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于治疗前后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指标进行效果观察。结果受试人群实验前后相比较,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其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疏血通能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疏血通
下载PDF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万继峰 陆尤 +4 位作者 郝丽梅 任歆 徐云燕 常素杰 周卫东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第12期1049-1051,共3页
目的探讨苦碟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和客观判断疗效的方法。方法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降糖及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疗程均为4周... 目的探讨苦碟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和客观判断疗效的方法。方法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降糖及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潜伏期均缩短,波幅均增高,传导速度均增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神经的潜伏期缩短更明显,波幅增加更增高,传导速度更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碟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确切,神经传导速度(NCV)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碟子注射液 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神经传导速度(ncv)
下载PDF
消渴清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国民 《西部中医药》 2012年第8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消渴清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消渴清颗粒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消渴清颗粒1袋/次(6 g),3次/d;对照组用甲钴胺胶囊0.5 mg/次,3次/d,2组连... 目的:观察消渴清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消渴清颗粒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消渴清颗粒1袋/次(6 g),3次/d;对照组用甲钴胺胶囊0.5 mg/次,3次/d,2组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神经传导速度(NCV)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3.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1)。结论:消渴清颗粒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消渴清颗粒 DPN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职业性手传振动作业工人震动觉阈值测试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丽蓉 梁晓阳 +2 位作者 杨丽文 张丽华 黄明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分析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工人震动觉阈值特点及在振动性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8名长期接触手传振动作业工人和50名无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成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震动觉阈值(VPT)测试、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 目的分析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工人震动觉阈值特点及在振动性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8名长期接触手传振动作业工人和50名无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成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震动觉阈值(VPT)测试、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分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双侧2指、3指、5指VPT升高(P<0.01);同侧各手指之间比较,观察组左手各指间VPT有差别(P<0.01),且比右手VPT升高(P<0.05),并随着年龄、接振工龄的增加而升高(P<0.01或P<0.05);对照组各手指之间无差别。(2)与无症状相比,有症状组第2指、3指、5指VPT升高(P<0.05或P<0.01);(3)观察组2指VPT与正中神经感觉电位波幅、SCV呈负相关,5指VPT与尺神经感觉电位波幅呈负相关(P<0.05或P<0.01)。(4)当以VPT测试值≥10为阳性标准时,VPT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理想。VPT总异常率(50.0%)高于NCV异常率(11.4%,P<0.01)。结论长期职业性接触手传振动,可使作业工人VPT增高,该指标较常规NCV检测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可为振动性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是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觉阈值 神经传导速度 振动性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与神经电生理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邵思思 项协隆 +4 位作者 陈春 任丽雯 黄建平 董飞侠 黄蔚霞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2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相关指标,初步探讨各证型与神经电生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纳入的80例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依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相关指标,初步探讨各证型与神经电生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纳入的80例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依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型、湿浊型、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各20例。所有患者采用肌电图仪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分别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结果:4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组病程最长,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气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的MCV均高于脾肾阳虚组、湿浊组、血瘀组(P<0.05);脾肾阳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的MCV均低于脾肾气虚组、血瘀组、湿浊组(P<0.05)。脾肾气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均高于湿浊组、血瘀组、脾肾阳虚组(P<0.05);脾肾阳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均低于血瘀组、湿浊组、脾肾气虚组(P<0.05)。脾肾阳虚组CMAP波幅减小程度最大,脾肾气虚组减少程度最小。脾肾气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CMAP波幅均高于脾肾阳虚组、湿浊组、血瘀组(P<0.05);脾肾阳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CMAP波幅均低于脾肾气虚组、湿浊组、血瘀组(P<0.05);湿浊组腓神经CMAP波幅高于血瘀组(P<0.05)。脾肾气虚组SNAP波幅减少程度最小;脾肾气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浅神经SNAP波幅均高于脾肾阳虚组、血瘀组、湿浊组(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存在统计学差异,神经电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证型 神经传导速度(ncv) 肌电图 神经电生理
原文传递
138例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昉 孔丽 +5 位作者 戴加飞 李敏 郭锐兵 林颖 陈光辉 刘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连续记录138例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检测结果,并根据糖尿病病程将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连续记录138例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检测结果,并根据糖尿病病程将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周围神经1669条,异常神经313条(18.75%),下肢异常率(132/530,24.9%)明显高于上肢(59/517,11.4%)(P<0.0001),感觉神经(122/622,19.6%)与运动神经(191/1047,18.2%)受累无差异(P=0.5665);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运动、感觉神经异常率(24.3%,33%)明显高于病程小于10年组(14.2%,14%)(P<0.001)。病程大于10年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病程小于10年组减慢,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尺神经外所查运动神经近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病程≥10年组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组。结论尽管受检时血糖控制良好,但依然有周围神经电生理异常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传导异常率高于上肢,尤以运动神经明显。病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随着病程增加神经传导异常率和损伤严重程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红景天乳膏联合木丹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晶 傅松波 +1 位作者 郭潇 范力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10期143-147,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红景天乳膏联合木丹颗粒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症状改善、总症状评分(Total symptoms score,TSS)降低情况,以及对足部感觉震动阈值(Vibrating perception threshold,VPT)、... 目的:观察分析红景天乳膏联合木丹颗粒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症状改善、总症状评分(Total symptoms score,TSS)降低情况,以及对足部感觉震动阈值(Vibrating perception threshold,VPT)、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等的影响,为DPN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将74例DPN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Ⅰ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照Ⅱ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木丹颗粒;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景天乳膏联合木丹颗粒。观察3组临床症状、TSS改善情况、VPT及NCV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Ⅰ组、Ⅱ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TSS、VP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NCV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结论:红景天乳膏联合木丹颗粒对2型DPN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降低TSS及VPT,提高NCV,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红景天乳膏 木丹颗粒 临床症状 总症状评分(TSS) 足部感觉震动阈值(VPT) 神经传导速度(ncv)
原文传递
肘管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肘管综合征的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桂成 张晏光 何颖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7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肘管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对早期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uTS)的诊断价值。方法:①对42例早期CuTS患者的肘部上、下各5cm(共10cm)运动诱发动作电位传导时间、波幅进行测定,计算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并与30... 目的:探讨肘管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对早期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uTS)的诊断价值。方法:①对42例早期CuTS患者的肘部上、下各5cm(共10cm)运动诱发动作电位传导时间、波幅进行测定,计算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的检测结果比较,确认肘管内嵌压部位;②对尺神经进行顺向感觉传导速度(SCV)测定;③对前臂肌与手内肌进行针电极肌电图检测,帮助判定尺神经损害。结果:CuTS患者肘管运动诱发动作电位传导时间、波幅及NCV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采用微移法逐点测定,均能找到具体嵌压部位;尺神经SCV明显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针电极肌电图检测前臂肌与手内肌,提示尺神经受损而不累及其他神经。结论:肘管NCV测定对早期CuTS患者的诊断快捷、简便,可提供客观依据,为CuTS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CUTS) 神经传导速度(ncv) 肌电图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与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凤琼 唐一平 +2 位作者 朱榆红 熊静 韩剑虹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42例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针极肌电图(EMG)检测两次(入院时为第一次和1个月后为第二次),第一次共检测266条运动神... 目的: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42例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针极肌电图(EMG)检测两次(入院时为第一次和1个月后为第二次),第一次共检测266条运动神经(四肢及面部),168条感觉神经,84次F波,141块肌肉(四肢及面部)的EMG,1个月后复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入院时和1个月后EMG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改变的关系。结果:首次检测上、下肢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者占所检运动神经的71%,MCV不同程度减慢者占59%,运动神经波幅降低者占37%,SCV不同程度减慢者占所检感觉神经的54%,F波异常者占90%,EMG为神经原性损害者占所检肌肉的35%。第二次复查神经电生理完全恢复正常者占74%。结论:GBS为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其病理改变以脱髓鞘损伤为主,部分合并有轴索损伤,在病程早期神经电生理检测就可以有阳性发现,但后期其恢复滞后于临床症状的恢复,特别是合并有轴索损伤者。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神经传导速度(ncv) F波 肌电图(EMG)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英 杨友松 +2 位作者 李素荣 邹艺 胥勋成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6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25例MND患者进行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MEP)、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结果:MND组mMEP皮层潜伏...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25例MND患者进行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MEP)、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结果:MND组mMEP皮层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EMG神经原性损害占70%;NCV 30%患者异常;SEP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MEP结合EMG检查在MND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学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