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质草原灌丛沙堆研究综述 被引量:83
1
作者 岳兴玲 哈斯 +1 位作者 庄燕美 张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8-743,共6页
灌丛沙堆是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荒漠地区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拦而堆积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普遍的研究表明灌丛沙堆是伴随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是土壤风蚀和土地退化的标志,也是沙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灌丛沙堆在我国... 灌丛沙堆是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荒漠地区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拦而堆积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普遍的研究表明灌丛沙堆是伴随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是土壤风蚀和土地退化的标志,也是沙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灌丛沙堆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但目前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对灌丛沙堆形态、沉积物、演变及其环境意义等几个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其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了灌丛沙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引起国内对灌丛沙堆研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堆 风蚀 土地退化 沃岛
下载PDF
白刺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71
2
作者 张萍 哈斯 +1 位作者 岳兴玲 庄燕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26-932,共7页
白刺灌丛沙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分布广泛,但对其的研究程度较低。选择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地三种生境下发育的白刺灌丛沙堆,通过典型样方(100 m×100 m)调查和采样分析,探讨了沙堆形态、沉积物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在三个样区,沙堆总底... 白刺灌丛沙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分布广泛,但对其的研究程度较低。选择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地三种生境下发育的白刺灌丛沙堆,通过典型样方(100 m×100 m)调查和采样分析,探讨了沙堆形态、沉积物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在三个样区,沙堆总底面积和总体积从小到大依次为戈壁、沙漠、荒漠草地,沙堆密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为荒漠草地、沙漠、戈壁,表明植物生长状况和沙源是控制沙堆单体规模的主要因素。沙堆形态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种生境下沙堆水平尺度与高度之间存在良好的二次多项式相关,且目前的沙堆尚处在垂向增长阶段。灌丛沙堆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其粘土、粉沙和粗砂含量均少于丘间地,表明灌丛沙堆沉积物属短距离风力搬运、分选产物。沙堆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由迎风坡脚至背风坡脚趋于变细,由沙堆顶部垂直向下至底部趋于变粗但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灌丛沙堆 形态 沉积物
下载PDF
甘肃民勤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分布格局及特征 被引量:64
3
作者 杜建会 严平 俄有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65-1170,共6页
通过对甘肃民勤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的调查,研究了其空间格局、形态和表层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差异,并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灌丛沙堆以稳定阶段为主,但这种稳定状态可能是暂时的,随着距离沙丘距离的变化,不... 通过对甘肃民勤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的调查,研究了其空间格局、形态和表层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差异,并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灌丛沙堆以稳定阶段为主,但这种稳定状态可能是暂时的,随着距离沙丘距离的变化,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植被、表层土壤水分以及风力的相互作用是引起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随着灌丛沙堆的演化,灌丛沙堆的形态参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雏形阶段灌丛沙堆的高度与水平尺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发育阶段灌丛沙堆高度随水平尺度的增加呈现二次函数增长,稳定阶段灌丛沙堆高度随水平尺度的增加呈现对数函数增长,活化阶段灌丛沙堆高度与水平尺度的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灌丛沙堆 演化阶段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干旱地区灌丛沙堆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4
4
作者 杜建会 严平 董玉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从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变、形态特征及其空间格局、表面气流特征及其风蚀堆积平衡、表面植被生态生理特性及其对降水和地下水的响应、土壤理化性质和保育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目前灌丛沙堆研究只是针对某一区域或多个区域的静态研... 从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变、形态特征及其空间格局、表面气流特征及其风蚀堆积平衡、表面植被生态生理特性及其对降水和地下水的响应、土壤理化性质和保育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目前灌丛沙堆研究只是针对某一区域或多个区域的静态研究,对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的形态、气流、土壤以及植被等因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不足,难以解释灌丛沙堆的演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灌丛沙堆研究过于强调其作为土地退化的指示,而忽略了其在退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功能,不利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对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的土壤、植被、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深入探讨灌丛沙堆在干旱半干旱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积极作用。基于以上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对灌丛沙堆的保育措施进行探索,找出合理的灌丛沙堆保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堆 演化过程 保育措施 生态功能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53
5
作者 刘冰 赵文智 杨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46-1455,共10页
以甘肃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研究了戈壁和沙漠两种生境中柽柳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定量分析了不同生境中柽柳灌丛沙堆形态参数间的关系、空间格局以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大部分沙堆为独立型,在沙漠生... 以甘肃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研究了戈壁和沙漠两种生境中柽柳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定量分析了不同生境中柽柳灌丛沙堆形态参数间的关系、空间格局以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大部分沙堆为独立型,在沙漠生境通常沿风向形成沙堆链(额济纳NE 83°15′,金塔NE 53°13′)。沙堆高度、体积和植被冠幅的均值在戈壁生境均小于沙漠生境,植被高度和盖度的均值在戈壁生境均大于沙漠生境。此外,沙堆高度、体积和植被冠幅、高度、盖度的最大均值都出现在额济纳,依次为4.47 m、1133.5 m3、534.5 m2、2.27 m和0.47。(2)沙堆长短轴间、体积和冠幅间均为线性关系;沙堆高度和面积间的回归曲线为抛物线;植被冠幅和高度的回归曲线在戈壁生境是抛物线,沙漠生境中却是线性关系。(3)戈壁生境中沙堆相互分隔呈斑块状格局,沙漠生境中呈沙丘链状分布。(4)空间异质性由非随机的结构原因形成的变异为主,在额济纳的空间异质性高于金塔。空间相关性在额济纳戈壁生境中较强,沙漠生境和金塔戈壁生境中属于中等程度;在金塔空间异质性存在由随机的原因形成变异为主的可能性,其环境因素对空间异质性产生大的影响。此外,结论表明高强度的风积产生较深的沙埋对柽柳灌丛生长的促进作用及灌丛与沙堆间的反馈效应是柽柳灌丛沙堆的适应性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灌丛沙堆 形态特征 空间异质性 柽柳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演化阶段及其空间格局 被引量:49
6
作者 彭飞 王涛 +1 位作者 刘立超 黄翠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3-599,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地下水位埋深的3个白刺灌丛沙堆样方内灌丛沙堆水平投影面积与高度的关系、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自相关关系,确定各个样方白刺灌丛沙堆的演化阶段,并分析了地下水位、沙源及植被生长对灌...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地下水位埋深的3个白刺灌丛沙堆样方内灌丛沙堆水平投影面积与高度的关系、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自相关关系,确定各个样方白刺灌丛沙堆的演化阶段,并分析了地下水位、沙源及植被生长对灌丛沙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刺灌丛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水平投影面积和高度之间为线性关系;稳定阶段白刺灌丛沙堆高度与水平投影面积为幂函数关系;退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高度和水平投影面积为二次函数关系。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为5m,且3个样方之间自相关尺度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堆 荒漠绿洲过渡带 空间自相关
原文传递
干旱荒漠白刺灌丛植被演替过程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 被引量:42
7
作者 马全林 卢琦 +1 位作者 魏林源 靳虎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85-2294,共10页
土壤种子库是反映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指示器,也是荒漠植被更新与恢复的基础。典型荒漠白刺灌丛植被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绿洲边缘地带,对保护绿洲免受风沙危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干旱荒漠白刺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仍未见研究报道。... 土壤种子库是反映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指示器,也是荒漠植被更新与恢复的基础。典型荒漠白刺灌丛植被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绿洲边缘地带,对保护绿洲免受风沙危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干旱荒漠白刺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仍未见研究报道。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石羊河下游白刺灌丛植被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与严重衰退阶段样地,研究了白刺灌丛植被演替过程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下游白刺灌丛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共出现9科18种植物,其中草本植物占到55%—80%,是白刺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的主体。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密度以稳定阶段最高,达到660.7粒/m2,是初始阶段、衰退阶段和严重衰退阶段的5.6、14.5倍和6.2倍。不同沙堆部位,土壤种子库密度以迎风坡中部与背风坡中部最高,分别达到329粒/m2和309粒/m2;沙堆土壤种子库密度是堆间地的1.9倍,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于灌丛沙堆上。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系数均在0.6以下,除稳定阶段外,其他阶段间均属于中等相似水平;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均在0.5以上,达到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水平。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灌丛沙堆和土壤种子库在白刺灌丛植被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人为干扰损害了白刺灌丛地下潜在植被及其恢复潜力。因此,需要开展人工种子库或人工植被建设以控制干旱荒漠白刺灌丛沙堆活化,并实现退化白刺灌丛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白刺灌丛植被 灌丛沙堆 土壤种子库 相似性
下载PDF
民勤绿洲白刺灌丛沙堆不同演化阶段表面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0
8
作者 杜建会 严平 +1 位作者 展秀丽 俄有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3-768,共6页
通过测定甘肃民勤绿洲外围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表面抗剪强度,选取稳定阶段灌丛沙堆,定位观测结皮和植被去除前后灌丛沙堆表面侵蚀速率,研究了白刺灌丛沙堆表面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稳定阶段灌丛沙堆土壤抗剪强度最大,在0... 通过测定甘肃民勤绿洲外围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表面抗剪强度,选取稳定阶段灌丛沙堆,定位观测结皮和植被去除前后灌丛沙堆表面侵蚀速率,研究了白刺灌丛沙堆表面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稳定阶段灌丛沙堆土壤抗剪强度最大,在0.31~0.79kg·cm^-2,雏形阶段最小,在0.06~0.15kg·cm^-2,稳定阶段灌丛沙堆的土壤抗剪强度显著高于其它演化阶段(P〈0.01);除退化阶段外,其它演化阶段不同+坡位土壤抗剪强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去除结皮和植被后,稳定阶段灌丛沙堆表面抗剪强度迅速下降,去除前后差异显著(P〈0.01),去除后不同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保留结皮和植被,灌丛沙堆不同部位均出现堆积;去除结皮但保留植被,灌丛沙堆堆积量开始减小;去掉植被保留结皮,灌丛沙堆表面堆积量迅速减小;去除结皮和植被后,灌丛沙堆表面出现严重风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灌丛沙堆 结皮 土壤抗剪强度
下载PDF
民勤绿洲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表面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杜建会 严平 +2 位作者 丁连刚 俄有浩 朱孟郡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8-253,共6页
以民勤绿洲作为研究区域,对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表面土壤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灌丛沙堆的不断演化,土壤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表面颗粒组成仍以砂粒为主,从雏形阶段到稳定阶段,砂粒含量逐渐减少,... 以民勤绿洲作为研究区域,对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表面土壤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灌丛沙堆的不断演化,土壤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表面颗粒组成仍以砂粒为主,从雏形阶段到稳定阶段,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在稳定阶段达到最小,pH值和砂粒的变化趋势一致,粉砂、粘粒、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在稳定阶段均达到最大;灌丛沙堆活化后,其砂粒含量和pH值重新出现增加趋势,而粉砂和粘粒的含量开始减少,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迅速下降;除稳定阶段迎风坡和背风坡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差异比较显著外,其他演化阶段不同坡向粒度和养分差异均不显著;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的含量在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变幅最大,全磷和速效磷次之,全钾和速效钾的变幅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灌丛沙堆 土壤 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荒漠绿洲过渡带泡泡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33
10
作者 刘冰 赵文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814-2820,共7页
以甘肃省金塔和临泽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定量分析了戈壁和沙漠生境中泡泡刺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形态参数间的关系、空间格局以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泡泡刺灌丛沙堆呈凸起的独立型沙包,在金塔有严重的风蚀现象.沙漠生境的沙堆... 以甘肃省金塔和临泽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定量分析了戈壁和沙漠生境中泡泡刺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形态参数间的关系、空间格局以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泡泡刺灌丛沙堆呈凸起的独立型沙包,在金塔有严重的风蚀现象.沙漠生境的沙堆高度、体积和植被冠幅的平均值均大于戈壁,其中金塔沙漠最大,其平均值为1.43 m、65.19 m3和94.06 m2.临泽沙漠植被高度和盖度的平均值均大于戈壁,且其最大平均值为0.48 m和0.55,金塔却相反.沙堆长短轴间、沙堆体积和植被冠幅间呈显著线性关系;沙堆高度和面积、植被高度和盖度间具线性关系.沙堆沿丘间低地呈带状分布和斑块状格局.在金塔和临泽的戈壁中泡泡刺灌丛沙堆空间相关性较强,而金塔沙漠属于中等程度,临泽沙漠存在由随机的原因形成变异为主的可能性.此外,沙堆空间异质性由结构原因形成的变异为主,以临泽戈壁最高,临泽沙漠最小,金塔的戈壁和沙漠位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灌丛沙堆 空间异质性 泡泡刺
下载PDF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沙运动沙尘物质粒径分形特征 被引量:23
11
作者 毛东雷 蔡富艳 +4 位作者 方登先 雷加强 来风兵 薛杰 王雪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9,共12页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沙活动频繁,对其近地表风沙运动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验测定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地貌部位表面及近地表输沙和降尘物质粒度及粒径分形特征进行...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沙活动频繁,对其近地表风沙运动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验测定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地貌部位表面及近地表输沙和降尘物质粒度及粒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策勒不同风沙运动形式沙尘物质组成主要为极粗粉砂和极细砂,大气降尘物的粗粉砂含量偏高,分形维数介于0.25~2.25;五种沙尘物质平均分维值介于1.03~1.67,灌丛沙堆表面沙物质粒径分形维数平均值最大,其次依次为大气降尘、裸平沙地、地表输沙物质和流动沙丘的沙尘物质,标准偏差值大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灌丛沙堆表面沙物质的粒径分形维数与沙物质平均粒径、分选系数等指标呈显著线性相关性,流动沙丘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的分形维数与粒度参数之间线性相关性不显著。灌丛沙堆、流动沙丘、地表输沙物质的黏粒含量与分形维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灌丛沙堆与地表输沙物质的砂粒级含量与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大气降尘物的粉砂含量与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流动沙丘表面沙物质的粉砂和砂百分含量与分维值无显著相关性。沙物质的粒级组成、运动形式、植被覆盖度、风力及地形等均是导致绿洲—沙漠过渡带沙尘粒度及分形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带 灌丛沙堆 流动沙丘 大气降尘 粒径分形 策勒
下载PDF
强降雨事件对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杜建会 严平 +1 位作者 俄有浩 韩富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24,共5页
强降雨事件对干旱区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测定民勤县一次强降雨(47.6 mm)事件前后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它对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及其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化阶段灌丛... 强降雨事件对干旱区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测定民勤县一次强降雨(47.6 mm)事件前后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它对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及其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在1 m土层内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一致。雏形阶段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变异最大且变化不稳定,稳定阶段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变异最小。(2)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补给深度存在很大差异。发育阶段和活化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最大深度为50 cm,雏形阶段和稳定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最大深度为30 cm。(3)不同演化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总量差异较大。发育阶段补给总量最大,占总降雨量的74.66%~90.06%;稳定阶段补给总量最小,占总降雨量的12.27%~1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县 强降雨 灌丛沙堆 水分贮量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进虎 唐进年 +3 位作者 李得禄 魏林源 满多清 柴成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1-1149,共9页
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荒漠区、荒漠绿洲过渡区到绿洲内不同梯度生境中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3种生境中灌丛沙堆的形态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绿洲区灌丛沙堆的平均高度、底面积... 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荒漠区、荒漠绿洲过渡区到绿洲内不同梯度生境中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3种生境中灌丛沙堆的形态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绿洲区灌丛沙堆的平均高度、底面积、纵横断面积和体积均最大,其次为荒漠区,过渡区最小。(2)过渡带3种生境灌丛沙堆的长、短轴之间均呈二次函数关系,但相关程度不同,过渡区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0.78;绿洲区相关性最低,相关系数为0.57;高度与底面积、体积与高度间均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59以上;(3)过渡区灌丛沙堆分布密度较大,呈聚集分布,而荒漠区及绿洲区沙堆分布密度较小,均呈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荒漠绿洲过渡带 灌丛沙堆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戈壁灌丛堆周边地表土壤颗粒的空间异质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淮亮 高君亮 +2 位作者 原伟杰 李玉宝 高永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4-473,共10页
研究戈壁地区单个灌丛及其下沙堆这一有机整体对周边土壤风蚀的抑制能力,对加强相关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配置格局的防沙效应研究十分重要,可为荒漠化监测的评价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该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吉兰泰... 研究戈壁地区单个灌丛及其下沙堆这一有机整体对周边土壤风蚀的抑制能力,对加强相关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配置格局的防沙效应研究十分重要,可为荒漠化监测的评价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该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吉兰泰盐湖北部戈壁上单个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和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灌丛沙堆周边地表不同土壤风蚀颗粒的百分含量;并采用经典描述性统计及地统计学方法,对各类土壤风蚀颗粒百分含量的水平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丛基部和下风向是细物质积累区,以灌丛堆为中心向外,<0.42mm的细颗粒含量呈减少趋势;而且细物质积累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灌丛的迎风侧附近,沙冬青样地则相反,出现在灌丛的背风侧附近。在沙源物质有限的戈壁中,白刺的防风固沙作用集中体现在灌丛附近,其水平空间尺度范围不及沙冬青,这亦是白刺样地粗粒化程度高于沙冬青样地的原因。(2)白刺和沙冬青灌丛附近地表中粒径>0.84mm(不可蚀)、0.84–0.42mm(半可蚀)及<0.42mm(高度可蚀)颗粒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分别为17.80m、66.63m、8.41m和9.82m、15.33m、14.91m,均超出了灌丛冠幅覆盖范围,空间自相关部分比例C/(C0+C)在63.40%–99.96%之间,由此推断灌丛沙堆附近的风沙流特征是造成相应尺度内土壤颗粒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3)高度可蚀颗粒的空间异质性尺度略大于灌丛平均间距(8.77m包括灌丛半径),从防止土壤风蚀来看,这说明研究区内的建群种灌丛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促进关系,有利于该区植被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处理 灌丛沙堆 地表粗粒化 土壤风蚀 空间异质性
原文传递
不同气候区灌丛沙堆形态及土壤养分积累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罗维成 赵文智 +1 位作者 任珩 刘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199,共9页
灌丛沙堆是干旱、半干旱区绿洲边缘常见景观类型,在绿洲风沙防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不同气候区常见的柽柳(Tamarix chinensis)、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灌丛沙堆是干旱、半干旱区绿洲边缘常见景观类型,在绿洲风沙防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不同气候区常见的柽柳(Tamarix chinensis)、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沙堆形态和养分积累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高度、面积和体积显著高于泡泡刺和柠条锦鸡儿灌丛沙堆,泡泡刺灌丛沙堆高度、面积和体积最小。3种灌丛的存在都显著增加了沙堆土壤有机质含量,使灌丛沙堆成为"肥岛",其中柽柳灌丛沙堆"肥岛"效应最明显。柽柳灌丛沙堆土壤有机质、全碳、全氮和凋落物含量显著高于泡泡刺和柠条锦鸡儿灌丛沙堆。主要原因是柽柳枝条茂密,拦截面积大且凋落物量大,因此沙物质拦截和养分积累能力强于其他两种灌丛。另外,不同气候区沙源和气象条件的差异也可能导致灌丛沙堆形态及养分累积特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堆 灌丛特性 形态特征 养分积累
原文传递
旱区荒漠灌丛沙堆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孙涛 唐进年 +5 位作者 韩福贵 张锦春 郭树江 段晓峰 张裕年 张莹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对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发育过程、形态特征、生态效益及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荒漠区灌丛沙堆生态机理、灌丛群落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研究提供支持。[方法]从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出发,... [目的]对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发育过程、形态特征、生态效益及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荒漠区灌丛沙堆生态机理、灌丛群落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研究提供支持。[方法]从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出发,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总结了灌丛沙堆地貌形态特征、空间格局分布、沙物质沉积特征,阐述了灌丛沙堆所具有的多种生态效应和区域环境演变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对今后灌丛沙堆的研究方向和动态进行了展望。[结论]对灌丛沙堆演变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堆 荒漠区 发育过程 生态效应 环境演变
下载PDF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与回涡沙丘的粒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毛东雷 吴云霞 +1 位作者 蔡富艳 王雪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4,共7页
植被和地形会对地表风沙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地表沙物质的粒度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对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表面风沙粒度特征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防沙固沙... 植被和地形会对地表风沙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地表沙物质的粒度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对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表面风沙粒度特征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防沙固沙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丛沙堆表面风沙物质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经迎风坡中部到顶部逐渐变细,又从灌丛沙堆顶部至背风坡中部、背风坡底、侧翼逐渐变粗。从迎风坡底至顶部,表面沙分选性逐渐变差,从顶部到侧翼分选性逐渐变好。在灌丛沙堆与上风向回涡沙丘表面,自灌丛沙堆迎风坡坡底至灌丛沙堆侧翼,沙颗粒平均粒径呈现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回涡沙丘表面沙颗粒平均粒径最粗,沙粒属于中等-较好分选性,灌丛沙堆顶部、灌丛沙堆背风坡、灌丛沙堆侧翼表面沙颗粒的分选性稍差于其余7个地貌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沉积物 粒度特征 灌丛沙堆 回涡沙丘 绿洲-沙漠过渡带 策勒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两个建群种阻沙能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韩章勇 王雪芹 +1 位作者 杨帆 马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9-665,共7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区域内确定了一个100 m×500 m的骆驼刺—花花柴—柽柳植物群落样地,随机选择了67株疏叶骆驼刺和67株花花柴植株,对每株植物及其沙堆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两个建群种草本...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区域内确定了一个100 m×500 m的骆驼刺—花花柴—柽柳植物群落样地,随机选择了67株疏叶骆驼刺和67株花花柴植株,对每株植物及其沙堆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两个建群种草本植物形态和沙堆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与植物的阻沙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灌草丛植物地面植株平均高度和沙堆的平均高度均相近,但骆驼刺灌丛的平均冠幅面积和冠幅体积,分别是花花柴灌丛的近1.8倍;灌丛沙堆的平均底面积和体积,分别是花花柴沙堆的近1.7倍和2.0倍。骆驼刺灌丛沙堆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花花柴沙堆,骆驼刺灌丛沙堆的底面积及体积的增长幅度较花花柴大。总体而言,骆驼刺灌丛具有更强的空间占有能力,对地表的防护作用面积大,植物个体阻沙能力强。但在两种植物生长的早期阶段,花花柴则显示出较强的阻沙性能,说明不同生长阶段两种植物的阻沙能力大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带 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 灌丛沙堆 阻沙能力 策勒
原文传递
内蒙古高原小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对气流结构与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安晶 哈斯 +2 位作者 杜会石 杨一 张萍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4-312,共9页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沙堆是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农牧交错区的主要风沙堆积类型。通过对该区典型灌丛沙堆周围风沙气流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气流方向与强度和输沙率,随沙堆不同位置而发生变化。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和越...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沙堆是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农牧交错区的主要风沙堆积类型。通过对该区典型灌丛沙堆周围风沙气流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气流方向与强度和输沙率,随沙堆不同位置而发生变化。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和越过沙堆上部的气流在背风侧汇集,并在同等沙堆高度的范围内和1.5倍沙堆高度的水平范围内出现涡流。从灌丛沙堆迎风坡脚经南北两侧至背风坡脚以及背风侧5倍沙堆高度的水平距离间,风速依次出现逐渐增大—最大—逐渐减小—最小—回増至旷野风速的变化过程。在不同风向条件下,灌丛沙堆背风侧气流的风速廓线,并不完全遵循对数变化规律,沙堆南侧气流在0.3~0.6 m高度处出现变异。另外,沙堆周围输沙率在迎风侧和南北两侧与风速变化基本一致,但在背风侧因气流方向紊乱而出现变异。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在沙堆迎风侧至两侧各部位呈有规律递减,但在背风侧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灌丛沙堆 气流结构 输沙率 内蒙古高原
原文传递
Soil water repellen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itraria tangutorun nebkhas at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被引量:10
20
作者 HaoTian YANG XinRong LI +3 位作者 LiChao LIU YanHong GAO Gang LI RongLiang JI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300-310,共11页
Abstract: Soil water repellency (WR)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of soil surface. It is capable of largely influenc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of soil, as well as affecting the e... Abstract: Soil water repellency (WR)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of soil surface. It is capable of largely influenc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of soil, as well as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plants, such as growth and seed germination, and has thus been a hot topic in recent research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capillary rise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soil WR characteristics of Nitraria tangutorun nebkhas. Soil water repellencies at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of Nitraria tangutoru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W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nd total P, soil texture, pH, and concentrations of CO32, HCO3-, CI, SO42-, Na~, K~, Ca2~ and Mg2+ were discussed. Soil WR may be demonstrated at the following nebkhas dune evolvement stages: extremely degraded〉degraded〉stabilized〉well developed〉newly developed〉quick sand. Apart from some soil at the bottom, the WR of other soils (crest and slope of dune) was found to be largest at the topsoil, and decreased as the soil depth increa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ultiple factors affected soil WR characteristics e.g. W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 increased, but did not change as the total P content increased. Soil texture wa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oil WR; soil W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clay content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sand content increased. Low pH was shown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soil WR. Four cations (Ca2+, Mg2+, K+ and Na+) and two anions (CI and SO42) enhanced soil WR, while CO32-decreased it. HCO3- did not show any observable effect. Finally, we established a best-fit general linear model (GLM) between soil-air-water contact angle (CA)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A=5.606 sand+6.496 (clay and silt)-2.353 pH+470.089 CQ2+11.346 Na+-407.707 Cl--14.245 SO42-+0.734 total N-519.521 ). It was concluded that all soils contain subcrit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PHOBICITY soil-air-water contact angle capillary rise method Nitraria tangutorun nebkhas vegetation succession sta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