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噪声地震学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8
1
作者 徐义贤 罗银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18-2636,共19页
基于背景噪声的地震方法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浅地表地质调查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本文简要介绍了背景噪声的来源,回顾了噪声地震学的发展历程.给出了基于背景噪声的全波场和面波格林函数恢复的公式,较为详... 基于背景噪声的地震方法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浅地表地质调查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本文简要介绍了背景噪声的来源,回顾了噪声地震学的发展历程.给出了基于背景噪声的全波场和面波格林函数恢复的公式,较为详细综述了噪声源的分布和记录台站间距对格林函数恢复的影响.讨论了两台站互相关法和空间自相关法获取面波频散特性的区别与理论连接.对基于噪声的面波层析成像法、程函方程层析成像法、空间自相关法的原理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噪声地震学方法在各领域特别是浅地表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简要展望了噪声地震学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格林函数恢复 噪声层析成像 虚源法 空间自相关 浅地表
下载PDF
近地表反射和折射法的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江平 王莹莹 +2 位作者 刘震 潘小康 宗育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86-3305,共20页
针对近地表物质非均质极强、各向异性明显及地形复杂等特点,系统阐述和讨论了近地表折射和反射法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进展,认为:1综合利用纵、横波的优势,开展多波多分量联合勘探对提高浅层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具有重要作用;2现在的... 针对近地表物质非均质极强、各向异性明显及地形复杂等特点,系统阐述和讨论了近地表折射和反射法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进展,认为:1综合利用纵、横波的优势,开展多波多分量联合勘探对提高浅层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具有重要作用;2现在的浅层地震勘探主要是对地震剖面进行解释,容易忽略一些隐含的地质异常现象,属性提取技术是充分提取地震信息,进行全面综合解释的有效手段;3开展多层折射介质的观测系统和解释方法研究,尤其是折射层析成像研究,是提高多层折射介质成像精度的途径;4开展黏弹性、双相和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反射与折射波法研究是提高近地表地震勘探成像和物性参数提取精度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反射法 折射法 进展 应用
下载PDF
近地表介质地震初至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建中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66,共4页
发展了适于复杂近地表介质的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介质单元的速度用双线性函数表示,推导了计算Jacobi矩阵元素的解析公式,提高了精度和速度;初至波正演计算采用最新研究的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方法,克服了同类方法得到的射线路径呈... 发展了适于复杂近地表介质的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介质单元的速度用双线性函数表示,推导了计算Jacobi矩阵元素的解析公式,提高了精度和速度;初至波正演计算采用最新研究的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方法,克服了同类方法得到的射线路径呈之字形、计算出的旅行时比实际旅行时系统偏大的缺陷;用LSQR算法求解该大型约束最优化反演问题.用该方法求取塔里木盆地边缘复杂山地的近地表速度和静校正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介质 地震初至波 层析成像 静校正 LSQR算法
下载PDF
近地表速度建模方法综述 被引量:21
4
作者 崔栋 张研 +2 位作者 胡英 李斌 张小栓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35-2641,共7页
近地表速度建模是关系到速度建模质量,静校正精度及深层成像的关键技术.由于地表条件的复杂,近地表速度估计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目前通常使用走时反演获取近地表速度信息,但精度上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勘探情况.近地表波形反演是近年来兴起... 近地表速度建模是关系到速度建模质量,静校正精度及深层成像的关键技术.由于地表条件的复杂,近地表速度估计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目前通常使用走时反演获取近地表速度信息,但精度上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勘探情况.近地表波形反演是近年来兴起的反演方法.地球物理学家试图采用时间域、频率域方法,利用走时、波形等信息来精确反演近地表速度结构.本文总结了近地表速度建模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并结合近地表起伏的特殊情况做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速度建模 走时反演 波形反演 Early-arrival
原文传递
近地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综述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明辉 刘有山 +2 位作者 侯爵 徐涛 白志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63,共16页
近地表地层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准确重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有助于开展高精度地震勘探、探查浅部矿产资源、规避潜在自然灾害,并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国大陆地表条件复杂,尤其中西部盆岭结合带地形起伏剧烈,... 近地表地层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准确重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有助于开展高精度地震勘探、探查浅部矿产资源、规避潜在自然灾害,并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国大陆地表条件复杂,尤其中西部盆岭结合带地形起伏剧烈,对浅部地壳精确速度建模构成严重挑战.本文系统论述了地震层析成像领域基于高频近似理论的走时成像方法和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阐明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依据正演走时有无显式射线追踪,基于高频近似理论的走时成像方法分为传统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和无射线路径的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基于射线追踪的传统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在浅层速度强烈变化时,因存在阴影区或多路径现象引起成像失真,严重影响成像效率;而无射线路径的层析成像方法通过程函方程走时场的正传和逆传直接计算敏感核,并利用伴随状态法获得目标函数的梯度,具有快速、稳健的优点.以上两种基于地震射线高频近似理论的走时成像方法由于未考虑地震波频率的带限性,存在波散射、波前愈合及反演约束差等问题.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克服了射线理论"无限高频"假设所带来的弊端,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类方法主要分为射线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和基于波动方程的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射线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能够提高成像的分辨率,但在方法本质上仍依赖于射线理论,较难处理较复杂的波现象问题;基于波动方程的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能准确处理复杂地质问题,提高成像可靠性并能以图像形式直观展示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结构分布,但是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强烈依赖于数据中的低频信息及较精确的初始速度模型,其推广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地震层析成像 高频近似 有限频 波动方程
原文传递
近地表介质Q估计及其在塔河北部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宋吉杰 禹金营 +1 位作者 王成 张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6-442,共7页
近地表介质吸收衰减补偿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关键,其核心是建立高精度的近地表Q模型。针对常规衰减补偿处理中近地表Q模型建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近地表介质Q估计方法以及稳定的反Q滤波处理技术。首先采用多井微测... 近地表介质吸收衰减补偿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关键,其核心是建立高精度的近地表Q模型。针对常规衰减补偿处理中近地表Q模型建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近地表介质Q估计方法以及稳定的反Q滤波处理技术。首先采用多井微测井和地面联合的新型观测系统,综合折射波与透射波多种信息进行调查点精细Q估计,然后基于炮检点初至波数据采用统计反演估算全区相对Q值,并运用信息融合策略,利用调查点精细Q值约束相对Q值,整合建立精确的近地表Q模型。最后用于反Q滤波,以实现近地表衰减补偿,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在塔北浮土区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可靠的近地表Q模型,通过叠前补偿处理,目的层的地震反射波频带展宽超过20Hz,反射波振幅和频率特征得到了改善,储层信息更加丰富,地震资料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Q估计 吸收调查 微测井 衰减补偿
下载PDF
波浪对运载器出水姿态角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曜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4,共3页
运载器是导弹水下发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载器在水中运行弹道和出水姿态直接关系到导弹发射的成败,因此水弹道设计和仿真是导弹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某运载器在水中运动弹道进行了数学仿真计算,并利用波浪理论对运载器近... 运载器是导弹水下发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载器在水中运行弹道和出水姿态直接关系到导弹发射的成败,因此水弹道设计和仿真是导弹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某运载器在水中运动弹道进行了数学仿真计算,并利用波浪理论对运载器近水面航行时的弹道进行修正,讨论了波浪力(矩)对运载器出水姿态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弹道 波浪力 运载器 近水面 水下发射
下载PDF
近地表Q值测试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秋芳 云美厚 +2 位作者 朱丽波 李晓斌 李伟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7-1418,I0015,共23页
准确求取近地表品质因子Q值是构建近地表衰减Q模型、实施反Q滤波处理以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重要前提。通过对现有近地表品质因子估算方法的梳理,将其初步划分为岩石样本测试Q估算和地层原位测量Q估算两大类。前者依据测试原理的不同可... 准确求取近地表品质因子Q值是构建近地表衰减Q模型、实施反Q滤波处理以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重要前提。通过对现有近地表品质因子估算方法的梳理,将其初步划分为岩石样本测试Q估算和地层原位测量Q估算两大类。前者依据测试原理的不同可细分为应力-应变法、驻波法和行波法三种;后者按照现场观测技术的不同细分为微测井法、小折射法、大炮初至波法和面波法四种。进一步对不同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条件、探测范围、优点与不足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方法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岩石样本测试Q估算的测量精度相对较高,但受样本自身局限性及测量频率与地震勘探频率的非一致性等因素影响,测量结果在地震勘探中的实用效果难遂人愿。微测井法和小折射法均可获得有限调查点的较准确Q值,具有较高的纵向分辨率,但难以精准描述Q值横向变化。此外,小折射法还受近地表观测条件限制,地域适应性欠佳。大炮初至直达波法易于估算近地表低降速层Q平均值,能够较好地描述近地表Q值的横向变化,但纵向分辨率不足。初至折射波法无法反映近地表高速层的衰减特性。可控源记录初至波法理论上可获得与小折射法同等精度的Q值纵向分辨率,且具有优于小折射法的横向Q值变化刻画能力。面波法主要应用瑞雷面波,包括来自大炮记录的瑞雷面波信息,其探测深度较小,主要揭示近地表风化层的Q值。此外,受面波信息处理、提取和速度频散曲线求取精度等限制,现有的面波法Q值估算精度有限。井地联合及多源信息融合Q反演应该是未来近地表准确Q值反演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Q值 样本测试 原位观测 谱比法 层析反演
下载PDF
基于微测井资料的双线性回归稳定Q估计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伟娜 云美厚 +1 位作者 党鹏飞 赵秋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3-490,共8页
鉴于微测井资料在近地表结构调查中的独特优势,其常用于估算近地表品质因子Q值,且以相邻道记录的谱比法应用居多。因受旅行时间拾取误差或速度估算误差等影响,Q估计结果波动剧烈、稳定性较差、估算精度较低。为此,借鉴微测井分层速度回... 鉴于微测井资料在近地表结构调查中的独特优势,其常用于估算近地表品质因子Q值,且以相邻道记录的谱比法应用居多。因受旅行时间拾取误差或速度估算误差等影响,Q估计结果波动剧烈、稳定性较差、估算精度较低。为此,借鉴微测井分层速度回归分析思想,提出了一种双线性回归品质因子Q估计算法。该方法利用谱比法原理,首先求取微测井各道记录相对于第一道的非相邻道谱比对数值,然后在速度分层约束的基础上采用两次线性回归求得不同层段品质因子Q值。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与常用相邻道谱比法相比,基于非相邻道的双线性回归Q估计方法明显降低了时间拾取误差和噪声干扰的影响,Q估计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25%,平均相对误差约为10%,提高了近地表Q估计的稳定性和估算精度。实测微测井数据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与近地表速度分层相一致的较为稳定的、地质意义明确的近地表Q估计值,而且适用于不同微测井观测系统的测井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测井 线性回归 品质因子 谱比法 近地表
下载PDF
塔里木沙漠区地震数据品质与沙层Q吸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合群 孟小红 +2 位作者 赵波 罗国安 徐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4,共7页
45(1):28~34摘要结合塔里木沙漠区勘探地震数据、沙层Q吸收调查数据以及Q吸收理论模拟,本文对造成该区地震数据品质与地形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沙层Q吸收对地震数据的作用以及针对沙层的Q值估算和Q吸收补偿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分... 45(1):28~34摘要结合塔里木沙漠区勘探地震数据、沙层Q吸收调查数据以及Q吸收理论模拟,本文对造成该区地震数据品质与地形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沙层Q吸收对地震数据的作用以及针对沙层的Q值估算和Q吸收补偿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层Q吸收不是造成该区地震数据品质与地形相关性的主要原因;现有的Q值估算方法,在针对沙层的Q值估算中面临很强的干扰;Q吸收补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与地形相关性的地震数据品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补偿 地震数据 品质差异 沙漠区 塔里木 沙层 地形相关 理论模拟
下载PDF
近地表结构调查及参数反演综述 被引量:16
11
作者 沈鸿雁 王鑫 李欣欣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1-485,540,共16页
如何消除近地表对地震波场造成的影响是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勘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复杂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不但会严重影响采集参数的选择,而且会引起地震波能量被强烈吸收和衰减,并导致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获得精细的近地表结构特... 如何消除近地表对地震波场造成的影响是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勘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复杂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不但会严重影响采集参数的选择,而且会引起地震波能量被强烈吸收和衰减,并导致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获得精细的近地表结构特征及准确的参数模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概述了近地表基本地质特征及其对地震波场的影响,回顾了近地表结构调查的方法和手段,系统总结了当前近地表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与Q补偿、速度反演与近地表结构参数建模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目前近地表结构参数获取及建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针对日趋复杂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资料“三高”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指出未来仍然需要在近地表地震波场传播规律及能量吸收衰减机理、联合反演、全波形反演、反射资料中的面波成像等方面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以期获得精度更高的近地表结构及参数模型,使近地表对地震波场造成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结构调查 能量吸收与补偿 Q值 层析成像 反演 速度建模
下载PDF
胜利油田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吕公河 张光德 +2 位作者 尚应军 杨德宽 张加海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2-572,共11页
胜利油田三维高精度采集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到现在的提高阶段,随着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高精度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高品质震源与激发技术、高保真信号接收与点位测量技术、精细近地表... 胜利油田三维高精度采集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到现在的提高阶段,随着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高精度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高品质震源与激发技术、高保真信号接收与点位测量技术、精细近地表结构探测技术为核心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系列。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为油田持续稳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 震源 近地表 滩浅海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eolian sand landform in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森 董光荣 +5 位作者 申建友 杨萍 刘贤万 王跃 靳鹤龄 王强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3期272-284,共13页
Aeolian sand landform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can be divided into 4 classes and 21 types. The river valley has favourable environment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eolian sand landforms. Simulation of... Aeolian sand landform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can be divided into 4 classes and 21 types. The river valley has favourable environment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eolian sand landforms. Simulation of MM4 mid-scale climate model showed that the near-surface flow field and wind vector field during the winter half year in the river valley are generally favourable for the aeolian sand deposition and as a whole they als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mneu and sites of aeolian sand landforms. Sand dunes and sand dune grouup in the river valley developed mainly in three ways, namely windward retarding deposition, leeward back flow deposition and bend circumfluence deposition. Through alternating positive-reverse processes of sand dune formation under wind actions and sand dune vanishing under water actions, sand dunes developed fmm primary zone thmugh main-body zone then to vanishing zone where climbing dunes and falling dunes are declining and are even disappea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aeolian sand LANDFORM near-surface flow field positive-reverse development processes evolutional pattern.
原文传递
太湖流域近地表主要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嵇晓燕 杨龙元 +1 位作者 王跃思 崔广柏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5,25,共6页
根据2003年1月—2005年6月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本底浓度的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流域近地表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内,该流域近地表大气CO2浓度呈上升趋势;CH4浓度呈逐年递减趋势;... 根据2003年1月—2005年6月太湖流域近地表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本底浓度的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流域近地表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内,该流域近地表大气CO2浓度呈上升趋势;CH4浓度呈逐年递减趋势;N2O浓度呈先减后增趋势。3种气体主要与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有关,CO2浓度的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最高值在12月,最低值在8月;CH4浓度由春至夏升高,由夏至秋至冬递减,最高值在7月,最低值在2月;N2O浓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它们主要受源汇强度变化影响。CO2浓度的日变化基本呈双峰态,是源汇强度变化和边界层稳定程度相互作用的原因,CH4浓度无明显日变化规律,N2O浓度日变化中的最高值总体呈现是夏、秋、春至冬逐渐延迟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近地表 温室气体 本底浓度
下载PDF
海南岛沿海近地面风时空分布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静 苗峻峰 冯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226-238,共13页
利用2012年海南岛沿海6个常规气象站、2个海岛站的逐时风向、风速资料,分别对全年以及不同季节内近地面风速大小、风速日变化以及风向频率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沿海近地面风速约在1.8~5.7 m/s之间,其中三亚... 利用2012年海南岛沿海6个常规气象站、2个海岛站的逐时风向、风速资料,分别对全年以及不同季节内近地面风速大小、风速日变化以及风向频率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沿海近地面风速约在1.8~5.7 m/s之间,其中三亚站风速最大,冬季高达6.5 m/s,大部分站点夏季风速最弱,最大风速出现在春、冬季;海南岛南部沿海风速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各站24 h风速基本呈现白天大、夜晚小的典型特征,由于所处地形、植被独特,三亚部分季节风速呈现相反的日变化特征;全年各站基本存在两个盛行风向,大部分站点近地面风向与南海季风的风向变化较为一致,夏季以南风、西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东北风为主;各季沿海近地面风向南北部差异较大,东西部差异较小,随着季节转变,南部沿海盛行风转向最明显,东西部次之,北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 复杂地形 近地面 风速 风向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基于井地一体化测量的近地表品质因子Q值估算与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翟桐立 马雄 +4 位作者 彭雪梅 王文进 国春香 蔡爱兵 刘次源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5-690,共6页
疏松的近地表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是导致地震记录分辨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准确求取近地表地层Q值可为地震波能量和频率的补偿处理提供确切参数。针对常规微测井近地表Q值估计时面临的激发与接收耦合的一致性、虚反射以及近场问题等... 疏松的近地表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是导致地震记录分辨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准确求取近地表地层Q值可为地震波能量和频率的补偿处理提供确切参数。针对常规微测井近地表Q值估计时面临的激发与接收耦合的一致性、虚反射以及近场问题等,提出了一种深井激发、浅井和地面短排列联合接收的井地一体化测量的近地表Q值估算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低速层底部界面虚反射对子波的干涉,最大限度保证激发和接收的耦合一致性。大港探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深井激发、浅井和地面短排列联合接收的井地一体化测量方法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近地表低、降速层品质因子Q值,为近地表吸收衰减补偿处理奠定了基础。经补偿处理后的叠加剖面不仅拓宽了目的层频带,提高了地震资料分辨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地震数据分辨薄互储层和特殊岩性边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地一体化 近地表 品质因子 谱比法 微测井 Q补偿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近地表强吸收补偿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文 周志才 于承业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0-215,共6页
近地表对地震波的吸收效应非常强,前人用了很多吸收补偿的方法来减小其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补偿效果,但将适用于深层成岩地层的补偿公式应用于近地表存在着补偿量分布不合理、运算参数难以优选等技术问题,未达到理想的近地表吸收... 近地表对地震波的吸收效应非常强,前人用了很多吸收补偿的方法来减小其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补偿效果,但将适用于深层成岩地层的补偿公式应用于近地表存在着补偿量分布不合理、运算参数难以优选等技术问题,未达到理想的近地表吸收补偿目的。在研究地震波吸收补偿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的补偿方法存在的问题,在补偿因子的计算公式中引入一个修正系数,给出了一种适合近地表强吸收的由增益门限和频率上限双因素控制的补偿方法,解决了以往近地表吸收补偿存在的问题,获得了表层低降速带吸收补偿较为合理的地震剖面。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的近地表强吸收补偿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吸收衰减 Q补偿 低降速带 补偿因子
下载PDF
夏季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湍流通量的塔层观测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新平 王琳琳 +1 位作者 高志球 苗世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9-638,共10页
利用2003年8月13-26日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气象塔47、120和280m3层高度上三维风速和温度脉动的观测资料,结合涡动相关方法,分析了夏季北京市城市下垫面的动量和感热等湍流通量。结果表明:3层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 利用2003年8月13-26日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气象塔47、120和280m3层高度上三维风速和温度脉动的观测资料,结合涡动相关方法,分析了夏季北京市城市下垫面的动量和感热等湍流通量。结果表明:3层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彼此非常接近,且3层高度上最大感热通量达到200-250W·m^-2。观测期间盛行南风,120m高度的水平风速小于10m·s^-1同时分析了由慢响应传感器采集的15个高度上的气温和8个高度上的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受地表加热影响,320m高度上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非常显著。不同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比较表明:城市下垫面的空气动力不均匀性比热力不均匀性显著。用廓线法计算了32和65m高度之间的湍流通量,结果表明:1)夏季晴好天气情况下,北京城市下垫面能量输送以感热为主;2)由廓线法计算得到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由涡动相关法直接测量结果相近。此外还初步讨论了大气边界层温度、湿度垂直廓线随时间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边界层 近地层 塔层 湍流通量 涡动相关
下载PDF
利用线性旅行时插值射线追踪计算近地表模型初至波走时 被引量:8
19
作者 涂齐催 刘怀山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8-153,共6页
利用线性旅行时插值射线追踪对近地表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可以快捷、准确地获得初至波走时和射线路径。由于该算法计算的初至波不局限于折射波,因此很好地解决了浅层折射勘探中的低速“隐蔽层”问题;而且,由于该算法是基于网格划分和线性... 利用线性旅行时插值射线追踪对近地表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可以快捷、准确地获得初至波走时和射线路径。由于该算法计算的初至波不局限于折射波,因此很好地解决了浅层折射勘探中的低速“隐蔽层”问题;而且,由于该算法是基于网格划分和线性插值,因此它不仅可以追踪任意复杂介质的初至波,而且可以使得追踪的初至波射线路径逼于真实,避免了同类算法直接连接网络节点形成射线路径的缺陷(路径过于弯折,计算走时偏大)。将LTI算法同其他几种算法的追踪结果进行的对比和分析表明,LTI算法在计算初至波走时和射线路径方面较其他算法更为精准、稳定,是一种有效的射线追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旅行插值 射线追踪 近地表 初至波 折射波 屏蔽层 网格剖分
下载PDF
近地表速度结构层析反演方法综述 被引量:5
20
作者 潘艳梅 董良国 +1 位作者 刘玉柱 李美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年第4期229-234,共6页
对目前国内外初至波走时加波形联合反演近地表速度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初至波走时层析、初至波波形层析这2类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简单论述,并且对这3类方法的优劣以及适用性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随着现代计算机能力的... 对目前国内外初至波走时加波形联合反演近地表速度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初至波走时层析、初至波波形层析这2类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简单论述,并且对这3类方法的优劣以及适用性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随着现代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及振幅等多种信息的初至波走时加波形联合层析方法,是一种解决近地表速度建模较理想的方法,从仅利用P波数据到利用多波数据的层析方法研究是今后实际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波 走时反演 波形反演 近地表 速度建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