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克拉通内裂陷的发现及对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6
1
作者 杜金虎 汪泽成 +5 位作者 邹才能 徐春春 沈平 张宝民 姜华 黄士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共16页
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在上扬子克拉通德阳—安岳地区发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受张性断裂控制,呈NNW向展布,南北长320km、东西宽50~300km。裂陷演化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消亡期3个阶段,形成有利的近源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 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在上扬子克拉通德阳—安岳地区发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受张性断裂控制,呈NNW向展布,南北长320km、东西宽50~300km。裂陷演化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消亡期3个阶段,形成有利的近源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晚震旦世灯影组沉积期为裂陷形成期,裂陷内发育槽盆相沉积,两侧发育台地边缘相丘滩体,控制了灯影组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2早寒武世梅树村组沉积期—筇竹寺组沉积期为裂陷发展期,充填500~1 000 m的深水陆棚相泥质岩,是优质烃源岩沉积期;3沧浪铺组沉积期为裂陷消亡期,经填平补齐,结束了克拉通内裂陷的演化历史。克拉通内裂陷是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裂陷内优质烃源岩为特大型气田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川中古隆起西部快速隆升过程中形成区域性侧向封堵,有利于裂陷东翼的高石梯—磨溪地区特大型气田的保存。克拉通内裂陷及其大气田成藏作用对古老克拉通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内裂陷 灯影组 古隆起 特大型 近源成藏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石炭系-二叠系大型气田形成条件 被引量:39
2
作者 郝蜀民 李良 +3 位作者 张威 齐荣 马超 陈敬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9-154,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边缘杭锦旗地区的天然气勘探经历了40年的历史。近10年来,通过在该区进行系统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调查与研究,建立了以大型岩性圈闭为主要评价目标的勘探思路,并通过展开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低渗碎屑岩...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边缘杭锦旗地区的天然气勘探经历了40年的历史。近10年来,通过在该区进行系统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调查与研究,建立了以大型岩性圈闭为主要评价目标的勘探思路,并通过展开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低渗碎屑岩含气层系获得地质储量已超7 000×108m3。综合研究认为,发育在石炭系-二叠系下部海-陆过渡层序中的层状"广布式"近源成藏系统是该区大型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该成藏系统具有大型化的成藏要素:大面积分布的上石炭统煤系源岩、大面积下二叠统河道砂岩储集体、大面积源-储近源配置关系、早白垩世大范围的生烃充注过程及上二叠统大面积区域封盖层。大面积含气、低丰度储量及以岩性气藏为主是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气藏的一大特征。在储层普遍致密低渗背景下,寻找富集高产区带、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将是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要素 近源成藏 大型气田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近源成藏——来自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东部“边缘”延长组6段原油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1
3
作者 赵靖舟 孟选刚 韩载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13-1526,共14页
延安以东和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曾被认为位处三叠纪延长组7段(长7段)沉积期古湖盆的"边缘",一些学者认为该区延长组烃源岩不发育,因而其油藏原油系湖盆中心生成的原油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来;但也有研究认为,包括盆地... 延安以东和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曾被认为位处三叠纪延长组7段(长7段)沉积期古湖盆的"边缘",一些学者认为该区延长组烃源岩不发育,因而其油藏原油系湖盆中心生成的原油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来;但也有研究认为,包括盆地边缘在内的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均为近源成藏。为明确盆地东部地区延长组原油来源,对三叠纪湖盆"东缘"七里村油田的主力油层延长组6段(长6段)原油开展了原油地球化学和油源对比研究。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低非烃和低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呈前高单峰型,主峰碳为C19,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长6段原油为同源成熟原油,生油母质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混有陆源高等植物,母源沉积环境为偏还原性的淡水湖泊。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与本地区长7段黑色泥页岩和暗色泥岩2种烃源岩均具有明显亲缘关系,而与志丹、富县等湖盆中心地区的长7段烃源岩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分析认为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并非湖盆中心长7段优质烃源岩所生油气经长距离运移而来,而主要为原位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经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在长6段等储层中聚集成藏,属于近源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源成藏 长6段原油 油源对比 七里村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原文传递
Evidence of the Near-Source Accumulation of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in Northern Ordos Basin,North-Central China 被引量:14
4
作者 YANG Zhi LI Qiyan +2 位作者 WU Songtao LIN Senhu LIU Xins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820-1835,共16页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in Upper Paleozoic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Ordos Basin is a typical giant unconventional tight gas province. Evidences from geochemistry, reservoir geology and paleotectonic setting all verif... The tight sandstone gas in Upper Paleozoic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Ordos Basin is a typical giant unconventional tight gas province. Evidences from geochemistry, reservoir geology and paleotectonic setting all verify that the present-day tight sandstone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is the result of near-source accumulation. The evidences are listed as following: tight sandstone ga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with high gas-generating strength; gas composition was not subjected tofractionation; gas satur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with the distance away from the source rocks; gas isotopes suggest their origin is the same and maturity is consistent with in-place source rocks; reservoir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types of densification digenesis, including intense compaction, siliceous cementation and calcareous cementation, which took place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tight sandstone gas, forming tight reservoirs with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ine pore throat and great capillary resistance; the paleo-structural gradient ratio is small from the ma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riod to present. It is indicated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the northern Ordos Basin is the result of near-source and short-distanc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source accumulation tight sandstone gas coal measures unconventional gas GEOCHEMISTRY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中生界陆丰7-9潜山成藏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何雁兵 肖张波 +5 位作者 郑仰帝 刘君毅 易浩 赵庆 张月霞 贺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8,共11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陆丰7-9潜山丰富的油气显示展现了其较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测井、录井、井壁取心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中生界陆丰7-9潜山的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陆丰13洼发育上文昌...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陆丰7-9潜山丰富的油气显示展现了其较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测井、录井、井壁取心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中生界陆丰7-9潜山的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陆丰13洼发育上文昌组和下文昌组文四段2套优质烃源岩,平均TOC分别为1.54%和2.55%,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主。陆丰7-9潜山紧邻优质烃源岩,具有“双源-宽窗”供烃优势。②陆丰7-9潜山圈闭初始发育于中生代白垩纪,定型于古近纪,且高点位置长期稳定,有利于油气的运聚和保存。③陆丰7-9潜山垂向上发育风化带和内幕带,富脆性长英质矿物为潜山储层发育储集空间提供了物质条件,古地貌控制了风化带优质储层的展布,先存断裂持续活化有利于内幕带储层物性的改善。④断裂、不整合面及潜山内部网状裂缝系统共同构成了陆丰7-9潜山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发育“侧源-断裂-不整合面”和“侧源-断裂-网状裂缝”2种供烃模式。⑤陆丰7-9潜山为晚期成藏,原油充注期为0~13 Ma,不同成藏要素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较好,为双洼近源宽窗供烃、断裂-不整合面-网状裂缝联合输导式的晚期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带 内幕带 古地貌 潜山储层 近源成藏 中生界 陆丰7-9潜山 陆丰13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流体相态及油气藏类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金铎 曾治平 +5 位作者 徐冰冰 李超 刘德志 范婕 李松涛 张增宝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沙湾凹陷超深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烃源岩热演化模拟实验分析了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产物类型,结合地层流体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数据,运用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对沙湾凹陷征10井地层流体相态进行...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沙湾凹陷超深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烃源岩热演化模拟实验分析了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产物类型,结合地层流体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数据,运用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对沙湾凹陷征10井地层流体相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湾凹陷征10井上乌尔禾组油气主要来自于下乌尔禾组泥质烃源岩,其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5%~1.46%,岩石热解峰温(T_(max))为433~446℃,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目前处于生轻质油阶段。②上乌尔禾组地层流体成分表现为凝析气藏的流体组成,地层温度为166.0℃,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地层压力为155MPa,远高于露点压力,地-露压差大,表明地层条件下流体呈凝析气相特征,但地下油气相态与地表采出流体相态具有一定差异。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烃类流体相态分析结果均显示,征10井上乌尔禾组气藏为含大油环的凝析气藏。③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紧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油气近源垂向输导,向局部隆起区运聚,巨厚的三叠系及上乌尔禾组中上部区域盖层起到重要的封盖作用,最终在局部隆起区形成岩性-构造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相态 超深层 凝析气藏 近源成藏 上乌尔禾组 征10井 二叠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地质意义
7
作者 周刚 杨岱林 +5 位作者 孙奕婷 严威 张亚 文华国 和源 刘四兵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4,共10页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沧二段地层厚度差异性较小,区域地貌趋于均一,岩性以碎屑岩为主。(2)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沉积时期,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异的沉积特征,主要受德阳—安岳古裂陷槽隔挡作用影响。裂陷槽西侧靠近物源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沉积,裂陷槽东侧则广泛发育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沧二段沉积时期,因裂陷槽隔挡作用减弱,全盆陆源碎屑沉积大幅增加,整体上以碎屑岩浅水陆棚沉积为主。(3)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优质白云岩储层以残余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为主,宏观上颗粒滩的分布主要受到水下低隆和台洼边缘相对高部位控制,微观上储集空间主要受白云石化作用及溶蚀改造作用控制,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晶间孔等孔隙类型,紧邻下伏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具有近源充注成藏的天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白云岩 古裂陷槽 混积潮坪 浅水陆棚 水下低隆 台洼边缘 近源成藏 沧浪铺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开鲁盆地陆东凹陷碎屑岩成藏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瑞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71,共6页
针对开鲁盆地陆东凹陷碎屑岩储层油藏富集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研究,探讨了碎屑岩成藏规律。结果表明:断陷盆地的不均衡发育,使得油气大多聚集于临近生烃洼陷有利相带内;陆... 针对开鲁盆地陆东凹陷碎屑岩储层油藏富集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研究,探讨了碎屑岩成藏规律。结果表明:断陷盆地的不均衡发育,使得油气大多聚集于临近生烃洼陷有利相带内;陆东凹陷碎屑岩储层平均孔隙半径为4.57~9.56μm,平均喉道半径为3.02~8.33μm,整体渗流能力不佳,油气难以长距离运移,具有近源性和准连续性。在碎屑岩沉积、成储、成藏研究基础上,建立了陆东凹陷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为陆东凹陷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同类油藏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特征 碎屑岩 近源成藏 富集规律 陆东凹陷 开鲁盆地
下载PDF
凝缩段识别及对致密砂岩气勘探的启示——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正望 李莉 李楠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5年第2期10-12,17,共4页
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为例,分析凝缩段识别及如何指导致密砂岩气勘探。分析认为:1凝缩段是最大湖泛面时沉积产物,岩性主要为质纯的暗色泥岩或黑色页岩,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自然伽马,对应于△log R高值段,地震上为强连续反射,为... 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为例,分析凝缩段识别及如何指导致密砂岩气勘探。分析认为:1凝缩段是最大湖泛面时沉积产物,岩性主要为质纯的暗色泥岩或黑色页岩,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自然伽马,对应于△log R高值段,地震上为强连续反射,为高位体系域的下超面;2须三与须五段属于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近源成藏的特点,而非源内成藏,可形成经济型致密气资源,而凝缩段发育优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生烃能力强,与之紧密接触的规模储集砂体最具勘探潜力。综合研究指出,寻找致密砂岩气勘探"甜点区"首先寻找凝缩段,其上直接接触的规模储集砂体就是最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须三段和须五段 凝缩段 致密砂岩气 △logR 近源成藏
下载PDF
关中东部渭河以南大厚湿陷性黄土的成因研究
10
作者 拓向阳 《山西建筑》 2011年第11期76-77,共2页
通过对关中东部渭河以南地区黄土地层及其厚度的调查研究,以及对试验场地黄土粒度的分析,结合对渭河北岸大荔沙苑地貌形态及风向的研究,得出了研究区黄土属于近源堆积的结论。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黄土成因 近源堆积
下载PDF
鄂南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体系划分与富集区预测 被引量:17
11
作者 尹伟 郑和荣 +5 位作者 胡宗全 刘春燕 伍新和 李松 陈纯芳 高金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1-598,共8页
在典型油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和成藏机制等,将鄂南地区中生界划分为近源成藏体系和远源成藏体系两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 在典型油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和成藏机制等,将鄂南地区中生界划分为近源成藏体系和远源成藏体系两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短,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隐性输导,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构造背景,油气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相控";后者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远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长,运移主要动力为浮力,输导体系以通源断裂为主,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通源断裂、局部构造和有利砂体,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远源断控"。近源成藏体系源储空间呈"三明治"结构,直接大面积接触,具有"近水楼台"成藏优势,生烃高峰期与关键成藏期一致,油气就近大面积充注成藏,是下一步勘探首选领域。其中,长9-长8-长7近源成藏体系Ⅰ类富集有利区是大中型油气田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富集区 近源成藏 远源成藏 油气成藏体系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黄岩7—1及14—1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晓东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57-63,共7页
油气藏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的油、气不同源,并且具有多期成藏与垂向运移特征.油气藏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特征,以及流体相态与烃源岩的关系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为近源成藏,烃源岩对平面上油气的相态分布具有一定... 油气藏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的油、气不同源,并且具有多期成藏与垂向运移特征.油气藏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特征,以及流体相态与烃源岩的关系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为近源成藏,烃源岩对平面上油气的相态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油气藏地质特征和流体PVT测试结果,推测黄岩7-1及14-1油气藏为次生凝析气藏,其圈闭中先聚集了石油,而后随着烃源岩进一步演化,大量天然气不断形成并被连续充注到圈闭之中,从而导致油藏气侵而形成次生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特征 多期成藏 垂向运移 近源成藏 油藏气侵 次生凝析气藏 黄岩7-1 黄岩14-1
下载PDF
致密油“近源成藏”关键地球化学证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近源组合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正录 李勇 +4 位作者 喻健 张海 路俊刚 尹相东 韩玫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7-527,共11页
致密油“近源成藏”的结论是依据石油在低渗储层中难以长距离侧向运移的储层特征推断得出的,一直以来缺乏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近源组合(长6段—长8_(1)亚段)中烃源岩特征和油源差异性的分析,探究了... 致密油“近源成藏”的结论是依据石油在低渗储层中难以长距离侧向运移的储层特征推断得出的,一直以来缺乏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近源组合(长6段—长8_(1)亚段)中烃源岩特征和油源差异性的分析,探究了致密油近源成藏的地球化学依据,并解释了引起近源成藏的原因。研究区近源组合中的石油皆来自于原位长7烃源岩,即便是邻近区块的油源也存在差异,石油在致密储层中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侧向运移。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平面上具有显著差异,并沿沉积中心呈环带状分布。不同相带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差异导致的油源差异,是前期学者们发现致密油“近源成藏”的根本原因。致密油“近源成藏”改变了之前油源对比全盆地、同一层烃源岩一概而论的观点,对未来单一盆地中不同类型油气资源量的分区分带精细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源成藏 致密油 油源对比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区天然气近源运聚的证据剖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曹锋 邹才能 +1 位作者 付金华 杨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7-86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区是中国最大的非常规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探讨其天然气分布与聚集机制可为非常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区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和储层、古构造背景等方面的间接证据包括: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生气强...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区是中国最大的非常规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探讨其天然气分布与聚集机制可为非常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区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和储层、古构造背景等方面的间接证据包括: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生气强度高值区,天然气组分未发生明显的混合效应,含气饱和度远离源岩明显减少,天然气碳同位素反映与原地烃源岩来源相同、成熟度一致的特征;储层经历了强烈的压实、硅质胶结和钙质胶结3种主要的致密化成岩作用,储层完成致密化过程、形成低孔渗、细孔喉致密储层的时间(Ro小于1.3%,早白垩世早期)要早于天然气大量生成的时间(Ro为1.5%~2.5%,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初期);晚侏罗世到现今古构造坡降都较为平缓,缺乏形成较高垂直连续气柱的条件,综合多方面的证据,论证了现今苏里格大气区天然气分布聚集为近源短距离运聚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近源运聚 非常规连续型致密气 苏里格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特征及规模富集机制——以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增业 杨春龙 +4 位作者 李剑 张璐 国建英 金惠 郝翠果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1-1211,共11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含水饱和度普遍较高。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和核磁共振高压充注模拟实验,研究了天然气运聚特征及气藏高含水机制。结果表明:(1)须家河组烃源岩—储层大面积交替叠置发育奠定了油气近距...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含水饱和度普遍较高。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和核磁共振高压充注模拟实验,研究了天然气运聚特征及气藏高含水机制。结果表明:(1)须家河组烃源岩—储层大面积交替叠置发育奠定了油气近距离聚集的基础,随烃源岩成熟度增高,天然气湿度系数变小、δ^(13)C_(1)值增高,为近源成藏;(2)须家河组气藏含气饱和度主体分布在50%~65%之间,储集空间的主要孔隙半径为0.1~10μm,相对大孔径占比越大,含气饱和度越高;(3)随充注压力增大,天然气在致密砂岩中由大孔径向小孔径空间"渐进式"聚集,并呈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和基本稳定的"三段式"充注特点,小压力驱动与相对大孔隙储集的耦合是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可以形成大中型气藏但含水饱和度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将为致密砂岩领域的拓展勘探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近源聚集 核磁共振 模拟实验 含气饱和度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渤海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沙河街组近源成藏模式
16
作者 高雁飞 杨海风 +3 位作者 赵弟江 康荣 宿雯 王傲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5,共17页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演化分析,重新认识了青东凹陷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是青东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段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有早熟生烃演化特征;受郯庐走滑断裂带高热流值影响,烃源岩生烃门限变浅,存在正常热解和浅埋未成熟—低成熟两种生烃机制;区域油源对比表明,北部断垒带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成熟原油和中部洼陷带的低成熟原油;沙四段至沙三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内的物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加,滩坝沉积范围扩张,后转为坝砂沉积,沙三段储层质量向上逐渐变好,薄而广的砂体也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受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反转影响,北部断垒带南部由早期洼陷转变为晚期抬升,局部高点由北部转移向南部;受成藏期流体势驱动,油气从南北两个方向沿断层和砂体呈阶梯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成藏。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呈现的“双洼供烃—断裂控储—阶梯运聚”的近源汇聚成藏模式,具有典型的渤海边缘凹陷成藏特征,展现了极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青东凹陷 沙河街组 源储特征 近源成藏
下载PDF
珠一坳陷近源及远源油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统计与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史玉玲 张向涛 +3 位作者 朱俊章 龙祖烈 贾兆扬 张小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5,共10页
以珠一坳陷烃源岩(文昌组)的上覆直接盖层(恩平组)岩性组合、T70界面油源断层断距及已发现油气在断-坳构造层间分配占比等三者之间的地质统计分析为基础,探讨了该地区近源与远源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建立了油气穿越烃源岩上覆直接盖层运移... 以珠一坳陷烃源岩(文昌组)的上覆直接盖层(恩平组)岩性组合、T70界面油源断层断距及已发现油气在断-坳构造层间分配占比等三者之间的地质统计分析为基础,探讨了该地区近源与远源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建立了油气穿越烃源岩上覆直接盖层运移的地质模型,开展了不同砂地比与断层断距组合条件下的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统计分析表明,文昌组烃源岩的上覆直接盖层恩平组的岩性组合与断裂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气在断陷期构造层(近源)及拗陷期构造层(远源)的富集程度,当恩平组砂地比低于35%时,油气主要在T70界面之下地层中聚集;当恩平组砂地比高于35%、油源断层断距在100 m以上时,有利于油气在T70界面之上地层中聚集。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地层砂地比越高、断距越大,油气越容易穿越盖层向上运移;盖层内的油气运聚主要受控于断层断距与地层砂地比,砂地比为30%~50%时有利于油气在盖层内运聚。建议结合烃源岩生烃史模拟分析开展洼陷内烃源岩上覆直接盖层的岩性组合与断裂发育程度的时空匹配关系评价,更好地为该地区准确预测主力油气成藏组合及有利勘探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一坳陷 近源油气富集 远源油气富集 主控因素 地质统计 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东濮凹陷胡庆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18
作者 吕立爽 杨晓东 +2 位作者 张成富 周霞 张鲁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4-481,共8页
研究东濮凹陷胡庆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原油与烃源岩进行饱和烃色谱、饱和烃与芳烃色谱-质谱分析,剖析了两者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研究表明:胡庆地区发育3类原油,第一类原油具有极高伽马蜡... 研究东濮凹陷胡庆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原油与烃源岩进行饱和烃色谱、饱和烃与芳烃色谱-质谱分析,剖析了两者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研究表明:胡庆地区发育3类原油,第一类原油具有极高伽马蜡烷,质量色谱图中甾烷呈“L”形特征,来自第二台阶的沙一段烃源岩,在沙一段储层中富集形成自生自储常温常压油藏;第二类原油为具有较高伽马蜡烷、三环萜烷以C23为主峰、甾烷呈不对称“V”形特征的中质油,来自第二台阶的沙三下亚段烃源岩,近源聚集形成常温常压油藏;第三类原油为具有较低伽马蜡烷、三环萜烷以C21为主峰、甾烷呈不对称“V”形特征的轻质油,是第一台阶的海通集洼陷沙三中亚段烃源岩生成,在第一台阶优质砂体中聚集形成的高温高压油藏。3类油藏由浅至深形成了3个独立的油气成藏系统,海通集洼陷并没有向第二台阶供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庆地区 自生自储 近源聚集 油源对比 沙河街组
下载PDF
微生物异常探索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北部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
19
作者 袁志华 赵青 +5 位作者 张玉清 邓富强 秦晓蕾 张忠坡 李英贤 李秀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33-1543,共11页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北部研究区,地表条件复杂,地震和钻井施工困难,油气富集规律还不甚清楚。因此,试图通过微生物找油方法,最小成本最高效率,以探明本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区面积约230.0 km2,采集样品间距南北500 m×...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北部研究区,地表条件复杂,地震和钻井施工困难,油气富集规律还不甚清楚。因此,试图通过微生物找油方法,最小成本最高效率,以探明本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区面积约230.0 km2,采集样品间距南北500 m×东西250 m,共采集并分析了样品2354个。研究表明,微生物异常主要分布在万城断层的东侧,其中微生物气异常零星分布,异常较弱,无独立气藏。在综合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微生物异常分布特征表明,万城断裂带显示了来自北西和北东向的双向物源,油气来源于梅槐桥洼陷,属近源成藏。万城断裂带东侧和坡折带低位扇砂体是油气有利富集区,前景较好,主要为古近系新沟咀组成藏。万城断裂带西侧有小面积油藏,可能系白垩系成藏。最后,对微生物异常区进行了分级评价,指明了重点攻关区、评价有利和较有利区,对大幅降低勘探风险和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江陵凹陷 万城断裂带 微生物找油方法 梅槐桥洼陷 近源成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