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减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吴应雄 颜桂云 +1 位作者 石文龙 祁皑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6-816,共11页
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的长周期和近场脉冲特性的存在,可能导致长周期的高层隔震结构产生隔震层位移放大效应。通过振动台试验分析与验证其对长周期的高层隔震结构减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分析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反应谱特性;... 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的长周期和近场脉冲特性的存在,可能导致长周期的高层隔震结构产生隔震层位移放大效应。通过振动台试验分析与验证其对长周期的高层隔震结构减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分析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反应谱特性;接着设计制作一个具有典型工程意义的大底盘单塔楼缩尺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与振动台试验,探讨长周期地震动对楼层加速度、层间位移和隔震层位移等减震性能的影响;最后针对可能出现的隔震层位移超限问题,提出在隔震层增设黏滞阻尼器组成的复合减隔震体系,分析验证其减震和限位保护效果。结果表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的响应明显大于普通周期地震动;近场脉冲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减震效果较差,隔震层位移明显大于位移容许值;复合减隔震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隔震层的最大位移,降低了大底盘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响应,同时对上部塔楼也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高层隔震结构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 复合减隔震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近场脉冲地震下考虑模型不确定性的桥梁时变抗震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黄佳梅 易伟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8,共10页
为了研究近场脉冲地震下桥梁结构的时变抗震性能,以一座常规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引入氯离子侵蚀模型,在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基础上,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建立不同服役时期的时变模型样本,运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从能力、需求以及倒塌等方... 为了研究近场脉冲地震下桥梁结构的时变抗震性能,以一座常规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引入氯离子侵蚀模型,在考虑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基础上,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建立不同服役时期的时变模型样本,运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从能力、需求以及倒塌等方面对算例桥梁的时变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型地震下结构的抗震需求明显大于远场地震;氯离子侵蚀导致钢筋锈蚀后力学性能发生改变,箍筋对核心混凝土约束能力减弱,锈蚀纵筋屈服强度及极限拉应变都降低,导致桥墩的变形能力下降;与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相比,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构的抗震需求均值及离散性影响均不大;随着服役时间延长,钢筋锈蚀加剧,桥墩出现倒塌破坏的概率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近场脉冲地震 锈蚀 时变 性能评估
下载PDF
近场地震动作用下PC框架抗震性能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宗明 张耀庭 +3 位作者 卢杰志 罗敏 董义 张诚诚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根据我国现行规范和规程设计三层两跨、六层两跨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各一榀,并在Open Sees中建立了其纤维单元分析模型。对该PC框架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脉冲效应、PGA、PGV/PGA、... 根据我国现行规范和规程设计三层两跨、六层两跨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各一榀,并在Open Sees中建立了其纤维单元分析模型。对该PC框架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脉冲效应、PGA、PGV/PGA、T_p/T对其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PC框架所受损伤更为严重;结构响应与近场地震动PGA正相关,且PGA值相同时,PC框架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延性需求和基底剪力更大;PC框架所受损伤随PGV/PGA的增大经历了先增大(PGV/PGA≤0.1)、再减小(0.1<PGV/PGA≤0.25)、最后再增大(PGV/PGA>0.25)三个阶段;PC框架所受损伤随着T_p/T的增大经历了先增大(T_p/T≤2)、再减小(2<T_p/T≤4.5)、最后趋于平稳(T_p/T>4.5)三个阶段,且T_p/T=2时所受损伤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 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下载PDF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左占宣 公茂盛 张浩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89,共9页
第五代《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中在原有“常遇、设防和罕遇地震动”之外,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动”。但目前关于“极罕遇地震动”下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RC框架结构在四级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并对比了... 第五代《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中在原有“常遇、设防和罕遇地震动”之外,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动”。但目前关于“极罕遇地震动”下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RC框架结构在四级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并对比了结构在非脉冲地震动和脉冲型地震动下结构反应及其不确定性差异。结果表明:依据现有规范设计的RC框架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下:远场非脉冲地震动引起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规范规定的防倒塌限值2%,但在近场脉冲地震动引起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3.5%,大于规范规定的防倒塌限值2%,脉冲型地震动下结构反应的不确定性大于非脉冲型地震动下反应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罕遇地震动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 不确定性 RC框架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
下载PDF
近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特殊反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严鑫 车伟 +1 位作者 林钰琪 罗志远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基于Open Sees平台建立自振周期不同的3层、12层的框架结构模型,并对这些结构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普通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了近场脉冲型地震与不含速度脉冲地震对结构反应影响的区别。结果表明:近场脉... 基于Open Sees平台建立自振周期不同的3层、12层的框架结构模型,并对这些结构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普通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了近场脉冲型地震与不含速度脉冲地震对结构反应影响的区别。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含有较丰富的低频成分,因此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在中长周期的框架结构上产生的层间位移角远大于不含速度脉冲地震加载后产生的层间位移角,而在短周期的结构上二者产生的层间位移角相差不大,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对长周期结构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 框架结构 脉冲型地震波 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近场脉冲型地震下层间隔震结构的隔震层限位减震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颜桂云 陈福全 付朝江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102,共13页
层间隔震结构在近场脉冲型强震作用下,隔震层易发生过大变形,导致隔震层上部结构倾覆失稳.提出隔震层限位保护系统,进行软碰撞限位.采用Kelvin碰撞模型建立限位保护系统的力学模型与带限位层间隔震的力学模型,推导带限位层间隔震的动力... 层间隔震结构在近场脉冲型强震作用下,隔震层易发生过大变形,导致隔震层上部结构倾覆失稳.提出隔震层限位保护系统,进行软碰撞限位.采用Kelvin碰撞模型建立限位保护系统的力学模型与带限位层间隔震的力学模型,推导带限位层间隔震的动力方程.对比分析有、无限位保护系统的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限位弹簧的不同预留距离、不同限位刚度对隔震层最大变形和层间弹塑性位移的影响.探讨带限位的层间隔震结构在超越预估强烈地震时的碰撞反应.结果表明:隔震层限位保护系统不影响层间隔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减震效果,且能有效限制隔震层在强烈地震下的最大变形,避免隔震支座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倾覆失稳;限位弹簧的不同预留距离、不同限位刚度对隔震层最大变形与隔震结构层间弹塑性位移产生很大影响;在超越预估的强烈地震作用下,限位保护系统亦能限制了隔震层最大变形,使隔震结构破坏模式由隔震层瞬间破坏转变为隔震结构塑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结构 近场脉冲型地震 隔震层限位 限位保护系统 非线性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