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哈普林设计中的自然精神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明 闫煜涛 《山西建筑》 2009年第25期62-63,共2页
指出劳伦斯.哈普林是现代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师,他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通过对其设计思想及经典作品爱悦广场和凯勒水景广场进行分析,探讨了将自然精神融入城市景观之中的方法和原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 城市景观 自然精神 作品
下载PDF
《大乘起信论》之“众生心”阐析
2
作者 王秀秀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0-54,113,共6页
"众生心"是《大乘起信论》的重要概念,它能开显出"心真如"和"心生灭"二门,一心开二门架构中的一心就是众生心。众生心开显出二门,二门不相离,却又不等同,心真如是真实的存在,心生灭却是幻化的现象。心真... "众生心"是《大乘起信论》的重要概念,它能开显出"心真如"和"心生灭"二门,一心开二门架构中的一心就是众生心。众生心开显出二门,二门不相离,却又不等同,心真如是真实的存在,心生灭却是幻化的现象。心真如虽是佛法之根本,然而真如本性的示现,却必须以心生灭所产生的染法为中介,才能被愚痴众生所明白,也就是所谓的真如并不存在于生灭之外。众生心的真如门使凡人求佛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生灭门则为人们认识佛法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使大乘佛法得以全部地显现。因此,只有对众生心加以全面地阐析,才能了解大乘佛法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法 众生心 心真如 心生灭
下载PDF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向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5,共5页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不应该打在升学、发展特长上,而应该打在幼儿的天性、心性与个性和谐统一发展上。天性是人成长的内在动力,是自我本真、价值、追求的真实起点;心性是人的自我世界的心理生活方...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不应该打在升学、发展特长上,而应该打在幼儿的天性、心性与个性和谐统一发展上。天性是人成长的内在动力,是自我本真、价值、追求的真实起点;心性是人的自我世界的心理生活方式;个性是人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幼儿教育只有繁茂这"三性",最终才能培养出阳光般的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性 心性 个性 阳光教育
下载PDF
美育的传统内涵和新时代目标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7,共5页
美育的传统内涵一是以艺术为手段,寓教于乐,培育社会德性,辅弼明道经世目标;二是以艺术为目的和独立价值,艺术与人生一体化,在艺术及一切美的事物中涵养心性,安顿和品味人生;并将超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由士人阶层拓展到大众领域,以培... 美育的传统内涵一是以艺术为手段,寓教于乐,培育社会德性,辅弼明道经世目标;二是以艺术为目的和独立价值,艺术与人生一体化,在艺术及一切美的事物中涵养心性,安顿和品味人生;并将超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由士人阶层拓展到大众领域,以培养爱艺术、爱学问、爱智慧的社会风气。中西美育传统对接凸显出艺术与实业结合的美育新课题,反拨重道轻器、重道轻技传统,重视工艺制造能力及创意实践能力培养,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当下意义的课题。当下美育应该加强工科与艺术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主体的综合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技能,以生产设计者的创新与创造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而个性化的美好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艺术教育 寓教于乐 心性 创意实践
下载PDF
启蒙心性:内涵、意义与措施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元 张向葵 张斯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1-205,共5页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念是在幼儿教育层面对《纲要》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思想的深化。启蒙心性是阳光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关键,它是通过儿童的感知和教师的支持引导力量,点亮儿童道德发展之光,...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念是在幼儿教育层面对《纲要》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思想的深化。启蒙心性是阳光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关键,它是通过儿童的感知和教师的支持引导力量,点亮儿童道德发展之光,启迪儿童基本的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能力。笔者从心性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心性教育中所蕴涵的德育思想,指出启蒙心性的教育以道德培养为契机,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协调三性的同时性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幼儿教育模式。最后结合部分已经开展的教育实践工作,介绍了启蒙心性的教育主题、发展特点和教育的方式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启蒙心性 阳光教育 道德培养 智慧培养
下载PDF
仁善之音——徐复观谈儒家艺术精神 被引量:4
6
作者 史爱兵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32-135,共4页
徐复观认为中国的文化归本于心,心是一切文化的价值根源,亦是道德、艺术的价值根源。心之所出为性,所以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落实于中国的人性论史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也是根基于此。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 徐复观认为中国的文化归本于心,心是一切文化的价值根源,亦是道德、艺术的价值根源。心之所出为性,所以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落实于中国的人性论史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也是根基于此。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本文所要谈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心性是仁善,以此心性为基础的儒家的艺术精神则为美善合一。而儒家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于音乐上,乐由中出,即乐由性出,所以有乐合同,有仁善之音。而儒家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中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仁善 乐合同 美善合一
下载PDF
实验民族志在中国——朱炳祥教授的主体民族志探索 被引量:4
7
作者 马丹丹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4,共9页
写文化在表征权力的不平等批判和改变方面做出的努力,在中国人类学同行的实验民族志思潮中有了进一步的推进。作为直面表征危机的主体民族志,就是此种努力之一。朱炳祥从早期对区域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经验的理论化探索,走向表征的断裂,... 写文化在表征权力的不平等批判和改变方面做出的努力,在中国人类学同行的实验民族志思潮中有了进一步的推进。作为直面表征危机的主体民族志,就是此种努力之一。朱炳祥从早期对区域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经验的理论化探索,走向表征的断裂,然后通过裸呈获得他者与自我的"语言平权",巩固了自身对"本体论许诺"的语言学范式,最后提出"生性"概念,将作者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主体性的理论高度。主体民族志的争议意味着中国人类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写文化启蒙,与此同时,也孕育了迈向实践并直面社会现实新议题的转向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民族志 写文化 文化叠合 裸呈 生性
下载PDF
寻找下学上达的心性体认施教方法——论静坐方法在王阳明工夫系统中的价值与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新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8-130,139,共14页
静坐作为证入心性本体的一种入门工夫手段,构成了阳明龙场悟道后教之"三变"极为重要的一变。尽管为了对治静坐出现的各种缺失偏差,阳明也有针对性地辅以了"省察克治"、"存天理灭人欲"等一系列的方法 ,但... 静坐作为证入心性本体的一种入门工夫手段,构成了阳明龙场悟道后教之"三变"极为重要的一变。尽管为了对治静坐出现的各种缺失偏差,阳明也有针对性地辅以了"省察克治"、"存天理灭人欲"等一系列的方法 ,但实际都是对静坐法门的补充和完善,理当纳入同一个工夫范畴之内,不能构成独立的施教阶段。静坐的目的是"息思虑",当然也是收放心的工夫,不仅有着《大学》、《周易》一类经典的权威依据,而且也长期为宋明理学家所实践,其中尤以阳明入道体悟得力最深,用之以施教心亦最切,目的则在于摄用归体,真正契入形上道境,同时又依体起用,必须活化为生活实践,既实现生命至中至正至大的全部价值,又引领社会朝着"至善"的方向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施教方法 心性证悟 形上境域
下载PDF
林兆恩与明末三教合一论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赵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95-103,124,共10页
明末文人论三教合一大潮中,林兆恩与王学左派的主张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林兆恩认识到了当时儒释道三教的弊端,提出了三教心性相同、归儒宗孔的三教合一思想,王学左派则主张超越三教,以心性统摄三教。
关键词 林兆恩 王学左派 三教合一 心性 归儒宗孔
下载PDF
由“仁心”至“仁术”——王船山对《孟子·梁惠王上》的诠释及于宋明儒学之反省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81,115,共7页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在诠释《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时,以孟子提及的"仁术"一词为线索,对于宋明儒学中关于王霸之辨的争论及心性义理的探究加以反省,并针对宋明儒学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的不足,对于儒学的发展方向提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在诠释《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时,以孟子提及的"仁术"一词为线索,对于宋明儒学中关于王霸之辨的争论及心性义理的探究加以反省,并针对宋明儒学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的不足,对于儒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设想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孟子 仁术 王霸之辨 心性论
下载PDF
中晚唐道教转型时期的心性修仙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霍明琨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6,共7页
中晚唐道教转型时期,狂热炼丹的技术环节失败、注重心性的致仙理论形成。这种心性修仙观是唐宋之际道教由外丹过渡到内丹及神仙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在道教转型时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晚唐以来的宗教、哲学、文... 中晚唐道教转型时期,狂热炼丹的技术环节失败、注重心性的致仙理论形成。这种心性修仙观是唐宋之际道教由外丹过渡到内丹及神仙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在道教转型时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晚唐以来的宗教、哲学、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道教 心性 修仙观 《太平广记》
下载PDF
皎然诗学“情性”论与佛学心性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燕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137,共7页
“吟咏情性”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传统命题。受佛教影响,皎然诗学的突出特点是“情性论”,“情”主要指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性”则可以理解为受佛学心性论影响的佛性、心性等含义。皎然诗学的“情性”论既有对诗歌“情感”的美学追求... “吟咏情性”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传统命题。受佛教影响,皎然诗学的突出特点是“情性论”,“情”主要指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性”则可以理解为受佛学心性论影响的佛性、心性等含义。皎然诗学的“情性”论既有对诗歌“情感”的美学追求,同时又有佛家“心性”论的理性观照,情理兼备,颇具张力,从而丰富了诗学“情性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皎然 情性 佛学 心性
下载PDF
意识现象学论域中的人格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梁康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9,共10页
原则上,在所有文化中均可找到与"人格"所指相类似的东西,不过其含义始终忽隐忽显。当我们今天谈论人格、人格心理学以及胡塞尔后期讨论的人格性现象学时,我们所说的意识层面上的"人格"意味着一种精神的个体统一性... 原则上,在所有文化中均可找到与"人格"所指相类似的东西,不过其含义始终忽隐忽显。当我们今天谈论人格、人格心理学以及胡塞尔后期讨论的人格性现象学时,我们所说的意识层面上的"人格"意味着一种精神的个体统一性。人格理论研究的一条重要进路在于对本性与习性的发生脉络的关注与追踪。而胡塞尔人格现象学的思考此前和如今仍然处在这样的语境之中。它对人格或心性问题的讨论是与同时代思想家对此问题的思考相衔接的,但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即从意识体验的一元出发,亦即从意识现象学的立场出发对人格或心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包含本性现象学和习性现象学两个方面。这里的工作与卢梭提出的"从人类现有的性质中辨别出哪些是原始的,哪些是人为的"之要求是相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性现象学 心性 本性与习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 自然主义心理学
下载PDF
从禅宗“妙悟”发展轨迹看“意境”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邱巧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8-81,共4页
从佛教中国化的轨迹中展现其内涵演变对“意境”说的影响,而这一进程推动下的禅宗,更是从思维形式中实践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意识形态对人类的审美活动的影响以及推动,从中揭示了佛家之“妙悟”如何抛离宗教的神秘气息,而所倡之境进... 从佛教中国化的轨迹中展现其内涵演变对“意境”说的影响,而这一进程推动下的禅宗,更是从思维形式中实践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意识形态对人类的审美活动的影响以及推动,从中揭示了佛家之“妙悟”如何抛离宗教的神秘气息,而所倡之境进入美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 中观 心性论 妙悟
下载PDF
心体的虚通与实在——简论王阳明《传习录》对心体性质的辨析
15
作者 何波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14,共6页
以人之心体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的着眼点与发用处,并消解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产生的内外区隔,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特征。而以本心之发明、施用论证儒家人伦道德于人内在根本倾向、终极生存可能上的本然与必然,势必关涉心体性质的辨析与揭示。... 以人之心体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的着眼点与发用处,并消解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产生的内外区隔,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特征。而以本心之发明、施用论证儒家人伦道德于人内在根本倾向、终极生存可能上的本然与必然,势必关涉心体性质的辨析与揭示。一方面,心超越一切固化立场,具有“无善无恶”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心因能主动生发现实伦理行为,并于本体层面赋予此世生命以实在性,而能回转佛道二教的虚无主义倾向,实现儒家“必有事焉”的生存指向。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论述表明,虚与实是对心体无纤毫私欲遮蔽、廓然大公的本然状态的不同阐发。而只有同时认清心体的虚与实并超越固化的是非判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伦理自觉并体察生命本具的精神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习录》 虚实 心体 王阳明
下载PDF
如何为基于演化心理学的心智计算理论辩护——平克对心智计算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难题
16
作者 阮凯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34,共7页
人工智能研究离不开人类的心智问题的思索,对人类心智、人性、灵魂和肉体关系等问题的探索一直都是每个时代的重要的哲学议题。心智计算理论试图用信息、运算、反馈这些术语来解释心理活动,用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新理论来统一身心之间的关... 人工智能研究离不开人类的心智问题的思索,对人类心智、人性、灵魂和肉体关系等问题的探索一直都是每个时代的重要的哲学议题。心智计算理论试图用信息、运算、反馈这些术语来解释心理活动,用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新理论来统一身心之间的关系、统一物理世界与理念世界。史蒂芬·平克通过引入演化心理学来发展心智计算理论,使其在理论上更加融贯、包容性更强。基于演化心理学的心智计算理论,自提出后遭遇到不少反对与诘难。平克通过对这些诘难的回应,进一步论证了该理论是一个解释力强、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理论。对平克基于演化心理学的心智计算理论给予批判性解读,将对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本质 心智的模块理论 语言本能 华莱士悖论 还原论
原文传递
生养与修养——论“心”的教育境界
17
作者 王智汪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111-114,共4页
心学不同于其它儒学的地方,是在于它论证了"心"作为内在的本原和成圣的根据。心学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心"在感知外物上的理性辨析、理解过程。一般而言,"心学"涉及人的三个层面:自然的生理层面;人文... 心学不同于其它儒学的地方,是在于它论证了"心"作为内在的本原和成圣的根据。心学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心"在感知外物上的理性辨析、理解过程。一般而言,"心学"涉及人的三个层面:自然的生理层面;人文的社会层面;天人合一的心灵层面,而从教育功能上来说,这三个层面相互连续,相互长入,相互融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教育方法而言,贯穿这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是对"心"的培植与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心性 修养
下载PDF
共同感、心性和人文主义——康德的审美趣味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立群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7,共8页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阐述的审美趣味不仅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论,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康德在审美趣味中提供的诸如"共同意识""可交流性"以及"无功利"等概念的分析,我们可...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阐述的审美趣味不仅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论,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康德在审美趣味中提供的诸如"共同意识""可交流性"以及"无功利"等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审美趣味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它在人类事务领域内令人惊异的应用范围。当今世界面临各种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危机,在此背景下来重新审视审美趣味,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看待世界和人类事务的新视角,从而为危机的缓解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共同体 共同感 心性 人文主义
下载PDF
心灵本质意向论质疑
19
作者 陈巍 《心智与计算》 2008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当前心灵哲学领域内对心灵本质的认识是基于这样一种广为流行的假设:心灵可以划分为意向性与意识两个方面。意向性是指我们的心理状态的关指性,意识则通常被理解为心灵的现象特征。多数研究者将意向性视作心灵的本质特性。通过对意向性... 当前心灵哲学领域内对心灵本质的认识是基于这样一种广为流行的假设:心灵可以划分为意向性与意识两个方面。意向性是指我们的心理状态的关指性,意识则通常被理解为心灵的现象特征。多数研究者将意向性视作心灵的本质特性。通过对意向性问题与意识、自我意识关系的梳理,认为意识不仅仅与心的现象特征(感觉、经验等等)密切相关,而且意识所具有的感受性、自我反驳性等决定了意向性不是心理现象最根本的、不可还原的属性。心灵本质是意识而不是意向性,需要关注意识主观特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本质 意向性 意识 意识主观特性 自我反驳性
原文传递
天台慧思大师圆顿禅观略论
20
作者 赵锭华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9,20,共4页
在中国佛教的禅观史中,慧思大师是一位非常值得注意的禅师。慧思不仅启发了天台宗的禅观思想,同时其思想中的心性与如来藏思想十分突出,而心性如来藏的禅观成为中国后来禅观的主流。慧思的圆顿禅观思想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圆顿法华三昧... 在中国佛教的禅观史中,慧思大师是一位非常值得注意的禅师。慧思不仅启发了天台宗的禅观思想,同时其思想中的心性与如来藏思想十分突出,而心性如来藏的禅观成为中国后来禅观的主流。慧思的圆顿禅观思想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圆顿法华三昧,二是禅观中如来藏思想,三是禅观中的心性思想。慧思对禅观中心性的阐述对汉传佛教心性法行持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宗 慧思大师 禅观 如来藏 心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