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55
1
作者 陈亚宁 李卫红 +3 位作者 徐海量 刘加珍 张宏峰 陈亚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2-549,共8页
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0~2002年9个地下水监测断面和18个植被样地的实地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天然植被的组成、分布及长势有直接关系.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和土壤含水率大大丧失是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退化的主导因子.塔里... 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0~2002年9个地下水监测断面和18个植被样地的实地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天然植被的组成、分布及长势有直接关系.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和土壤含水率大大丧失是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退化的主导因子.塔里木河下游的四次输水对其下游地下水位抬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河道附近地下水位呈逐级抬升过程,横向影响范围达1000 m左右,纵向上,表现为上段地下水抬升幅度较大(达84%),下段抬升幅度较小(6%).随着地下水位的抬升,天然植被的响应范围由第一次输水后的200~250 m,扩展到第四次输水的8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植被 塔里木河 水位抬升
下载PDF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被引量:137
2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罗承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1999年第3期238-244,共7页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动力学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 , 到本世纪末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 , 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碳循环的基础研究比较落后,致使我国陆地生态...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动力学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 , 到本世纪末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 , 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碳循环的基础研究比较落后,致使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 碳量还没有被准确确定, 而且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估计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已经发表的样方实测数据, 建立中国自然植被的碳密度数据库, 并运用GIS技术, 与中国植被空间分布数据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空间分布 碳密度 碳储量 陆地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 被引量:124
3
作者 曾馥平 彭晚霞 +4 位作者 宋同清 王克林 吴海勇 宋希娟 曾昭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10-5119,共10页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坡位的上升,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密度则呈少、多、次少的单峰分布状态,各项指标均远低于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呈现了石漠化景观,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因各种人为干扰导致的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状态下的植被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自然恢复 植被特征 群落演替 桂西北喀斯特
下载PDF
广西岩溶植被自然分布规律及对岩溶生态恢复重建的意义 被引量:95
4
作者 李先琨 苏宗明 +4 位作者 吕仕洪 欧祖兰 向悟生 区智 陆树华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广西的岩溶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丰富 ,分为 5个植被型组 8个植被型共 96个群系 ,广西岩溶植被纬度分布由南至北为季节性雨林→含热带成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态结构复杂 ,特有成分突出 ,形成特殊的热带亚热... 广西的岩溶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丰富 ,分为 5个植被型组 8个植被型共 96个群系 ,广西岩溶植被纬度分布由南至北为季节性雨林→含热带成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态结构复杂 ,特有成分突出 ,形成特殊的热带亚热带岩溶植物区系。岩溶区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过程中 ,需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 ,参照区域性顶极植物群落 ,进行人工群落的重建设计 ,选择优良乡土树种尤其是速生常绿阔叶树种 ,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 ,乔灌藤草优化配置 ,针对生境异质性的主导因子 ,强化岩溶山地造林与封育管理技术 ,有效提高生物生产效率和植被覆盖率 ,开发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 ,带动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自然植被 地理分布 生态重建 植被恢复 广西
下载PDF
干旱区地下水与天然植被关系研究综述 被引量:79
5
作者 郑丹 李卫红 +1 位作者 陈亚鹏 刘加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0-167,共8页
地下水与天然植被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它涉及地下水、土壤、植被等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干旱区生物过程微弱,生态系统规模小、稳定性低、地下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天然植被的生长发育,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 地下水与天然植被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它涉及地下水、土壤、植被等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干旱区生物过程微弱,生态系统规模小、稳定性低、地下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天然植被的生长发育,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干旱区这一特殊地域研究其规律,并对有关地下水、土壤含水量、生态地下水埋深的概念和内容做了阐述,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干旱区地下水与土壤含水量、天然植被、地表荒漠化等关系以及合理地下水埋深的确定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与合理地下水埋深相关的生态地下水埋深、适宜地下水埋深、最佳地下水埋深、盐渍临界深度、生态警戒地下水埋深等概念,确定地下水与天然植被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框架,从生态水文学角度更深层次探讨干旱区地下水与天然植被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植被 干旱区 研究综述 地下水埋深 土壤含水量 脆弱生态环境 生态水文学 动态平衡 生物过程 系统规模 生长发育 直接影响 临界深度 结构框架 相互作用 演变趋势 稳定性 荒漠化
下载PDF
干旱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60
6
作者 张丽 董增川 赵斌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5-748,共4页
依据生态适宜性理论,建立了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基于此模型,结合遥感技术进行的生态分区和植物生理需水的现场实验数据,提出了干旱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应用此方法计算了黑河流域额济纳旗天然植被生态... 依据生态适宜性理论,建立了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基于此模型,结合遥感技术进行的生态分区和植物生理需水的现场实验数据,提出了干旱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应用此方法计算了黑河流域额济纳旗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成果与其他成果比较相差较小。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是合理的,可以推广应用于干旱区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天然植被 生态需水量 植物生长 地下水位 生态环境 水资源
下载PDF
西北内陆盆地天然植被的地下水生态埋深 被引量:52
7
作者 郭占荣 刘花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7-161,共5页
西北内陆盆地的天然植被对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天然植被的生长状态与地下水埋深息息相关。本文给出地下水生态埋深的定义,在分析了天然植物生长状态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以及天然植物生长状态与地... 西北内陆盆地的天然植被对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天然植被的生长状态与地下水埋深息息相关。本文给出地下水生态埋深的定义,在分析了天然植物生长状态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以及天然植物生长状态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天然植物的地下水生态埋深。所得结论对于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植被 地下水 生态环境 土壤含水量 水位 凋萎系数
下载PDF
鼎湖山不同自然植被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 被引量:56
8
作者 林英华 张夫道 +3 位作者 张俊清 欧阳学军 莫定生 周国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616-2622,共7页
2001年10月~2002年8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鼎湖山鼎湖山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河岸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和灌木草丛6种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蜱... 2001年10月~2002年8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鼎湖山鼎湖山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河岸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和灌木草丛6种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1a)为6种自然植被常年优势类群,缨翅目(Thysa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双翅目(Diptera)幼虫则为常年常见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和个体数量的消长规律分别是:10月=6月=8月>4月>2月=12月和4月>10月>6月>8月>2月>12月.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总数依次为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河岸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草丛;不同月份、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月份和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大变化,组成差异极显著(F=5.63,α=0.0001;F=11.08,α=0.0001;F=2.97,α=0.0001),不同类群之间个体数量差异极显著(F=102.38,α=0.0001),但月份间类群数差异不显著(F=0.50,α>0.05).多样性分析表明,类群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除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12月最高外,其它则2月最高,优势度指数则相反;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大,针阔混交林则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自然植被 鼎湖山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被引量:51
9
作者 宋同清 彭晚霞 +2 位作者 曾馥平 王克林 欧阳资文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7-604,共8页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区 自然恢复 群落演替 多样性 更新策略 桂西北喀斯特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布 被引量:53
10
作者 赵东升 吴绍洪 尹云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7-904,共8页
基于国际上较通用的Lund-Potsdam-Jena(LPJ)模型,根据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对其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并重新进行了参数化,以B2情景气候数据作为主要的输入数据,以1961—1990年为基准时段,模拟了中国1991—2080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 基于国际上较通用的Lund-Potsdam-Jena(LPJ)模型,根据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对其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并重新进行了参数化,以B2情景气候数据作为主要的输入数据,以1961—1990年为基准时段,模拟了中国1991—2080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1990年,中国自然植被的NPP总量为3.06 Pg C.a-1;1961—2080年,NPP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在降水相对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平均温度的增加对我国植被生产力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NPP的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逐渐递减趋势,在气候变化过程中,该格局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在东部NPP值相对较高地区,NPP值以减少为主,东北地区、华北东部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减少趋势尤为明显;在西部NPP值相对较低地区,NP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地区和塔里木盆地的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气候变化的深入,东西部地区这种变化趋势的对比将越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净初级生产力 LPJ模型 自然植被
原文传递
植物物候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11
作者 翟佳 袁凤辉 吴家兵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37-3243,共7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植物物候对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因子的响应做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物候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特别是综合了近年来国内物候变化研究的文献,对我国植物春季物候变化情况作了... 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植物物候对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因子的响应做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物候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特别是综合了近年来国内物候变化研究的文献,对我国植物春季物候变化情况作了统计:全球变化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植被的影响主要是生长季提前,但新疆干旱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在区域尺度上没有显著提前或者延迟趋势。由于物候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研究尺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建议我国应基于目前的中国通量观测网以及各级生态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物候监测平台,同时完善通量数据提取植物物候信息的方法,特别是阈值判定标准,为分析植物物候响应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气候变化 涡度相关
原文传递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2
作者 王宗明 梁银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可以为研究土地承载力和制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详述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并对现有的自然植被和作物生产力模型进行了简要评价 ,比较...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可以为研究土地承载力和制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详述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并对现有的自然植被和作物生产力模型进行了简要评价 ,比较其优劣 ,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建立植被叶面积指数与生物生产力区域遥感动态模型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 ,研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尤为重要 ;对于作物生长模型应组建模型运行所需的各类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净第一性生产力 作物生长模拟 模型 区域遥感动态模型
下载PDF
黄土区人工与天然植被对凋落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2
13
作者 郭胜利 马玉红 +1 位作者 车升国 孙文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18,共5页
在黄土丘陵区选择从耕地、草地、灌木林到乔木林样地,不同样地内设立1m×1m(乔木10m×10m)的样方,分析样方内凋落物积累量、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灌木林、乔木林凋落物积累... 在黄土丘陵区选择从耕地、草地、灌木林到乔木林样地,不同样地内设立1m×1m(乔木10m×10m)的样方,分析样方内凋落物积累量、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灌木林、乔木林凋落物积累量依次为5.3,12.1和32.4t.hm-2;但人工灌木林和乔木林的凋落物积累量分别为6.7和11.4t.hm-2,分别是天然灌木林和乔木林的1/2和1/3。随着植被的恢复,天然植被凋落物的C/N高于人工植被(刺槐林除外)。与耕地SOC(4.67g·kg-1)相比,天然灌木林地SOC提高5.9倍,人工灌木林地提高1.8倍;天然乔木林地提高8.0倍,而人工乔木林地仅提高4.0倍。凋落物积累量与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3),但20cm以下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凋落物积累量与0~10cm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93),与10~60cm土层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与80~100cm土壤可溶性碳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植被 人工植被 凋落物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碳
下载PDF
川西高山典型自然植被土壤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44
14
作者 黄旭 文维全 +4 位作者 张健 杨万勤 刘洋 闫帮国 黄玉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为了解川西高山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差异,于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对该地区代表性植被——针叶林、灌木林和草甸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从3种植被下共捕获土壤动物48343只,隶属于7门16纲31目117科.不同植被类型的大型... 为了解川西高山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差异,于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对该地区代表性植被——针叶林、灌木林和草甸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从3种植被下共捕获土壤动物48343只,隶属于7门16纲31目117科.不同植被类型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差异较大,其土壤动物类群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植被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类群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明显表聚性.针叶林苔藓层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类群数极显著高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P<0.01).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指数(DG)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在6月达到最大值.Jacard相似系数显示:受干扰草甸的土壤动物群落与其他植被相似程度最低.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显著;坡向、海拔以及干扰等因素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 土壤动物 多样性 群落结构 自然植被
原文传递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需水估算 被引量:39
15
作者 刘新华 徐海量 +3 位作者 凌红波 白元 傅荩仪 赵新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8-1205,共8页
量化生态需水是流域水权分配的重要依据。以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至尾闾台特玛湖段为研究区,借助湿周法计算了该段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并基于2009年和2010年河段地下水分布特征,计算沿线河道两岸各1km范围地下水恢复至目标埋深(5... 量化生态需水是流域水权分配的重要依据。以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至尾闾台特玛湖段为研究区,借助湿周法计算了该段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并基于2009年和2010年河段地下水分布特征,计算沿线河道两岸各1km范围地下水恢复至目标埋深(5~4m)的地下水恢复量,采用潜水蒸发法和面积定额法估算了沿线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台特玛湖河道内年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455×108 m3;(2)以5年为恢复期限,确定该河段地下水埋深恢复至5~4m的年恢复需水量为0.608×108~1.466×108 m3;(3)取潜水蒸发法和面积定额法计算结果均值,确定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为1.042×108 m3;(4)综合考虑,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台特玛湖年生态需水总量为3.105×108~3.963×108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河道基础流量 地下水恢复 天然植被 塔里木河下游
原文传递
西部干旱区生态需水的规律及特点——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为例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让会 卢新民 +2 位作者 宋郁东 樊自立 马英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20-524,共5页
天然植被蒸散耗水量小 ,水分有效利用程度高 ,生态需水可塑性及水质变幅较大等是生态需水的主要特点 .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需水量 ,主要是指大西海子以下自然植被的需水量 .即地下水位恢复总水量和全河段生态总维持水量 ,前... 天然植被蒸散耗水量小 ,水分有效利用程度高 ,生态需水可塑性及水质变幅较大等是生态需水的主要特点 .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需水量 ,主要是指大西海子以下自然植被的需水量 .即地下水位恢复总水量和全河段生态总维持水量 ,前者主要包括水位恢复水量、侧向排泄量及河道蒸发水量 .2 0 0 5年泄水目标为阿尔干 ,生态总需水量为恢复大西海子至阿尔干地下水的总水量 ,该水量为 13.2 0×10 8m3,年均需水量为 2 .6 4× 10 8m3.2 0 10年泄水目标及植被保护目标都是台特玛湖 ,生态总需水量包括恢复阿尔干至台特玛湖段地下水位的水量以及维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段生态的维持水量 ,该水量为 18.32× 10 8m3,年均需水量为 3 .6 6× 10 8m3.2 0 10~ 2 0 30年的生态总需水量包括每年维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段生态的总维持水量 ,同时也包括增加植被 18.6 7× 10 4 hm2 所需要的水量 ,2 0年生态总需水量为 139.0 0× 10 8m3,年均需水量为 6 .95× 10 8m3.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生态用水 ,是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干旱区 生态需水 地下水位 天然植被 塔里木河
下载PDF
延河流域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分布预测——广义相加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35
17
作者 温仲明 赫晓慧 +1 位作者 焦峰 焦菊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201,共10页
物种分布预测,对于物种的保护、利用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对延河流域典型地带性物种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的空间分布预测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流域本氏针茅草地的保护、恢复等提供... 物种分布预测,对于物种的保护、利用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对延河流域典型地带性物种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的空间分布预测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流域本氏针茅草地的保护、恢复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本氏针茅分布的环境梯度较广,在坡度、坡向、温度与降雨的各个梯度上都有分布,除高平地和侵蚀剧烈的沟道外,各种地形部位上亦可以存在。建立的广义相加模型表明,本氏针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年均蒸发量和温度季节变化两个因子,而非单纯的降雨、温度因素。从其分布概率看,本氏针茅在延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都有可能分布,但其分布集中区主要在中北部,与实际观测相符。模型检验表明,建立的模型满足统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植被-环境关系 广义线性模型 广义相加模型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自然植被的水分状况及其恢复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李小明 张希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49-1453,共5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以下简称塔南 )是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塔南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自然植被的恢复有赖于对主要植被类型生物学特性的了解 ,于 1 998~2 0 0 1年在位于塔南策勒绿洲边缘进...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以下简称塔南 )是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塔南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自然植被的恢复有赖于对主要植被类型生物学特性的了解 ,于 1 998~2 0 0 1年在位于塔南策勒绿洲边缘进行的中国 -欧盟合作研究项目 ( ERBIC1 8CT980 2 75 ) ,目的是探索塔南绿洲边缘自然植被可持续管理的生态学基础。通过对几种优势植物叶片 (或同化枝 )水分关系、气体交换、以及群落特性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得出了以下结论 :( 1 )塔南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皆为隐域性植被 ,主要优势种为 :胡杨、柽柳、骆驼刺以及少量的灰杨 ,这种植物是依靠河流的地表水而发生 ,依靠河流地下水补给而生存 ;( 2 )由于缺乏充分的地表水的补给 ,现存的自然植被几乎不能实现自然更新 ;完全破坏后的自然植被已无自然恢复的可能性 ,必须使用人工辅助方法进行恢复 ;( 3)塔南绿洲边缘主要优势植物叶片 (或同化枝 )清晨水势和气体交换研究结果表明 ,依赖地下水生存的几种植物在整个生长季节没有发生严重的水分胁迫 ,保护和恢复绿洲边缘自然植被的必要条件是保持地下水位的相对稳定 ,禁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自然植被 恢复 水分关系 气体交换
下载PDF
刈割对植被组成及土壤有关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曾希柏 刘更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红壤地区生长良好的自然植被(白茅)条件下设计了不同的刈割期试验,结果表明,每次刈割时的生物量以6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而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低,但6年累计生物量则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每块样地达399.1kg;各处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生... 在红壤地区生长良好的自然植被(白茅)条件下设计了不同的刈割期试验,结果表明,每次刈割时的生物量以6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而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低,但6年累计生物量则以1年刈割1次处理最高,每块样地达399.1kg;各处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生物量的比例亦与刈割期长短有关,至试验第6年时,6年刈割1次处理中木本植物生物量所占比例达41.5%,而每年刈割1次处理草本植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9.0%;再次,刈割期的长短还影响土壤剖面的层次发育及有关理化性质的变化,6年刈割1次处理土壤容重较小,有机质和N、P、K含量较高,而1年刈割1次处理则土壤容重较大,有机质和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自然植被 刈割期 生物量 土壤性质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新疆天山山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8,共8页
在利用天山山区10个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1961-200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对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周广胜、张新时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计算了近46年天山山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在利用天山山区10个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1961-200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对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周广胜、张新时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计算了近46年天山山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并据此建立了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统计关系,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46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029℃/a的速率升高,年降水量以1.38mm/a的速率增多,受其影响,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以0.013t/(hm^2·a)的速率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是天山山区气候暖湿化变化和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开始明显增长的“突变点”。未来气候的“暖湿化”变化对提高天山山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产生积极影响,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或年降水量每增多10%,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增加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区 气候变化 自然植被 净第一性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