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被引量:8
1
作者 姜登岭 薄国柱 +2 位作者 倪国葳 徐丽丽 孙善利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30-133,137,共5页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6%,效果较差;常规工艺对AOC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多数情况下出厂水AOC浓度在氯的氧化作用下升高,平均增加55.3%;出厂水AOC平均为160.63μg/L,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有机物 耗氧量 不可吹除有机物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下载PDF
强化絮凝法去除水中DBP先质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黄廷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9-404,共6页
采用强化絮凝的方法,实验研究和探明了混合反应强度、浊度、pH 值等因素对去除水中DBP先质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强化絮凝条件下除浊与除DBP先质的相互关系,求得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最佳pH 值和最佳投药量.在同时考虑除... 采用强化絮凝的方法,实验研究和探明了混合反应强度、浊度、pH 值等因素对去除水中DBP先质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强化絮凝条件下除浊与除DBP先质的相互关系,求得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最佳pH 值和最佳投药量.在同时考虑除浊时,单一腐殖酸水样的TOC去除率可高达90 % ,西安兴庆湖水样的TOC 去除率也可达70 % .研究结果可为水厂应用强化絮凝工艺去除水中DBP先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絮凝 DBP先质 自然有机物 腐殖酸 水质净化
下载PDF
利用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声 谢曙光 +1 位作者 张晓健 王占生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9-22,共4页
总结了近年来利用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 ,重点讨论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含量和成分会因水源地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对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了解是保证强化混凝效果的基本前提。不同混... 总结了近年来利用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 ,重点讨论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含量和成分会因水源地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对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了解是保证强化混凝效果的基本前提。不同混凝条件下 ,强化混凝的主导作用机理不同。铁盐混凝剂、较低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水源水 天然有机物 机理 影响因素 水体污染 污染治理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悬浮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汪磊 吴颖虹 +1 位作者 孙红文 戴树桂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共3页
用黄河兰州段水体天然颗粒、人工贫有机质颗粒、伊利石、高岭土、针铁矿作为模拟悬浮颗粒物,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菲在不同成分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黄河中上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各种成分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能力与机理。研究... 用黄河兰州段水体天然颗粒、人工贫有机质颗粒、伊利石、高岭土、针铁矿作为模拟悬浮颗粒物,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菲在不同成分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黄河中上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各种成分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能力与机理。研究认为,菲在天然颗粒物及粘土矿物颗粒表面的吸附等温线为“S”形,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粒径相同的不同类型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粘土矿物>人工贫有机质颗粒>针铁矿>天然颗粒物。对于低有机质含量的兰州黄河颗粒物而言,NOM对菲吸附的贡献较低;溶剂化作用可被用来解释菲在天然颗粒及粘土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兰州段 天然颗粒物 粘土矿物 针铁矿 天然有机质
下载PDF
采用膜污染指数评估天然有机物在低压超滤膜中的污染行为 被引量:22
5
作者 肖萍 肖峰 +4 位作者 赵锦辉 秦潼 王东升 冯金荣 许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322-4328,共7页
针对超滤膜的过滤特性,采用膜污染指数(FI)来研究天然有机物(NOM)的膜污染行为.实验中,腐殖酸(HA)、牛血清蛋白(BSA)以及海藻酸钠(NaAlg)被用作模型有机物进行超滤膜污染研究.结果表明,NOM-膜滤先后经过快反应和慢反应污染阶段,其中快... 针对超滤膜的过滤特性,采用膜污染指数(FI)来研究天然有机物(NOM)的膜污染行为.实验中,腐殖酸(HA)、牛血清蛋白(BSA)以及海藻酸钠(NaAlg)被用作模型有机物进行超滤膜污染研究.结果表明,NOM-膜滤先后经过快反应和慢反应污染阶段,其中快反应膜污染指数(TFIF)远大于慢反应膜污染指数(TFIS).说明短时间内NOM容易在低压膜上积累,造成通量迅速下降,引起较为严重的污染.因此,反应最初阶段,低压膜与有机物的作用决定了整个膜污染的趋势.经过水力清洗,通量有一定恢复,膜阻力降低,能够去除部分污染物,但仍有少量有机物附着在膜丝,从而造成不可逆污染.3种有机物造成的不可逆污染比例依次为BSA>HA>NaAlg,而通过化学清洗后,其不可逆污染比例依次为:NaAlg>BSA>HA,腐殖酸和蛋白容易造成不可逆污染,但碱洗易于除去,多糖造成的不可逆污染相对较轻,但碱洗难以去除.污染物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总的说来,FI计算方法简单,能够综合描述膜污染情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nom) 低压超滤膜 腐殖酸(HA) 牛血清蛋白(BSA) 海藻酸钠(NaAlg) 膜污染指数(FI)
原文传递
环境中典型人工纳米颗粒物毒性效应 被引量:22
6
作者 蒋国翔 沈珍瑶 +2 位作者 牛军峰 庄玲萍 何天德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69-1781,共13页
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大量的人工纳米颗粒物将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介质(如水体、土壤、沉积物等)中。纳米颗粒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已引发人们对它们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危害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对目... 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大量的人工纳米颗粒物将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介质(如水体、土壤、沉积物等)中。纳米颗粒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已引发人们对它们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危害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对目前环境中存在的几种主要典型人工纳米颗粒物的性质、来源、纳米毒性及影响纳米毒性的因素进行详细介绍,阐述了纳米颗粒物对生物的可能致毒机理。在分析纳米颗粒物毒性影响因素过程中,提出了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相关毒性研究展望。最后文中总结目前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毒性研究中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来纳米材料毒性的研究方向(如纳米材料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纳米材料表征技术及慢性毒性研究等)及需要改进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纳米颗粒物 纳米毒性 天然有机质 聚集 分散
原文传递
活性炭物化性质对吸附天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婧怡 石宝友 +2 位作者 解建坤 袁宏林 王东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4-500,共7页
研究了天然水体条件下2种合成有机污染物(SOC)甲基对硫磷(MP)和三氯乙烯(TCE)以及天然有机物(NOM)在5种粉末活性炭(PAC)上的吸附特性.在对活性炭的物化特性进行全面表征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PAC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天然水体中... 研究了天然水体条件下2种合成有机污染物(SOC)甲基对硫磷(MP)和三氯乙烯(TCE)以及天然有机物(NOM)在5种粉末活性炭(PAC)上的吸附特性.在对活性炭的物化特性进行全面表征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PAC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天然水体中SOC类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并利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HPSEC)研究了天然有机物(NOM)在PAC上吸附的分子量分级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表面化学性质而言,PAC的物理性质(孔隙性质)是影响其吸附2类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因素;PAC对SOC类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和表观相对分子质量(AMW)<500的NOM的吸附主要受PAC的微孔比表面积的影响,而对AMW在500~3 000的NOM的吸附则受中孔比表面积和中孔孔径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 吸附 甲基对硫磷 三氯乙烯 天然有机物 表观相对分子质量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
原文传递
原水天然有机物化学特性与消毒副产物关系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艳芳 王启山 +2 位作者 鲁金凤 曾有文 孙晓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32,共5页
原水氯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DBPs)。为了选择有效的饮用水净化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研究天然有机物的化学特性及与消毒副产物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NOM相似组分... 原水氯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DBPs)。为了选择有效的饮用水净化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研究天然有机物的化学特性及与消毒副产物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NOM相似组分化学分离方法的基础上,概括了不同水源中NOM及各组分溶解性有机物(DOC)的含量、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化学组成以及可能生成DBPs的化学结构。不同水源中NOM及各组分DOC含量不同,相同组分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也有很大的差别,且NOM各组分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重叠,对生成DBPs的化学结构需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XAD树脂 化学结构
下载PDF
天然日光辐照下两江交汇处溶解性有机质(DOM)光漂白过程:以涪江-嘉陵江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高洁 江韬 +4 位作者 闫金龙 魏世强 王定勇 卢松 李璐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397-3407,共11页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手段,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了涪江(FJ)、嘉陵江(JLJ)及两江交汇处(FJ-JLJ)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太阳辐照下的光漂白过程.结果表明,在夏季短期太阳辐射作用下,所有样品的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浓度[a(280)]和荧光...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手段,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了涪江(FJ)、嘉陵江(JLJ)及两江交汇处(FJ-JLJ)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太阳辐照下的光漂白过程.结果表明,在夏季短期太阳辐射作用下,所有样品的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浓度[a(280)]和荧光峰A、C、M、T均发生了较明显光漂白,降解程度大小顺序为JLJ>FJ-JLJ>FJ.3个采样河段DOM光漂白性质因采样水域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江水汇合的稀释作用等影响而存在一定差异.以森林系统为陆源输入的JLJ样本光漂白活性最高,城市输入占主导的FJ最低,两江汇合样本居中.DOM经日光辐照后,光谱斜率S和吸光度比值A250/A350增大,腐殖化指数HIX减小,它们可作为光漂白过程中DOM性质变化指标.光漂白过程中,几乎所有样本呈现出陆源特征向自生源特征转化的趋势,尤其IT/IC先降低后显著增加,因此光漂白过程可能会夸大DOM的内源贡献,同时对利用IT/IC评估水体人为影响程度时产生干扰.另外,吸收和荧光光谱参数在评估DOM光漂白过程中结构组分变化的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采用两种互补的光谱手段对DOM地化特征进行辨析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光漂白 光降解 天然有机物(nom)
原文传递
Use of polymeric sub-micron ion-exchange resins for removal of lead,copper,zinc,and nickel from natural waters 被引量:9
10
作者 Audrey Murray Banu ?rmec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47-254,共8页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removal capacity of polymeric sub-micron ion-exchange resins(SMR) for removal of lead, copper, zinc, and nickel from natural waters in competition with 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 Polym...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removal capacity of polymeric sub-micron ion-exchange resins(SMR) for removal of lead, copper, zinc, and nickel from natural waters in competition with 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 Polymeric SMR particles were created and tested to ensure that they were adequately dispersed in the solution. They removed little NOM(10%or less) from river water and wastewater, indicating that competition from NOM was not a major concern. SMR were able to remove 82% ± 0.2% of lead, 46% ± 0.6% of copper, 55% ±20% of zinc, and 17% ± 2% of nickel from river water spiked with 500 μg/L of each. Similarly,in wastewater, they were able to remove 86% ± 0.1% of lead, 38% ± 0.8% of copper, 28% ± 1%of zinc, and 11% ± 1% of nick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Wastewater Heavy metals Ion exchange POLYMERIC SUBMICRON RESIN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原文传递
胞外分泌物和天然有机物对混凝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施国键 乔俊莲 +3 位作者 王国强 吴烨 张普 董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3-677,共5页
分别研究了胞外分泌物(EOM)和天然有机物(NOM)对絮凝除藻及混凝除浊的影响.实验发现,EOM对混凝有利弊双重作用,它会阻碍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只有当改性壳聚糖投加>0.2 mg.L-1时藻表面电位才开始由-40.6 mV下降到-14.7 mV.但它一旦结... 分别研究了胞外分泌物(EOM)和天然有机物(NOM)对絮凝除藻及混凝除浊的影响.实验发现,EOM对混凝有利弊双重作用,它会阻碍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只有当改性壳聚糖投加>0.2 mg.L-1时藻表面电位才开始由-40.6 mV下降到-14.7 mV.但它一旦结合絮凝剂后便成为助凝剂.除浊实验发现,适宜浓度的EOM(5.18 mg.L-1)能使浊度去除率达到峰值(96%),所以EOM能提高混凝效果.而NOM则对混凝只起负面影响,加入NOM后最佳除藻及除浊率分别下降11%和18%,且絮凝剂最佳投加量分别由0.35 mg.L-1和0.1 mg.L-1上升到0.7 mg.L-1和0.3 mg.L-1,所以实际混凝除藻时,合理地利用EOM同时去除NOM是减少混凝药剂、提高混凝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分泌物 天然有机物 混凝 高岭土
原文传递
活性炭对天然水体中甲基对硫磷和三氯乙烯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婧怡 袁宏林 +4 位作者 石宝友 解建坤 晏晓敏 李涛 王东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78-1786,共9页
采用序批式试验研究了3种粉末活性炭(PAC)对天然水体中甲基对硫磷(MP)和三氯乙烯(TCE)的吸附平衡特性,利用均相表面扩散模型(HSDM)对不同投炭量下的吸附动力学进行拟合与预测,并探讨了天然有机物(NOM)对MP、TCE在PAC上的竞争吸附效应.... 采用序批式试验研究了3种粉末活性炭(PAC)对天然水体中甲基对硫磷(MP)和三氯乙烯(TCE)的吸附平衡特性,利用均相表面扩散模型(HSDM)对不同投炭量下的吸附动力学进行拟合与预测,并探讨了天然有机物(NOM)对MP、TCE在PAC上的竞争吸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水体条件下,3种PAC对MP和TCE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MP比TCE更易于被PAC吸附;3种PAC对MP、TCE的吸附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YK炭、SL炭和JC炭;HSDM模型可以很好地对吸附动力学进行拟合,并能够有效地预测不同投炭量时的吸附动力学;天然水体中的NOM会与MP和TCE在PAC上发生竞争吸附,NOM对MP的竞争吸附作用相对TCE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PAC) 甲基对硫磷(MP) 三氯乙烯(TCE) 吸附 均相表面扩散模型(HSDM) 天然有机物(nom) 竞争吸附
原文传递
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对天然有机质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居琪 章奇 +2 位作者 曹驰程 白雷雷 张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63-3271,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蓝藻水华暴发造成湖泊生源、陆源天然有机质(NOM)输入显著增加,以太湖藻型湖湾为例,考察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活性、组成及功能对不同浓度藻源有机质(POM)和陆源腐殖酸(HA)的响应特征.三维荧光分析显示POM化学多样性较高... 全球气候变化和蓝藻水华暴发造成湖泊生源、陆源天然有机质(NOM)输入显著增加,以太湖藻型湖湾为例,考察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活性、组成及功能对不同浓度藻源有机质(POM)和陆源腐殖酸(HA)的响应特征.三维荧光分析显示POM化学多样性较高,包含易降解的类蛋白(50%)和难降解的类腐殖质组分(50%),而类腐殖质占HA荧光组分的97%.两个月的微宇宙实验表明,对于同种NOM,沉积物中微生物矿化作用随NOM浓度升高而增强;但POM组中有机碳去除量显著高于同等浓度的HA组.胞外聚合物分析显示NOM输入有利于微生物分泌蛋白质和多糖,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聚集度和稳定性;酶活分析表明POM对脲酶、脱氢酶等有机物代谢酶的激发效应强于HA,形成了代谢更活跃的微生物群落.同时,NOM输入(尤其是POM)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了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等参与有机物分解的菌群丰度,上调了与代谢相关的KEGG功能基因丰度.以上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和功能与NOM的来源和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质(nom) 蓝藻水华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代谢活性
原文传递
超声空化作用于水中天然有机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胜华 靳慧征 张奎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5-368,共4页
利用超声空化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简称NOM)不会产生消毒副产物。研究了采用低频高功耗率的超声处理富里酸溶液,结果表明:由于超声空化的热解及氧化作用,随着声功率及富里酸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ORP逐... 利用超声空化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简称NOM)不会产生消毒副产物。研究了采用低频高功耗率的超声处理富里酸溶液,结果表明:由于超声空化的热解及氧化作用,随着声功率及富里酸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ORP逐渐减小,溶液的温度、浊度逐渐增加,体系中加入盐酸后能够放大超声作用。作为水中NOM浓度的替代参数,UV_(254)在超声作用下缓慢增加,而总有机碳(TOC)的超声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规律,在20min超声作用之后,TOC去除率由21.2%增至31.6%,加入盐酸后,由24.7%增至34.8%。该研究可为超声协同其他工艺进行水处理提供放大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质(nom) 富里酸 超声 UV254 TOC去除率
下载PDF
吸附法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绍兰 郑长乐 王家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共4页
介绍了吸附法去除水体中天然有机物(NOM)的研究应用和吸附机理,阐述了活性炭吸附剂、树脂类吸附剂、壳聚糖类吸附剂和无机矿物质吸附剂去除NOM的研究进展。还对吸附法的研究和应用的2个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一是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尤... 介绍了吸附法去除水体中天然有机物(NOM)的研究应用和吸附机理,阐述了活性炭吸附剂、树脂类吸附剂、壳聚糖类吸附剂和无机矿物质吸附剂去除NOM的研究进展。还对吸附法的研究和应用的2个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一是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尤其是高效型、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吸附剂的开发;二是加强生物吸附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天然有机物(nom) 去除
下载PDF
太湖和洪泽湖天然有机质与重金属结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施玥 王沛芳 +3 位作者 胡斌 王超 包天力 张楠楠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94,共9页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表征浅水湖泊太湖和洪泽湖中天然有机质(NOM)的组成,同时利用荧光淬灭滴定试验研究了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湖泊的NOM中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太湖NOM主要由类蛋白质和类腐殖...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表征浅水湖泊太湖和洪泽湖中天然有机质(NOM)的组成,同时利用荧光淬灭滴定试验研究了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湖泊的NOM中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太湖NOM主要由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洪泽湖NOM则以类腐殖质为主;太湖和洪泽湖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点位及结合能力存在显著差异,NOM中类腐殖质的结合点位要显著多于类蛋白质;太湖贡湖湾和梅梁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u^2+的结合能力以及梅梁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d^2+的结合能力强于类腐殖质,但贡湖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d^2+的结合能力则弱于类腐殖质,而洪泽湖NOM中类蛋白质与Cu^2+和Cd^2+的结合能力均强于类腐殖质;太湖NOM与重金属Cu^2+和Cd^2+的结合能力要显著高于洪泽湖N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质 重金属 荧光光谱 荧光猝灭试验 太湖 洪泽湖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三卤甲烷生成势去除效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安东 李伟光 +1 位作者 宋佳秀 崔福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89-1491,共3页
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随着氯化消毒的广泛使用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问题.由于THMFP主要由天然有机物(NOM)成分组成,因而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于将其有效的去除.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不仅具有臭氧氧化、提高溶解氧的优点,而且协同了活性炭的... 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随着氯化消毒的广泛使用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问题.由于THMFP主要由天然有机物(NOM)成分组成,因而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于将其有效的去除.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不仅具有臭氧氧化、提高溶解氧的优点,而且协同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强化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研究了经该工艺处理后水质参数THMFP与溶解性有机炭(DOC)之间的关系,以及pH.对它们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长期稳定去除50.2~59.3%的THM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卤甲烷生成势 天然有机物 生物降解 水处理
下载PDF
荷负电超滤膜同时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和铅离子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秀雯 傅晶 邵嘉慧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322-5328,共7页
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对截留分子量为30 k D的再生纤维素(RC)超滤膜进行改性,得到荷负电超滤膜,并研究了其表面荷电性能。选用腐殖酸作为天然有机物的代表物质,研究荷负电改性膜同时去除溶液中腐殖酸和铅离子,主要考察了p H值和腐殖酸铅... 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对截留分子量为30 k D的再生纤维素(RC)超滤膜进行改性,得到荷负电超滤膜,并研究了其表面荷电性能。选用腐殖酸作为天然有机物的代表物质,研究荷负电改性膜同时去除溶液中腐殖酸和铅离子,主要考察了p H值和腐殖酸铅离子络合作用对两者截留率的影响,并对比了荷负电膜和未改性膜去除天然有机物和铅离子的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在酸性及中性溶液环境下,随着p H值的升高,荷负电超滤膜对腐殖酸和铅离子的截留率都提高。(2)铅离子与腐殖酸共存时,腐殖酸铅离子络合体的荷负电性相比于原腐殖酸分子降低,荷负电超滤膜对混合溶液中腐殖酸的截留率有一定程度降低,络合在腐殖酸表面的铅离子随着腐殖酸的截留而被截留,铅离子截留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3)由于腐殖酸与铅离子络合体带负电,其与荷负电膜之间存在静电作用,所以荷负电改性膜对腐殖酸和铅离子的截留率比未改性中性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荷负电改性膜 天然有机物 铅离子
原文传递
有机质和阳离子对氧化石墨烯团聚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斌斌 张寅清 +1 位作者 王坤坤 祝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85-992,共8页
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别考察了3种天然有机质(NOM)及其浓度和阳离子对纳米氧化石墨烯(GO)在水环境中团聚动力学的影响.无NOM存在时,GO团聚行为符合经典的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和舒尔采-哈迪准则.Na^+溶液中,NOM... 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别考察了3种天然有机质(NOM)及其浓度和阳离子对纳米氧化石墨烯(GO)在水环境中团聚动力学的影响.无NOM存在时,GO团聚行为符合经典的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和舒尔采-哈迪准则.Na^+溶液中,NOM显著增强GO稳定性,顺序为腐殖酸(HA)>富里酸(FA)>海藻酸钠(SA),这主要是由于HA在GO之间产生了更强的空间位阻斥力.以HA为代表性有机质,2mg/L HA对GO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还受阳离子种类的影响:HA增强了GO在Na^+和Mg^(2+)溶液中的稳定性,然而对GO在Ca^(2+)溶液中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提高HA浓度为5mg/L时:高浓度Mg^(2+)溶液中,HA的盐析效应使得其未促进GO稳定性;Ca^(2+)溶液中,HA与Ca^(2+)发生了较强的桥联作用,使得HA促进了GO的团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GO) 团聚动力学 天然有机质(nom) 二价阳离子
下载PDF
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试验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永华 张敬东 邓永强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6,共3页
以壳聚糖为基质,制备出壳聚糖-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并研究了其对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性能,以及吸附操作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复合吸附剂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对天然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pH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壳聚糖 复合吸附剂 天然有机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