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灾害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1
作者 范一大 吴玮 +2 位作者 王薇 刘明 温奇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0-1184,共15页
随着灾害系统理论的深化和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灾害遥感研究与应用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天—空—地—现场"一体化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要素分类体系、灾害遥感服务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等方... 随着灾害系统理论的深化和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灾害遥感研究与应用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天—空—地—现场"一体化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要素分类体系、灾害遥感服务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等方面,总结了灾害遥感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洪涝、干旱、地震、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方法,并对应用研究热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3个阶段阐述了中国灾害遥感系统的发展历程,基于业务应用需求介绍了灾害遥感业务系统的体系架构。按照灾害遥感日常监测业务、应急监测业务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等3个方面介绍了业务应用模式,并从时效性、评估精度和业务流程等方面对业务应用进展水平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当前灾害遥感研究与应用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加强灾害遥感应用机理研究、加快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灾害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提升综合减灾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和加强软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遥感 灾害监测 灾情评估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风云三号A星(FY-3A)的主要性能与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董超华 杨军 +5 位作者 卢乃锰 杨忠东 施进明 张鹏 刘玉洁 蔡斌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8-465,共8页
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计划始于上世纪70年代,它包括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卫星,以及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气象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组织研发,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的第一颗星——风云三号A星(FY-3A)于2008年5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 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计划始于上世纪70年代,它包括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卫星,以及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气象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组织研发,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的第一颗星——风云三号A星(FY-3A)于2008年5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又如太空中的一个流动气象观测站,对地球-大气进行全天候、全天时、三维、定量、多光谱的不间断观测。卫星观测资料通过地面加工处理后生成各类产品数据,例如,大气温度和湿度随高度的分布及变化、云参数、雪和冰、大雾、气溶胶、臭氧、辐射等,可用于气象、气候、农、林、牧业、海洋、水文等多领域。风云三号A卫星数据和产品可通过多种方式向用户提供使用。两年来,在奥运、汛期、生态和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风云三号A星已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也服务于世界各国。本文综合性地介绍了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首发星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可能的应用领域,并给出代表性的产品和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 全球覆盖 光谱通道 天气应用 自然灾害监测
原文传递
航天光学遥感在自然灾害管理中应用能力评述 被引量:11
3
作者 和海霞 范一大 +2 位作者 杨思全 黄河 汤童 《航天器工程》 2012年第4期117-122,共6页
以建(构)筑物、生命线、农作物、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为切入点,介绍了航天光学遥感在灾害特征参数反演、灾害风险评估、灾害监测、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应用能力,指出航天光学遥感与灾害管理之间存在灾区遥感数据实... 以建(构)筑物、生命线、农作物、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为切入点,介绍了航天光学遥感在灾害特征参数反演、灾害风险评估、灾害监测、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应用能力,指出航天光学遥感与灾害管理之间存在灾区遥感数据实时获取能力不足和相应遥感灾害信息智能提取算法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从航天器设计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如平衡发展多种空间分辨率和多种光谱分辨率光学遥感器,协同发展机动和常规两种成像模式,积极发展星上智能信息提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 光学遥感 自然灾害管理 灾害监测 灾害损失评估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铁路灾害监测与评估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玮 王汇 +1 位作者 苏伟 刘慧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铁路灾害监测与评估,对于保障铁路建设和运行安全、提升铁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铁路灾害卫星遥感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卫星遥感发展和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探讨了卫星遥感技术在铁...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铁路灾害监测与评估,对于保障铁路建设和运行安全、提升铁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铁路灾害卫星遥感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卫星遥感发展和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探讨了卫星遥感技术在铁路减灾、备灾、应急和恢复重建等灾害管理全过程中的实践应用需求。针对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灾害,分析总结了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在铁路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能力。针对洪涝、地质、森林火灾和雪灾等典型灾害实例,建立卫星遥感监测评估铁路灾害的技术流程,进一步分析卫星遥感对于铁路灾害应急管理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铁路主要灾害的灾前风险监测和灾后损失评估,可有效支撑铁路的全过程灾害管理。通过多手段的融合运用和动态监测能提升遥感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使其在铁路灾害的应急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卫星遥感 自然灾害 灾害监测 灾害评估
下载PDF
高速铁路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质量控制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包云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借鉴气象部门的雨量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经验,结合我国高速铁路雨量监测系统采用非接触式雨量计的特点,研究提出我国高速铁路雨量计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综合运用缺测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测、界限值检测、时间一致性检测和空... 借鉴气象部门的雨量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经验,结合我国高速铁路雨量监测系统采用非接触式雨量计的特点,研究提出我国高速铁路雨量计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综合运用缺测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测、界限值检测、时间一致性检测和空间一致性检测等技术方法对高速铁路雨量监测数据进行检测,有效识别有问题的监测数据,使实时上传的雨量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改善,从而为高速铁路洪水灾害的预警以及灾害分析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决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量监测 数据处理 检测方法 自然灾害监测 高速铁路
下载PDF
基于5G的高速铁路自然灾害与侵限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雪 李亚群 +1 位作者 徐成伟 马祯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3年第6期57-61,共5页
针对既有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侵限监测受限于通信网络条件限制的不足,本文研究提出基于5G高速铁路自然灾害与侵限监测系统技术方案,利用5G通信技术解决大容量监测数据传输及报警信息实时上车,有效提升高速铁路对自然灾害、异物侵限及周... 针对既有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侵限监测受限于通信网络条件限制的不足,本文研究提出基于5G高速铁路自然灾害与侵限监测系统技术方案,利用5G通信技术解决大容量监测数据传输及报警信息实时上车,有效提升高速铁路对自然灾害、异物侵限及周界入侵等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增强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安全防护 5G应用 自然灾害监测 异物侵限 周界入侵
下载PDF
艰险山区高能效广域监测路由算法
7
作者 刘强 《现代计算机》 2020年第15期4-9,共6页
针对艰险山区长时间、广范围、高可靠的自然灾害监测需求,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提出适用于艰险山区环境的高能效广域监测路由算法(EELM),通过引入节点能量和通信距离优化网络簇头选取和路由转发策略;通过引入多跳路由机制实现网络规模和监... 针对艰险山区长时间、广范围、高可靠的自然灾害监测需求,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提出适用于艰险山区环境的高能效广域监测路由算法(EELM),通过引入节点能量和通信距离优化网络簇头选取和路由转发策略;通过引入多跳路由机制实现网络规模和监测范围的拓展;通过设置数据上传触发阈值和减少簇头轮替次数,大幅降低网络能耗。对比仿真实验表明,EELM算法与LEACH算法及其改进算法相比,显著提高网络能效,延长网络生存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自然灾害监测 路由算法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综合气象灾害防范国际合作 被引量:7
8
作者 孔锋 申丹娜 +1 位作者 吕丽莉 王一飞 《阅江学刊》 2017年第6期69-75,共7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较为薄弱,气象因素导致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将严重影响"一带一路"建设,亟需加强沿线气象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综合气...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较为薄弱,气象因素导致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将严重影响"一带一路"建设,亟需加强沿线气象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综合气象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中拥有区位优势、科技优势、装备优势和互补优势,在大力推进重要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时要及时调整对策: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自然灾害状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系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统筹建设重特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统一和集成现有的灾害治理技术、标准和规范,大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沟通,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提供恰当的防灾减灾援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防灾减灾 气象国际合作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下载PDF
次声在灾害监测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郑菲 陈维升 林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9-137,共9页
次声是频率小于20 Hz的声波,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孕育、发生、发展过程中均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并且不同物理现象所产生的次声波有着各自固有的频段,随着监测手段的逐步完善和CTBTO全球次声检测系统的逐步建立,次声波在灾害监测方面... 次声是频率小于20 Hz的声波,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孕育、发生、发展过程中均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并且不同物理现象所产生的次声波有着各自固有的频段,随着监测手段的逐步完善和CTBTO全球次声检测系统的逐步建立,次声波在灾害监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次声监测的常用装置和定位方法,阐述了不同灾害在孕育阶段和发生阶段所产生的次声波的频率,并通过介绍多种灾害在孕育、发生阶段产生的次声波,分析了对于同种灾害在酝酿期和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次声波频率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波 固有频率 灾害监测
下载PDF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月华 张志华 《科技促进发展》 201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我国地域范围广,地理条件复杂,因此频受自然灾害袭击,同时,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自然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我国地域范围广,地理条件复杂,因此频受自然灾害袭击,同时,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自然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防灾减灾方面,要求重点研究地震、台风和暴雨、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技术,并部署了一大批科技项目。本文就《纲要》实施以来,对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工作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自然灾害 监测预警 技术研发 科技创新
下载PDF
基于C#的铁路灾害监测系统平台软件设计
11
作者 王昕煜 杨江成 温旭军 《铁道通信信号》 2018年第7期57-60,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C#编程语言,运用反射、控制反转以及AOP编程思想设计开发铁路灾害监测系统平台软件,提高了灾害监测系统平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快速实现系统应用和相关业务扩展。结合灾害监测系统工程应用,实现简化系统配置应用、缩短... 提出了一种基于C#编程语言,运用反射、控制反转以及AOP编程思想设计开发铁路灾害监测系统平台软件,提高了灾害监测系统平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快速实现系统应用和相关业务扩展。结合灾害监测系统工程应用,实现简化系统配置应用、缩短现场调试周期,并确保功能一致性的效果,增强了铁路灾害监测系统的可用性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灾害监测系统 软件设计 控制反转
下载PDF
全球产学研教学体系的探索:以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相关课程为例
12
作者 钱丽源 周斯翔 《风景园林》 2018年第A01期47-51,共5页
2018年10月11日早间7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大型山体滑坡形成高差为20m的堰塞湖致下游近1万户居民紧急撤离。在气候逐年极端变化的情况下,川西地区近20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促使自然灾害监控与... 2018年10月11日早间7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大型山体滑坡形成高差为20m的堰塞湖致下游近1万户居民紧急撤离。在气候逐年极端变化的情况下,川西地区近20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促使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相关科研与实践提前进入大学课堂。不仅川西地区有如此迫切的需求,全球高校在冰川退化、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洪水等频率增大的威胁下,也已悄然将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相关课程潜移默化植入大学基础教育中。然而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都是各个学科基础教学中的实验地。风景园林作为一级学科,对于此领域的教学需求及意义在将来必定会成梯量级增大,对其科学的教育体系的探索迫在眉睫。通过对在此领域中全球先进的产学研联合教育体系现状的剖析,理清此课程对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教学意义,从而以教学意义为指导,对其产学研教育途径进行探索与分析,以期通过此领域课程产学研体系的探索,为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在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基础教学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给予一定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全球产学研教育体系 自然灾害监控与景观修复课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