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 被引量:16
1
作者 田海林 李俊领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8,共10页
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为标榜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与事业的合法继承者,把孙中山从“总理”推尊演绎成了“国父”圣符,并为之举行了逝世纪念、奉安纪念与诞辰纪念三种典礼仪式。从仪式政治与国家祭祀的角度对前两种典礼仪式进行系统的史... 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为标榜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与事业的合法继承者,把孙中山从“总理”推尊演绎成了“国父”圣符,并为之举行了逝世纪念、奉安纪念与诞辰纪念三种典礼仪式。从仪式政治与国家祭祀的角度对前两种典礼仪式进行系统的史学考察,并挖掘和诠释其表象背后的政治思想与社会文化内蕴,不仅有利于把握“后孙中山时代”民国官方对孙中山政治遗产的利用与运作体系,而且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精神与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政治 国家祭祀 孙中山 国父 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
下载PDF
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元林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9,共8页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另一方面,原来建功于地方的伏波神灵不断显灵异,屡屡...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另一方面,原来建功于地方的伏波神灵不断显灵异,屡屡有为于地方,被地方官民所接受,国家神灵在地方上真正落地,形成了明清以北部湾乃至琼州海峡为中心的祭祀带,伏波神职多为庇佑江海航海安全职能;五岭山地、粤西一带的祭祀带,神职也多为水上交通与地方安定;湘沅流域祀伏波神,也多彰昭其有功于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大伏波信仰的中心和主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波神 国家祭祀 地方秩序 互动
下载PDF
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中的互动——以唐宋元伏波神信仰地理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元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9,190,共9页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宋元时期,伏波信仰水神的主题不断放大,存在着一定的...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宋元时期,伏波信仰水神的主题不断放大,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伏波神 国家祭祀 地方秩序
下载PDF
泰山国家祭祀史论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兴顺 姜亭亭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10,共10页
五岳之首的泰山在传统社会国家祭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泰山国家祭祀肇始于先秦。西周建国之始,即展开泰山祭祀。随着西汉郊祀礼的改革,元始五年,泰山作为天下山岳的唯一代表,首次从祀于国家南北郊祀,这标志着泰山超越了地方性,成为国... 五岳之首的泰山在传统社会国家祭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泰山国家祭祀肇始于先秦。西周建国之始,即展开泰山祭祀。随着西汉郊祀礼的改革,元始五年,泰山作为天下山岳的唯一代表,首次从祀于国家南北郊祀,这标志着泰山超越了地方性,成为国家山岳的代表性符号。从此,泰山国家祭祀形成了泰山所在地与京城两大系统。京城国家泰山祭祀包括从祀于郊祀、腊祭百神、专门祭祀等,所在地国家祭祀包括每年定期的常规祭祀与国有大事、遣官告祭等非常规祭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1928年,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神祠存废标准》,废止五岳四渎、碧霞元君信仰,泰山国家祭祀才明确画上了句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 国家祭祀 所在地 京城 历史
下载PDF
论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与炎帝形象诗歌书写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硕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0-98,共9页
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主要有五方帝祭祀、感生帝祭祀、明堂祭祀、籍田礼祭、蜡祭和炎帝陵祭,相比于前代的炎帝国家祭祀,宋代炎帝国家祭祀既是一种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炎帝陵祭,在传播炎帝信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后代炎帝陵祭之先河。这些... 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主要有五方帝祭祀、感生帝祭祀、明堂祭祀、籍田礼祭、蜡祭和炎帝陵祭,相比于前代的炎帝国家祭祀,宋代炎帝国家祭祀既是一种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炎帝陵祭,在传播炎帝信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后代炎帝陵祭之先河。这些祭祀反映了宋人的炎帝“农神”信仰和“火神”信仰,二者连同炎帝“药神”信仰构成了宋代炎帝形象诗歌书写的主体。这些诗歌彰显了宋人以农为本、重农利民、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寄托了宋人对国家兴旺、民族繁荣、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昭示了宋人不畏苦难、舍己为人、济世利生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 国家祭祀 信仰文化 宋诗研究
下载PDF
西汉国家祭祀中的方士
6
作者 张营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51-55,共5页
方士在西汉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西汉国家祭祀的建设和改革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西汉中后期,方士在国家祭祀中经历了两起三落,这时的方士属于祭祀中的旧势力,是不利于儒家祭祀礼仪发展的。王莽依据儒家经典《周礼》建立"... 方士在西汉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西汉国家祭祀的建设和改革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西汉中后期,方士在国家祭祀中经历了两起三落,这时的方士属于祭祀中的旧势力,是不利于儒家祭祀礼仪发展的。王莽依据儒家经典《周礼》建立"元始仪",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祭祀格局,从此方士彻底退出了国家祭祀的历史舞台。但其思想仍影响后世,刘秀在建立东汉之时就利用了方术中的谶纬之术,更甚于在临死之前使得谶纬之术法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方士 国家祭祀
下载PDF
由恶变善:潮神伍子胥信仰变迁新探 被引量:7
7
作者 李金操 王元林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8,共6页
涌潮形成之初,潮神信仰即随之产生。因古人将钱塘潮、广陵潮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破坏归因于伍子胥冤死泄愤,故伍子胥最早被视为潮神时,其形象乃是凶神。不过,随着两汉以来士人对伍子胥忠孝形象的强调和人们对涌潮成因认识的提高,魏晋以后... 涌潮形成之初,潮神信仰即随之产生。因古人将钱塘潮、广陵潮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破坏归因于伍子胥冤死泄愤,故伍子胥最早被视为潮神时,其形象乃是凶神。不过,随着两汉以来士人对伍子胥忠孝形象的强调和人们对涌潮成因认识的提高,魏晋以后,潮神伍子胥的形象渐趋正面。隋唐五代时期,由于钱塘江两岸低地的开发和人口增殖,钱塘江潮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除先贤形象外,伍子胥司潮神职也为政府重视,故唐时对潮神伍子胥封号赐爵,将其纳入国家祀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 潮神 伍子胥 国家正祀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国家山水祭祀格局下的济渎祭祀
8
作者 李腾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5-92,共8页
山水祭祀从先秦时代就成为传统中国国家祭祀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就已有祭祀济渎的记载,到西汉宣帝朝正式确定五岳四渎的祀典规制,王朝国家祭祀济渎由此肇始。济渎祭祀的制度性变革发生在隋唐时期,从渎令的设置,到唐代礼书对具体仪式的规... 山水祭祀从先秦时代就成为传统中国国家祭祀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就已有祭祀济渎的记载,到西汉宣帝朝正式确定五岳四渎的祀典规制,王朝国家祭祀济渎由此肇始。济渎祭祀的制度性变革发生在隋唐时期,从渎令的设置,到唐代礼书对具体仪式的规范,再到朝廷册封济渎,济渎祭祀日益规范化,并为后世所沿袭。对历代朝廷而言,济渎是彰显政权合法性的符号,祭祀仪式则是沟通天地的有效手段。因而,从西汉到清代,王朝国家祭祀济渎的传统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国家祭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祭祀 济渎 国家祭祀 仪式 官方册封
下载PDF
汉武帝时代国家祭祀的逐步确立与《郊祀歌》十九章创制时地考论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树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7,共9页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祀制度 《郊祀歌》十九章 国家祭祀 元鼎六年 太初元年
下载PDF
论司马迁对方士与医者不同叙事态度的起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梦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41-46,共6页
《封禅书》与《扁鹊仓公列传》,一写方士,一写医者。两种职业实际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祭祀参与者。而司马迁认为,方士是以欺诈手段获得祭祀参与权,医者则是在与巫分化的过程中,主动放弃了祭祀参与权。《史记》对方士与医者的叙事态度一贬一... 《封禅书》与《扁鹊仓公列传》,一写方士,一写医者。两种职业实际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祭祀参与者。而司马迁认为,方士是以欺诈手段获得祭祀参与权,医者则是在与巫分化的过程中,主动放弃了祭祀参与权。《史记》对方士与医者的叙事态度一贬一褒,与两种职业的不同行事作风有关。而根据不同的叙事态度,司马迁分别采用了荒诞化手法以及神秘、悬疑化手法,完成了对方士与医者的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国家祭祀 封禅 荒诞叙事 巫医同源
下载PDF
甘泉与西汉中期的国家祭祀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都都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14-119,共6页
甘泉是西汉的北部军事要塞,也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北部边界。武帝元狩四年是西汉甘泉由军事战略要地转为国家祭祀中心的分水岭。泰畤的建立是甘泉中心地位确立的标志,但甘泉取代雍地成为郊天之所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武帝在甘泉设置九天巫... 甘泉是西汉的北部军事要塞,也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北部边界。武帝元狩四年是西汉甘泉由军事战略要地转为国家祭祀中心的分水岭。泰畤的建立是甘泉中心地位确立的标志,但甘泉取代雍地成为郊天之所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武帝在甘泉设置九天巫与其对它方神祇的新奇和对匈奴的政治笼络有关。西汉前中期的国家祭祀较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以皇帝个人信仰为旨归,因而不论是雍地郊祀"五帝",还是甘泉郊祀"太一",其实质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一点在成帝、王莽时的郊祀改革中才得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国家祭祀 汉武帝
下载PDF
国民政府忠烈祠的仪式变革
12
作者 王余辉 《近代史学刊》 2022年第1期238-253,314,共17页
清季以降,传统祀典改革逐渐酝酿,到国民政府建立后推进力度加大。国民政府在建构忠烈祠制度的过程中,借鉴了传统忠烈祭祀制度,但又施以系统改革。仪式变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建构“公祭”仪式,废止大部分传统烦冗仪节,加入献... 清季以降,传统祀典改革逐渐酝酿,到国民政府建立后推进力度加大。国民政府在建构忠烈祠制度的过程中,借鉴了传统忠烈祭祀制度,但又施以系统改革。仪式变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建构“公祭”仪式,废止大部分传统烦冗仪节,加入献花、演说等西式仪节,基本革除传统祭品、祭器、祭物、祭服规制,革新陈设,变革祭文规制,并致力于仪式简易化、世俗化、政治化,以及仪式参与在代表制意义上的“全民化”;另一方面,将以往长期不受重视的入祠仪式制度化,建立了入祠与公祭两大仪式并重的体制。国民政府忠烈祠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底色,但与繁杂、神秘、封闭的传统忠烈祭祀仪式存在本质区别,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只是,制度实践与设计之间在革除传统祭品等方面亦存在一定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国家祭祀 忠烈祠 仪式 制度
下载PDF
后稷与先农:秦汉时期国家祭典中的农神内涵及其历史变迁
13
作者 张俊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5-160,共6页
后稷与先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神,国家祭典中的农神转变发生在秦汉时期。先秦时期以"后稷"为农神,象征周人的文化远祖,是早期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结果,目的在于宣示周族王权的正统地位。"先农"本为战国时期... 后稷与先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神,国家祭典中的农神转变发生在秦汉时期。先秦时期以"后稷"为农神,象征周人的文化远祖,是早期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结果,目的在于宣示周族王权的正统地位。"先农"本为战国时期的民间农神,为因应"大一统"宗教秩序的诉求,"先农"逐渐与神农、炎帝等古史传说相结合,经过"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等思想的改造,其地位不断上升,最终成为"大一统"帝制时代国家祀典的农神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祀典 农神 秦汉时期
下载PDF
国家正祀在河湟流域的推行与传播
14
作者 鄂崇荣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3-98,共6页
国家正祀在河湟流域的推行与传播,历代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对河湟流域多民族民间信仰的引导与规范,促进了河湟流域信仰秩序的重构,增强了河湟诸族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提升了国家意识。
关键词 国家正祀 河湟流域 传播 民间信仰
下载PDF
中岳庙碑刻浅论
15
作者 张玉霞 《文物建筑》 2020年第1期45-53,共9页
中岳庙是嵩山地区碑刻的重要荟萃之地,现存有汉代以来历代碑刻近百通,其中宋代以前的碑刻数量很少,明清两代的碑刻最多。碑刻体量差异很大,通高超过5米的4通高大碑刻都属于宋金时期,之后体量最大的碑刻通高也不超过4米,碑高在2米以下的... 中岳庙是嵩山地区碑刻的重要荟萃之地,现存有汉代以来历代碑刻近百通,其中宋代以前的碑刻数量很少,明清两代的碑刻最多。碑刻体量差异很大,通高超过5米的4通高大碑刻都属于宋金时期,之后体量最大的碑刻通高也不超过4米,碑高在2米以下的小型碑刻数量占据了碑刻总数的近四分之三。碑刻以记事功德碑为主,还有祭告文碑、诗词碑、图形碑、题字碑等。内容丰富的中岳庙碑刻不仅为雕刻、书法等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中岳庙乃至中国古代祭祀、宗教、建筑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刻 中岳 国家祭祀
原文传递
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树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7,共9页
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汉唐郊祀礼仪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具有方术和游仙色彩;汉末王莽确定... 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汉唐郊祀礼仪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具有方术和游仙色彩;汉末王莽确定了儒家祭祀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告代祭天"成为改朝换代的标志;隋唐时期大型礼书的编纂标志着郊祀制度的最终完善。郊祀仪式中的巫祭乐舞、游仙乐舞、民间俗乐、胡部新声丰富了郊祀乐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郊祀乐章与诗篇是祈祷、祝颂等宗教情感的表现,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祭祀 郊祀制度 郊祀歌辞
下载PDF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华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50,共8页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信仰 文化整合 解构
原文传递
由时风众势重新解读《兰亭集序》
18
作者 汪春泓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50,共16页
置《兰亭集序》于东晋玄风氛围之中来细读,比较此文与石崇《金谷诗序》的观念性歧异,此种差异恰可对应向秀、郭象注《庄》及支遁解《逍遥》义,为《兰亭集序》辨明玄风盛炽及交锋之下,其观念建立之身份缘起及哲学基础;并且从国家祭祀到... 置《兰亭集序》于东晋玄风氛围之中来细读,比较此文与石崇《金谷诗序》的观念性歧异,此种差异恰可对应向秀、郭象注《庄》及支遁解《逍遥》义,为《兰亭集序》辨明玄风盛炽及交锋之下,其观念建立之身份缘起及哲学基础;并且从国家祭祀到临河修禊,探索文本之间许多语汇之道教密码,认识到修禊本以祈求吉祥为旨归,何以兰亭诗集里诗人作品却充斥齐一生死等熟词滥调,因而王羲之拨乱反正,凸显“死生亦大矣”之谠论,正视诗歌写作“兴感之由”,实有助当时诗学走出误区,为晋宋诗人赓续《诗》《骚》传统,找到正确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谷诗序》 《逍遥论》 国家祭祀 修禊 《诗》《骚》传统
原文传递
谶纬神话与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树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5-90,共6页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禅、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响,封建时代的国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体系化,郊祀祭天成为证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必须举行的仪式。谶纬神学对东汉及以后国家祭祀的确立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神学 郊庙祭祀体系 国家祭祀
下载PDF
论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首次完整交融——以北宋五岳观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兴顺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5-29,共5页
自秦汉以来,五岳列在祀典,为国家祭祀之重要神祇;五岳也是道教的名山灵地,有着自己的祭祀体系。两类祭祀系统最初各行其是,至唐时司马承祯力图将五岳真君列为五岳正真之神,但并未能取代传统国家祭祀之五岳神祇。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 自秦汉以来,五岳列在祀典,为国家祭祀之重要神祇;五岳也是道教的名山灵地,有着自己的祭祀体系。两类祭祀系统最初各行其是,至唐时司马承祯力图将五岳真君列为五岳正真之神,但并未能取代传统国家祭祀之五岳神祇。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在东京开封设立五岳观,以五岳之神为奉祀主体,其与五岳所在地国家祭祀的五岳之神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道教五岳神与以儒教为基础的国家祭祀五岳神首次二位一体,融会于一身,完成了道教与儒教五岳神的首次真正完整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岳观 五岳神 国家祭祀 道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